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2.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3.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课件出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洪水来袭,村民此时的表现是怎样的?(乱哄哄)③引导:请联系上文,找出具体描写村民“乱哄哄”的句子并读一读。
④引读句子:人们惊慌失措,你拥我挤,跌跌撞撞;老汉临危不乱,沉着冷静。
请齐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①引导发现:这是老支书的语言描写,一起读读。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三个感叹号。
三个短句。
②指导朗读:这里用了三个感叹号,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
③体会短句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引导发现:如果把这看成一个特写镜头的话,你的目光会停留在老汉的哪个动作上?②换词体会:如果把“揪”换一个字,你会想到哪些字呢?从“揪”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揪”要用很大的力,可见老汉当时的生气、愤怒。
)③点拨:这一“揪”对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④情境对话。
引导:“揪”的一瞬间,儿子内心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他一定有话想说,有话想问。
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老支书为什么要揪出儿子呢?⑤教师引读:世上哪有不爱儿子的父亲,可他是全村人的老支书,为了全村人的生命安全,他不得不这样做。
(全班齐读句子)⑥感受形象:透过“揪”,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板书:不徇私情)⑦体会老汉的爱子心切。
课件出示: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爱子心切)⑧指导朗读。
引导:老汉第一次和第二次对小伙子说话的片段中都有一个“吼”字,它们的语气一样吗?预设:这两次“吼”有所区别。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是责备和命令的语气,体现老汉的不徇私情;“少废话,快走。
”这句则是急切和关心的语气,体现老汉的爱子心切。
二、升华情感,彰显精神1.创设情境。
突然,桥塌了,天地之间,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没有了窄窄的桥,没有了健壮的小伙子,也没有了如山的老支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老支书那高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
2.教师引读,体会情感。
教师引读:当死亡逼近时,面对乱哄哄的人群,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教师引读:当他毫不留情,从人群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时,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教师引读:当有一线生机,他毅然将儿子推上木桥时,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接读: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3.聚焦课文题目,升华情感。
(1)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
在我看来,老汉更像一座桥,他是一座怎样的桥呢?预设: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是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维系桥。
(2)再读课文题目,升华情感。
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篇课文的题目——桥;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关头给人们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
【设计意图】文中写老汉的语句有很多,但最能体现老汉形象的句子是“他像一座山”,本环节聚焦这一句,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这一形象贯穿在课文三个重要的情节中,在复沓回环的诵读中将这如山的形象定格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在最后的情感朗读中,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三、再读环境描写,体会作用1.思考:在危险面前,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当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
他用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座永恒的生命桥。
像泼。
像倒。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2.学生交流。
3.小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里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又衬托了老汉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
4.男女生对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后,再读环境描写,由此深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既能营造出危急的形势,又能衬托出老汉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在层层深入的学习中加深对环境描写的认识。
四、聚焦结尾,体会表达之妙1.引导思考: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2.点拨:当读到最后,你发现小伙子竟是老支书的儿子时,你有什么感觉?预设:让人感到非常意外,震撼人心,更加感受到老支书的伟大。
3.引导发现:到结尾才交代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你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
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这在“情理之中”。
4.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12桥【教学反思】1.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课文中的老支书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学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读懂人物品质并不难,难点在于学生容易将人物平面化,可能用“舍己为人、沉着镇定”等词语直接给老支书贴上标签。
教学时,教师通过对比、抓关键词、想象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老支书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理解老汉作为老支书和父亲这双重身份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心理,并与之产生共鸣,在复沓回环的诵读中将这“如山的形象”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让他们在最后的情感朗读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本文的语言形式很有特点:文中的环境描写像一根线串起了整个故事,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逐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短句多,语言简练,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情节的设计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