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知识的求索
在阅读中开启诗意人生,倾听世界的“心跳”
某种意义上,一个省级图书馆代表着这个省的文化需求和阅读取向。时下,国家大力推广文化阅读,处处书香,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民众的阅读喜好如何我们通过陕西省图书馆的借阅情况来看看老陕的阅读现状。
哪些陕西人最爱读书
学生是借阅主力军
陕西省图书馆正式成立于1909年8月。2001年9月,西安长安路馆区建成开放,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个。截至2017年底,累计馆藏总量达507万余册(件),其中图书399万余册,古籍32万余册,报刊60.5万余册。另有电子图书359万余册,视听文献、缩微制品等文献14.4万余册。年入藏新书2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5000余种。陕西地方志和地方人文集是馆藏重要文献。宋元版《碛砂藏》和清雍正铜活字殿版《古今图书集成》是两大镇馆之宝。
2017年,陕图共接待读者298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读者1.3—1.4万人次,日平均接待读者8000余人。持证读者330480人,持证读者年人均到馆10次。现有42个馆外流动服务点和分馆,年外借文献近10万册。
在大数据中可以看到,供读者外借的中文书主要以社会科学为主,占76%;自然科学类书占24%。外借中文书所占比例最多的类目依次为:文学、工业技术、经济、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所占比例偏少的类目依次为:航空、航天类、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类、自然科学总论类、天文学、地球科学和农业科学。
供读者外借的外文书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占62%;社会科学类书占38%。外借外文书所占比例最多的类目依次为: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其读者群主要以学生为主,年龄分布为:16岁以下读者占9%,17-35岁占48%,36-55岁占34%,56岁以上占9%。
陕西人最爱看哪部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夺魁
从这一2017年的年度大数据中,我们也能够更为详细地看到陕西人的一些阅读习惯。
陕西人喜欢看小说,侧重于获奖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及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名侦探的守则》等4部推理小说入围外借排行前10位。
陕西人对哪类书籍“不感冒”
航空、航天、自然类借阅少
文学、历史、社科类书籍备受喜爱,原因很简单,它们自身的阅读门槛不高,但也和区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趋向性有关。同受到热捧的书籍相比,借阅量最少的几类中文书也揭晓了。
分别是:航空,航天类、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类、自然科学总论类、天文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相对文史类,这些书籍专业性较高,阅读门槛和阅读“脑成本”都较高。同时考虑到陕图学生群体为主,略生僻类的书籍不受欢迎。
陕西人爱纸质书也爱电子书
借阅量同步增长
电子读物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图书馆如何应对如何留住读者有没有什么措施实际上,陕图早就开始行动了。
据2017年的大数据显示,陕图每年购书经费是1000万元,其中25%用于数字资源的采选。也就是说,陕图早就进行了变革,适应了阅读时代的转变。同时,在电子书和传统书籍竞争的今天,人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近几年纸质书刊的外借量(2015至2017年)分别是219万册、220万册和214万册;电子书刊的下载量分别是109万册(篇)、116万册(篇)和132万册(篇)。纸质书刊外借量略有浮动,电子书刊的下载量有攀升的势头。总体看,不管是传统书籍还是电子读物,外借量都在增长的。2016年增长2.4%,2017年增长3%。(文内数据由陕西省图书馆提供)
专访陕西省图书馆馆长
周云岳:力争让三成陕西人来看书
作为陕西人的读书圣地,陕西省图书馆每年肩负着为陕西读者提供精神养料的重任。华商报记者日前专访了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周云岳,他表示,在新馆建成后的3-5年内,要力争让“每年三分之一陕西人进馆看书。”
陕图新馆2019年9月正式开放
“2019年9月,适逢陕图110岁华诞,位于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核心区的8.19万平方米的陕图高新馆区将正式对外开放。预计项目于2019年1月8日正式交工。新馆建成后的陕西省图书馆,将由高新馆区、长安路馆区组成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设计阅览座位6000个,纸质文献藏量可达1000万册以上,纸质文献年借出量达到400万册次以上。数字资源设计存储能力达到600TB,能够提供全覆盖、不间断、无时空限制的数字文献远程和移动服务,数字资源年利用率达到600万件次以上。同时具有支撑保障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良好运行的文献与技术能力,成为与省内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互补的特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周云岳还表示,“新馆建成后,通过3-5年努力,力争新馆加老馆,每年让三分之一陕西人进馆看书。”
陕图数字资源可远程免费使用
在国家目前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图书馆怎样跟上时代脉搏周云岳表示:“我们用尽可能多的载体形式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传播,充分挖掘馆藏特有、经典的文献信息资源,与社会合作联合合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科技含量高,实用价值高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传统文化培训,应用新媒体宣传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对馆藏古籍及时修复、整理后,通过古籍著录平台,对全省古籍名录进行揭示,方便读者检索。同时,对珍贵古籍逐步数字化,方便读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