镇字,其实还不同于“乡”做城市名称,就是乡村名升级成县市区名,而镇字大有深意,看看现在现有的“镇”字地名,除了廖廖几个(固镇、景德镇、镇沅)之外,其他的镇字都是威镇、震慑之意。
镇西:崇祯三年1630年,在贵州六慕则溪地置镇西卫(现贵阳清镇市)。
镇南:广西镇南关,位于我国最南边接壤的国家越南边界,现名友谊关。现在仍是我国边界。
镇东:1910年在吉林省西北部三省交界,置镇东县,1947年镇东县与赉北县合并为镇赉县。
北镇(广宁):唐玄宗年间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广宁府”之称源此。1913年因与广东广宁县重名,改称北镇县,1995年改为北宁市,2006年再改回北镇市。广宁,“宁”字也代表着,安宁边疆之意。
不仅古今地名、山名中有镇东南西北,古代军事官职中也有镇东南西北的四镇将军。他们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
四镇将军
汉末三国时期,始先后设置镇东、镇北等四镇将军掌征伐背叛、镇戍四方。三国魏时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将军合称四镇将军,多授持节都督,出镇方面。三国时期,按级别各朝常设的中朝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征(东南西北)将军、镇(东南西北)将军、安(东南西北)将军、平(东南西北)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及右将军等。骠、车、卫及诸征、镇将军资深者可进号为大将军。如骠骑大将军、卫大将军、征北大将军,镇西大将军。
镇北将军,古代重要军事职官名称,重要将军名号,统兵将领,位次四征将军。魏四镇将军位第二品,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古代重要军事职宫名称,东汉献帝时置,是四镇将军中最早设置的。魏四镇将军位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资深者为大将军。东汉末年始置,张济、曹操、刘备、赵云曾任镇东将军。
魏、蜀、吴皆设置。晋朝为三品,若持节,则进为二品。十六国汉、前燕、前秦、大夏沿置。南朝宋因晋制。梁、陈属八镇将军。梁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二班。普通六年(525)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三十二班。陈因之,拟二品,比秩中二千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一品下,二十三年改为从二品。北齐成为褒赏军功勋臣的从二品闲职。麴氏高昌国亦有此官。
镇南将军,魏四镇将军位第二品,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资深者为大将军。刘表、刘弘曾任镇南将军。
镇西将军,三国魏镇西将军位第二品,督帅凉、雍二州,负责防备蜀国进攻,资深者为大将军。钟会、谢尚、祖逖曾任镇西将军。
镇字地名的含义
从以下镇字地名中可见,镇字,字面意思即可理解:
如镇巴,中原南向,南镇巴地;
镇雄即为“镇守雄关”之意;
镇安即镇守安定之意命名;
镇平,“镇”加“平”字,取镇慑和平定叛乱之义;
镇坪取“镇守山区、维持安定”之意,镇康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
这些地名,多是军事重地,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在边疆,在新安定的疆域,尤其新归降、依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多设以镇字设置军事基地卫、军等军事地名,后逐渐演化为行政地名,以示震慑。
清镇即威清卫与镇西卫合并称之;
天镇即天成卫、镇虏卫之合称;
丰镇即丰川卫和镇宁所之合称;
镇坪原为镇坪营巡司,镇沿营名,县沿镇名;
镇江,润州的节度使被称为镇海军,后改称镇江军,继而宋灭南唐时,取“威镇”之意,使用镇江为行政地名。
这些镇字地名,还多是三国之界、三省之界,或三民族地区之界,多为鸡鸣三省之角,为一省之东南西北之四极之地,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角之地,皆是交通要道枢纽,其中镇远县还南方丝绸之路通道。
镇康,一城联两国,对面是果敢。“中国西南最极”
天镇即山西最北,晋察蒙(原察哈尔省)三省之交界;
镇赉为吉林省西北角,黑吉蒙三地之界;
镇坪,为陕西的最南端,一脚踏陕、渝、鄂交界点;
镇安为“秦楚咽喉”是陕西省的东南角;
镇远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军事要地,黔湘交界;
镇原为战国秦长城下的边陲重镇镇原城;
镇巴因“地处巴山之中”而得名,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
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中国西南最极”
其实有同样意义的地名,除了镇,还有怀,安,宁,靖,绥,定,抚,柔……想来我们的祖先,地名也不是无意义乱起名的。
镇巴,镇安、宁夏等没有乱改,边关边界的地名被那些过敏的人乱改一气:最南边的镇南关先是改成睦南关,后又改成友谊关;辽东的安东,因考虑对面的兄弟国家的感受,都改成丹东;宁强县,乍看无意义,但究其原意,源自宁羌县(民国年间而改)。
唐朝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上图)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下图)。
江苏省镇江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春秋称“朱方”,战国称“谷阳”,秦称“丹徒”,三国为“京口”,南朝宋设“南徐州”,隋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为江苏省会。镇江一词来由:唐润州的节度使被称为“镇海军”,北宋初演变为“镇江军”,进而“镇江”由“方镇”的名号演变为行政建置的名称,沿用至今)
江西省景德镇市
(景德镇之名是因北宋真宗的景德年号而得名。景德镇最初叫新平,建于东晋,后来改名为昌南镇,因瓷器出名,宋改为景德镇)。
内蒙古丰镇市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丰镇厅,取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设的丰川卫和镇宁所首字命名。内蒙南大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素有“塞外古镇、商贸客栈”之称。矿种资源丰镇黑——即辉绿岩驰名中外)
辽宁省北镇市
贵州省清镇市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威清卫,崇祯三年1630年以六慕则溪地置镇西卫,此地彝族世居,彝语称“引叶遮勒“,因镇压彝族所置,故名镇西。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以威清、镇西二卫各取首字命名置清镇县,1992年撤县设市,有苗、布依、彝、仡佬、回等35个少数民族。水资源丰富,美称“西部锦绣湖城”)
安徽省固镇县
(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人称谷镇,因为音近,一来二去,就变成了固镇,因这个镇子而得县名。著名的“垓下之战”发生地,“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故事诞生地,被誉“汉兴之地、胜利之城”)
山西省天镇县
(唐设天成军,辽代为天成县,金为天成堡,明代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称天镇县。位于晋察蒙三地交界,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
吉林省镇赉[lài]县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处于吉、黑、蒙三地区接合部,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交融汇聚地带,是“中国白鹤之乡”。1910年置县,因地属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封地之东部,故名为镇东县,1947年镇东县与赉北县合并为镇赉县。)
河南省镇平县
(镇平,当以阳管镇的“镇”加“平”字,取镇慑和平定叛乱之义。古称“涅阳”,1226年置县,著名诗人元好问为首任县令,“老庄”在此论道、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此形成。镇平地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玉产地,中国玉雕之乡美称,拥有30多个玉兰品种,是中国玉兰之乡。同时还是中国地毯之乡。
镇平是我国内陆除新疆之外维族群众最多的集聚区之一,常态保持在1000人左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陕西省镇坪县
(位于陕西东南部(陕西的最南端)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一脚踏三省”之称,鸡心岭为陕、渝、鄂交界点,也是中国内陆版图的“自然国心”,故享有“国心之县”的美誉。1920年置镇坪县,明正德八年1513年置镇坪营巡司,县沿镇名,镇沿营名;取“镇守山区、维持安定”意,因山谷平地,当地习惯叫坪,故名。)
贵州省镇远县(联想起了北洋水师战列舰,镇远号)
(贵州东大门,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五县接壤交汇之处,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以军兴商”,地理位置特殊,以“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的政治、军事要地著称,是历史上官兵必争之地,宋宝佑六年1258年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名之开始。少数民族占48%,是一座苗侗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彼此交融的城市,“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镇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母亲河氵舞阳河,以S形贯穿全城而过,形成一幅八卦图,故镇远又被称为八卦古镇)
云南省镇雄县
(镇雄,取“镇守雄关”之意,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县属坡头镇德隆村,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与滇西的腾冲共同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的美称。是享有“母亲河”“美酒河”美誉的赤水河发源地)
云南省镇康县
(因镇康河而得名,寓意为“镇守边关·幸福安康”,“中国西南最极”,有“界桩在城边,国门在城中,一城连两国”奇观。“最复杂的中缅边境”。镇康毗邻“金三角”地区,对面是果敢地区。世居傣、苗、佤、德昂等23种民族,全国第二大德昂族聚居地)
陕西省镇巴县
(镇巴因“地处巴山之中”而得名,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是历代兵家争战要地。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的食邑之地。镇巴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201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陕西省镇安县
(明景泰三年1452由长安、咸宁二县析置镇安县,取镇守安定之意命名,又因县南门外有镇安河,故名。自古是西安通往安康的要道,是联系陕西与湖北的天然纽带,素有“秦楚咽喉”之称。“中国板栗之乡”)
甘肃省镇原县
云南省镇沅自治县
(“镇沅”为傣语音译写法,傣语汉译的“镇”、“遮”、“姐”、“景”、“清”是“城镇”之意,“沅”、“野”、“也”是“粮仓”之意,“镇沅”意为“粮仓城”。”云贵高原西侧。地势可概括为:“四河(者干河、恩乐河、勐统河、景谷河)流经两山下(哀牢山、无量山),北高南低高差大,河谷只有两小坝(恩乐、勐统),形似东驰一骏马”。)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
(黄果树大瀑布,是中国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瀑布之一。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23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