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图书馆是中国唯一负责收藏的图书馆、收藏、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出版物样本的图书馆,也是当代中国最全的、最权威的出版物资源信息库。截至2005年4月底,版本图书馆已收藏省级以上图书杂志报纸及各种音像制品1万多种。
中国版图书馆藏书丰富截至目前,中国版图书馆已收藏各类出版物410多万个版本,其中图书360多万册,装订期刊29种。40,000份,报纸装订第7卷。3万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0万份,老海报18万份。中国版图书馆收藏的出版物最多、版本最全、整体记录最全,普通书除外、报纸、期刊、除了音像和电子出版物,还收集了各种图片、卷轴、连环画、年历、挂历、明信片、碑贴、拓片、乐谱、歌片、地图、教学挂图、技术标准、盲人读物等。
1954年11月,国务院撤销了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美国政府和出版行政业务被转移到文化部。12月1日文化部出版管理局成立后,中央人民出版总署图书馆美国政府图书馆更名为文化部出版管理局图书馆1957年5月,更名为文化部出版管理局版本图书馆从1958年1月开始增加书籍、期刊、报纸出版的统计功能。
1970年5月,文化部出版管理局版书库与北京图书馆合并,更名为北京图书馆版书库。197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版本图书馆重新划归国务院出版社,更名为国家出版署版本图书馆。
1982年7月,国家出版局并入文化部,改为文化部出版管理局。原国家出版局版本库更名为中国版本库,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85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文化部出版管理局改为国家出版管理局,恢复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2001年4月,新闻出版署更名为新闻出版总署,并升格为正部级,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并相应更名为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
2010年5月20日,根据《关于新闻出版总署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职能调整的通知》,恢复中国版库建制,增加条码中心牌子,更名为中国版库(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除原有业务外,增加发行出版物ISBN、条码制作等管理功能。
1951年1月至1953年12月,中央人民出版总署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征集新出图书期刊办法》、(《关于征集图书、期刊样本暂行办法(草案)》)(《关于图书、杂志版本记录的规定》)(《专区级以上报纸缴送样本暂行办法》)此后,我们制定了在中国交付出版物样本的规定,并明确收集了这些样本、保存的主体是中国版本图书馆。
1955年、1956年,文化部进一步规定,所有向公众发行的书籍、图画、该杂志应在县后3天内出版、各地市级以上报纸和厂矿、高等院校定期出版的报纸日报为月刊,其他报纸为季刊,定期交卷1册。
1958年,从战备的角度出发,为保证出版物样本的安全,甘肃省图书馆又建了一个版本书库,称为文化部出版管理局版本库第二书库,用于收集送审的出版物样本和书目(卡片式)文革”在此期间,第二栈迁至湖北省浚县,后于1983年迁至丹江口市。1984年,第二书库被取消,图书被收藏、报、所有的期刊都交给了北京印刷学院。
1985年,为解决书库短缺,北京大兴县北京印刷学院新建了中国版图书馆书库,并于1993年竣工,馆藏书报陆续转移到新书库。
1991年,新闻出版署发布规定,要求音像出版单位向中国版图书馆提交样带、样片。199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中,规定交付期限为发表后30天内。
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版图书馆样本统计:
一、图书样本3225053种图书(其中初版2933481册,再版264382册,特藏27190册)二、7675种期刊样本、20万册;三、有2794份报纸合订本样本、64000册;四、226,000份音像和电子出版物样本。
自2009年4月,随着ALEPH500系统的引入,我馆的样本管理进入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阶段。ALEPH500结合了我馆出版物样本管理的业务流程,最终形成了基于ALEPH500系统的全新业务模式和全新的业务管理系统。涉及的功能有:登到、编目、催缴、数据交换(接口)统计、管理等。
1993年12月,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在京出版社实施“图书在版编目(CIP)”有关问题的通知》号文件,其中规定:北京的出版社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图书在版编目。
1997年5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新闻出版署图书实行印刷编目(CIP)中心正式成立。1999年3月,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各出版社实施图书在版编目(CIP)有关问题的通知》号文件,其中规定:自4月1日起,全国所有出版社实施图书在版编目,出版社发行的图书要全部报送新闻出版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填报“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工作单”2000年,书籍被编入印刷版(CIP)该作品在全国各出版社推广实施。
国际标准书号。书号只是一本书作为官方出版物的标志它是一系列数字和一个条形码,便于识别和保护知识产权。1956年,中国的出版物使用全国统一书号。1987年正式使用国际标准书号改编的中国标准书号,出版标志与国际接轨。
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改革书号管理方式,实行书号实名申请。
1993年2月,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在出版物上使用条码的通知》,要求外方参与、用于外汇和对外销售的出版物应印刷条形码。同年8月,《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还规定,1994年1月1日以后出版的所有出版物使用国际标准书号、ISSN的图书、期刊必须印有条形码;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的建立;各图书印刷企业逐步配备条码检测设备,防止不合格条码流入市场;每个书店都逐步配备条形码扫描设备,结合计算机应用进行销售管理。1996年3月,新闻出版署重申《关于进一步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的规定,要求各出版单位严格禁止“一号多用”,严格遵守《关于禁止中国标准书号“一号多用”的规定》。
2000年3月,新闻出版署发布了一项新技术[2000]第404《出版物条码管理办法》号,强调任何人在中国注册并被允许使用ISBN、ISSN、ISRC号码的出版单位必须办理和使用条码;明确了新闻出版署条码中心和各省出版物条码分中心的职责;规定了出版物条码的制作和申请方法;规范条形码的颜色、尺寸和印刷位置的执行标准;制定了罚则。
(《全国新书目》)211211)
(《全国总书目》)211211)
(《1911年至1949年9月回溯性国家书目》)211211)
(《全国发排新书半月报》)211211)
1994年1月,《全国发排新书半月报》(内部刊物)创办,主要为上级机关和中央领导提供图书出版信息。1999年1月,《全国发排新书半月报》更名为《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周刊),自办发行。
(《中国新书》)211211)
2005年5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主办的《中国新书》杂志经过两次试刊后正式推出。2007年1月,《中国新书》杂志增补为主办单位,江西出版集团,更名为《资治文摘》出版。
(《中国新书》)英文版)
2006年3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由《中国新书》主持(英文版)英文名《ChinaBookInternational》)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