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管理系统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国教师管理系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治理视角设计

我国教育体系整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教育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则需要开展更加高效的顶层设计。所以,为了能够让教育管理信息得到全面的优化,就需要对教育治理视角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1.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个阶段的应用与建设下已初见成效。国家和省级建设工作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时逐步推进,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互联网直接接入,基础数据库以“一校一码”、“一人一号”的基本原则建成,包括全国的教职工、学生、中小学校舍、教育机构、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学历学位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联网办理学生网上转学业务,学生最新动态的更新,可使家长方便、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在学生就业、考试招生、遏制数据造假和教育经费监管等方面,这些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中的问题

2.1协同性问题。

国家教育信息管理的初步建设已取得逐步进展,如果将其与各类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体系相配合,并将其置于体系中,则此系统的功能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各线条建设、各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需要进行协同。国家教育系统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各个元素不能准确的对功能进行定位;各个任务也不能明确的进行分工;各个主体的义务、权利不够清晰。根据《方案》的推行和实施来看,国家层面还是重要的着眼部分;《方案》提及的学校和地方的建设,更多的是需要学校和地方配合教育部,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对于学校和地方的权利,关于《方案》的全面建设,并没有进行全面的阐释,地方和学校的建设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建设思想也与国家不一致,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会时常发生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逐步转变为某个主体或某个层面的任务。

2.2数据的应用服务和准确性的广泛性问题

3.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方法

3.1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确定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提出了对于我国教育系统的新标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治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是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系统为解决难题、适应形势变化、全力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及转型。“管办评”的分离是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基础,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其突破口,构建社会、学校和政府的新型关系是其核心,建立运行有效、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体系制度是重点,形成一种格局为多元主体、职能边界清晰的形势。此格局的核心由以下三者构成:以社会为主体的监督、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加快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的推进,实质上要让以上三大体系分工清晰、分而不离、相互制约、独立运作。

3.2面向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

“教育治理”指明了教育建设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推进教育治理必须以教育管理的顶层化作为基础。服务是最重要的核心,使各主体都能充分认识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凝聚建设教育管理的认识;应充分尊重各主体的实际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分离各类指导思想,从而调动各层的积极性;坚持核心业务统一、数据共享,实现教育核心业务上下统一,极大限度的发掘教育治理的功能潜能。

3.3推动和支撑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用目标。

3.4助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服务目标。

各级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管理各类学校教学的各项事务,直接管理每个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提供高品质的个人管理、学习、教育空间,调动每个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在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的衔接,打破个人空间,每个管理者、学生、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者。

3.5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保障目标。

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在全国教育管理系统中被明确。探索可行的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学校、地方对于教育管理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机制。教育部的职责在国家教育管理体系中是对全国教育管理规范化,指导教育信息管理在各地教育机构的实施和推动。其主要任务为:建设全国管理系统的安全支撑和公共技术平台;开发教育系统和全国信息核心系统业务;建设国家教育系统数据库;出台接口系统核心标准;推动各级教育系统的公共服务、评估评价、监测监管、决策支持、业务管理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4.结语

加强改革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是现阶段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矛盾、有效推进教育治理的重要路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同时还要不断教育机制。让学校的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让顶层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只有这样,其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教育治理视角下的顶层设计效果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雅奇.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考试周刊.2016(38).15-23

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实现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有现代化的装备,而且要有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直观作用也日益凸显。大批实验教学设备配备到学校,给实验教学的日常管理和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提高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实验教学开展情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装备的使用效益,并对实验教学进行更科学的配置和管理。因此,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借助《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和“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实现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达到实时掌控各校实验教学开展情况的目的。

一、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6年,教育部首次在当年年报中使用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系统”,实现了全国教育技术装备的网络信息化统计。随后,部分省、市、县陆续出台了自己的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中长期方案。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学校先试先行,率先在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管理。

二、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人员是关键

常言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软件强大而丰富的功能,应用到县、乡、校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网络设备、计算机等作保证,更需要组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稳定化的管理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我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们对全县中学、中心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要求使用年轻化、专业化,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师担任信息管理员,并进行了集中培训。对培训后的信息管理员,要求定人、定岗。工作调动一般只在信息管理员之间调整,力争信息管理员的相对稳定。2011年10月,开始建立各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库。组建由各中小学理化生教师、信息管理员参加的“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搭建县、乡、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也在课程安排和资金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到理、化、生、科学等学科办公室有自己独立的计算机和网络接口。要求管理人员要热爱此项工作,能够全心全意为全校实验管理工作服务。并在信息互动平台上将本校的成功经验以及兄弟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各位任课教师,真正达到网络信息的互动效果。

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了学校的各项基础数据都是靠人工统计,仪器设备分类复杂、数量繁多,无法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这一难题。利用“教学装备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实现了对县、乡、校三级管理机构,从技术标准、人员信息、装备用房、设备管理、仪器总账、借还状态、仪器缺口、实验开出情况等信息较完善的统计和管理,基本实现了学校实验教学的“无纸化”管理功能。

三、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是减轻实验管理的难度

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领导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我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用于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配备。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我们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第四,到目前为止为更好地落实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我们为全县每所中学、中心校的仪器室、实验室配备了两台配置较高的管理用计算机和两台激光打印机,并配有我们信阳市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由一到两名专职实验管理教师负责管理;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连接到每个仪器室、图书室和教研组;我们的“新县教育信息技术Q群”已升级到500人(我县只有16个乡镇,19所初中,23所完全小学)信息覆盖量完全符合要求。

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SQLServer平台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现状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普通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良好的教学秩序次序下,教学环节运行正常化得到了保证,为建立充满活力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学院正组织相当一部分人进行教学改革和学院基本建设,为逐步实现具有特色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努力。

因此,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网路迫在眉睫,我院教学管理系统是面向学院各部门用户使用的多模块数字化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并将学院的各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管理网路的建立大大地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压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势必有所提高。网络实现了师生及时互动,全校师生资源信息得以共享,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地发挥高科技手段电子计算机的作用,与时代接轨,使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二、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系统开发的目的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系统下,应是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对系统开发的同时进行改造,在继承原系统信息的基础,改造原来不科学的、不完善的体系,注重实效,同时还要借鉴了兄弟院校相适合管理系统,适时进行了改进。

针对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我院采取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方针,提高教学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学质量,让我院的教学管理系统成为新世纪教学改革体制下的一道风景线。

2.系统开发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开发教学管理系统,其目的是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由于大庆油田整合企业教育资源,我院是由过去的大庆职工大学、大庆石油学校和大庆技校整合而成。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无法适应目前分布式的教学地点和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模式。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急剧增加,各项工作不断加重,为了满足学院当前形势,迫切需要从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来适应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真正地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迫切需要开发适合我院的教学管理系统。

因此,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采用两级分系统教学管理方式,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划分不同的岗位职能,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彼此独立且资源共享,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不同的需求可以使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不同部分。

三、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系统的架构、如何通过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实现的web部分、数据库的设计及各子模块的设计等。

1.系统架构

该教学管理系统将采用最新的.NET技术,充分利用微软.NET技术构造出可扩展、易维护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该教学管理系统将充分利用微软.NET平台的优势与Windows应用程序技术和Web应用程序技术相结合。

由于以前的网站建设都是以两层式的架构形式,这样会让网站的延展性及应用程序的整合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系统采用B/S架构形式解决以往的问题。B/S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与Web应用的结构方式,因此仍称为数据库服务器。这样以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三者所组成的方式的结构称为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简称B/S方式)。

2.数据库功能设计

在一定的系统环境和一定的数据库模式基础上建立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称之为数据库功能设计,数据库功能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而且能有效地进行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过程。本院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设置管理、教学管理、选课管理、学生及成绩管理、数据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功能。

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

测试目的: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阶段,它的根本任务验证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并且确保系统的质量。

一个软件的开发的目的就是开发任务完成后,将软件投入使用,最终实现软件的真正价值,但是软件能否实现它的真正价值还要在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过程就是测试过程,通过测试得出结论:系统界面美观、界面之间链接性强、模块清晰、功能合理。用户误操作性大大降低,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对设计中提出的功能基本都能顺利地实现。

五、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它实现了快速、准确,高效教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数据冗余度。

本系统操作简单,易学习、易理解、易掌握,而且界面友好,系统稳定,速度快,与传统地教学管理系统相比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误差。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我院教学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充与改进,为真正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模式添砖加瓦。

[1]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7-13.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内容创新

随着高校扩招和全国高校数量增加,高校管理工作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教务管理是高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以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为管理对象,以科学的管理和客观的教学规律为理论基础,优化教学环境,保证教学工作及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教育环境。目前的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现状

(一)教务管理工作量大

(二)教务管理人员设置不稳定

大部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来自学校教师亲属,工资待遇与其他教师、辅导员的区别较大,岗位并未受到学校其他组织机构的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岗、跳槽现象频出。教务管理人员设置不稳定,导致教务队伍工作效率降低,且严重影响整体教学管理质量。

(三)教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

目前我国教务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的问题。很多教务管理人员工作不积极,办事拖沓,服务态度冷淡。另外,在协调、沟通、语言表达和信息技术等能力不强,无法有效完成目前教务工作内容,导致教务处人员流动大,营销教务管理工作进程和效率。

二、改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环境的措施

(一)熟悉教学规律

(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三)加强管理系统信息化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高等专科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将教学规律有效运用至教务管理工作中和加强管理系统信息化可有效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可增强教务管理工作服务质量。

[1]李璐璐.对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9).

[2]张立立.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数字彩虹工程;差异化发展;彩虹学堂;物联网

2012年,杭州第十四中学着手规划基于学校“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数字彩虹工程(DigitalRainbowProject,以下简称DRP),力求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探索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解决大班教学下个别化有效学习问题。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在网络数字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无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或是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关于数字彩虹工程

1.数字彩虹工程(DRP)的内涵

学校规划数字彩虹工程(DigitalRainbowProject,以下简称DRP),通过信息化手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使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弥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数字彩虹工程的建设愿景,一是通过DRP搭建一座数字彩虹桥,共享教育资源,创建两校区协同发展的美好局面;二是通过DRP发展学生彩虹般的多彩个性,实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2.数字彩虹工程项目模型

基于“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数字彩虹工程,学校确立了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完善“现代化和谐管理”、“分层走班教学”、“网络个性化学习”等“容短促长”教学模式,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和特色办学的深入提供了保障,包括基础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直播课堂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学习社区系统等子项目(见下图)。我们以在线学习系统为核心,力图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交互以及在线测评等技术,采用社区化学习方式,正反馈学习机制,打造碎片化、交互式的“超级课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数字彩虹工程建设的意义

1.数字化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支撑

目前,我校有两个校区共72个高中教学班,其中包括6个国际AP课程班。两个校区相距20公里,近300位一线教师,其中新建校区有三分之一是年轻教师。要让3000多名学生都能享有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建立数字化的平台是有效的途径。我们通过建立这样的平台,实现了两个校区的教学互动与交流,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数字化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

我校两个校区招生时录取分数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生源层次,即使同一个校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资质、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不相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或适应所有学生,因此,建设数字化的学习系统,至少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某些不足,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数字化让我们更接近和发现真实的学生

4.数字化使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得到满足

近几年,学校以“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办学宗旨,走出了一条具有十四色的课程改革之路。而实现这个目标,还有着诸多的困难,如课程选择、编班、人数和场地问题等等。因此,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通过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来构建网络课堂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自主选择选修模块、修习年级;通过远程、网络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跨班、跨年级、跨校选课成为可能。

三、数字彩虹工程建设的内容

学校围绕“一个目标,两个中心,三个原则,四个保障”开展数字彩虹工程建设,即以特色办学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成长为中心,以建设与需求、理念与技术、课堂和课外相融合为原则,以团队建设、科研引领、全员培训和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发展模式,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建设与需求相融合,打造现代化和谐管理

(1)打造基于APP的德育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人人参与,时时管理,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和反馈,学校使用德育信息化移动管理系统,使用智能设备,最大程度做到家校信息无缝对接,实现德育全员管理。

(2)探索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管理模式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探索与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促进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尝试,既符合政策要求,又符合技术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切实提高校园管理水平。

杭州第十四中学开展的物联网应用,是以宿舍管理为目标,把物联网感应器整合到宿舍中的电力系统、环境系统等各种需要感知的系统设备中,如空调、电闸开关、烟雾报警、温度感应及红外感应等设备,把这些设备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科学管理,积极打造平安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3)打造基于新课改的教学管理系统

结合浙江省特色示范学校的创建要求和全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要求,学校开发了智能选课系统、选修课学分认定系统、基于智慧班牌的走班教学管理系统(见图2)、网络选修课管理系统、教师满意率调查管理等多个子系统,完成刷卡走班、教学过程管理等新功能的开发,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2.理念与技术相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开展直播课堂教学研究

(2)开展翻转课堂实验研究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教育方式的变革,我校开展了翻转课堂实验研究。2012年,我校召开深化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上开设了翻转课堂公开课,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专题研讨。2013年暑假,我校开设了翻转课堂实验班,积极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目前,学校AP中心已经实现了基于IPAD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本部不少老师也正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利用“彩虹学堂”等网络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3.课堂和课外相融合,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如何解决大班化教学下个性化有效学习问题一直我校探索的重点。最终,微课短、小、精和可重复播放的特点让学校毅然决定利用微课来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决定将高一高二同步课堂中的教学重难点和高三的复习模块作为微课程的建设内容。

(1)层层落实,注重微课建设的系列化和精品化

为了提高微课的建设质量,学校的微课建设任务通过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这条线层层负责,分工落实。教学处负责顶层设计,教研组进行学科整体规划,备课组分工合作。微课程内容,如视频脚本、学案、习题等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合作完成,视频的录制由素质较好的年轻教师负责,备课组长最终负责所有内容的把关。

(2)数据分析,注重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四、数字彩虹工程建设成效

1.以微课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1)微课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微课建设促进了学生的混合学习

基础微课的建设不但为我校教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的混合学习提供了保障。截至2014年8月,两校区共有3000多人次通过网络选修课的修习取得了相应的学分。2014年暑假,“彩虹学堂”的日均学生访问量更是达到了800-1200之间。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转向利用课堂、网络、纸质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2013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C20慕课联盟培训班成员一行近百人来我校考察,对我校微课建设给予高度肯定。2014年6月,学校在浙江省微课建设培训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2.以物联网建设为抓手,提升智慧校园管理

学校在多年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校一直致力于打造校园信息化基础系统,已经形成了办公管理无纸化、异地管理同步化、信息管理及时化的两校区高效顺畅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校园和平安校园的建设,在原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开展了物联网建设探索,提升智慧管理水平(见图4)。

(1)转手动管理为自动管理

(2)转被动管理为预警管理

物联网设备可以感知环境并通过环境的变化对设备做出相应调整,如根据设定设置空调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功能,感知到宿舍内的人员移动和大功率用电器后,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告知管理者,减少浪费,消除安全隐患,并实现订制管理与信息预警的结合。

3.注重团队建设,科研成果显著

在学校教科处的引领下,学校将科研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有多项课题在全国、省、市立项。其中课题《数字彩虹工程(DRP)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学校的《数字彩虹工程(DRP)促进差异化发展》入选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此外,学校的项目还成功申报2014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优秀应用视频案例。

4.注重辐射引领,成果推广显著

两年来,学校共接待国内外、省内外共几十个信息化学习团队,起到很好的辐射引领作用。2013年10月,学校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网络空间开通视频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2014年3月,学校在2014年全省教育技术系统业务培训会议上做了题为“数字校园促进差异化发展”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经验介绍。2014年10月,我校受邀参加了2014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智慧教育展览。2015年1月,学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普通高中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先锋学校。2015年3月,学校受邀参加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展演。

五、数字彩虹工程建设走向

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数字化工作已经被列入了《杭十四中五年发展规划》,学校将以数字彩虹项目为抓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2.利用校企合作,解决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

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是影响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正在尝试进行校企合作,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教师参与“彩虹学堂”的建设热情。此外,我们还将继续加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探索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六、结语

我们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并切合学校的实际,那么,校园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和特色办学中彰显它的能量,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徐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焦建利,CurtisJ.Bonk.世界是开放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云服务CALIS

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现状

1.1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概念

高校教学参考信息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扩展,从19世纪起最初的特指任课教师指定的经典教参书,逐渐扩展到教学参考书的数字化、各类电子课件、习题等多媒体范畴。

提供教学参考信息和资源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直接服务于师生教学活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教学作为高校的使命是第一位的,作为高校主要的服务机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有效、及时、便利的教学资源服务是校方和师生的基本要求,在今天高校普遍面临的“国际化、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下更是如此。

1.2国内外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建设进展

此外,国外主流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都有相应的教参书管理模块,如SirsiDynix系统就包含“教学参考书”模块,读者可以依据“授课教师、课程编号和课程名称”等来查询参考书信息。类似还有InnovativeInterfaces公司所开发的ElectronicCourseReservesModuleofMillennium、Epixtech所新加入的ReserveBookRoomofHorizon、EndeavorInformationSystems公司所建置的CourseReserveofVoyagerModule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建模块只能进行系统查询,而无法直接提供教参服务。

国内高校开始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根据马瑛在2009年4月至5月的调查,在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图书馆中,自建教参系统的已达36所,说明近几年,中国高校建设教参系统的步伐加快了许多[6]。

目前国内地区性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主要包括北京的BALIS和江苏的JALIS,分别已经整合了地区内多所学校的教参资源并实现了地区教参资源共建共享,但在资源种类、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教学参考服务平台是从2004年起由教育部CALIS管理中心资助,复旦大学图书馆牵头,全国81家重点院校参建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二期建设。

1.3CAMS三期“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简介

在“十二五”期间,在CALIS二期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面向全国的“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平台”(ChinaAcademicCourseReservesOnline)(以下简称:CALLS教参平台),着力提高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保障率和服务覆盖面,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各类丰富教学参考信息资源、先进技术手段和便捷服务体系的统一平台,为全国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提供高质量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文献保障服务,并通过多层次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全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促进高校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提升全国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确保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包括;

(3)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心网站为核心,依托CAMS省中心和主要参建馆,在充分整合利用CALIS和本地的各类服务平台(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图书荐购等)基础上提供分层次服务;以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建设,制定服务规范,持续推进业务培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维模式。

2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2.1存在教参信息孤岛,教参信息收集困难,无法与师生互动

2.2各类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间异构,互相不连通

此外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与图书馆OPAC、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教参元数据加工系统、电子教参书全文书库系统等也需要解决异构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2.3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缺乏标准规范

要解决各类教参信息资源的孤岛问题,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对涉及到的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而由于以往不够重视以及多头管理原因,教参信息元数据著录标准规范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教参信息共建共享的推进。

2.4缺乏国外教参信息,不能适应国际化教学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主要高校纷纷把“国际化、信息化”作为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国外交流学生、国际班、双语教学等成为学校的一大任务,目前的教参信息服务建设模式无法有效支撑建设国外课程信息和引进国外教参书,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国际化发展需求。

2.5教参信息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不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大部分自建了教参信息服务系统的学校基本能建立本校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尚没有健全完善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服务问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没有足够、持续的运行服务资金支持,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激励机制,严重阻碍教学参考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和对策

3.1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分布采集,集中存放,嵌入应用,定制服务”

3.2制定系统接口标准,实现系统间各类数据“收集、加工、、利用”自动对接

完善的高校教学参考服务平台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利用的完整过程,且应最大程度确保数据的全面、完整,不仅包括国内教参信息,还应包括国外教参信息,不仅要有中文教参,还应有西文教参。CALIS教参平台需要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CALLS数据交互平台、E读、教参中心系统、教参系统共享版、教育部外教中心系统、本地和中心电子书库、学校E-learning平台、图书馆OPAC等17个系统间建立接互标准,这些系统间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

3.3整合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资源,收集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建立国外教参导航服务

自1979年教育部成立外国教材中心以来,按照学科分类,分布于全国的13个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经过33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各类外国教材20余万册,其中复旦大学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还全套引进了哈佛大学教材,这些教材非常珍贵,很受师生欢迎。为更好地发挥外教中心作用,服务全国高校,探索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CALLS全国教参项目积极尝试与教育部13个外国教材中心进行资源整合试点,通过建立外教中心系统与CALIS教参中心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设有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的首批3所高校外教中心已经系统整合试点,在CALIS全国教参系统中可以检索和利用这3家外教中心的外教资源。

同时,针对目前缺乏国外著名高校教学课程信息和教学参考书目信息,不能有效指导师生更好利用外国教材的现状,由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承建的CALLS全国教参服务项目子课题“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和信息库”通过开发定向网络信息收集工具和加工审核程序定期对哈佛大学、MIT等10所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和教参书信息进行收集入库,同时建立了排名前100的国外著名高校教参信息导航。

通过以上建设思路,在资源建设上全面构建了包括中文课程信息、中文教参书、外文课程信息、外文教参书资源建设的完整模式,解决了以往数据资源不完整,覆盖面低的问题。

3.4依托CALIS服务体系,基于云服务技术(SaaS),健全服务体系

CALIS教参项目通过制定运行服务规范制度和服务激励办法,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整合其他服务平台(如CAMS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平台、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系统、学校E-Learning平台等),依托CALIS省中心,推广云服务等方式,面向全国或本地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教学参考信息元数据管理、、检索、浏览服务以及教参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同时,针对以往重建设,轻服务的问题,本期项目建立了以服务促发展的服务模式以及参建馆自运维和运维外包的混合运维模式,使教学参考信息库的建设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探索教参信息文献保障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运维服务模式上,教参共享版部署在CALIS各个省中心,CALLS省中心作为SaaS服务提供方提供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省内各成员馆通过互联网使用该系统,该系统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保证各成员馆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此外,教参中心系统部署在CALLS管理中心和复旦大学,日常维护工作,数据更新由CALIS管理中心提供。这种运维模式可解决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技术力量不足和维护经费短缺问题。

CALIS教参项目的运维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基础设施运维服务、应用系统运维服务、安全管理服务、网络接入服务、数据统计服务以及综合管理服务,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得到落实。

4应用效果

截至2012年5月,CALLS三期教参项目在教参资源建设方面新增76949条高等院校教学参考信息;新增54675种各高等学校正在使用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含教材);新增64863种出版社推荐的全文电子教学参考书;新增59052条国外著名高校课程信息;整合教育部外教中心41221种国外教学参考书。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顶岗实习;动态跟踪

一、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安排学生去长期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另一种是学校提供场地,让企业来校办厂,从而学校就近安排学生在校办厂顶岗实习。第二种形式顶岗实习对学校来说,场地提供困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校办厂难以一次性接受大量学生的实习,学生专业的选择面较窄。基于这些因素,许多院校的顶岗实习选择第一种形式。

能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发了类似的管理系统,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毕业项目网络管理系统、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天津职业大学的顶岗实习互动系统、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管理与指导平台等等。从各个院校使用系统的反馈信息来看,除了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等本身不完善外,最主要存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系统无法真实、及时获取实习现场、实习人员的第一手材料,不能动态跟踪实习学生学习、心理等变化情况,系统参与人员不全面性。其原因如下:第一,校方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的渠道,无法动态获取学生信息;第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缺少捕捉学生实习过程中生产场景、产品、工艺图纸、位置等生产要素实时资料的途径;第三,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岗位等信息突然变化无法及时掌握;第四,实习资料的部分填报、补缺基本是由教务管理员等几人完成,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解决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工具是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品种多样性、普及率高、功能性强、便捷性好等特点。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分为四类――智能手机、笔记本、PAD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移动智能终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常见。2011年,Google与IpSosResearch联手进行了关于人们如何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在中国普及十分迅猛,已成为全球五大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高达45%。尤其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呈现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为许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和可能。在大量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人群中,大学生使用率最高,几乎达到100%。现在人们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具备移动性、实时性、多任务、多媒体、通话、上网等功能,能独立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处理、、收集。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网络系统框架

三、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分析

实习前期:岗前测试、培训及岗位申请。

实习前期,为获得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信息,需对学生进行岗前能力的测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坎佩恩―布朗(J.C.Campione&A.L.Brown)对动态评价理解而提出的渐进提示评价模式,从岗位适应能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试题设计。学生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测试成绩作为后续培训、学生发展的参考基准。学生根据公布的单位、岗位信息及培训后增强的能力,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单位、岗位进行申请。

实习中期:原始资料动态收集、提交和互动、在线心理干预。

实习后期:总结和测评。

在实习后期,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材料检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实结、报告、自我评价等电子材料给校内管理教师随时检测、评价。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与实习的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填报完成数量、质量及评价中的参数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设计

根据实习管理流程分析及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设计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29个功能模块。其中针对实习前期阶段设计了通知公告管理、实习单位信息、顶岗实习申请三个子系统;针对实习中期阶段设计了实习过程管理子系统;针对实习后期阶段设计了评价管理、统计与分析子系统。针对系统管理与维护设计了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子系统。

(3)顶岗实习申请子系统:它包括岗前测试、自主实习申请、实习岗位志愿申请三个功能模块。针对目前许多院校派往顶岗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对岗位不适应、心理负担过重、自动脱岗等问题,需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测试,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直到学生再次测试合格为止。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岗位申请时,分别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学生本人自身联系好单位、岗位,其二是按照学校提供的单位、岗位信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相适应的单位、岗位。

(5)评价管理子系统:学生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后,需要将在实习单位所学到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以及工作体会等进行自我总结,并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撰写。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到自我评价的空间。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表现、成绩给予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成长记录等信息材料完整性及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过程中的互动性等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系统还能将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答辩记录和最后综合评定的成绩进行打印,以便学院存档。

(6)统计与分析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能够统计出顶岗实习单位地域的分布情况,实习单位对人才、专业综合技能不同需求的分布情况;统计出顶岗实习生对口专业的概率;统计出导师和学生交流互动情况次数以及指导教师定期批阅学生成长记录的次数等。学生查询自己的实习成绩,查询自己还需补交哪些资料。学院管理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企业需求,决策学院的发展方向、专业规划等。

(7)用户管理子系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涉及不同对象,如学校指导教师、教务处管理员、学生、政府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等。不同对象对该系统的使用应赋予不同权限,让不同的对象能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故该子系统需设计用户权限、用户增加、用户删除、用户验证四个功能模块。

(8)系统管理子系统:为保证该系统安全性,设计了数据备份、系统升级、日志管理功能,保证系统最大限度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使学校、政府、企业、家长全员、实时地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监督、沟通工作,解决了顶岗实习监督不到位、联络不畅通、信息收集不真实、学生工作、心理动向无法实时掌握等问题,实现了对顶岗实习全过程、7×24小时全时段监督、管理、沟通、评价。

[1]陈斌,秦国刚.基于B/S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8).

[2]刘峰,张岸杨.基于三层体系结构顶岗实习管理监控网络平台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4):152-153.

[3]秦文胜,黄兰.3G技术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创新与应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4]于泷.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关健词: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资源信息;网络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情况

1.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分两年进行,按照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的任务要求,以服务专业建设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出发点,构筑了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充实了教学资源,配套了相应信息化管理制度。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使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德育和社会服务全面数字化,为学校师生、合作企业、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开放共享、信息互联互通的管理平台,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和学校管理等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工作机制与举措

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由校长牵头,成立项目工作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参与,采取渐进式推进,全校各部门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使建设成果可见,推广经验,在中职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实施组织建设如下:

(1)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学校信息化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事务的职责分工与责任制度,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正常使用。

(2)分阶段实施。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先实施重点系统和重点模块,再逐步深化推广。

(3)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日志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情况

学校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主要围绕综合服务、资源共享、协作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层面展开。(见图1)

1.总体概况

经过两年多校园网工程建设,信息点达3650个,实现千兆主干交换,百兆到桌面,接入宽带200兆,信息节点覆盖全校所有办公及教学、实训场所。建有2个独立的网络中心;教学场所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起了安防监控系统和网络安全软硬件设施;建有130间多媒体教室;建有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开发建设30套应用管理系统、专题网站和学校门户网站;建有2套校园广播系统和一卡通管理系统平台;开发建设了一套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行政办公场所覆盖了无线信号;建有两校区使用的视频会议系统和直播点播系统;建有应急校讯短信平台管理系统;安装了2套大屏幕LED显示屏,各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没有发生过网络事故。

每百学生均电脑40台,公用机房25间,计算机机房管理规范,有6名专职的管理员进行管理维护。专任教师人均一部手提电脑,办公室配有公用计算机80台。设置了教师专用打印机室和多媒体制作中心,成立了信息化管理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数5人,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达92%。

2.搭建应用和管理平台

搭建支撑平台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统一数据系统管理。建立了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同时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开发了一系列应用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部门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1)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见表1)

(2)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见表2)

(3)依托信息管理平台,为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校信息、师生交流、学校档案积累、师生个人成长记录的平台,师生受益面达100%。

3.教学资源中心建设

(1)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

结合我校实际,已经开发完一个资源库管理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标准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职业资格认证及培训资源库、行业企业信息库五大部分。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数字化进程,把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料通过归类、转换、录入并建立网络资源管理库进行永久储存,推动学校多媒体教学数字化、网络化和规范化管理,形成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共享、共建、共得益的资源共同体。目前,资源库内容量达2.94TB以上。(见图2)

其中,我校部分优质数字优质资源教育案例,分别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进行网上展示。

(2)教学资源制作中心与信息化应用建设。

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培养一支信息技术强、网络管理经验丰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开发队伍,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稳定的管理团队5人,其中,信息中心负责人吕少平老师2012年获评全国网站建设先进工作者,2013年聘任为佛山市教育技术研究专家。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贡献与地方示范意义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数字校园的建设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以及就业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培养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2.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

(1)推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带动全校师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在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之前,学校工作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概率在40%左右,数字校园项目建设后达到了95%以上。提高了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率。

(2)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通过建设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应用系统的协同工作,从而有力地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完善体系化管理,最终支撑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特别是资源库建设的分散与集中管理、精品课程的应用、仿真与实训软件环境的使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巨大的推动力。

(3)实现学校信息资源高效应用和共享。

在一体化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虚拟化、开放式的信息集成技术手段,将分散的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应用管理平台与环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工作量和故障率。

(4)规划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架构。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基于SOA架构,提供了标准化的公共服务组件,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技术架构,各种应用系统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为今后的系统升级和扩充提供技术保障。

3.对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16年传承千万家长的选择!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66-911转分机73733

【关于我们】

京翰教育成立于2000年,是由京城名师联合创办,专注中小学个性化辅导的专业教育机构。

历经十五年的发展,京翰教育立足北京拓展全国,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武汉、天津、哈尔滨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00余所分校。累计服务数十万学生,成为中国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开设课程】

高中一对一辅导课程:

高考/艺考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金牌作文

初中一对一辅导课程:

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作文

小学一对一辅导课程:

语文/数学/英语/奥数/作文

国际项目

澳大利亚游学/美国夏威夷游学/美国加州游学/大学精英留学/高中精英计划/京翰国际留学

【哪些学生适合来学】

【为什么选择我们】

1.好老师在京翰!

优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京翰教育的突出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京翰教育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合作,开创性的以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建立了“个性化教师”培训基地,采用标准化的流程,通过资格审核、师资培训、资质认证、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五个步骤打造京翰优秀教师,这就是京翰教育名师培养公式。

2.“定制式”教育,对症下药,药到分提!

为每名接受个性化教育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制定科学的短期、长期目标,确定符合学生特质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四个一”教学服务体系,全力保障效果的达成!

3.规范化服务流程,为学生的成绩保驾护航!

京翰不仅有强大的师资和科学的教学方案,我们首先推出四个一的服务模式,规范化的服务模式,学生放心,家长安心!一课一次的短信回馈、一周一次的回访、一月一次的测试、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京翰以人为本,为您负责!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66-911转分机73733

拨打方式:先拨总机号码,听到语音提示后拨打分机号码。拨打过程中可能会有延迟,请您耐心等待!

【武汉市校区分布】

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武珞路中南校区400-0066-911转分机73730

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武广校区400-0066-911转分机73731

武汉市洪山区徐东大街徐东校区400-006-911转分机73732

武汉市洪山区东湖开发区珞瑜路光谷校区400-006-911转分机73733

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永清校区400-006-911转分机73734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武汉中学校区400-006-911转分机73735

关键词:卫星远程教育发展应用模式应用绩效

一、我国卫星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6年7月1日教育电视台成立,卫星教育电视专用频道(CETV-1)开始试播是我国开始卫星远程教育的里程碑。随后,第二个卫星教育电视专用频道(CETV一2)于1988年11月开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并加大投入,卫星远程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1995年3月1日,山东教育电视台(又称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SDETV)正式开播,通过亚太卫星和鑫诺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1997年,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现代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数字技术通过卫星传送远程教育节目。

1998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4所高校成为教育部第一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这些高校先后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主要面向高等教育。

2000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sEBSat)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卫星远程教育从以模拟电视广播为主发展为以IP数据广播为主,综合采用多种信息技术,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2001年2月,“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正式启动,为西部贫困县乡镇中小学校建立了一万个能够直接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教学示范点。

2002年4月,文化部和财政部开始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截止2006年底,建成各级服务网点6626个,其中卫星接收站约3000个。

2003年4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始试点工作。其卫星数字专用频道于2004年1月1日试播,至2006年7月底该网络已经遍布全国12个省区,建成乡镇和村级远程教育站点194438个。

2003年~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试点工作。2005年工程正式开展,至2006年11月,共配备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基本覆盖了中西部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

二、卫星远程教育的应用

1典型的卫星远程教育系统结构

卫星教学收视点的配备是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卫星教学传输与接收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快速、大面积、大容量传输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农村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技能的培训和影响,提高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大面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模式图如图1:

一个典型的卫星远程教育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主站射频部分

主要包括卫星发射天线、室外单元和卫星调制解调器等。其中,卫星调制解调器则负责将来自封装设备输出的数据流进行编码和调制,并输出中频信号到ODU;然后,ODU接收到卫星调制器传来的中频信号,并将其放大并转换为卫星工作频段的射频信号,最后,由卫星发射天线将数据信号发射出去。

(2)卫星数据广播平台

(3)课件发送及视音频采集系统

该部分包括一套视音频的编码器、课件发送服务器和流控网关设备。其中,视音频编码器负责对需要实时转播的教学现场进行信号采集,进行MPEG―1(或MPEG―2)的编码工作。并输出数据流;课件发送服务器负责对需要进行卫星广播发送的课件进行数据打包;最后由流控网关设备进行流的复用,输出数据流至封装设备。

(4)接收小站系统

包括接收天线、高频头(LNB)和DVD数据接收机、接收计算机和相应的接收软件。该接收系统负责接收主站发送的卫星信号,通过接收机对卫星信号进行解码,输出IP数据流至接收计算机,然后由接收计算机上的接收软件进行数据的再解码,对应地实现以下功能:接收MPEG―1实时节目,接收教学课件等。

2中小学卫星远程教育应用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农村中小学卫星远程教育一般采用卫星资源直播教学模式。即卫星接收端接收的资源,不经加工整理,在整堂课中被直接利用。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年龄普遍偏老,英语发音不准,未经过专业训练。卫星资源可提供标准的英语情景会话,可加强学生的会话和听力;卫星播放的英语同步课堂可为学生提供标准发音示范下的跟读、跟说、看图说话、模拟对话等学习机会。农村地区还普遍缺少英语、美术、音乐等科目的教师,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也较差。对于这些科目也可以利用卫星电视传送的优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使这些科目的任课教师能够观摩到优质课,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这些科目的教学质量,提升西部偏远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目前各地实际的应用情况分析,整堂课都直接利用卫星教学资源的,可分为同步教学(同步课堂、专题讲座、优秀课例、特级教师辅导等)和异步教学(同步课堂、专题讲座等优秀资源先下载,然后再利

用)。见图3、图4:

(2)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称是“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于2001年2月24日在贵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洋溪村启动建设。项目由李嘉诚基金会出资8000万元,向、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等240个贫困县乡镇中小学校赠送5000套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同时教育部也出资提供5000套接收设备共建立1万个能够直接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教学示范点。该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接收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的资源信息实现对因特网离线浏览,使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进而以学校为知识传播源,传播农村实用技术和现代文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西部中小学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一般采用卫星资源直播教学模式和卫星资源整合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卫星资源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教学设计,对接收到的卫星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刻制成教学光盘或计算机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这是因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时教学大纲的制定并不符合部分学校的教学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接收的资源进行整理后再使用。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卫星资源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有很多种,主要的教学应用模式可以归并到教学光盘的“情景互动教学模式”和“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见图5:

3卫星远程教育的特点

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光盘播放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接收系统和计算机,通过连接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电视和计算机都可以接收和播放卫星远程教育资源,计算机还可以接收和播放来自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也可进一步通过与之相连的电视播放。这样有效的实现了卫星网和因特网的结合,具有以下特点:

(1)建设周期短、经济性能好、覆盖面广,能够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2)教学资源实现了集成化。可以同时传送多种媒体信息,如视频图像、文本数据、音乐语音及图形动画等,使课程讲解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理解和记忆。

(3)卫星电视教学实现的不是简单地单向双向传输或广播,而是能够进行双方的交互。

(4)可随时获取多种媒体资源,时效性非常强。下载的教育资源可以被大量存储在计算机中,当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需要时随时播放和取用,并可以不断更新学习内容。

三、提高卫星远程教育应用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卫星远程教育在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现在卫星教育系统结构和技术都比较成熟,但是由于一些具体的原因,还是有很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充分运用好卫星远程教育模式,造成优质资源的流失。为此,我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

1让卫星教学收视点走进课堂

2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专业研修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当务之急,不仅要对教师进行各种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而且要让教师观看各种教育教学节目,从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各地学校可借助卫星直播的专家讲座和教师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持续、系统的教师培训。教师可从卫星资源中下载优秀课例和专家点评等课堂实录资源,观摩城市名师的精彩课堂讲解,利用经典案例进行交流教研,通过照搬模仿和改造提高两种策略来逐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3规范资源的管理方式

4管理水平要提高

要实现远程教育与农村教育教学的整合,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必须摈弃粗放落后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合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新的制度、要求、规范和评价标准。

5加强器材的科学管理

学校的收视设备应设有专室存放,专人保管。设备的防盗、防雷、防尘等措施应到位。设备的使用要遵循必需的制度。

6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多层次技术支持中心

对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那个问题,所以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沟通顺畅的反馈机制,不断将学校在实施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反馈到项目的技术支持中心,由项目专家解决问题。目前项目的技术问题主要由中央电教馆负责解决,工作量大且联系不便。所以应当建立多层次的技术支持中心,除中央电教馆外,各省、市、县也可以依托电教馆设立分部技术中心,负责解决辖区内学校的技术问题。

7加强相邻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

各地教育与科技部门应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加强现有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本地教育资源的作用,同时通过与相邻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又可以解决本地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4号),全面提高我省高中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下简称“继教网”)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网络优势,开展远程培训(试点)工作,妥善解决广大教师的工学矛盾,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为大规模、低成本、高水平开展教师培训积累经验。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性原则: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行政领导、业务管理系统,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分工协作,共同负责,确保远程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二)灵活性原则:课程选定坚持统一与自主相结合,教育整体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灵活机动,适时调整。

(三)实效性原则:学习过程配备高水平的辅导队伍,及时进行辅导,注重学习质量;考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培训效果。

(五)创新性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建立新的培训模式,在管理、辅导、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的同时,不断促进教师学习方法的创新,使教师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主体。

三、目标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现代化教师远程培训制度,形成较完善的现代化教师教育学习体系,积极探索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模式。

(二)实现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依托全国和省、市教师教育专家教授、省市学科带头人和一线骨干教师开发教师学习资源,形成可满足各级、各类教师需要的优秀教师教育资源库。

(三)探索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人网”、“地网”、“天网”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与学习的特点与规律,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四、培训计划与实施步聚

(一)培训对象: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在职教师。

(二)培训学时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每位教师必须完成不低于240学时的在职培训。

我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采取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和校本研修三种形式。其中,远程培训的学习时限为2年。每位教师在每个培训周期内应完成不低于120学时的远程网络学习。

(三)培训内容

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基础教育新课程为核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新理念和新课程、学科知识更新与拓展、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

远程培训的教学计划和年度开课计划由*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拟订并报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批准执行。

(四)实施步骤

1.20*年7月底之前,省上制定并下发《*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

3.20*年12月15日,学员本人完成网上学籍注册,开始网上学习。

4.20*年6月20日-6月30日进行第一学年考核。

第二学年及以后的工作另行安排。

五、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由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系统。

(一)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由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师资与师范教育处)具体负责。主要职责是:

2.审定教学计划和年度开课计划。

3.协调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与省、市管理机构的业务联系。

4.监督、检查并评估各市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远程培训的业务管理工作由*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具体负责。主要职责是:

1.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和“继教网”网络课程资源,结合我省实际,拟订全省远程培训的教学计划和年度开课计划。

2.负责与“继教网”的业务联系,指导市级管理机构开展培训业务。

3.负责全省远程培训的教学组织、学籍管理工作,进行继续教育学时、学分的登记和认定。

4.协助省继续教育办公室检查、评估全省远程培训的实施情况和培训效果,不断探索、总结工作经验。

(三)以原有的继续教育办公室为依托,设立市、县级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1.统筹规划辖区内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

2.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推动远程培训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

3.组织辖区内各高中学校和教师积极参加远程培训。

(四)各高中学校校长为本校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职责是: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远程培训,督促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2.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学习条件。

3.协助做好远程培训的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六、报名程序

(一)按照省继续教育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各高中学校填写《远程培训会员学校登记表》(见附件3)并附本校自愿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登记表,上交市、县管理机构。

(二)市、县管理机构对各校填写内容进行必要的审查并备案。各市将登记表汇总后,上报省级业务管理机构。全省统一登记、备案并上报“继教网”,由“继教网”发放学习卡(一人一卡)。

(三)教师按照网上操作流程和要求,持学习卡登陆“继教网”注册并取得学籍后,即可开始在线学习。

七、学习与考核

(一)学员按照开课计划选取课程进行学习,参加网上辅导和答疑,完成并提交辅导教师布置的作业。

(二)学习期限内每学年考核一次。在线管理系统自动记录学员平时上网学习、参加辅导和答疑以及讨论的情况。学员修满开课计划规定的学时并提交合格的作业,视为考核合格,并颁发教师继续教育证书。

八、培训费用

培训费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收取(培训费标准:每位教师2.5元/学时,120学时共计300元/人)。各校以单位按参加培训的人数,集中向“继教网”交纳,“继教网”向学校开具正式收费票据。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渠道筹措培训经费。除此之外,省、市、县、校不得向教师额外收取任何费用。

九、政策与措施

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远程培训后,全面纳入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教师参加网上培训经考核合格者,在全省范围内承认其继续教育学时和学分。省教育厅每年将对全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予以通报。

关键词:教学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规范创新

自从1999年7月全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办以来,独立学院发展比较迅速,2007年3月30日教育部公布独立学院名单,共有318所,其中广东17所。独立学院是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借助公办院校的教育资源,又采用民营机制,办学模式比较灵活,是一种适应当前经济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但整体而言,独立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它与传统高校相比较,缺少悠长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多数尚未形成办学特色,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规范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要规范就必须重视过程管理,毕竟过程很重要。因为不规范,发展等于零。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生命在质量,质量的关键是管理。那么高校尤其独立学院怎样做到“向管理要质量”?那就是要强化过程管理,从管理层面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目标作有益的探索。因为规范管理是办好独立学院的前提,是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正如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同样道理,独立学院要有办学特色和办学亮点,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抓住过程管理这个支点,并以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撬起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技术支持、实践、影响以及评价来介绍华软学院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

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

笔者认为,要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关键,必须抓住教学过程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两大主导性问题,并且深入探索,可以为全校实施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独立学院华软学院信息化管理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让过程管理更加规范。

1.强化过程管理是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成功运用于企业,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变革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时代,教学资源短缺、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必须探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解剖,分析其核心理念—“过程管理”的内涵,探讨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迪。教学过程是可以量化的,可以分解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任何教学活动的过程都将影响学生的能力,如果利用质量管理方法把各种过程以系统科学的方法整理出来,按照教学规律中的共性找出可以完善的管理,以此确定在各过程单元中教师、学生、管理者各自必须遵守的规范,则可减少及避免教育活动的主观随意性,杜绝学校对教学质量失去控制的现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可以学标准,规范教学行为,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还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稳定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我们认为,强化过程管理,改善与规范过程管理方法是当前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因此ISO9000的过程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的运用是可行的,它提出了基于这一思想的构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成为指导华软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高校的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学管理是高校各项管理的中心,涉及的信息具有量大、离散度高、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资讯技术进入高校校园,教学管理手段走向信息化。但据了解,绝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效果与信息化建设所期望的成效有相当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当前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一个误区,管理者只将资讯科技被动地加在原有的按职能分块的管理服务上,使资讯科技在实施管理中仅起着辅助或优化局部功能的作用,而且一方面由于资讯科技发达,数据信息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部门的各自为政,数据“诸侯割据”式占有,造成数据不能统一,反而给整体管理带来严重问题,这是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上的偏差。

“信息流”运作已成为构建华软学院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华软正是在这思维的指导下,较合理地运用现代先进的资讯技术,使校园网发挥出较大效能,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该思想将在一定程度丰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也为教育同行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管理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思路。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技术支持——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成功开发

根据“信息化管理,而非管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新思维与严格规范的教学过程管理的理念相结合,华软于2003年成功开发了“华软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

该系统采用自行创立的“心块联动”结构模式。所谓“心块联动”,就是系统由“核心”和“模块”组成。数据库是“核心”,而且是唯一的“心”,各种应用功能是模块。核心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功能模块的不断联动下,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模块的加入,更多模块的加入则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如此反复循环,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这种模式软件系统的实施适合教学管理循序渐进式的改革,可以减轻因管理模式改变而产生的震荡和冲击,更利于统一管理与信息的共享。

目前该系统由三十几个子系统,三百多个用例组成,涵盖了学籍、注册、教学计划、课程、教材、排课、选课、考勤、排考、考核、教学质量、证明、宿舍、费用、人事、招生、就业、会议等等方面的管理。

它有以下特点:

(1)跨平台运行。在J2EE软件平台上使用JAVA跨平台语言开发,使得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

(2)统一数据中心。使得众多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统一、整合、共享,可以方便的实现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

(3)系统高度集成。可以实现数据高度共享和系统的高度集成。

(4)结构模块化。保证了各子系统及其各项功能高度模块化。

(5)权限灵活。可灵活设置用户的功能权限及数据权限。

(6)支持Internet应用。采用了B/S模式,利用Internet的普及,实现随时随地办公。

系统的上述特性满足了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成为展现华软教学管理思想、理念的技术平台。

三、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践

根据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华软学院重整了管理架构,重新界定部门职权;制定了适于选课制的教学岗位责任制;建立了以课程教学组为单元的教学团队,并规范各个教学过程的管理程序;严格所有教学文件,为信息化管理提供组织、制度的保证。

华软信息管理系统一边使用一边完善,已经有四年多的历史,在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满足学生、教师需要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它已逐步实现将教学过程管理的理念、规范与华软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与严密监控。

1.信息化涵盖了教学管理的每一细节

通过华软信息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人员完成所有管理的程序,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任务安排与调整、考试安排与成绩分析、教材定购与配送、毕业生资格审查、学杂费收取与结算、打印家庭报告书、打印各类证明等工作,使由于选课制带来的教学安排、教材配送、学生管理、学费计算等难题得以轻松解决。

教师通过系统,编制教学计划、查询教学任务、预订教学参考书、进行成绩登记与分析、对学生考核考勤,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与建议,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交流。

主管院长通过系统,审批教学计划与课程信息,查阅各类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教学管理及质量的有关问题。

华软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涵盖了管理的每一细节,以人工无可比拟的准确、高效,为教学管理提供服务。

2.建立在过程模块基础上的管理系统规范了全校教学管理的每一过程

信息管理系统以过程管理的规范为基础设置流程,因而使管理完全处于标准、规范之中。

课程考核成绩的这种管理,杜绝了评分,特别是平时成绩给分中的随意性,既规范了行为,又对行为做出监控,保证了教学的公平性与严肃性。教师也在这种规范的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职业道德。

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更重要的是使管理过程准确无误和人性化,也使管理更透明、更规范。

四、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新模式给华软学院带来的变化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给华软教学与教学管理带来新面貌,促进了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和谐校园的建设。主要表现在:

1.极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2.及时、快速的信息反馈,是各级领导甚至普通管理人员和老师决策的好帮手

信息系统数据反馈及时快捷,为各级领导、老师、管理人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决策参考。例如新生报到期间,我们能从系统直接看到实时的已报到、已缴费、已入住的新生人数及其性别分布、专业分布,为学院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准确数据。学生选课的同时,教务处能通过系统即时了解各门课程学生的选读趋向,及时做出开设新班、扩充容量等安排,使准备工作走在前面。

3.实现了全校无纸办公

由于教学管理系统对全校人员按权限开放,各种信息可直接接收、查询与调用,真正实现了无纸办公,节省了人力、财力资源。

4.信息资源共享,利于管理部门工作作风的改变

信息化管理使部门权力发生根本变化。过去信息由各职能部门诸侯割据式占有,成了权力的体现、官僚的根源。现在统一数据库,资源共享,职能部门对信息只持有维护的义务,因此利于部门作风的改变、服务意识与质量的提升。

5.增大了管理的透明度和人性化,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新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并使管理理念、思路、方法与要求对师生员工公开,增大了透明度,人性化管理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这几年,学院团结和谐风气与日俱增。

6.规范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普遍提高,质量意识有所强化

各项教学管理的规范很好地融入了华软信息管理系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在使用系统中,在不知不觉的强制性操作中,受到了教学行为与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的教育与影响。实施规范化产生的良好工作效果使他们自然地接受了这种规范。未有经验的年轻教师学会了规范,从外单位带来了不规范习惯的老师也慢慢纠正了思维与方法。全校教师讲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意识的观念得到加强。

7.团队意识加强,师资水平提高较快

按照以课程为中心、课程教学小组为单元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要求,集体备课、集体制作课件、集体批改试卷等团队教学活动与各式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加强,促使华软学院青年教师进步很快,他们在资深老师的培养下,逐步胜任工作,基本满足了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8.培养了学生信息化与自主学习的素质

通过几年必不可少的与管理系统的接触,学生普遍在思维上、行为上都与信息化社会拉近了距离,计算机应用的意识与应用水平也显著提高。同时,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优化知识结构、增强竞争意识等明显加强。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就业中显示了较强优势。

五、华软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获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的好评

华软信息管理系统因很好地配合学院的教学管理改革,且方便、高效,为使用者所乐用。老师们称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体现平台。每一个华软教师和管理者离开她都无法有效地工作”,在该平台下,“教学过程得以规范,教师的工作得到展现”。学生赞誉:“在这个平凡的系统里,你可以做出许多非凡的事情。”“系统不仅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助手,更是我们与教师沟通的桥梁。”“系统融合了我们华软人的宗旨:‘一样的学历,不一样的能力。’”

实践证明,理模式在华软的实践为高校的管理模式指出了新的方向,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对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意义。

[1]邹婉玲.教学管理新思维:信息化管理,而非管理信息化.广州大学学报(社).2006(02)

THE END
1.我的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推广活动正式启动2024-12-11 国家图书馆关于执行冬季开放时间的通告2024-10-28 国家图书馆纪念袁同礼先生诞辰130周年征文通知2024-09-20 关于恢复24小时自助还书服务的通告2024-09-11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南楼门开放通告2024-09-04 http://read.nlc.cn/news/getList
2.中国历史文献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中国历史文献库》长期致力于收录国内外古籍、报刊、图书、图像、影音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古代及近代文献资料,旨在构建一个高品质、开放式网络知识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及中华文明的传播提供坚实的文献保障。经过近十年的产品研发和数据积累,已拥有域外汉籍、四库全编、近代报刊、民国图书、近代教材、古地图、美术https://lib.ustc.edu.cn/%E7%94%B5%E5%AD%90%E8%B5%84%E6%BA%90/%E4%B8%AD%E5%9B%BD%E5%8E%86%E5%8F%B2%E6%96%87%E7%8C%AE%E5%BA%93/
3.天图上线精品电子书数据库为了满足读者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需求,天津图书馆日前通过官方公众号上线元阅读精品电子书数据库,提供海量资源,让读者免费畅读。 元阅读精品电子书数据库是集电子书阅读、听书、互动于一体的一站式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基于畅销榜单、豆瓣高分、名家作品、知名版权方、获奖作品等不同维度遴选出10万余册电子书和3万集有声听https://whly.tj.gov.cn/XWDTYXWZX6562/gzdtnew/202412/t20241208_6800411.html
4.进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http://opac.nlc进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http://opac.nlc.gov.cn/),查找段伟主编的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图书,这本图书的出版时间是2008年。() 参考答案:对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判断题Java中有一种特殊的赋值运算叫做三元运算,它和if-else语句类似。() 参考答案:对 2.判断题http://www.ppkao.com/tiku/shiti/4952681d5e984046b420d65b4a2fd491.html
5.进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http://opac.nlc.gov更多“进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http://opac.nlc.gov.cn/),使用多库检索,查找正题名包含“金融危机”出版日期为2010的外文图书有6本。()”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送入预印本库中的论文是不经过严格审核的,也没有任何先决条件决定某一论文能否送入库中。() https://www.shangxueba.com/ask/14439341.html
6.国家图书馆OPAC资源整合应用实践作者: 只莹莹; 刘金哲; 张红; 王巍 作者地址: 来源出版物:图书情报工作期:S2 摘要: 以国家图书馆外购电子图书OPAC资源整合为例,详细阐述电子资源以MARC记录的形式在OPAC上整合的实施规则和操作步骤,并分析这种整合方式潜在的风险。 无相关文献信息 中台在国家图书馆的应用思考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https://www.sinomed.ac.cn/article.do?ui=2015394783
7.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图新版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OPAC系统,http://opac.nlc.gov.cn)和少儿OPAC系统也一并上线。少儿OPAC系统是国家图书馆特别为少儿读者开发的一套图书检索系统,具有新书上架、馆员推荐等功能,为少年儿童提供一种积极、健康的阅读导向,系统检索、浏览、流通范围均限定为少儿文献库,便于少儿读者快读定位所需的书目信息。http://www.cdlc.cn/n/news.aspx?nid=192
8.文史研究者必备最全的中文古籍网络检索汇总(一)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1. 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中文及特藏数据库:普通古籍(含新线装)、善本古籍文献:http://opac.nlc.gov.cn/F/6SMNFCLDUSBHYHLRFIRAPJVDGJ14T8R9HNHC79IU18P7BGFGKL-03747?func=file&file_name=find-b&local_base=NLC01 https://www.douban.com/note/553560462/
9.中国国家图书馆可以免费看书么?如何借书?是怎么个借法?· 取得中文图书外借室外借功能者,自动取得续借功能,外文图书暂不提供续借功能.· 读者凭本人具外借功能的读者卡/第二代身份证(在有效期内,无欠费记录)登录我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查询系统(OPAC)办理续借.· 每册图书可续借1次.续借期为31天,即在续借操作执行日期起加31天计算.· 借书当日对所借图书提交续借请求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26478511025772498&fr=search
10.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下载国家数字图书馆APP安卓版V6.1.0下载国家数字图书馆APP是一款使用国图服务、欣赏国图资源的读者服务手机应用,软件以服务和资源为主线,以方便读者为目的,不断引入新技术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了书目检索,微阅书刊,经典视听,读者卡服务等功能,这里有最全面的知识性书刊,快速查找在线资源,整合多种图书信息,为读者提供享受国图服务,阅读在线资源的便捷方式。 http://www.winwin7.com/azapp/55195.html
11.网络共享珍贵文献资料网址合集20、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方志(地方志资源库) http://res4./index_dfz.jsp 2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中文及特藏数据库) http://opac./F 22、上海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 http://search.library./guji/ 23、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 http://search.li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28/16/55408542_781900327.shtml
12.国家数字图书馆app电脑版下载2024国家数字图书馆appPC端最新实现阅览室的手机扫码入馆、扫码借书;实现文津搜索系统、云门户、公开课系统的扫码授权登录。 二、简化注册登录 提供手机号快速注册及微信、QQ和微博的第三方登录功能。 三、强大的检索功能 包括馆藏书目检索(OPAC)、电子资源检索和站内检索。馆藏资源检索能够检索国家图书馆纸质图书的馆藏信息,并支持图书预约;电子资https://www.liqucn.com/pc/1034519.shtml
13.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免费版下载实现阅览室的手机扫码入馆、扫码借书;实现文津搜索系统、云门户、公开课系统的扫码授权登录。 二、简化注册登录 提供手机号快速注册及微信、QQ和微博的第三方登录功能。 三、强大的检索功能 包括馆藏书目检索(OPAC)、电子资源检索和站内检索。馆藏资源检索能够检索国家图书馆纸质图书的馆藏信息,并支持图书预约;电子资https://www.7230.com/d839076
14.化大学院系管理信息化网站平台微信企业号平台微信版OPAC中国国家图书馆 -科技查新站管理服务平台http://nlc.gofront.cn/ 中国地震局图书馆 -图书馆网站http://www.eq-tsg.c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科技查新站管理服务平台http://chaxin.lib.ustc.edu.cn/ 中国计量大学图书馆 -信息咨询服务管理系统https://libsea.cjlu.edu.cn/ http://gofront.cn/
15.2023年四川自考02129《信息资源建设》课程考试大纲理解:①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既要重视“拥有”也要重视“存取”、信息资源共享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个过程;②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包括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https://www.sczxks.com.cn/dagang/30214.html
16.进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http://opac.nlc进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http://opac.nlc.gov.cn/),使用多库检索,查找正题名包含“金融危机”出版日期为2010的外文图书有6本。()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出版日期数字图书馆金融危机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0f93f90f9a594be2a95d17dd098846b9.html
17.方法若找对,假期不荒废!长假在家的复旦人,请收下这份闭关修炼指南!中国知网手复旦大学馆藏目录(OPAC检索)机版 2、望道溯源资源发现系统 “望道溯源”资源发现系统是专门为图书馆设计的搜索引擎,帮助用户一站式查找图书馆的各类中外文资源,并提供最合适的获取服务集成。在“望道溯源”系统中,还可以根据偏好的学科定制检索结果。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757034
18.重庆开放大学24春药学信息检索形考作业[标准答案]B.单一馆藏目录 C.图书OPAC D.西文OPAC 5.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是以下哪一项? ?( ?) A.WebCat B.Worldcat C.CALIS OPA D.NNOPAC 6.以下哪项不是WebCat的检索字段? ?( ?) A.题名 B.主题 C.著者 D.关键词 7.关于SciFinder主题检索描述正确的是哪项?() A.SciFinder主题检索支持布尔逻辑运http://www.youxue100f.com/qita/2024-06-19-16960.html
19.2024中国国家图书馆旅游攻略国家图书馆自助游1.中国国家图书馆景点照片景区介绍 旅游攻略 怎么去 门票 服务 天气 分享 景区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https://www.meet99.com/jingdian-nlc.html
20.国家图书馆管理系统(国家图书馆opac统一检索平台)大家好,小小发现国家图书馆管理系统,国家图书馆opac统一检索平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小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 1、中文普通图书库 音像制品和电子资源(含中外文) 民语文献 中文期刊 台港图书及海外出版的中文图书 地方志、家谱文献 中文报纸 普通古籍(含新线装) 善本古籍文献 学https://lagua.108qi.com/xxhd/202408/715401.html
21.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使用方法中国国家图书馆分为总馆南馆、总馆北馆和古籍馆,馆藏文献超过3500万册并以每年百万册的数量增长,其中古籍善本有200余万册。 一一登录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在国家图书馆首页“文津”搜索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馆藏目录”,或在右侧选择“馆藏目录检索”,也可直接登录(http://opac.nlc.cn/F/B2LYQVUJHhttps://bianke.cnki.net/pulpit/Details/index/5667
22.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中提供哪些资源满意答案 中外文在线数据资源、博士论文等。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数据资源表显示,网络数据库中提供了中外文在线数据资源、博士论文资源、专利资源等。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00分享举报为您推荐 图书检索方法 索书号怎么排序 书目数据库 索书号的组成方式 图书馆opac检索平台 https://wenda.so.com/q/168139385121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