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委员、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李楠副研究馆员主持开幕环节。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董有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教授作特邀报告。
IFLA信息素养专业组委员、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唐琼教授主持专家报告环节。来自学界、业界的8位专家,围绕科研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数字素养服务创新、特殊群体的数字素养提升策略、数字脱瘾及其数字素养良性引导机制、信息素养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强化数字素养教育缩减数字鸿沟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徐璟副研究馆员主持专家研讨环节,教育部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暨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副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教授总结并点评案例,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殷切期望。最后,本论坛发起人——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主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如花教授做大会总结。
在开幕环节,董有明馆长致辞,他代表主办方对在座的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工作,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应该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为指导来强化教育职能,扩大社会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图书馆作为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关键实施者,应该在这方面有新的作为和新的担当。武汉大学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行动纲要》的要求,率先在全国高校图书馆成立数字素养教育中心;黄如花教授领衔的国家级全民素质素养和技能培训基地获批,武汉大学图书馆还举办了湖北省的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的活动以及高峰论坛。期待着学界和图书馆界,特别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一系列推进工作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董有明馆长致辞
论坛开幕后,吴建中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从图书馆员的角度看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的特邀报告。他提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利于改善图书馆员的职业形象,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并以澳门大学图书馆为例,强调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吴建中馆长做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蔡迎春研究馆员的报告主题是“面向跨通融的数字素养服务创新”,她在提出数字素养多元内容基础上,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案例,认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创新需要从理念先行、经费支持、体系构建、内容创新、团队配置等五个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持续建设。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副主任、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陈瑛研究馆员就“少儿信息素养提升中的图书馆作为”展开阐释,她分析了少儿信息素养的内容与特点,并结合目前图书馆界的优秀案例,提出图书馆提升少儿信息素养可作为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模式。
苏州图书馆副馆长费巍研究馆员作“面向特殊群体的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策略与实践”的报告,详细阐述为什么要做、如何做好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数字素养提升项目,还提出了活动开展的效能评估、结合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以及如何融入数字政府建设筑牢受众基础等方面的建议。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委员、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研室主任周建芳研究馆员的报告是“提升数字素养从效率工具入手”,他通过具体案例引申出效率工具促进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构建基于“效率工具”的数字素养内容体系、组织以“效率工具”为主题的数字素养比赛和建设以“效率工具”为核心的立体学习资源。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委员、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樊振佳副教授就“高校学生数字脱瘾及其数字素养良性引导机制”主题发言,他立足高校学生数字行为案例和数据,探讨高校学生群体数字脱瘾的表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而结合数智化时代数字素养框架,提出对高校学生数字技术及信息行为的对策。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参考部副主任王媛副研究馆员作了“信息素养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报告,指出如何帮助“数字原住民”建构全文献观是信息素养类课普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新思路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南京大学数据管理创新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白杨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强化数字素养教育以缩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字鸿沟”。他强调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使信息生态产生了变化,带来了账号注册难、质量参差不齐、虚假信息泛滥、使用技巧复杂等问题,强化数字素养教育,能够更好地使人工智能朝着公平、负责和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是缩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字鸿沟的有效手段。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组委员、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黄丽霞教授作了“新文科背景下数字素养教育创新与实践案例”报告,在持续不断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基础上,她总结了数字素养教育四大课程实践板块,并通过在教育模式、育人机制、培养方案、专业课嵌入、能力框架和评价标准六方面创新探索,取得了师资培育和学生培养双面成效。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部张蒂副研究馆员展示了“南开大学图书馆在实践中探索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教学新模式”,阐释了该馆如何通过主动改变和丰富教学进程,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原有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体系,重组数字素养的教学内容,并依托高校信息素养大赛创新教学实践方式,有效实现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从技能培养到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