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管理学范例6篇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3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3.1因子分析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

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聚类分析

3.3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信息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

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5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MurrayAJ.Workplaceinnovation:Theenterprisenfthefuture:Tippingpointsonthehorizon.TheJournalnfInformat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55-162

[7]MearnsMA.Trendsinthetheoreticalandresearchmethodologicalapproachesappliedindoctoralstudiesin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vgemenl:AnexplorationoftenyearsofresearchinSouthAfri-ca.SAJIM:SoulhAfrican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10(4):7-23

[8]MohamedM.Knowledgemanagementteehnalogles:The"continuumi-zafion"nf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TheJournaloflnforma-L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67-173

[9]AodriessenD,KliphuisE,MckenzieJ,etat.Picturesofknowl-edgemanagement,developingamethodforanalysingknowledgemetaphorsinvisuals.

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7(4):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LJ.Theintellectualstructureandinterdisciplinarybreadnfknowledgemanagement:Abibliometrestudyofitsearlystageofdevelopment.Scientometrics,2002,55(2):259-272

[17]SubramamniNerur.Examiningtheinlellectualstructurenfknowledgemanagement,1990-2002――Anauthorcocitationanalysis//MI-SRCWorkingPapers.Minneapolis,MN:ManagementlnfommtioaSystemsResearchCenter,CarlsonSchoolofManagement,Ilniversi-tyofMinnesota,2003:23

2.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不断向知识方面深化发展。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慢慢的向“信息”以及“知识”这两方面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开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管理。也就是说,现在的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第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的发展下,图书情报学当中所说的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怎样更加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不断的推动我国的知识管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要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符合。这样是为了可以实现我国图书情报学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其价值,从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图书情报学的变革研究

4.结论

【关键词】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信息库

图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情感的工具,人们将文字资料、图像符号等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在一个载体上,就形成了图书。情报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传递性的信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档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用于记录国家、社会政治或个人的活动的载体。

1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的概况

2图书情报和档案共同管理的方法

2.1加强对理论的应用

图书情报和档案的共同管理,是建立在大量的经验积累和事实数据基础上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管理就已经逐渐呈现出了一体化的趋势。进入到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统一管理逐渐发展出了雏形。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产生出了大量的基础理论。事实上,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是三者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三者共同管理的资源管理模式将不断优化,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资料管理和查找平台。

2.2调整管理手段

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是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图书情报资料和档案的统一管理,整合了资源,使得资料管理和查找系统更加规范化,提高了资料查找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图书资料和档案的共同管理必须要重视其实效性,根据实际的管理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了对资料开放程度、资料保存方式等的管理。要实现图书情报和档案的共同管理,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了三者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因此对图书情报资料的管理必须要体现出信息化的特点,及时调整管理手段,确保信息管理的科学有效和安全。

2.3加强仓库信息管理

2.4加强解决问题的灵活度

2.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结语

参考文献:

[1]冯惠玲.从文献管理到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J].情报资料工作,2013(03).

[2]张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3(03).

[论文关键词]图书情报学教育;就业市场;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培养有用的人才。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不断面临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为社会各界输送了不少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范围在逐渐扩大,除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传统图书情报部门,政府机关、企业、IT行业、咨询公司、高等院校等对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

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大学毕业生“一职难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避免不了这种尴尬。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力市场对图书情报学教育所期待的职业技能培养需求,使毕业生能够既拥有专业技能又具有从容应对职业环境中其它严峻挑战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调查成果,借鉴国外在图书情报学教育方面的改革经验,提出了缩小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人力市场需求距离的对策。

2从调查统计看就业市场对图书情报学毕业生的技能需求

2.1国外学者的调查与分析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和各行业自身小环境的发展,在技能需求上可能会有些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周期相对不会很短,因此,来自职业机构的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段时期内上述各领域对信息管理类人才技能的需求倾向。

2.2我国学者的调查与分析

曹树金与邹薇曾在2006年做了“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需求实证研究”,调查对象为多家企业、政府部门、高校信息机构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信息管理人员。根据调查结果,他们将信息管理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知识技能按照认知重要性程度进行了排序,并通过分析得知,不同岗位的信息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知识技能存在的差异不大。

3缩小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差距的对策

3.1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境况

在当今人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很多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都或多或少有过尴尬和苦涩的求职经历:即使是本属于自己专业就业范围的图书馆、情报机构也不再优先考虑本专业的毕业生,而是青睐有其它学科背景的求职者。用人单位认为信息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先天不足,缺乏信息时代图书情报工作赖以生存的其他专业知识背景:认为对具有别的学科背景的人才进行信息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明显比对信息管理学专业毕业生灌输系统的第二专业知识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除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还包括自身的修养、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例如,在图书情报学毕业生青睐的职业中,企业中的CIO(ChieflnformaitonOfficer),即首席信息师,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职位。这个职位就不是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能胜任的,还必须具备管理协调和领导能力、分析与洞察能力、商业运营能力等广博的知识,才能制定组织内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使信息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帮助企业良性发展。但是,目前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满足这需求的人才并不多见。

以上所述的就业状况已不是偶然现象,人力市场呼唤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必须有所动作,为毕业牛打造更为广阔和光明的就业前景。

3.2国外图书情报界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的改革措施

客观上说,任何领域的专业教育都会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差距,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而教育需要有一个知识更新和整合的周期。从微观上来说,缩小专业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距离需要从课程设置人手,在这方面英美图书情报领域的一些改革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美国一些图书情报院系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每年都对所设置的课程进行调整,停开一些课程,新增一批课程,或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机构导向转为信息的内容和用户导向,重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网络、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一些院系对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也非常大,如伯克利加州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核心课程和专门领域课程模块均围绕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来设置。在北美,有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计划,即情报专业教育改革(KALIPER)(Kellogg—ALISEInformationProfessionalsandEducationalRefom),在各区域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图书情报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和变化。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会对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产生很大影响。

英国的很多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意识到了市场需求是教育的指南针。近年来,为了缩小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职业技能需求的差距,英国已经有一些项目对此作了努力。如图书馆联盟(1ibraryAssociation(LA))与图书情报学研究院(InstituteofInformationScientists(IIS))合二为一组成了图书情报专特别研究院(CharteredInstituteofLibraryandInformati0nProfessionals(CILIP)),为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特点相符合,他们对专业知汉和实践的教育制定了范围较宽的框架。另外一个是由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中心(HigherEducationAcademySubjectCentreforInformationandComputingsciences,(HEA—ICS))发起的LIMES项目(LibraryandInformationManagementEmployabilitySkills),合作者来自多个院校,宗旨是教学资料的共建共享,即提供教学资料者,可以共享其他人的资料。这一方面以多方力量共同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料,避免重复劳动,同时又在客观上二为学生增强职业技能做出了贡献。目前已经有一课程的资料正在建设或者即将完成,一旦得到认可就可以为所有的英国图书情报学院提供使用。

除了在教材方面的改革外,英国一些院系还推行了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能力来配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按块选修。

在日本,也有一个教育改革项目名为LIPER(TheLibraryandInofrmationProfessionsandEducationRenewa1),该项目侧重考察日本未来图书情报教育体系与课程的发展趋势,改革与重组日本图书情报教育。

3.3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主要对策

在图书情报学教育培养层次方面,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进行调整,如邱均平构建了图书情报学三层次结构,分为专业层(本科)、应用层(硕士)、理论层(博士)。赖茂生也提出,图书情报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情报研究工作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职业的需要。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转变模式,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退出本科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像许多国家(尤其美国和加拿大)一样,以培养硕士生为主。

从他们的观点中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定的退出,并不是完全放弃,而是重新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分工,这不是危机,而是一种进步和机遇。

特约记者:朱少强、任全娥、张敏、郑重,均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

访谈专家简介(以汉语拼音为序):

范并思,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主任;高波,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

柯平,男,教授,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卢小宾,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沈固朝,男,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肖希明,男,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主任;

叶鹰,男,教授,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

1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主持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施行者。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教师开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我想这话对大学教师也是适用的。换句话说,未来图书情报事业的命运就掌握在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师的手里。要铸造出合乎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教师自身的素质非常重要,而其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尤为关键。在座的都是这个领域的学问家和教育家,在您看来,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柯平:教师的职业素养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五点:一是对新知识的敏感程度。要始终站在学科前沿,跟上形势变化。老师知识结构的转变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敏锐鉴别力、跟上新形势的能力。二是方法论。相对来说,传授知识是次要的,因为具体的知识很快会过时,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师才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调查法和案例法,案例分析非常难,不是“举例法”,还有比较方法等。要从单纯强调外语、计算机工具转向强调方法论。三是职业精神。很多图书馆学老师自己不爱图书馆,没有职业精神,怎么指导学生?四是职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析其优势和不足。过去我们对学生职业指导强调不够。老师应引导,指导学生怎么做,将来在图书馆怎么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来说尤其如此。第五是老师的经验。教师应加强实践经验,是广义的经验,不仅仅指图书馆专业经验。

叶鹰:与学生的培养要求相适应,教师也自然面临知识内容的更新与知识结构的调整问题。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现有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二是通过人才引进来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与教学素质。引进人才的标准是:首先要有博士学位,进人标准是30岁左右的博士,35岁左右的副教授,40岁左右的教授。而且本科教育最好不是在本校毕业,最高学历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图书情报专业,要有教学经验。考虑到学科建设的需要,我们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至于信息技术经验方面目前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肖希明: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教师既懂技术、理论,又懂历史。教师应是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群体。对个体来说,要尽量在精通一两个方向的基础上对其他方面有一定了解。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搞技术的人轻视理论,搞理论的看不起技术,这都不好。我们强调要突出学科交叉优势,技术和人文要融合,传统技术和新型技术也要融合,教师的知识背景要宽泛一点。教学和研究要并重,偏废哪一个都不好。学生花那么多钱来求学,如果我们拿不出优质的教育产品,心里该感到愧疚。教师要有这种心态来对待教学。科研也很重要,不搞研究的教师肯定搞不好教学。另外,国外很多大学教师和图书馆员的角色是经常交换的,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我觉得应该在政策、制度上建立这样一种交换机制,把图书馆的从业经历作为图书馆学专业从教的一个基本要求。

范并思: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趋向于技术化和实用化。这带给我们很大挑战。首先我们招不到计算机的老师、博士。现有的师资力量很多是从传统图书馆学过来的,要让他们一下子改变知识结构很困难。从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转型的趋势来看,我们的确很需要既具备理论功底,又有长期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来补充师资。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这样做,但是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我们曾经打算引进某知名企业从事竞争情报工作十几年的中层骨干,结果消息传出去,所在单位立即将他升为高管。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沈固朝: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转变,说得多做得少,人才引进的确比较难。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一些搞IT开发非常棒的人,不愿意到我们这里来。我们目前主要通过留校等方式来解决。本系教师的学科背景比较丰富,图书馆学知识背景的不多,很多有双学位,有的第一学位是数学、化学、外语、物理等学科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比较多一些。我们曾经从计算机系整建制地搬过来一个教研室。我们系在聘请教师方面,偏重实用,最好有搞IT、搞管理、搞实践的经验,单纯搞理论不行。

2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就是说,知识传授已经不是现代教育中最重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我们专业培养的学生,他们的优势是什么?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业状况如何?

肖希明:我们最近做了一个关于近五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图书馆职业,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图书馆员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职业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对职业没有自信,则很难参与社会竞争。教育不能完全解决职业价值观的问题,但可以部分地解决。我在图书馆工作有一个感受,图书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不仅仅是技术与方法问题,还有它的一些理念,如善待读者,人文关怀,获取信息的权利意识等。图书馆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人文社会问题。图书馆专业很大优势表现在这方面。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有人认为职业培训可以替代图书馆专业教育,这是一种短视的观点,当前活跃在图书馆领域很多知名专家,如国内许多著名高校的图书馆馆长,有图书馆学知识背景的最多,这就说明了问题。他也许在具体的技术领域不如别人,但他懂图书馆,可以组织别人去做,这就是他的优势。

高波: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教育阵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入专业思想与专业意识,而不是无限制地扩大,否则就“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无异于“自掘坟墓”。如前几年有些学校实行一种通才与专才结合的教育模式:前两年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后两年再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的课程,结果许多学生选了其他专业不再回到图书情报专业。我们的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有自己的“核心”的东西,包括核心培养目标、核心竞争力、核心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设置等。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核心培养目标不明确是造成人才核心竞争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

范并思:图书情报档案教育培养的是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信息化发展的铺路阶段,主要需要的是信息技术人才,搭建硬件平台。而这之后,信息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提升信息在管理中的价值,进行信息的深度开发,使信息支持决策,支持管理。目前图书情报教育的现状是,懂专业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又不懂专业,存在专业和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所以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我们要做的是整合技术和管理,使两者在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融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形成专业的核心能力。

卢小宾:我们人民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使其具有核心竞争力,让学生具有专业自信心。我刚从OCLC交流访问归国,美国图书情报教育特别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很多美国信息机构或信息服务机构都会和高校联手培养信息人才。我们不应该和别的专业比拼技术能力,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情报能力,包括情报知识、信息的应用技术等,这些构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沈固朝:这也是我在会上想提出来问同行的问题。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而我们行业自身没有一个标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程,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核心竞争力又可叫做学科保卫战、学科竞争。依我看,图书情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做文秘搞不了而计算机专家又不愿做的一块,这其中还有很大空间。因此我们在专业之间打通,实行宽口径培养。专业要面向两个市场:一个是文化市场,主要指传统的图书情报档案这一块;一个是信息产业市场,我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就是面向企业。

叶鹰: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是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目前的培养模式是,前两年先对学生进行概论性的学科教育,同时选修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相当于“预科”;后两年再进行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贮、信息传播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教育,第四年提供一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学校主要向学生提供宏观上的专业指引,具体的个人就业与学术发展由学生根据自身与社会需要选择所学的知识内容与选修课程。目前学校的院系设置专业界限在淡化,这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的图书情报学专业大都设在重点综合性大学,能考入该专业的本科生一般对自己未来发展有较高的预期。为了使学生具有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尽量满足这种预期,浙大对新生有一个专业教育阶段,包括请本专业的教授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开设一些“学科导论课”,使学生树立专业意识、职业意识,使其具备初步的专业素养。我认为我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图书情报意识与信息处理能力,如信息组织、分类编目、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服务等,无论何时都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他们的强项与优势。

柯平: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信息能力的掌握不是计算机能力,而是Content的能力,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分析等。搞参考咨询以及其他高层次的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能力,这才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得以维系的命根子。比如搜索引擎、学科导航,包括元数据、分类研究,图书馆、IT行业都在探究,都离不开我们专业真正的核心能力。以前图书馆待遇不高,没有人想去。现在深圳等地也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图书馆,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职位,要求也非常高,说明图书馆员的价值正在提升,我们为什么不去争呢?所以要树立专业自信心和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在国外“图书馆员”是很少的,地位也很高,只占全部图书馆人员的三分之一。就算你是学计算机的,你也不一定做得了“馆员”,而正式馆员的薪水是非馆员的一倍以上。

3图书馆学情报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主持人:现在学生中普遍有这样一种迷茫:以前本科毕业大都能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可现在不同,大学扩招了,研究生教育也在快速发展,这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人本科毕业后不得已选择读研究生。而从用人单位来讲,很多岗位往往一般本科生就可以胜任。这是不是一种教育成本的浪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您如何看待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去其他行业就业?

肖希明:图书馆工作是有层次之分的,因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应该是分层次的,以满足学生对自己事业发展的不同预期。我觉得,一般院校应以发展本科教育为主,而一些重点大学应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但前提是要在我国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是保证条件。因为只有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才可以排除很多人靠不正当的关系进入图书馆工作,这自然就减轻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过分削弱本科教育。图书馆学还是要以图书馆为它的主要就业领域。我不反对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去其他行业就业,但我反对把到其他行业就业的人数作为评价我们教育质量的标准。我倒是认为,到图书馆就业的人数越多,我们的专业教育就越成功。图书馆专业能适应其他行业,说明我们适应能力很强,这当然不是坏事,但不值得夸耀。我相信,若干年之后,当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大众教育之后,图书馆这个职业应该更有吸引力。

叶鹰:我同意肖老师的观点。我们的学生社会适应性非常强,可以与一个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去竞争一个电视台的岗位,也可以与一个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竞争一个企业岗位,但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还是以图书馆为主,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学的毕业生去图书馆工作是自然的事情,这体现了一种专业学科的驱动。而有的毕业生去企业工作,那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非学科驱动。浙大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建有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高校,而且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外部环境较好,可以说在区域范围内具有绝对的职业竞争力。

高波:广州经济发展比较快,对信息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分布在企业与图书馆,而企业的不稳定性又促使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图书馆岗位。事实表明,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符合社会需求,是具有职业竞争力的。

卢小宾:学生经常会困惑学校开设的课程和社会需要的知识脱节,缺乏职业自信心。我们应该从整个体系来看待该问题,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例,我们要学的应侧重于信息技术在情报服务中的运用,要学习如何操作信息系统而不是如何编程,如果连最流行的情报系统毕业生都不知道,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系特别重视应用系统、应用数据库和海量信息的处理运用,同时还要了解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原因在于情报学研究的对象在很多时候都存在着一种经济关系。

柯平:现在图书馆招聘中对学历的要求有抬升的势头,本科生在图书馆找工作可能会遇到一些门槛,有的馆甚至已经开始进博士生。我个人不认为这是件坏事。相反,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两者衔接,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要有层次,这一来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来教育本来是有层次的,没有层次,教育是不完整的。别的学科都有博士,图书馆为什么不能有?关于目前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我认为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说图书馆专业数量太大,是基于图书馆就业的一元目标认识,培养目标有误解。图书馆学专业就业要多元化,对信息能力有需求的行业都可以去,但图书馆是我们的首选。因此本科生数量不够,研究生总量也不够。本科教育需要加强,研究生也要发展。图书馆也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去做研究工作。我认为博士培养规模可以了,应控制质量,不能盲目发展。本科、硕士要加强。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博士也可能要加强。在培养质量问题上,本科比较好,比较成熟;研究生培养则处在一个模式转型阶段,从科学学位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有些模糊。因此我呼吁对硕士研究生应加强专业学位的培养,从全部授予科学学位到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

4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教学理念

主持人:武昌文华图专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了“智慧与服务”的校训,多少年来一直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办学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在座的各位都是各个院系的负责人,在从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心得,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教学理念?如何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体现它?

范并思:面对专业需求和专业教育越来越技术化、实用化的趋势,我们一方面从师资结构调整入手,大力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有实际从业经验的人才,今后也会坚持这个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进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实践,加大实践的环节。国外专业设置灵活,企业需求导向明确,我们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要更加突出市场需求导向。

卢小宾:现在的学科定位有两种倾向,图书情报档案和信息资源管理。相比起来后者似乎更有发展空间,但也会面临更多的威胁。究竟是迎接挑战还是回避风险?我们的宗旨是培养满足信息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息高级专业人才,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

柯平: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很好的经历,不能只在书斋里做学问。对图书情报教育而言,当前特别需要做的,首先是两个主导的发挥:一是教师主导,二是学生主导。“教”方面,教师引导非常重要,包括职业精神引导、专业学习、个人发展、就业方面的指导。“学”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每堂课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这两个方面要良性形成互动。

5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主持人: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听得最多的一个词也许就是“融合”了,如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理论与技术的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按我个人的理解,实际上它们的落脚点最终都要回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个大主题上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在中国都有不短的历史,也都面临在新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变革、求发展的问题。那么传统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最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是什么?未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高波:对传统的继承是纵向的,我倒觉得我们更应该横向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放开视野,多吸收欧美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多与国际接轨。在立足传统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机遇,改造并拓展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做到在坚守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与专业的拓展。

肖希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坚守,说来说去还是把里面核心的东西用现在的技术和手段去实现它。但这些核心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把现代的东西融合进去,这就是创新。以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办这个专业的全国不少于500家吧,但搞的东西很多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的是在计算机学院下面,有的是在管理学院下面,有的是在经济学院下面,有的甚至是在法学院下面,这还怎么融合?总得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吧。我们的学科融合也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也好,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围绕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来融合最新的技术。再就是,研究生教育必须和本科专业相对应,不能各搞各的一套,都应该回到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关键词情报学;硕士论文;关键词

由此,以“情报学”作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获得1640篇硕士论文,从万方数据库中获致1315篇硕士论文,通过SQL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795篇,总共获得有效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2160篇。

2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3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参考文献

[1]曾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

[2]MiaoAdamX,ZachariasGregL.Acomputationalsituationassessmentmodelfornuclearpowerplantoperations[J].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2011(9).

THE END
1.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招聘猎聘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招聘频道为您提供大量的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招聘信息,有超过10000多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招聘信息任你选寻,招聘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人才就来猎聘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招聘!求职找工作就用猎聘聊。https://www.liepin.com/s/bbcaadd69388481c56fbf9c5f8d085a0/
2.「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招聘信息」BOSS直聘为您提供2024年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信息,BOSS直聘在线开聊约面试,及时反馈,让图书情报和档案管理更便捷,找工作就上BOSS直聘!https://www.zhipin.com/zhaopin/ebbbbcdcb4312c441nV-0tq0Eg~~/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精选8篇)三是文档管理方向。这是信管专业中前身为图书馆情报学的就业方向,其核心专业技术就是文档管理。就业去向比如说去图书馆数据中心从事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工作,去资料中心从事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工作等。 篇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1 信管专业情况简介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711r6y2.html
4.2020麦考瑞大学好就业吗澳际留学网2020麦考瑞大学好就业吗频道,提供准确丰富专业的出国留学相关信息。海外优质的教育和相对合理的留学费用吸引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前去海外留学。很多同学对2020麦考瑞大学好就业吗有疑问,下面澳际小编整理了最新2020麦考瑞大学好就业吗相关资讯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 ” [http://changsha.aoji.cn/converge/detailArt-2682673-2-13.html
5.日本留学在大学中,司书及司书教谕的资格划分极广,比如文学部,教育学部或社会学部等。还有一些大学(如中央大学)专门设立了图书馆情报学这一学科。司书资格科目为资料论,情报学以及图书馆学三类,司书教谕资格科目为学校图书馆学,情报媒体学及图书馆学三类,同学艺员资格一样,完成资格科目的履修即可获得司书/司书教谕资格,在图http://www.chunchangjp.com/news4/shownews.php?id=346
6.图书馆情报学学生开展学习二十大报告交流会12月11日上午,图书馆情报学学生开展二十大报告学习交流会,会议由林熙阳书记主持,首先由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刘敏榕老师做了“青年强 则国家强”的主旨报告,报告从“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展开。 https://lib.fzu.edu.cn/info/1002/2588.htm
7.图书馆学情报学刊物投稿经验关键词: 图书馆 情报学 投稿 图书情报工作 这几年,大部分图书情报界的刊物都有过投稿,下面谈谈个人对各刊物的意见。 1.中国图书馆学报 国内图书情报界顶级刊物,双月刊,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主办。刊登论文质量都很高,也是引用率最高的一种刊物,不过,录用论文有点看资历有成分,版面费较高,要求打印稿(http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12/23/11980975_277905589.shtml
8.书札(图书馆情报学概论)书评绪论 图书馆情报学的基本问题学科历史图书馆情报学(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缩写LIS)于20世纪70年代由原来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合并而成。1808年,德国图书馆员施莱廷格( Martin Schrettinger)第一次用“图书馆学”表达图书馆工作所需知识19世纪末,一批先进的信息组织整理技术[如美国学者杜威(Melvil Dewey)发明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263500/
9.图书情报资源范文11篇(全文)三、信息资源推动当代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兴行业如联机检索、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等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由于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传统的信息服务业也得到了新发展,图书情报部门信息存贮与检索的媒体形式、信息处理与服务的技术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1u54lsr.html
10.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简介东南大学院校资讯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依托东南大学图书馆,借助于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计算机设备条件,探索了一条有别于信息管理学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和培养模式,为图书馆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途径,就业人才市场被普遍看好,图书馆参与图书馆学硕士教育正在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https://yz.kaoyan.com/seu/zixun/10/389044/
11.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结合的可行经验硕士双学位——图书情报学/信息系统 本科极端开设专业适用面更广,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信息职业领域寻找就业机会。 硕士阶段的专业仍将图书情报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开设,为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信息管理机构培养专门人才。 博士学位旨在提升博士生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广度上,需要掌握大量跨学科领域常见的研究方法;深度https://www.las.ac.cn/front/product/detail?id=a72a7c347fcc5712b79a4dfcf4969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