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
开幕式
2016年12月20日,“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绘画名家对话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画院学术支持,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共同承办。
韩永进、徐里、范迪安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韩永进致辞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韩永进首先致辞。他介绍了国家典籍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举办的一系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展览。对于此次展览,他表示:“流传数百年的经典文本《芥子园画传》不仅是我国古代画谱的巅峰之作,风行海内外,也是古代彩色套印技术的典范。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之初,就曾被作为古代彩色套印技术的典范呈现在‘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上。如今,《芥子园画传》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中国画领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他认为:“此次展览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国图所珍藏《芥子园画传》的十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外文版本以及当代名家的优秀美术作品联袂展出。这些古今作品交相辉映,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化和绘画艺术的距离,是现代人特别是美术爱好者与古人跨越时空展开的一次关于传统绘画的对话和交流,是现代人对《芥子园画传》这一经典画谱的深度解读。”同时此次展览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携手,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等机构的支持下,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徐里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在致辞中表示:“《芥子园画传》是诞生于清代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图谱,从用笔方法到笔墨技法,从章法布局到创作示范,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绘画技法。近现代中国画坛都以该画谱作为学习进修的范本,在该画谱熏陶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当今,无论是学院教学,还是师承创作,凡学习中国画者必临《芥子园画传》,称其为启蒙良师。今天这次展览,一方面展出《芥子园画传》文献;另一方面邀请当代名家展出研习《芥子园画谱》成果的精品力作。展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领悟和解读历史文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对启示当下艺术创造有深刻的意义,也是一次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践行。习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并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芥子园画传》是经过历史和时代检验的,蕴含着博大中华文化的优秀图谱,中国画家研习这本图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范迪安致辞
何家英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在致辞中谈到:“我们学习《芥子园画传》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抓到它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又能进一步地回到生活,从生活当中体会古人曾经体验过的。通过这样一个引路,来学习如何把生活变成艺术。学习中国画的时候,需要我们先掌握一定的方法,在不懂得方法的时候,面对真实的大山大水、一草一木,我们都会束手无策。中国文化的高度,造就了这样的绘画体系。这种绘画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与西方艺术成为了两个相对照的,完全不同的,有着自己文脉的文化。所以,我们提出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深厚的、非常伟大的艺术。我们今天谈自信,是因为我们的艺术家在不断创造着中国艺术的新的辉煌。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能够轻视、贬低和忘记自己的传统,而一味地追求西方的流行性的艺术形式,变成一种民族虚无主义。但同时也要警惕,在学习中不能仅仅把《芥子园画传》当成一个死的东西,一个样式,学习古人如果只学到样式就将无法创造,要带着创造的思路来学习古人,成为今天的新的创造者。”
李虹霖主持开幕式
此次展览由范迪安、李虹霖、吴洪亮共同策划,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策展、艺术家资源与国家图书馆的古典文献资源相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展览得到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等机构的支持,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的协作下,引入开放的策展理念,建构了一个在“芥子园”中穿越古今的对话模式,是一次激活传统、面向未来的展览实践,也是从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萃取精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益尝试。
展出作品
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国家图书馆所藏《芥子园画传》的十几种珍贵中外文版本,详细梳理了《芥子园画传》的源流脉络。作品选择上,不但有在20世纪中国画学演进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人的作品,也展出了当代中国画名家的精品,以及各种媒介材料和不同形态的当代艺术作品。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列)包括白鹏、陈平、陈孟昕、董立军、范扬、冯远高茜、郝邦义、何家英、贾广健、江宏伟、金江波、李魁正、刘大为、刘文生、龙瑞、鲁阔、莫晓松、潘公凯、丘挺、史国良、苏百钧、孙其峰、唐勇力、田黎明、王雷、王少军、萧玉田、徐冰、徐龙森、于水、岳黔山、张见、张伟、张烨、张立辰、郑庆余等近四十余位,是一次真正的名家汇聚、精品汇集的对话传统的展览。传统的继承是延续和创造共同作用的过程,此次展览正是着眼于这种关系的建构。作品多元化背后呈现的是展览的开放态度,面对传统,我们不仅可以与古为徒,更能够与古为友,在一次次遇见重释经典。在展览空间设计上,则将中国的园林空间的回环曲折、一步一景与艺术作品相结合,尤其是雕塑、装置、影像艺术的介入,使整个展览于优雅间更现灵动。
范迪安、张立辰等嘉宾参观展览
李虹霖向薛永年介绍展览情况
徐里等嘉宾参观展览
学术研讨会
当日下午,展览学术研讨会在典籍博物馆召开。会议持续了近五个小时,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十几位美术史学者、批评家、艺术家等参与了讨论。在发言中,与会嘉宾无空话、无套话,从各自的学术研究、创作经验、工作经历出发,围绕《芥子园画传》本体以及此次展览发表见解、提供建议,其真知灼见对当下的学术生态、展览机制都有启迪意义。
吴洪亮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北京画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主持,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讨论《芥子园画传》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传统在当下再激活的问题,传统是一种资源,如果传统不被重新激活,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首先介绍了此次展览的初衷是立足国图馆藏,传承经典文化,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文化桥梁。他从自己儿时的学画、临摹经历谈起,深切体会到《芥子园画传》中蕴含的中国匠人精神和先贤智慧,并认为良好、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薛永年在研讨会上发言
研讨会现场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艺术史演变逻辑之间的关系入手,联系古代美术史“远师某某”的现象,进行了颇富思辨性的思考。他从经济史、传播史的角度进行解读,《芥子园画传》既是制版技术、印刷业进步的产物,也是远师某人得以实现的一个途径,也就有效证明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确实能够从外部推动艺术史的演进。与盛葳从理论入手不同,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是从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来看《芥子园画传》的意义。在民国时期,中国画画法改革,从旧画谱到新画法的覆盖变革已经历很多轮。作为一个中国画的语法典籍,《芥子园画传》所涉及的临摹与写生的争论是始终存在的课题。《芥子园画传》是对传统画法系统性的整合,但也只是其中表象性的一脉,并不是传统本身。在拆分过程中出现的讹传,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
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通力合作和资源整合,秉承了策展委员会一贯的立足学术的展览态度,是构建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这次全新的尝试对以后美协的展览形式和策展思路具有借鉴意义。今后,中国美术家协会将继续加强此类合作,为广大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带来更多内容丰富而精彩的优秀展览。
展览现场
供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秘书组
文:吴洪亮/宋金明/陈魏巍;图:赵建中
编辑:杨雷/李周;审校:咸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座18层中国美协办公室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网络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