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有一个古老而著名的问题,人们曾以为可用它迫使逻辑学家陷入困境,并曾试图把他们推到这一步,即要么不得不涉嫌于可怜的诡辩,要么就要承认他们的无知,因而承认他们全部技巧的虚浮,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真理。”[1]P110这是康德在其晦涩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突然冒出的一段具有叙事风格的话。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相信真理隐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和本质、本体等概念相联。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与各事物之实必相符合”,[2]P34康德对它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3]P110也即我们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如果和对象自身的特性相一致,那么,这种知识就是真理性的。同时,正是因为被认识的东西是可以实指的对象而非虚无,我们的认识才是可能的。但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一直延续的这一真理标准,却把两个问题无情地甩给了后人,即:我们怎样才能断定自己的知识符合对象;如果知识并不指向具体对象,而是指向一个空洞的虚无怎么办。

西方哲学在近代以前,很少为上面两个问题焦虑。这和其哲学对理性和上帝的信仰有关。从认识论层面讲,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事物的本质是理性知识可以把握的对象;从本体论层面讲,形式背后包裹着质料,表象背后隐匿着实体,这实体又被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决定。本体(逻各斯、理式、理念、上帝、物自体)虽然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但它依然可以靠信仰获得存在的自明性,靠逻辑推定获得理论的真实性,并因此成为知识的对象。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考察自己的知识是否符合对象来判断它是否符合真理。

但是,对于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而言,人是否能够把握真理、人的知识是否能够切中对象,却是一个长期引人质疑的问题。比如,按照中国哲学的观点,对象世界的无限和人认知能力的有限形成了极大的不对称。有时,我们言之凿凿地以为获得了真知,并因此充满自负,但实际上不过陷入了盲人摸象式的无知和愚蠢。像《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看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壮阔景象,“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但是,当他到了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就不禁慨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据此,庄子进一步引申道: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木小石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马体乎?(《庄子·秋水》)

为了缓解由世界的无限性带来的认知焦虑,中国的道家和后起的禅宗一度用本体范畴为人的知识提供一个终极对象,比如道家的道和禅宗的佛,但这种设定在一种更彻底的怀疑精神面前,往往经不起理性的批判和检验。在道家看来,所谓的本体并非实有,而是人的认识能力无法继续扩展时对世界的强行命名。如老子云:“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或者说,道只是一个人种学范畴,离开了人的设定,它什么也不是。由此,所谓无限世界尽头作为决定者存在的本体,现象背后隐匿的本质,与其说与对象有关,还不如说与人的信仰有关;与其说是世界的本相,还不如说是人为了服从道德的绝对命令而进行的强行杜撰。西方哲学在康德之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形而上学成为第一哲学,“透过现象看本质”成为基本的认知模式。到了康德,他意识到了人类知识的局限性,所以一方面为理性可达的疆域划界,另一方面则由于道德的指引而对“物自体”的存在依然保持着信念。但是,这种信念在一种更彻底的理性批判面前往往又是不堪一击的。比如,康德将世界的本源问题交给道德命令处理,说明他已意识到,本体、本质、实体等概念只是指向世界的“应然”,而非“实然”。

假如本体的设定只能证明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假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却发现现象背后没有任何本质,这时,哲学的认识论势必要让位给存在论,对象性本体势必要让位于人本体。这也是康德之后德国哲学,从谢林、费希特、叔本华到尼采,出现人类学转向的原因。按照西方哲学的思路,如果世界存在的外在根据不可靠,那么就只好从人自身去寻找。这个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内在依据就是灵魂的实存性。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灵魂在科学理性的检验下,也同样经不起考验。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桑塔耶那曾在1896年借助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指出:“我们应该记得莱兰特的故事,他用望远镜搜索天空,希望能找到上帝,但没有找到;又想用显微镜来考察大脑,希望能找到灵魂,结果也没有找到……迷信灵魂与迷信巫术毫无区别……所谓灵魂,只是物质构造中较为精细的部分……换言之,只是一大堆脑神经与脑组织,这些东西都是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4]P44

西方哲学发展到海德格尔,与中国的道家、禅宗有了对接的可能。这和海德格尔受东方哲学的影响有关,更和他的哲学逼近了“认识的不可能”这一命题有关。如前所言,中国的老子虽然用道给了世界一个勉强的命名,但这个道不过是从有通向无的道路(Way),[6]P45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肯定性的范畴。庄子将道由本体论下降到物性论层面来理解,认为道虽不可道,但它作为道性潜存于万物之中。如《庄子·知北游》云: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何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庄子在这里似乎给了道一个肯定,意味着“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可行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假如道性本无,那么潜存于万物之中的这个“道”不就是“无”吗?进而言之,假如“无”构成了事物存在的本质,那么所谓的实存不就被从内部抽空、陷入了更彻底的虚无吗?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抓住的也许仅剩下了事物的表象。如庄子所言:“凡有貌相声色者,皆物也。”(《庄子·达生》)但是,这表象明显因为依托于人的感官而更虚幻。至此,老庄所谓的道论,在本质上也就成了虚无论。

对于禅宗,这种由本体的解构而衍生的虚无之论更加彻底,推理的过程也更加简捷。禅宗认定世间“五阴本空,六尘非有”,(《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本质论层面的名实问题被转化为现象学层面的名相问题。在此,作为“实”存在的“五阴”和“六尘”如果不存,那么“相”必然虚妄。在《金刚经》中,释尊有言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法身非相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究竟无我分》)这是从对象本体的角度对色相实存性的否定。同时,人的心体也被否定,如《坛经》云:“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边无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赤白青黄,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可以认为,正是通过对实与相、对象本体与心本体的多重否定,禅宗走向了更彻底的虚无。这虚存的空无成了世界最后的真相,即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金刚经·如理实见分》)。

康德认为,对一个问题是否能够给出正确的回答,关键在于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如他所言:“如果问题本身是荒谬的,并且所要求的回答又是不必要的,那么这问题除了使提问者感到羞耻之外,有时还会有这种害处,即诱使不小心的听众做出荒谬的回答,并呈现出这种可笑的景象,即一个人(如古人所说的)在挤公山羊的奶,另一个人拿筛子去接。”[7]P110,P111由此看“什么是真理”这一问题,它在西方经典哲学的语境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可以回答的,因为在其设定的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抽象、灵魂与肉体的二元格局中,真理有其指向的对象。但是,在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庄禅哲学的语境中,真理陷于虚无,人的理性便随之失去了认识对象,这个问题确实就有了给公山羊挤奶的味道。为此陷入烦琐论证的哲学,则显出拿筛子去接的荒谬。

人天生的形而上冲动,要求他必须对真理问题做出回答,但任何局限于人的知识经验的回答又必然不具备真理性。面对这种两难处境,中国的道家和禅宗认识到,虽然人类的知识面对真理是失效的,但这却预示着一个新的真理产生的可能,即:真理的不可知本身就是真理。或者说,“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同时,虽然虚无使人的求知冲动找不到对象,但无相的空无却在与有相的对峙中成为一种另类的对象,即所谓“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至于这种空无是否构成了世界的本相,禅宗的回答十分坚决。如《金刚经》云:“无所有相,即是真实。”(《金刚经·如理实见分》)

但是,禅宗和道家在本体论上反逻辑、反经验,对于它们自己而言却不见得是污点。原因很简单,我们所使用的逻辑,不管是归纳,还是演绎,都是于此在世界之内有效,都是在寻找或发现此在世界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我们的经验更必须以当下事实为基础,因为没有对象世界和人自身的实存,我们将无所经验。也就是说,逻辑、经验,包括它们所依托的理性,都是知识论的范畴,对知识无法涵盖的区域它们将失去效能。这就像一句俗语所说:我们的足迹可以踏遍万水千山,但永远不可能走出自己的皮肤。在这里,皮肤对人构成的限定,类似于逻辑、经验、理性对人的认识构成的限定。但是,道家,尤其是禅宗,却要求人走出自己的皮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经验之知呈现超验之无。这种手段与目的的不对称,必然要求用一种特殊的方式面对真理问题。

至此,也就引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语言。就像逻辑、经验局限于世界之内一样,语言在本质上也是此在的,是被人的认知能力可达的空间限定的。人的逻辑推理指向哪里,经验扩张到哪里,语言将跟踪到哪里去完成一种表达。这样,世界也就成了被言说的世界,语言甚至因此从一种被使用的工具上升为对世界构成限定的本体。但是,就如同经验、逻辑只能在世界内有效一样,与此相伴的语言,其言说的有效性也只可能被限定在世界之内,否则就成了反逻辑、反经验、反理性的呓语,成了“满纸荒唐言”,成了“谬悠之说,无端涯之辞”。对于道家和禅宗而言,被逻辑、经验规定的语言都指向实有,而它们要言说的却是溢出实有之外的空无。在这个区域,人的知识满世界地寻找对象,以求在知识与对象的符合中实现真理性言说,但寻找的结果却是两手空空、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带回了家。在这种背景下,语言的荒谬也就出现了:人们想说,但却无对象可说。

如果没有对象,就让语言重新回到它自身,这种回归无非是让语言说它自己,即空洞的喃喃自语。进而言之,当这种喃喃自语因失去意义的支撑而坠入虚无时,我们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选择沉默,将失语作为言说的命运。在道家哲学和禅宗中,从老子、释迦牟尼到后世的一些高僧大德,总是将沉默作为最高的智慧和德行,就是因为这种方式是对世界真相最好的守护。至于那些意识到一说就错又非说不可的人,如庄子和炮制了大量公案的禅师们,他们要么在佯狂中选择吊诡的“卮言”,要么答非所问,和参禅者打一些驴头不照马嘴的哑谜。这明显是要用反逻辑、反经验的语言来破语言,引导人最终放弃语言,回到存在本身。但是,既然他们已经说了,不管他们选择的言说方式是什么,已经意味着坠入了第二义——“念念说空,未识真空”,(《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与世界的本相(真理)已隔了一层。

面对这种被否定性思维逼向死角的极端情境,我们才真正能够体会到“谈何容易”这句话的深层意味。但反而言之,在人类思维(不管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可达的疆域之内,语言总是会表现出巨大的弹性和张力。比如,当我们说世界是不可言说的,这句话看似是对语言存在意义的否定,但它却又无形之中彰显了一个肯定性的事实,即“世界不可言说”这一事实正在被言说。或者有人会说:“'世界不可言说这一事实’也是不可言说的。”甚至“世界不可言说这一事实的不可言说性也是不可言说的。”……如果我们不想陷入这种语言的循环,同时也不想因面对真理的失语而放弃自己的话语权,新的选择还是存在的,即打破常规的话语方式,为语言的存在另辟新境。

对象因不可把握使认识失去价值,知识因无法切中对象使语言成为“荒唐之言”。这种由对真理的求知而产生的废墟感,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后现代哲学的解构狂热给人展示的景观。那么,人为什么不能认识真理?按照德国怀疑论哲学家曼纽什的讲法:“我们知觉的现实,乃是我们的知觉器官的一种建构。”“我们没有任何脱离人和概念的知识,没有独立地接近现实的可能性。”[9]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用人的方式去认识、去思考,世界所展示的就永远是为人而在的样式,而不可能是它自身。在这种背景下,真理,或者说自离于人之外的世界的真身,就永远遮蔽于黑暗中,因无法认识而归于虚无。

哲学起于对世界的认识,终于对世界的掌握。在此,如果认识不能给人提供世界存在的确定性,那么人又如何在一个非确定的世界中安顿自己的生命?一般而言,认识的目的在于为人寻找安居。关于这一目的的实现,黑格尔曾借对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评价指出:“在这里(即笛卡尔哲学),我们可以说到了自己的家园,可以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10]P59按照海德格尔对这块让人安居的“陆地”的解释:“哲学在其中有家之感的那块陆地乃是知识的无条件的自身确定性。”[11]P129但从上文已经可以看到,真理符合论的被质疑,或者说对知识切中对象之可能性的证伪,却正是因否定了“知识的无条件的自身确定性”而使人借以栖居的“陆地”发生了倾覆。这种倾覆使现代人失去了存在的家园,成为海德格尔所谓的“无家可归”者。

今天,虽然人们习惯于用种种的“转向”来描述西方现代哲学的变革,如心理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文化学转向等,但我认为,一种更根本的转向却是由认识论走向人生论,即由追求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转向人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如何操持自身。这中间,由于知识无法掌握世界,人与对象建构的理性认知关系就转化为情感体验关系。同时,后现代哲学对知识有效性的质疑,使反本质、反基础、去中心成为其主导性的趋向;而这种批判性还原所导致的一切外部限定的丧失,则使游戏,即除“自身之外没有其它任何根据的活动”,成为人的最后选择。这种游戏被德里达称为“无底棋盘上的游戏”。[12]P127

西方哲学的这种转型,使其具有了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深层对话的可能。比较言之,中国哲学在其起点处,就没有奠定认识论的坚固传统。或者说,在其认识到道的“不可道”那一刻起,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逆转,即:放弃给世界一个确定的命名,将在一个多变世界中如何守护生命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如庄子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人不可能生存于真理中,却可以通过对此生际遇的认可生存于诗中。这是中国哲学对于现代的重要启示,也是缓解由知识的非确定性带来的巨大焦虑的途径。于此,世界虽然不可能成为获得确切知识的对象,但却正因此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在人类历史上,虽然我们一次次将诗斥为谎言,将美视为诗意的骗局,并因此质疑其存在的正当性,但从人类求取真知的历史看,所谓的真知却依然悬于彼岸。比如,远古神话,我们今天一般只肯定其诗与美的价值,但对当时的人而言它却是真理。后来,托勒密的天体理论也曾长期被视为科学,但它却又被哥白尼、牛顿提出的“新的科学”取代。在此,如果我们认定往昔时代的“真知”只不过是人以科学的名义在作诗,那么,就无法保证当代科学一定是在讲述关于对象世界的真理。由此,所谓的真理史,就只不过是人陈述关于真理的意见的历史,或者说是以科学的名义作诗的历史。知识符合对象的不可能,使关于世界的诗与美的表达成为永恒。在此,如果我们像柏拉图一样,认定生存于诗中就是生存于谎言中,那么,生存于谎言之中将成为人无法克服的宿命。

也许诗即谎言。诗人说:“窗外的树叶在流泪”,“窗外的夜莺在歌唱着爱情。”从科学的意义上,这明显是对“窗外”风景的误读。但是,这种误读却使对象世界成为可以理解的存在。在这种理解中,人不再是无法与对象世界发生关联的孤独的个体,而是在天地人神的共同游戏中获得了幸福体验的主体。于此,诗的方式成为在思想的残局中为人生建立意义的有效方式,它的在场使虚无之渊化为澄明之境。

关键词:真理,虚无,诗意

改革开入三十年了,即是总结也创新的时候了。

“刘涌案:央视《面对面》采访他,王志问他律师的职责是什么,他说是最大限度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王志追问,如果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冲突怎么办,他回答:没有问题,必须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是律师。

“这句话让很多人说我离经叛道,当时差点惹祸,后来写进《律师法》了……这个问题在国外是1+1,在国内竟然是大逆不道……《律师法》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原来只让谈维护法律公正维护正义,现在可以说,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了。这(变化)你不琢磨不知道,1琢磨差别大了!”,他每次接受采访都要重复1句话: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现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写入了《律师法》,6月1日起施行。“写入《律师法》是很简单的1句话,真正的认知还要过程。”。

每件事物都是有本质的规律的,这就是哲学。西方国度必有其本质规律,西方律师法,也有其体现其国度的传承。道生1,1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就是1个结构与顺序问题。当1件事情摆出来时,解开这件事情就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主要的就是1,其后是二,为次。1个欺压良民的流氓,他请律师的责任是利益的责任还是社会道德整体的责任。那个为重为轻。

一、中国哲学的有无之境

有无中国哲学,这一问题在近代西方学术东渐中凸显。在西方强势背景下,有的人怀疑、否认中国哲学的存在。判断中国有无哲学,就看哲学如何定义和确定哲学的标准是什么。中西哲学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不可因为不能完全对应、符合,而否认中国哲学的客观存在和独特价值。牟宗三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既鲜与西方相合,自不能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定取舍。若以逻辑与知识论的观点看中国哲学,那么中国哲学根本没有这些,至少可以说贫乏极了。若以此断定中国没有哲学,那是自己太狭陋。中国有没有哲学,这问题甚易澄清。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西方著名学者承认中国哲学的存在,对其独特价值进行了赞扬和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著名哲学家罗素、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专家史华慈和安乐哲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西方之智慧》就暗含了对东方中国哲学的肯定。史华慈认为中国的哲学智慧价值很大,“中国儒家、道家和墨家兴起,都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倾向’,'一种追问和反思’,'以及出现了新的积极的视野和通见’”。史华慈在他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中说:“和古希腊的思想一样,中国古代思想并没有对古代文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单一的回答……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可能出现某种普世性的属于整个人类的论域。”安乐哲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他的《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对世界哲学的贡献,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他谈到:“儒学对于人类经验有其独立的视野,儒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供了西方伦理学传统之外的另一选择。西方绝大部分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儒学中的'个人’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系性、共生性。这个理念非常健康,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图景”。

当代美国学者承认中国哲学并出版了大批研究著作,例如顾立雅的《孔子与中国之道》、孟旦的《早期中国“人”的观念》、郝大维和安乐哲的《通过孔子而思》、牟复礼的《中国思想之渊源》、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安乐哲的《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狄百瑞的儒家的困境境》等,积极推动了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传播。如果中国人不承认有中国哲学,是奴性和败类的表现。由于中国近代长期作为殖民地,西方哲学有霸道的话语权,使一些人产生了自卑和崇洋媚外心理,丧失了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甚至自甘堕落,失去了学术和人格上的独立和尊严。牟宗三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时至今日,东西方都应互相尊重平视,藉以调整、充实、并滋润其文化生命……中国人少数不肖之徒,若再抵死糟蹋自己,不自爱重,那只可说是其买办之奴性已成,自甘卑贱,这只是中国之败类。”

二、中西哲学的差异

三、中西哲学的共性

总之,我们认为中西学术存在差异,务必有清楚的认识:文化背景、探讨主题、方法运用、学术规范、理想境界等不同,不能以西方代替中国,生搬硬套。我们过去的研究,往往忽视中国哲学或者学术的独特性,这样的教训务必记取。同时,中西学术有必要加以沟通,寻求共同点(相似处),借鉴有效方法进行文化交流,此乃顺应世界学术互动发展的应当举动。

THE END
1.图书馆年度工作总结范例汇总32篇在学校党政的关怀下,图书馆牢固树立抓安全促稳定的思想,完善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狠抓安全制度的落实,在完成20__年度业务工作和服务任务的前提下,图书馆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时刻紧绷安全工作之弦,切实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现将20__年图书馆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保安全、促http://m.yueduku.com/work/niandugongzuozongjie/892/892982.html
2.图书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精选6篇)学校每年征订的教育、教学报刊杂志有多种。我们针对新课程实验的要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专著,撰写一篇读书体会,完成一篇论文。平时,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两篇教育随笔。通过写作来提高全体教师阅读的积极性。由于书源充足,各课题组都能利用相关著作的学习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图书馆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点。 https://www.bigou.cc/article/103698.html
3.大学图书馆工作总结馆藏资源扩充:本阶段新增纸质图书 [X] 册,涵盖文理工多学科前沿著作、经典教材与学术研究成果,依据各院系专业调整及师生反馈拟定采购清单,精准满足不同学术层次需求;订阅中外文期刊杂志 [X] 种,保障学术资讯实时更新,热门专业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期刊订阅量增长显著;购入多个数据库,拓展电子资源版图,新增数据库不https://ggxcwl.cn/hetong/2440d070540ecb41.html
4.图书馆硕士论文发表范文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图书馆作为国家的文化和精神载体,其重要地位很明显。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图书馆硕士论文发表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图书馆硕士论文发表范文篇1 论图书馆宣传工作 摘要:图书馆宣传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要求很高的重要工作,需要我们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宣传工作是高校图https://www.xuexila.com/lunwen/PM/library/2938486.html
5.关于高校图书馆专升本论文范文和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和以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和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该文是关于高校图书馆论文范文检索与高校图书馆和财经大学和蒙古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姚川军 (内蒙古财经大学 图书馆,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 “双一流”背景下对图书馆内涵建设又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特色资源建设作为未来图书馆特有的名片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https://51elaw.com/benkelunwen/73833.html
6.中心虚拟化建设相关参考文献资料免费论文范文[4]徐大勇.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5-86. [5]何禹.虚拟化技术在校园网数据中心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6):1461-1464. [责任编辑:程龙] 虚拟数据中心范文 数据中心参考文献总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虚拟数据中心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https://blog.csdn.net/weixin_32637935/article/details/119584393
7.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通用10篇)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通用10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文化的收集和整理越来越重要,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浓厚、环境较为安静,且https://www.wenshubang.com/lunwenfanwen/728244.html
8.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因此,在发展图书馆的过程中,要紧跟图书馆发展形势,积极吸收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技术、方法与管理模式和经验,为图书馆更好发展,实现图书馆在群众文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10 摘要:人力资源是所有企事业单位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公路养护单位也不例外,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对于公路养护单位是否https://www.oh100.com/zhichang/5003171.html
9.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五篇教学论文范文教学论文范文 编辑:夏桐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五篇 【篇一】 摘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加强阅读,不但能够开阔眼界,还能够掌握更多知识。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阶段。如果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阅读,不但可以扩展眼界,还可以积累更多语文基础知识。但是目前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与阅读推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场地条件的不足,https://www.91wenmi.com/wenmi/lunwen/jiaoxuelunwen/356778.html
10.关于大学体育活动与图书馆建设的托福作文论文想要取得托福写作的高分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托福写作高分范文的积累,多多了解一下托福写作技巧是什么,佛山英语培训小编为您提供托福作文范文及其翻译,本篇是关于大学体育活动与图书馆建设的托福作文论文。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the same amount of money to thhttps://www.qinxue365.com/yyxx/33486.html
11.图书馆办公范文10篇(全文)图书馆办公范文(精选10篇) 图书馆办公 第1篇 一、图书馆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1. 工作内容繁杂多样 办公室是图书馆唯一的行政管理部门, 工作内容繁杂多样, 办公室人员除了负责本职工作以外, 还要兼顾部分业务工作, 以下是我馆办公室主要承担的工作内容 : 1负责办理全馆的行政工作和日常事务, 负责对外联系和接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x10nzpu.html
12.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5篇)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行政管理工作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做好读者服务的基础,这就要求加强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完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推动我国图书馆服务事业的发展。 本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篇2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对实现企业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作用进行阐述,从主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xingzhengguanli/663160.html
13.图书馆服务特色服务思索论文图书馆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展个性化主动服务,配合教育创新服务,不仅是对传统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的正常延伸,而且是对适应网络环境的现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全新拓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就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必将成为今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https://www.unjs.com/lunwen/f/20191202104855_2254576.html
14.关于积累成功的议论文范文关于积累成功的议论文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积累成功的议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积累成功的议论文范文1 https://www.yuwenmi.com/zuowen/yilunwen/4149874.html
15.云计算技术论文(5篇).docx云计算技术论文(5篇) 云计算技术论文(5篇) 云计算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转变图书馆建设的方向 真正的云计算的数字化的图书馆,可以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图书馆必需转变与当下重视典藏,轻视运用的局面,转变传统的重视硬件轻视服务的现状,由于云计算首先弱化了书刊价格上涨引起的新入藏文献数量下降的逆境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08/7120135024005116.shtm
16.个人理财论文范文(精选17篇)个人理财论文范文(精选17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个人理财论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理财论文 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证券市场不断扩大,金融机构推出的https://www.jy135.com/licai/364.html
17.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十二、毕业论文的答辩 附1毕业论文范文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 撰写毕业论文不是说写就可以马上写出来的,它的完成需要时间,需要过程。 一般说来,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选题;2、限定论点;3、搜集资料;4、阅读资料;5、做笔记; http://dlkx.hunnu.edu.cn/info/1081/1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