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关键在于要有高素养的优质人才。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利用其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和文化阵地的作用赋能民众进行教育与学习提升。但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不足,唯有补足短板,公共图书馆才能赋能更多数字素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公共图书馆赋予农民新知识,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面向农民开展数字素养教育。一方面,提升农民数字意识,帮助其摆脱低层次数字应用的认知局限,破除数字应用的技术障碍,从网络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角度逐步深入到农民在生活、学习和产业发展情境中,借助智能设备和技术获取利用数字进行信息交流、创造价值的能力,以激活数字乡村建设中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助力农民数字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利用公共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以数字科技赋能提升现代农民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素养,弥合城乡民众“数字鸿沟”的差距,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以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为内涵的数字素养逐渐成为公民的核心素养。而公共图书馆知识赋能农民的数字素养则是农民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和资源,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技能,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
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短板,制约农民数字素养教育提升。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资源具有局限性。我国公共图书馆在信息素养资源建设上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仍存在较大局限性。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存在不足。尽管数字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增加,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短板,如教育平台稳定性差、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等,直接影响了数字素养教育资源的使用体验和教育效果。公共图书馆合作与共享机制缺失。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过程中,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等教育主体,由于缺乏统一的顶层规划,各教育主体间无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民众对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参与意愿不足。部分民众对数字素养意识认知不足,对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导致参与数字素养教育的意愿和兴趣不强。
(作者为西安医学院图书馆馆员;本文系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编号:2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