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在公益组织、捐赠者、志愿者等众多伙伴共同努力下,大量优质图书和阅读项目进入这些孩子身边的学校或社区。
2019年,我们去湖南一个乡村学校调研时,一位老师告诉我们,通过早期的班班有个图书角公益项目,她的学生们开始爱上了阅读,但是,当孩子们想要持续阅读更多书籍时,却卡住了——因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好书,也没有钱用于采购更多新书。
上图:研发团队在湖南一所乡村学校和老师们做访谈
试问,当一个孩子多去几次图书馆,发现图书馆都不开放,或者有开放,但是感兴趣和适合的好书没几本,他把那几本感兴趣的书都看完了,再没有好的新书,他还会去吗?还会持续阅读吗?
是的,如果图书馆只是打开,没有后期的持续运营,好的阅读,并不会如我们希望的那样持续发生。
通过益迪云图(益迪为乡村学校专门研发的图书馆借阅支持系统,目前有2000+馆点使用)后台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图书馆在刚开放的前1-3个月,图书借阅量会不断上升。但是,3-6个月后就开始持续下降,降到非常低。
要持续支持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阅读和成长,支持他们身边的公益性图书馆点持续开放和运营是关键。
而要做到持续开放和运营,却很困难。通过大量深度调研,我们发现了两个关键挑战:
1、筹集持续补充优质图书费用,难。
2、筹集持续运营的人员费用,更难。
原因分析:探寻挑战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行业扫描、走访调研和行业伙伴深度访谈,我们发现,上述这些挑战形成的一些深层原因。
近些年,儿童阅读公益大部分的筹款,都是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在这样的范式下,一方面给行业带来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首次建设通常更吸引捐赠方,因为有完整的预算和冠名,并且图书馆图书角是单次完整建设落地,项目建设成果呈现较快。而后期补充图书和持续运营,因为相对日常和细碎,比较难设计可以打动捐赠者的筹款项目。
其次,阅读公益组织运营人员的持续推动和支持是关键,但是目前的筹款模式和环境,用于人的资金募集非常困难。
具体来说,乡村学校的现状是缺老师,每个老师的负担都很重。虽然很多阅读公益项目设计上会尽可能考虑减少老师投入,比如,益迪云图借阅系统就支持孩子自主管理日常借还。
但是,支持孩子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以及孩子在自主管理借阅中遇到的一些复杂问题,老师或成人志愿者是关键。而老师们所在的学校生态里,却缺乏针对性的高质量学习培训和支持。
这些年,部分做得好的阅读公益项目,离不开公益组织带去了好的儿童书籍、好的学习培训、好的支持陪伴,打破了原有学校生态中的限制,联合了学校生态中部分愿意行动的老师一起,通过图书角图书馆等阅读项目,让孩子真正开始了好的阅读。也通过阅读和具体的行动,行动者和孩子们有机会一起成长。
但是,由于目前筹款模式、环境、认知、规则和限制,大部分捐赠倾向于将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人”的投入。比如,阅读公益项目的运营人员工资补贴,大部分是从项目里面提取一定比例,这个比例非常低,低到无法支持运营人员逐个学校和图书馆的持续跟进。
并且,“项目”的周期一般是1-3年,而大部分是1年,项目期结束后,本来就很少的运营人员费用就没了。
还有,筹集图书等物资因为“效果”容易被看见,比较容易筹集;但是筹集用于人的资金,因为价值链陈述难、效果直观呈现难、投入周期长等,比较难募集。
而没有这些运营跟进,具体到一个个学校和图书馆的项目实际成效,就很难有保障,进展和成效的反馈,也很难及时反馈到捐赠者。
当捐赠者很难看见一个个具体的学校和图书馆的进展、成效和反馈时,就很难触动他们再次捐赠了。
第三,近些年来主要互联网载体的变迁,也加剧了这些挑战。
可是,通过公众号,我们很难看见,这后面一个个真实的学校、公益从业者、捐赠者、志愿者、校长、老师和孩子;也很难看见,通过公益行动带来的点点滴滴真实可感的变化、瞬间和故事。
当捐赠者很难看见这些时,和这些真实的学校、公益从业者、捐赠者、志愿者、校长、老师和孩子的链接感、参与感和陪伴感也就很难建立起来了。没有了这种真实的链接感、参与感和陪伴感,触动他们持续捐赠,支持这些持续运营和支持孩子们阅读和成长的真实的“人”,就更难了。
回应挑战:跨组织共创
01
心愿书单:实现孩子的阅读小心愿
上图:心愿书单公益平台指引图
心愿书单公益平台还会调用益迪云图底层能力,捐赠者可以看到捐赠图书到达的具体图书馆,捐赠图书的详细借阅情况,以及“跟踪”每本图书从下单-加工-录入-发货-上架-借阅的全流程信息,提升捐赠体验和反馈。
当图书在图书馆上架和第一次被小读者借阅时,捐赠者分别会收到短信反馈。
上图:心愿书单捐赠证书、进度截图和图书借阅通知短信截图
“读者持续阅读,对图书馆馆藏就会有要求,这就要求采购者深入了解更丰富的图书,是一种压力也是动力,要求大家主动学习。在微澜,项目运营伙伴、志愿者,以及学校参与行动的老师,正是在图书馆运营的过程里,通过图书和互动,实现了一种成长。孩子成长带来的对图书动态的需求,是读者持续阅读和图书馆持续运营的关键。而心愿书单,恰好满足了这一成长性需求。”
并且,对于很多捐赠者来说,心愿书单,很有可能是吸引他们参与到图书馆持续运营共建的一个美好开始。
02
微社区+月捐:看见和支持“人”
为了回应“人”的持续支持难带来的挑战,我们又继续开始了研发之旅。基于对公益领域长期的洞察及深度研究,通过寻找做得好的持续运营模型案例,将其中核心和共性的经验转化为好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然后小范围逐步实验和验证,以期待可以支持到更多阅读公益组织实现运营可持续。
比如,我们的共创伙伴微澜图书馆,在过去7年里,通过微澜社区研发+运营体系建设,探寻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单个图书馆的线上社区+运营体系+月捐支持,跑通了单个图书馆的运营可持续模型。
基于这些洞察和经验,我们多方深度共创,研发与心愿书单联动的图书馆微社区系统(小范围邀请测试中)。
在微社区,关心孩子阅读成长的大家,可以实时看见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图书馆借阅数据,了解图书馆实际运营情况。
接下来,我们会逐步打通心愿书单、微社区和月捐,到时候,在微社区,关心孩子阅读成长的大家,可以通过心愿书单捐赠、月捐捐赠、报名志愿者、报名馆东等方式,持续参与和支持图书馆,从而支持到孩子的阅读和成长。
上图:鸟巢高殿公益图书馆微社区截图
在微社区,再加上好的月捐功能体验设计,筹集持续运营的人员费用,相信就会变得更加可行且可持续。
这样,通过微社区,因为关心孩子而汇聚的一个个真实的“人”,可以彼此看见、联结互动和支持陪伴。从而探索出以单馆点持续运营为基础、以人的链接为内核的儿童阅读公益可持续新路径。
快速迭代:基于真实的生长
为了让这样的美好在更多的图书馆图书角发生,我们希望,通过3-5年努力,心愿书单可以支持到3000个图书馆,如果每个图书馆一年筹集300本图书,每年将可以给图书馆和孩子们带去价值2000万元的新书。
上图:伙伴共创群里的系统测试反馈和互动
更惊喜的是,有伙伴反馈,有企业在看到心愿书单后,主动提出希望一起合作,动员企业员工和客户一起通过心愿书单公益平台为孩子们补充新书。
在捐赠者端,访谈时,一个大学生捐赠者也深深的鼓舞了我们。
她说,这次的心愿书单捐赠,是她当时生命中最大的一笔捐赠——一次捐了3本书。她也有过犹豫,但最终促使她做决定的,是她可以通过“心愿书单公益平台”跟踪这些书去了哪儿,有没有被借阅,是不是被孩子们喜欢。
这些来自一线伙伴、捐赠者的真实反馈,给了我们非常大的鼓舞和动力。
但是,巨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真挚邀请:一起助力孩子阅读成长
在教育公益领域,这种创新研发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样的创新,最终的受益人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所在的家庭和学校,很难为此支付合适的费用,商业公司由于没钱可赚,不会投入;而公益领域,支持这样创新的资金却是最难募集的。
在心愿书单公益平台的研发中,我们很幸运地申请到心和公益基金会十多万元的研发资金支持。
但是,这样的申请,是在完成调研和原型设计后。在这之前,我们要先挣到钱或借到钱,才能投入研发,或者,我们几家共创伙伴机构自己投入人力和资源进行调研和研发。
同时,相对于研发投入的人力成本,这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接下来我们需要继续对一线伙伴和捐赠者进行持续的访谈洞察,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升级迭代。24年的研发投入资金,到目前还没有找到支持方。
在心愿书单设计时,我们写下了一段话:孩子们的阅读小心愿,我们一起助力实现。在大家的共同助力下,孩子们的阅读小心愿,正在通过心愿书单在一个个实现。
作为助力孩子们小心愿实现的后面的我们,也有一个小心愿,那就是:希望我们可以找到更多共创者和支持者,让我们实现团队可持续,用科技和创新助力伙伴,以单馆点持续运营为基础,以人的链接为内核,持续探索儿童阅读公益可持续新路径,从而持续的支持到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阅读和成长。
欢迎了解微澜图书馆
他们是外卖员、快递员、家政工,但他们的孩子在城市找不到一张课桌|岳毅桦一席第801位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