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采取了漫画作文的形式,相信不少学生会有一点懵。漫画材料围绕当下资讯爆炸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思考深度,我们一起来看题目吧!
【参考解析】
今年,广二模考的是一篇漫画型材料作文。
漫画作文审题立意,一定要抓住漫画中的主体和文字提示。
漫画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学生在一堆“学习资料”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地面上散落的书本可以看出,他一定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乎他发出感慨:资料找时方恨多。
在学习中,像这样“资料找时方恨少”的情况不算少见,尤其是高三冲刺阶段,面对海量的资料,如果真的想要找到上个月做的某套试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这则漫画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学习资料为例,它的载体,可能是纸质形式,也可能是电子。
狄德罗——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
是的,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杂芜,也时常让我们陷入困境。面对海量的讯息和资源,我们如何自如地“穿梭”其中,把资源为我所用,避免信息焦虑,是这个时代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思路。在提炼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基础上,分析时代原因与主观原因,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事例,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参考立意(标题)
1.“信息爆炸”时代的“冷”思考
2.避免信息焦虑,让知识真正为我所用
3.学海无涯,博观约取
信息爆炸时代的独立思考
真正独立思考的七个途径
(一)多维度验证。这样做并不能确保完全还原事实的真相,但最起码可以让我们尽量避免一些单一思维和偏见。
(四)看是否夸大赞成人数。很多时候拥有话语权的个体很容易犯“错误共识效应”。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坚持的观点是正常的、普遍的,而跟我们不同的观点是不正常的,有问题的,倾向于把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认知视为少数的和偏颇的。
(七)看是否存在可证伪。信息分析还可以考虑这个信息是否存在可证伪性,如果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那实际上什么也解释不了,越是丰富准确的内容,它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那它被证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作文素材】
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
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
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标题《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这是木心的《从前慢》,描绘的是信息贫乏时代中的乌托邦想象。
从前的人,要么是没有信息,要么是没有能力获取信息,大脑接受到的东西有限,观念可能停留、难以改变。现在的人,接受的信息太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信息对大脑的刺激,都会对原有观念造成一定的改变、修正。
以前的人,人生观可能停留在一个相对底层的阶段。
现在的人,人生观是否就比以前的人的层次更高呢?
其实未必。
拉开人与人之间观念差距的,是理论的吸收。古代士大夫之所以是士大夫,黔首之所以是黔首,就在于士大夫读了书。
现在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接受的理论知识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多,观念上也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高出一些。体现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和人生期望等方面。那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便捷的时代,本应该更容易塑造更高的人生观。
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生观的提高,不仅仅需要理论,更需要的是有深度的理论,和理论的深度吸收。这需要的是大量的精进阅读、视频教学、导师引导等对大脑思维的深度锻炼。
以抖音和公众号为主的自媒体,以及网络热点新闻,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很多人在网上获取信息,特别是短平快的信息,也不在于改造自己的大脑和思维,而在于寻求和自己观念相符的信息,是为了加深自己的已有观念和获得情感认同。
面对信息爆炸,如何塑造三观
那么,对于一个想要认真塑造三观的人,该如何面对爆炸的信息?
一是回归传统。必须将精力从网络信息回归到书籍,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提升思维,深化认识。
三是咀嚼回味。大脑接受到深度信息刺激后,会有一个活跃的时期,这是大脑神经建立联接的过程,联结点越多,大脑越聪明,三观更稳固而高,自主不自主的会把吸收的精华信息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如何避免信息焦虑
筛选信息化为知识
我们每天都在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从睁开眼看到的新闻资讯到入睡前刷着的短视频。放眼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人类现在每天接触的信息体量显然是史无前例的。
然而,我们的基因尚未进化出能够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该如何在扑面而来的信息中有效筛选甄别,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
信息时代,独立思考的框架图
有效信息是独立思考的基础
什么是思考?它指提取信息、找出问题、分析矛盾、解决办法的不断螺旋上升过程。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渠道真假难辨的信息裹挟,很多时候被误导而不自知。如何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清醒,维护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被繁杂的信息所误导,以为自己最终得出的是足够中立客观的结论。所以如果要想独立思考,最重要的是需要学会识别有效信息。
什么是有效信息?从属性上来看,有价值的信息以陈述还原事实为主,谨慎客观的传递观点;而无效信息为了扩大传播范围,可以轻率地作出推断,煽动情绪,全然不顾信息的客观性。
有价值信息往往能够还原事实,让我们得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并独立完成思考过程。然而随着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大量的无价值信息伪装成我们以为的思考素材,在不知不觉中抢占着我们的思考自主权。
如果长久地接触这些无效信息,放弃自己思考的过程,我们甚至有可能让渡自己的思考能力,成为一个只知道被动接受观点的木偶而不自知。
为什么无效信息会泛滥成灾?
要想保持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我们需要筛选过滤掉无效信息,避免被它们占据太多的空间,但是现实生活中,无效信息远远比有效信息更容易触及,甚至有时候根本无法识别。原因是为什么?
然而这些深度媒体的产出有限,且内容深刻需要消耗精力理解,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于是大量的自媒体应运而生。
对于自媒体而言,注意力就是生存的唯一条件,通过不断产出信息抢占注意力,而且即使内容不当,面临的惩罚力度远远低于传统深度媒体。
在面对高收益的诱惑且无需为传播的内容担责时,自媒体内容的质量必然会向高频的曝光让步。
我们要从基因、文化与生理三个层面来进行探讨。
这种无休止的站队与斗争又被一些营销自媒体搬运成高无效但高热度的信息,引来新一轮的讨论与站队。
这些无效信息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往往掺杂着大量的情绪引导,让你陷入它制造的情绪陷阱中吸引你的注意,制造无效信息的恶意营销号们首当其冲。这些营销号们最擅长的手段就是煽动情绪,挑起群体对立,从而增加自身的热度吸引流量。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人们高呼整顿营销号,但它们的热度依旧不断攀升,屡禁不止的原因。
我们的情绪是如何被这些无效信息轻易煽动的?答案是寻找群体认同从而产生群体对立。
第一,从基因的角度来看
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只有通过结成部落的方式才能增加生存的几率,这就要求个体必须忠于部落,也就是说只有忠于部落的基因才能繁衍下来,而做不到的基因都已经灭绝了。
因此向群体靠拢,获得群体认同感实际上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这种通过抱团站队、攻击异类获取同类认同感的行为如今衍生到了互联网上,诞生了这些无意义的争执。
第二,从文化层面来看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原理:人是存在群体偏见的。
什么意思呢?我们总会把跟我们在某方面相似的人,归为同类,而把除了同类之外的人,归为异类。随之而来的就是针对异类群体的群体偏见,通过攻击异类来形成同类之间的群体认同增加“凝聚力”。
举个例子,当在讨论苹果和牛油果哪个好吃时,真的是讨论口味差异吗?人们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这样的:
1)对号入座:我喜欢吃苹果。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同类的群体里面。
2)排除异己:你喜欢吃牛油果。从而划分出对立。
3)群体认同:我要证明苹果比牛油果好,并不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苹果好,而是因为我要证明我们胜过你们,从而让我产生我胜过你的体验。
许多无效信息就是利用了这点,让人们首先将自己对号入座某类群体,之后开始排除异己,寻找群体认同。整套煽动情绪的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无论是两性对立,地域对立,饭圈,鄙视链,一切群体之间的对立,背后都离不开这套情绪煽动的原理。
为什么川普解决疫情的首要步骤是甩锅中国?他正是在利用这一群体心理特点,制造无效但可以煽动情绪的信息,试图转移全美人民的注意力,煽动他们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由此可见不会写营销号文案的总统不是一个好商人。
第三,从生理层面的角度来看
人类的大脑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掌管感性与理性。感性部分由杏仁核为中心的边缘系统负责,理性是以前额叶为中心的新皮层负责。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互相制衡。
所以,无效信息就是通过激活情绪,压制你的理智,从而陷入情绪陷阱之中,让你成为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传播载体。
避免片面地追求群体认同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被信息引导操控,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
小结
无效信息会企图通过归类、贴标签来定义你的同类,从而灌输谁是你的异类。通过利用你追求群体认同感的本能,来制造情绪陷阱。
无效信息通过制造群体认同煽动我们的情绪,除了剥夺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还会让我们陷入无法接受其他声音的茧房之中,陷入“无论对错,立场先行”的怪圈之中。
尽管从基因、文化与生理层面来看,寻找群体认同似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我们依然需要时刻警醒,不做任信息操控的木偶,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成为某个群体之前,我们首先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无效信息可以转化为有效信息吗?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当我们针对某个事件获得了足够多的无效信息,或许可以像拼图一样还原出可能的真相。
无效信息的结果是什么,可以推断出影响,类比出同类影响的合理可靠性。几种截然不同的无效信息中,能否找到逻辑自相矛盾的突破口,从而一窥真相。
对信息保持警惕,多收集不同的立场与声音,才能维护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三种高效读书方法论
现今信息时代,和竹简与印刷时代不一样,人类自身已陷入信息海洋,还有各种大数据软件无孔不入地监测你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根据你的偏好和需要以各种方式来对你进行信息投喂,以便达到他们获取市场或者引导你的思考与思维的目的。
因此,当今时代如何读书,如何避免被各种大数据软件所控制,如何保持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和独立的思维、思考能力,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清楚自己阅读的目的与诉求。旨在学习技能、查阅资料与开阔视野、修身养性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
就技能学习类的读书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解书本内容所传达的基本逻辑。如果搞明白了基本逻辑,那么就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所学到的方法与工具,举一反三去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就查阅资料性的阅读而言,一方面是对于所需要的基本资料的获取,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比较研究而进行的研究成果及其过程逻辑的查阅与搜寻,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诉求,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与方式。
就基本资料的查阅而言,在运用好查阅与搜索工具的同时,需要迅速聚焦于所搜索的资料关键点;为了专业研究所进行的阅读,可以先从前言和后记、参考文献目录等来判断该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以及在行业研究中的段位,然后再直接聚焦于研究结论和创新点的抓取,并围绕着创新点来详细研读创新的依据、逻辑以方法论,这样就能够非常高效地抓住和理解一本研究性著作的核心成果以供自己研究工作的参考与比较借鉴了。
至于修身养性类的阅读,比如对一些名著、名人作品的阅读,则是空闲时的一种消遣和享受,也可以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类阅读是随机式的,有很大随意性。这类书籍往往是旅途中最好的伴侣,现在看到旅途中很多人在阅读电子书。
如今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流行快节奏生活。一方面,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增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时效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有的心态越来越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学习。
互联网的普及,出版业的繁荣,为我们读书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实际上,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实实在在地学点东西的时候反而少了。
在广州阅读推广大使董正锋老师看来,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要讲三点高效的读书辩证法。
第一,读书学习如吃饭
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学习知识也要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多了才能使自己成为学识丰富的人。
荀子《劝学》篇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量的变化开始,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发生质的变化。事物在新的性质基础上,又开始量的变化,再到质的飞跃,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进步。
读书学习不可能违背这个客观规律。指望不读书靠会用手机百度就能成才,突击几天在网上浏览搜集大量资料就成了有学问的人,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如果不沉下心来多读几本书,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积累,要想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还是难以办到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变,学识厚积才能薄发,急于求成则欲速不达。
第二,读书学习如打井
打井要选准目标深钻及泉,不能到处打眼不见水。心情浮躁、急于求成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贪多嚼不烂,什么都想学,什么也没有学会。今天看到一本书,觉得不错,赶紧翻开看看;明天发现别人看了什么好书,又感到不看也不行。在网络、手机上查看学习资料,更是不断被那些离奇抢眼的东西拽着到处跑,一下子几个小时过去了,忘记了自己开始想要学点什么,也不知道刚才到底看了些什么。“少则得,多则惑”。
过去书籍和电影、电视片少的时候,遇有好看的,一遍两遍反复看,基本内容都能记得住,有很多电影台词甚至都可以对答如流。现在书籍影视多了,书橱里书增加了不少,看电视时手里拿着遥控器乱按,看得眼花缭乱、头脑发晕,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记住。这种读书学习的方法,是没有好效果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第三,读书学习如交朋友
交朋友要精心挑选,择善而交,不能良莠不分,被损友所害。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经济大潮中,文化市场既繁荣也庞杂,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影视产品泥沙俱下,网络和移动新媒体的信息更是五花八门,各种色彩的东西都会呈现在眼前。思想上一定要有防线意识和底线意识,自觉抵制那些反动、灰暗、低俗的东西,积极汲取情操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食粮。
古人读书,为知天下事和立身、立言、立命。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和信息投喂时代,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尤显重要,因为这是保持我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