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和耐心去倾听孩子的青春心事。
当我们认为青春期孩子的行为不可理喻,
他们的想法不着边际,
他们的心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时,
却忘了,
我们大多也是这样跌跌撞撞过来的。
更多时候,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成为我们想象的样子,
却做不到孩子心中期待的家长样子。
今天,广州图书馆在“n+1家阅读”项目中,
馆员以家长的角色,
娓娓道来自己的阅读心得,
并给予家庭共读的建议。
期待我们都能通过阅读的方式,
打开两代人的心扉,
拉近两代人的心灵距离,
共同在生活中向阳成长吧!
《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
作者:殷健灵
索书号:I287.6/962
馆藏地点:广州图书馆中小学生文学艺术图书区(南三楼)
内容简介:青少年成长知己、青春期孩子的灵魂摆渡人殷健灵给青春期男孩、女孩的心灵成长书。十五封信中,包含了青春期男孩、女孩最敏感的自我认识、人际交流、人格修炼、爱情、亲情、成长等各个方面,从诗意文学到现实选择,写尽青春的纠结与彷徨、青涩与美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馆员阅读体会
作者在自序中说到:“这不是一本短时写就的书,里面的篇章其实凝聚了写作二十来年对成长的零星思考,只是以书信形式系统化了而已。”
作者在每封信中都列举了现实案例,加以自身体会,娓娓道来青春期孩子的心灵秘密,并结合自身心理学科的背景给出专业意见。
从“第一封信:请从镜子里面对自己”到“第十五封信:太阳在选择中上升”,内容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人际关系等,探讨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图。
一封封读下去,内容层层深入,一幕幕的青春往事,一桩桩的青春心事,仿佛电影般一帧帧浮现脑海,缓缓打开的,不仅是孩子的内心,还有家长尘封已久的青涩年少。已成为家长的自己,更多的是回忆起当时和父母那些直到现在都未曾启齿的心声。
越读到后面,越在反思自身是否是个合格的家长。答案:不完全是。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孩子不满,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妨碍了我们大人的事。婴幼儿时,因为急着上班怒骂哭闹的孩子不懂事;小学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碍于面子原因“恨铁不成钢”······
在孩子身上,我也不能免俗地寄托了自己年少时没实现的愿望,然后用爱的名义去鞭策孩子。
当看完这本书,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相信你们都会有所收获。这也是一次良机,让孩子勇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和生活状态,让家长重新思考自己该如何做一名能给孩子爱的力量的引路人。
如何去爱与被爱,我们一直在路上······
“倘若你感到孤独,首先请不要抱怨。请理解你的父母,因为他们自己不曾得到拥抱,而无法给予你温暖的抚触和爱的表达。作为他们的孩子,请大胆地用拥抱向父母表达你对他们的在意与报答。”
读到书中这段话时,我颇有感触。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发现自小学高年级后,父母再也没有用拥抱的方式去表达爱与关心,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方式有点难为情。但其实内心,是渴望这种温暖的亲情方式的。
含蓄,是中国式的父母之爱的普遍方式,因此也容易疏于表达和沟通。其实,直到现在,我都希望父母能在青春期、在自己吃了各种苦头的时候,可以不吝言语和拥抱去表达对我的爱和鼓励,而不是说教和命令。
换位思考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或许又何尝不是呢。没有一方先伸出双手,谁知道,一个拥抱带来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我曾疑惑,对你讲述这些,是否过于沉重,也过早了。‘面对复杂,心存欢喜’,是一个人历经世事,大彻大悟修成的境界,怎可以要求一个孩子去做到?但我总以为,当你刚刚人生之路时,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境界会让你获得真正的心灵的安宁,总比你历经世事,靠着自己单薄的力量去体悟要幸运得多。”
上面这段话,是作者在第六封信中给孩子们“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无常和不可理喻”的建议。
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各种状况,这就是生活本身。
课堂上老师一个奇怪眼神、同学间的一个恶作剧、邻居老人的突然离世、报纸上一则“好心没好报”的社会新闻、隔壁班那个男孩的表白、父母吵架时一句“离婚吧”······,这些在大人的眼里,或许只是司空见惯的人生常态,但在未谙世事的孩子那里,这些可能足以让他们的情绪悄悄发生变化,对世界产生疑问。
面对生活的诡谲变幻时,一个人的自愈能力很重要,但自愈的前提是有人给予我们自愈的能量站。因此,给孩子们多些理解、宽容、倾听和耐心引导吧,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自愈能量站不缺油少电。
共读建议
对青春期的孩子,再像小时候那样的亲子共读方式,孩子未必愿意,有些家长或孩子甚至觉得难为情。针对这本书,馆员建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共读,彼此去感受书中不同角色的情感需求,从而产生共鸣。
一、设计家庭读书会举办一场为期一个月的家庭读书会,家长和孩子约定好,每两天读一封信,及时记录下自己最有感触的文字片段,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及想对对方说的话。最后,再以书信的形式将这个月的所有记录交给对方,以此加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了解。
二、问题设计和角色代入以书中每封信中的案例去设计问题,孩子和家长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去回答这些问题。比如,在“第二封信:你拥有很多爱,为什么依然孤独”中提到的案例:一个性格独立不叛逆的初三女孩,家境良好,父母关系不错,尽管这样,她总是感觉自己很孤独。于是她写信向作者求助,疑惑她的心事是她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针对这个案例,可以设计“为什么女孩会感觉孤独?”“女孩的父母的做法你觉得正常吗?”“假如你是她,你会怎样和父母沟通?”之类的问题,然后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去对话。
三、主题词内容归纳书中涉及到两代人的代沟、早恋、青春期自卑等话题。馆员建议家长和孩子在阅读前通过设定“亲情”“爱情”“友情”“生活”等主题词的方式,然后跟着主题词去阅读思考,各自将作者在十五封信中的内容整理到相应的主题词中。比如关于友情,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作者建议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等。最后整合双方提炼的内容并进行探讨,进一步加强大家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读者互动
给彼此写一封信吧
读完这本有着十五封信的书,家长和孩子们,你们是否也想给彼此写一封信呢?
这是一封来自两代人的对话的信,广州图书馆将化身邮差,用阅读的方式为家庭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信中,您可以通过文字对孩子或家长说出平时言语羞于表达的话;您可以跟孩子或家长说出你喜欢看的书和理由,以及您希望对方去看的书和理由。
在信中,您还可以说出希望广州图书馆帮您家庭实现的阅读愿望、您和图书馆的故事,您的阅读偏好等。
信件寄送方式:
信件传达方式:
活动奖励:
(1)凡参与者,均可凭邮件发送成功的截图、寄信凭证等获盖2023年“阅读攀登计划”护照红色印章三枚;
(2)优秀信件创作者,其家庭有机会获得“n+1家阅读”领读家庭荣誉证书;
(3)凡参与者,均有机会获得广州图书馆帮您实现在信中提到的阅读梦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