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OPAC早期,OPAC的潜在设计思想是“把一个已经存在的手工目录体系电子化”。因此,它所提供的内容和检索点都和卡片目录基本一致。其主要检索功能有两种:“首字母组合检索和短语检索”以及对“用户的检索入口和记录的访问入口进行逐字符的匹配”。当用户需要检索多个系统时,面对命令式的界面往往束手无策。另外,系统硬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存储容量小、网络数据传输率低、终端数量少等。第一代OPAC的“设计思想简单且缺乏特色”,它比较适合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那些有丰富OPAC操作经验的用户,而不太适合初级用户,也不利于主题检索(subjectsearch),因此它对图书馆信息检索效率的提高并未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它的界面多是命令式和菜单式的。前者,用户必须了解、记忆大量命令,而后者虽然减轻了用户的记忆负担,但其检索逻辑是先组的、线性的,并且用户会经常“迷航”。
第二代OPAC20世纪90年代,它在国内外图书馆中占据主导位置。较之第一代,它在数据库的内容和质量、系统检索功能及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三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1、数据库
开发趋势第一,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增强检索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快速、准确、全面地检索所需文献。OPAC系统应充分借鉴国外系统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通过增加检索点、完善检索策略、提供二次检索以及提供各种输出方式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检索需求。第二,未来的OPAC将是一个集成图书馆各种资源的目录体系。用户不仅可以检索本馆各类文献资源,而且能够方便地查寻其它图书馆的书目资源以及数字化资源。而要实现OPAC与馆际各类资源的集成,最大范围地实现资源共享,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图书馆之间真诚的合作与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资源面向社会开放。3
常用分类全国期刊联合目录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是一个全国性、多学科、多文种的综合性数据库,创建于1983年,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研建、中科院长期支持的项目。它集成了400多家成员馆的馆藏期刊目录,可通过刊名、刊名关键词、首字母缩写、缩略识别刊名、ISSN号等途径检索。在检索连续出版物时,会给出收藏单位收藏年卷期的详细列表。该目录是确定国内期刊馆藏地的首选。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是一个虚拟式的科技资源机构,向用户有偿提供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标准等多种文献全文,同时支持文献检索、全文检索、目次浏览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在线系统直接向文献馆藏单位发出申请。该检索系统数据更新及时、用户界面友好,并且免费提供检出文献文摘和馆藏信息。
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可按照中、西、日、俄文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记录的输出结果可以按照图书、连续出版物、古籍三种文献类型划分。同时可对检索结果分库显示,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排序。由于整合了全国众多高校的资源信息,该检索系统无疑是高校之间文献传递的好帮手。
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CLC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馆藏地点库,目前11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万个图书馆通过OCLC来实现资源共享。其中WorldCat是世界上最大的、由6万多个成员馆参加的联合编目数据库,它覆盖了从公元前1000年到现在的资料,目前已达6200多万条记录,数据每天更新,可检索世界范围内的OCLC成员馆馆藏。用户还可直接从检索界面跳转到馆际互借界面,向馆藏地发出文献传递的请求。
3、针对不同的文献类型和目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检索途径,如快速检索、高级检索等。
4、选择合适的检索词。为了提高检索的精度,应尽量选专指词、特定概念或非常用词,避免普通词、泛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