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主任说:同样是事业单位也千差万别。
宇宙的尽头,尽是编制,编制简单来说就是数人头,一个单位核定多少编制,按多少人头拨款发钱。
今天咱重点说说事业编制,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赚钱。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的服务内容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毕竟关系到民生,不可能完全放给市场。
其实我国的事业单位分四类:一类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和从事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三类)。
一、参公事业单位
很多人和我说,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最终考了一个假公务员?别人问他是不是公务员,他有点心虚的说是,因为很多人根本不明白啥叫参公。
一句话来讲,公务员和参公,可以理解为只是编制不同,一个是行政编制,一个是事业编制。
如果本单位全部是参公,属于一级参公,那就和公务员晋升没有任何差别,并不存在发展不如公务员的情况。
就是由于很多参公单位是局机关的二级单位,发展空间一般要小于局机关公务员,参公单位多是非职能部门。很多参公单位都是体制中的“边缘单位”,
群团机关: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以及科协等群众团体组织。
参公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包括党校、供销社和科协等,它们一般被归类为参公单位。
比如一些二级单位:一些政府部门的二级单位,如人社下属的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以及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的二级综合执法单位,也常采用参公编制。
行政执法单位:随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多数市级甚至县级都成立了行政执法单位,这些单位往往也采用参公编制。
二、再说普通事业编制
普通事业编制岗位有管理岗、专技岗、工勤岗。
事业编制都需要签合同的,最少签三年,也可以签五年,满一个聘期再续聘,事业编分为全额(公益一类)、差额(公益二类)、自收自支(公益三类),还有现在的控制总量人员(备案制)、是铁饭碗。
1、公益一类(全额拨款)
比如:中小学、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文物考古保护、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计划生育服务等。
2、公益二类(差额拨款)
公益二类大部分是差额拨款,财政补贴一部分,自己创收一部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市场上可以一定程度的进行配置。
比如:公立高中、高校、幼儿园,地质勘探、测绘服务、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公立医院等。
现在公立高校,幼儿园、医院新进人员都是控制总量人员(备案制),稳定性不如公益一类。但是工资有可能比公益一类高,也可能比公益一类低,看单位的创收情况。
3、公益三类(自收自支)
比如:广播电视台,时政类报刊,公证处,设计院、招待所,出版社,经济仲裁,殡葬服务等。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的稳定性是最差的,也是铁饭碗最容易碎的一类事业单位。
4、控制总量编制(备案制)
近期收到不少咨询,询问控制总量人员(备案制)和普通事业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