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手机加平板」这个组合,它最适合的便携出行场景也并非是人们的唯一需求。从原理上来说,手机只是一个自带了交互媒介的算力单元,如果能将算力单元和不同的媒介组合起来,进一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自然更好。大家所熟悉的台式电脑算是最符合这一组合理念、但又最不具备便携性的一种形态。
抛开千奇百怪的第三方软件不谈,三星DeX本身的完成度与功能的可靠程度都是称得上达标的。
如果将DeX粗略理解为一套专门为电脑屏幕尺寸优化过的桌面启动器,你就可以了解到DeX的实际定义究竟是什么:一套允许用户通过蓝牙、OTG外设,借助有线或无线投屏,以近似桌面端的形式使用手机软件的子系统。
比较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三星2017年推出DeX功能之后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在一次次随GalaxyS与Note系列旗舰的更新中不断为它加入一些功能。
与此同时,手机本身的硬件特性,也让DeX拥有了可以完全脱离键鼠的操作模式。连接显示器启动DeX模式后,你的手机屏幕也可以变成一块相当灵敏的触控板,足够你完成一些基本的点击、滑动操作,并且仍然可以通过屏幕虚拟键盘完成文字输入。
要是你愿意深入挖掘一下DeX的能力,或者在手机上做一些比串流看电影更复杂的工作,最好的方式依然是通过蓝牙或者扩展坞连接键盘和鼠标,彻底将DeX模式下的手机变成一台即插即用的「小电脑」——这时你还可以关掉屏幕触控板、恢复手机屏幕的显示,从而获得一个基础的双屏配置。
虽然我曾极为严厉地批评过荣耀X30Max那块「大而无当」的屏幕,但绝对的屏幕尺寸在分屏、小窗这类使用场景中,还是有不可忽视的优势的。
不过Android上的分屏与小窗,至今仍然挣扎在「能用」和「可用」之间,距离「好用」还有些距离。对于这样的现状,通过折叠屏幕直接增大面积是一种解决方案,为手机赋予一套新的显示与交互方式则是另一种——三星DeX属于后者。
尽管后台运行的软件数量实际上主要受手机内存限制,三星DeX的桌面依然将同时运行的窗口限制在了5个。超过这个数量之后,DeX就会按照窗口打开的顺序从旧到新依次关闭进程。尽管我们可以在GoodLock的MultiSatr插件里关掉这个限制,但这样操作的确会影响到DeX的实际性能表现。
另外,虽然DeX吸收了Windows中「将窗口吸附到屏幕侧面或顶部以分屏或最大化」这一便捷的窗口操作逻辑,但它的窗口控制逻辑却与macOS有几分相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并不会让我们退出当前软件,而是关闭当前的软件窗口。如果要彻底退出程序,我们仍然需要进入多任务页面在那里点击关闭——与三星当年繁琐的锁定后台操作步骤有几分神似。
在DeX模式下,我们更是需要及时清理后台任务。即便在GalaxyS21的骁龙888、8GB内存组合下,在UFOTest中显示窗口刷新率为60赫兹时,页面滚动与窗口拖拽等操作的观感仍然没有一般的电脑顺畅。
三星DeX在处理一些高负载网页任务,比如使用了很多功能模块的飞书在线文档或一些同屏弹幕非常多的视频时,鼠标操作也会有比较明显的顿挫感,也更容易导致其他后台软件的缓存被清理进而出现热重启。
不过话说回来,除极个别应用之外,通过DeX为那些没有桌面端或者桌面端做得极烂的软件,提供一个堪用的桌面形态,才更像是三星期望在DeX中实现的功能。换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也是我们曾经希望ARM处理器的Mac们所能够达成的愿景之一。
注:国际版OneUI中一些默认应用使用的是谷歌的对应软件,因此将一些谷歌套件包含在系统应用中
和国内应用敷衍了事的所谓「老年模式」不同,三星自己的系统应用大多为DeX做了到位的桌面模式适配。如果你目前的使用习惯中已经包含了很多三星生态圈内的软件,DeX将会提供更加自然的桌面体验——与Apple类似,三星在平板电脑市场的长足耕耘,也积累了足以反哺DeX生态的丰厚经验。
无论是打开免提还是连接蓝牙耳机,在DeX中所获得的最终体验都接近无缝,在我看来三星也是除了华为之外,第二家将桌面生态与手机生态做得如此无缝的Android厂商。
尽管我日常使用的主要相册软件是GooglePhotos,三星相册更多的时候都是整理本地图片之用,但两者在DeX模式下体验也不分伯仲,无论是比例各异的窗口还是放大到全屏后的布局调整,都做出了完善的适配,相比单纯使用手机屏幕自然也能带来更好的修图体验。
相较于相册的表现优异,三星自带的系统相机在DeX中的体验却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使用上比较接近ZFlip3中合盖拍摄时的规则:相机仅保留了单一的默认拍照功能,无法在超广角与长焦之间切换;同时录像会沿用你上一次录像时的格式设置,需要调整也只能断开DeX、然后回到手机中去设置。
因此我建议你关闭屏幕触控板,在手机屏幕上打开相机,此时就与手机上完整的拍照体验别无二致了。
就像之前在MaterialYou适配上原地踌躇许久一样,Google的文件极客对DeX同样没有做出什么优化,无论是小窗还是全屏模式,都是将背景控件拉伸进行填充,按钮与列表布局仍然遵从移动端排版。
三星的系统文件管理则借鉴了在GalaxyTab上的排版,会根据窗口的长宽比自行切换移动端的列表排版与平板电脑的双栏布局——这也应该是所有软件在桌面模式中进行窗口适配的及格线。
与文件管理的情况类似,Google日历对于DeX下的宽屏模式更加近似「适配了但是没完全适配」,无论是宽窗口还是全屏模式中,均不会自动展开汉堡菜单中的边栏内容,仍然使用移动端的布局与按钮功能。
相比之下,三星日历的适配程度就好上许多,同时可以直接在日历app中调节日程内容的显示文字大小,便于在不同的外接屏幕类型下实现统一的观感。
相比于系统文件管理的窗口比例适配,DeX模式下的系统设置反而显得有些奇怪。三星在GalaxyTab系列中很早就已经采用了对于横向屏幕适配过的双栏布局,但这种布局并没有应用在DeX中。
换个角度思考,用户在手机上使用DeX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手机设置完成之后,并不需要十分频繁的去进一步调整系统设置——不过尽管如此,既然已经有现成的模板,这样的最终效果就还是显得有些偷懒了。
三星和Google的自家应用并不能代表DeX的完整体验。WindowsPhone的历史教训已经表明,市场中决定产品成败的因素绝对不只是产品本身,第三方软件生态同等重要。
但Android的历史问题无法单纯依靠Google的设计规范解决,毕竟Google所提出的设计规范在国内软件生态中没什么话语权和号召力。因此(国内主流的)第三方应用在DeX中的表现——哪怕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都只能算是「良莠不齐」,个中差生甚至已经躺在「勉强能用」的边缘了。
倘若后续Google在Android12L中没有祭出某种形式的「铁拳」,我对于国内软件生态未来的多设备普适性依然只能抱以悲观的态度。这种环境同样这也会成为DeX在国内使用的最大掣肘。
DeX的明显优势之一,就是让在手机上使用桌面端网页的体验提升了许多。目前主流浏览器应用大多已经是跨平台架构了,处理DeX使用过程中各种奇怪的窗口比例可以说是小菜一碟。
在我的使用过程中,除了Chrome偶尔会出现全屏显示移动端页面时仅渲染左上角、需要关闭窗口重新打开才能恢复正常的bug外,Firefox、Edge、Opera、Kiwi这几款浏览器均可以无压力适应DeX中自由变换的窗口比例与全屏模式。
其中表现相对比较差的是Firefox,在目前的app版本下出现了全屏时网页的缩放比例问题,并且不支持常用的「Ctrl+N」创建新标签页与「Ctrl+W」关闭当前标签页快捷键,使用中的顿挫感也比较明显。
与浏览器相比,各类音乐应用对于DeX的适配则真正开始泾渭分明起来。
AppleMusic和YTMusic两款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流媒体应用,均能在DeX模式下提供良好的适配效果。不仅全屏模式下采用了分栏界面布局,还会在窗口模式中根据窗口比例自动切换手机与桌面端布局。
AppleMusic更是直接使用了iPadOS版本的界面,堪称是DeX中使用最顺畅的流媒体音乐软件。
SoundCloud的适配程度就差了一些,或许是自身体量小的缘故。全屏模式下SoundCloud只会将背景进行拉伸填充,没有对内容进行分栏。
但是即便如此,相比国内常用的两款流媒体音乐软件,SoundCloud的适配程度依然是领先的:
和绝大多数主要面对国内市场的软件类似,飞书的app也没有对于宽窗口做什么适配,依然只是将界面元素机械拉伸并填充到全屏。同时app内的飞书云文档同样没有什么优化,功能很有限并且还出现了标题文字的缩放比例问题。相比之下,直接使用网页版云文档的体验更好。
相同的机械拉伸一样出现在钉钉里,在别处积累的跨平台开发经验并没有在Androidapp中体现出来。更糟糕的是钉钉的网页版目前已经处于一个半荒废的状态,app不适配导致的体验缺失无法通过全功能的网页端进行弥补,总体使用体验只能算是刚刚及格。
腾讯会议对于不同屏幕比例的支持程度则好上很多,体验基本上与macOS版本的软件一致,在自由调整窗口比例、放大到全屏后也没有什么界面UI中的bug。
淘宝app在DeX中体验一般,无论是PlayStore还是三星应用商店中的版本。尽管各项主要功能都是正常的,可以直接下单、也支持鼠标滚轮翻页,但在一部分窗口比例下会出现界面按钮错位的情况——与飞书类似,在DeX中直接使用网页版淘宝反而更方便一些。
比起支付宝,美团在DeX中的体验就有些难以言表,可以说是除了缩放比例之外没有做任何的适配。除非将小窗口调整成手机的显示比例,否则迎接你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机械拉伸,仅仅能保证基本功能的正常使用。
支付宝的情况与淘宝类似,毕竟同是阿里系的软件,在手机比例的窗口之外也都是单纯的拉伸。比较奇妙的是,支付宝首页中的一些功能板块其实是做出了双栏目的布局的,但是无法根据窗口比例进一步调整栏目的数量和宽度,仿佛feature没有写完一样。
作为几乎彻底放弃web端转向移动端的典范,我对于新浪微博在DeX中的表现自测试伊始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结果也的确如我所预料:无论是微博、微博国际版,还是借由微博接口开发的第三方客户端(此处以See为例),都只在最基本的手机比例小窗口中实现了正常的界面布局,一旦将窗口拉宽或者以全屏打开,你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图片「扑面而来、呼之欲出」的感觉:
Twitter与Instagram的app本身对于DeX的适配程度亦不算优秀,其中Twitter只会在不同的窗口比例下做机械拉伸,Instagram则直接不允许你调整窗口的比例,哪怕点击全屏也只是将屏幕上下铺满、以一种相当暴力的方式解决了窗口比例导致图片缩放错误的问题。
然而尽管如此,以上两者的体验都是数倍优于新浪微博的——原因很简单:Twitter与Instagram拥有全功能的网页端,app本身不好用的时候可以随时切换到浏览器使用。
至于哔哩哔哩的体验,尽管其适配程度好于微博,但是程序本身会识别到DeX作为一个分屏界面,导致无法直接从小窗口进入全屏视频,只能先将app全屏显示、再进入视频全屏播放。而哔哩哔哩HD更是在启动界面就出现了缩放的bug,在手机上和DeX中都不好用。
结合哔哩哔哩app中越来越多的各类乱糟糟的功能,在同样全功能的网页端触手可及的情况下,网页B站仍然是最适合DeX的那个。
在同行的衬托下,YouTube在DeX模式中的表现反而是最接近完美适配的。视频内容可以直接放大至全屏,或者根据窗口的比例和形态自动切换移动端与桌面端的排版,与网页体验保持了很高的一致性。比较可惜的是由于Android自身的前台判定逻辑,在DeX中无法实现电脑上将浏览器最小化、实现非Premium帐号后台播放。
但是那个未来还没有来。
对比目前国内外数个主流的即时通讯类软件,我们大致可以将它们的适配程度分为两类:
与前面的例子相比,适配程度达到了第一梯队Discord的方式则有些巧妙。尽管乍看上去无论是在窗口模式还是全屏模式中,Discord都是简单的界面拉伸以填充,但是它将侧边栏和底部分页藏在了一个双指的横向滑动背后,并且是在任何窗口比例下都可以呼出的,动画的流畅与自然程度都相当令人满意,是为数不多DeX与桌面端软件体验相近的例子之一。
在这期间我断断续续的使用着DeX,既作为偶尔投屏看电影的娱乐设备,也试着在上面编辑过三四千字的稿子。平心而论,国内软件对于DeX的适配程度还是稍稍超出了我的预期,并且DeX允许自由调整窗口尺寸的特性也让那些坚持不兼容的软件有了一个至少可以使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