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规划成果公示

《东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规划成果公示

一、规划范围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

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到规划期末全县综合实力进入山区县前列,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形成完善的特色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宜商、宜休闲”的滨江园林城市。

依托粤赣高速、长深高速(梅河高速)、汕湛高速和205国道,形成“两主两副”的城镇发展轴。

1.两条发展主轴:沿粤赣高速和梅河高速,形成两条城镇发展主轴。引导县域人口和产业向两条城镇发展轴集聚。优先在两条主轴沿线安排城市用地和产业用地。

2.两条发展副轴:沿205国道和汕湛高速,形成两条城镇发展副轴。支持沿线城镇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安排重大项目*。

五、发展定位

1.环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承接地

2.粤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

4.客家山区滨水园林城市

六、发展规模

七、*城区空间发展格局

遵循集约集聚、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引导城市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优化集聚,对部分已建成地区进行功能置换,形成“三片”、“十区”、“六组团”的发展格局。

1.形成三大发展片。

(2)中部特色产业发展片。以仙银大道为界,向东延续至梅河高速,引导工业项目集中布局,核心发展制药、食品、高端定制等特色工业和园区原有传统产业。引导与工业区相配套的居住、公服、商务等功能向蝴蝶岭产业园区二期集聚。片区内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片区与片区之间尽可能设立绿化隔离带。

(3)西部城市服务发展片。以仙银大道为界,向西延伸至东源县界,核心发展行政办公、教育服务、旅游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批发等城市服务功能。

2.培育十个功能区

结合各片区交通区位条件及原有发展基础,培育十个功能区。分别为:

(1)徐洞商贸区,核心发展专业市场、商zhu功能。临近河源市区,现状为工业区。未来控制工业用地增长,逐步推进城市三旧改造。依托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发展专业市场。依托原村庄留用地较多,且临近工业区的基础,发展成为原村民、产业园区人员提供住房的居住区。

(2)木京行政区,核心发展行政办公、商zhu功能。现状为行政*。依托原有的行政服务功能,完善商业、居住等配套,形成功能完整的行政服务组团。

(3)洋潭教育区,核心发展教育服务业。现状有东江*、实验*等教育资源。未来可进一步强化教育服务功能,鼓励琴行、书法、棋艺、外语等青少年文化培育机构在此设立机构,争取在此设立河源市第2青少年宫和河源市青少年图书馆,建设河源市植物园,培育市级教育服务功能,打造河源市优质教育高地。

(4)江北商务区,位于城市中轴线北段,核心发展中高档商务功能。现状主要为铁路站场和未开发的山丘地。未来依托城市中轴线北段和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与行政服务组团联系便捷的优势,培育商务办公功能,引导在珠江三角洲以及其他地区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乡贤在此聚集,打造“粤东乡贤返乡创业基地”,

(6)南园文化服务区,核心发展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等功能。现状为仙塘工业园西区、仙塘镇政府及南园古村。依托南园古村的文化优势,吸引珠三角文化创意人士在此开办创意工作室,吸引创意人士在此短期居住,开展创意活动。依托仙塘镇政府,加强镇区建设、扩大服务功能,增加商业、居住等配套,将其发展成为工业区员工和仙塘镇居民主要的居住地和商业活动*。

(7)仙塘工业物流区,核心发展生物制药、高端食品等制造业及物流功能。现状为蝴蝶岭工业区北区及未开发利用地。未来,拟将京九铁路东源站搬迁至老塘地区,依托火车站打造老塘物流园。粤赣高速公路以北现状为采矿用地,鼓励东源县城适时跨高速公路向北发展。依托仙塘工业园的产业基础和老塘物流组团的交通优势,壮大东源工业规模,充分利用东源县水源充足、水质较高的优势,发展生物制药、高端食品等产业。

(8)蝴蝶岭特色经济区,核心发展总部经济和个性化定制产业。依托滨江发展优势,引导蝴蝶岭和仙塘工业园内的商业、居住等功能在此集聚,并吸引河源市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此集聚,培育民间金融、协会等配套功能,发展成为河源市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10)义合休闲旅游区,核心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依托义合镇区,发展为苏家围、东江国家湿地公园等旅游项目配套的服务功能。提高镇区的服务能力和接待能力,适度发展旅游房地产业,提高城镇建设质量,打造旅游特色镇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

3.维育六大生态功能组团

注重城市外围生态功能的维育,打造六大生态旅游组团:

(1)桂山郊野公园。加强生态保护,积极推进林相改造工程,成为县城北部重要的郊野活动场所。

(2)梧桐山郊野公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和科普,建立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成为县城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3)东江源特色旅游区。依托温泉资源,发展以生态休闲、科普教育、养生等功能为主的5个A级旅游度假示范区。

(4)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江心沙洲湿地与河流、库塘湿地构成的复合湿地系统为主体,发展集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湿地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5)弹琴山山地主题公园。依托弹琴山山地资源,发展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等山地体育活动,以及名木名花种植鉴赏功能。

(6)苏家围民俗文化区。打造以客家民俗风情和传统农耕风貌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八、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加快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轨道交通发展预留足够用地。

及早预留惠河城际轻轨沿线交通通道,并为轨道交通向龙川方向延伸预留用地,结合城际轨道交通东源站建设,形成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绿色步行交通无缝衔接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2.搬迁东源火车站,重构东源物流核心地位。

将火车站搬迁至老塘工业区,打造河源市区重要的物流*,核心发展面向周边粤北山区的特色农产品物流,为河源市区服务的电子商务配送物流,以及为仙塘和蝴蝶岭工业区服务的产业物流。

3.加快与市区路网对接,推进市、县同城化。

在现有205国道的基础上,新增滨江大道、西环路、东环路、东环快速路4条连接市区的交通通道,将东源大道向东延伸至蝴蝶岭工业区,形成贯穿东源县城与河源市区的6条城市干道。

在现有粤赣高速的基础上,新增东环高速路联通市区,形成2条联通全市的高速通道。

4.完善县城路网建设,构建“六横六纵”骨干路网。

改造205国道、加快东西快速环线、东源大道-蝴蝶大道、东环路、滨江大道等东西向干线路网建设,推进力升路、仙银大道、东源二桥、东源三桥、东源四桥等南北向交通设施建设,增强东江两岸交通联系,构建“六横六纵”骨干路网,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化。

5.构建客货分离的“内环外环”两大交通环线。

内环由仙塘大道、观塘一路、仙银大道、205国道串联徐洞、木京、洋潭、江南、古云、仙塘、蝴蝶岭、老塘、江北等9个组团,形成以客运为主的城市内部交通环线。外环以东环、西环快速路为主,形成以货运及过境交通为主的城市外部环线

6.依托滨水建设覆盖全县的绿色慢行网络。

联结东江沿岸绿道、滨水绿道、城市中轴线绿道以及各城市干道防护绿地,组成城市绿色慢行系统,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的步行环境。将城市绿道网向南北两侧的梧桐山、桂山延伸,形成贯通东江和南北山脉的康体绿道。

7.发展水上特色休闲交通。

建设串联木京行政区,江北市民广场、江南旅游服务*、南园古村、东江源、东江湿地、苏家围等滨水旅游资源的水上休闲交通系统,形成体现东源山水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水上旅游线路。

8.建立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九、现代产业体系规划

核心发展生物医药、高端食品、精密仪器等环境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培育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活力创新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生物科技的策源地。

规划构建“两园、两区、三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1.仙塘工业园

位于仙银大道以东、原205国道以北地区,为东源传统制造业园区。逐步将研发、行政管理、职工公寓等配套用地调整到园区西侧,对接仙塘服务*,实现服务水平提升。

2.老塘现代物流园

位于京九铁路以北、原205国道以南地区,为京九铁路仙塘货运站搬迁预留用地。结合站点搬迁,建设集存储、集散、配送、增值、加工、贸易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为东源乃至河源市区的企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

3.江北商务区

位于现状仙塘货运站以北,徐洞河两侧,核心引进为企业成长提供配套的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各类中介服务,建设面向全县的城乡金融服务基地,以中介服务带动外出人口返乡创业。

4.江南旅游商贸区

片区南端以城际轨道站点建设为契机,核心发展集特色文化餐饮、旅游集散、配套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铁站商贸区;片区北侧滨江地段打造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商贸旅游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型会展和配套商业。

5.徐洞商贸基地

在新河大道以东,京九铁路以北,粤赣高速公路东源入口处。通过推动徐洞工业区三旧改造和功能置换,打造以汽配、装备等为主题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6.蝴蝶岭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位于仙银大道以东、京九铁路以南地区。吸引本土企业在此集聚,打造地方企业成长服务平台,提高东源县民营经济发展和成长能力;

7.古云科技研发基地。

位于古云洲南侧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引入生物、医药等科研机构入驻,发展集研发、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科技研发转化基地。

十、城市生态和绿地系统规划

1.建立功能复合的三级绿道网

搭建“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三级绿道网络。

(1)建设省立绿道。结合东江沿岸建设,优化省立绿道3号线东江段,建设完善东江植物园、东江画廊、农业观光园、*湖生态区、花卉展示园、古云湿地公园和东江国家湿地公园等节点和驿站。

(2)建设城市绿道。通过东江支流的九条水系串联重要公共开敞空间和人流量较大的城市区域,承担城市组团间游览联系、绿化隔离功能。

(3)建设社区绿道。与社区绿化空间、慢行廊道等组合建设,连接城市社区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公共活动场所等空间,为居民提供近距离游憩休闲服务,并承担社区内出行功能。

2.打造中轴线公园

作为东源城市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南向北串联梧桐山公园、城际轻轨东源站及枢纽广场、江南市民广场、江北市民广场等地区,构建城市内部的绿色开敞空间。

3.建设3个城市特色公园

(2)建设南园古村文化公园。依托南园古村发展文化公园,结合历史文化村落,恢复客家地区传统农耕生活特色和风貌,完整体现历史文化风貌,打造客家传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3)建设古云湿地公园。建设观景平台和亲水栈道,打造具生态净水、雨洪排涝和休闲旅游功能的湿地公园。

4.建立2条生态廊道

依托城市发展分区隔离带,建设观塘农业观光廊道和江南花卉展示廊道,并在其中辟设野生动物专用绿色通道。

5.建立6个郊野公园

建设桂山郊野公园、梧桐山郊野公园、东江源温泉度假区、东江湿地公园、弹琴山山地公园、苏家围民俗文化区等6个郊野公园及旅游区。

6.大力发展社区公园

在城市内部建设兼具水土涵养和景观美化功能的社区公园,建设满足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需求的活动设施和趣味场所。

十一、文化特色与遗产保护规划

充分利用城市*区保存有完整的历史文化村落的资源优势,打造传统农耕聚落与现代城市景观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体系。推动客家传统聚落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无缝对接,打造客家民居活化石。

按照《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村)评选办法》规定,积极推动苏家围、南园古村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工作。核心突出南园古村在传统书塾、村庄防卫等方面的特色,突出苏家围的客家民俗风情及传统农耕文化。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注意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和功能再生。

十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构建“分布有序,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30年,建成层次分明,网络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初、*教学质量,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

打造江北、江南、蝴蝶岭等三个县级综合服务*。培育木京行政服务*、洋潭教育服务*、南园文化服务*、古云科技服务*和义合旅游服务*等五个专项服务*。建设完善社区,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三、住房发展规划

通过完善社区配套和住房政策引导,吸引城乡人口集聚,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氛围浓厚的居住社区,建设“生态宜居滨江城市”。

2.适时推进旧城镇改造

3.引导工业园区宿舍集中布局

引导仙塘、蝴蝶岭工业园等地优化园区工人居住环境及生活环境,集中建设员工公寓,完善商业、邮政等生活服务配套,提高工业区内员工的居住水平;

5.分类引导农村居民点整治

加强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控制和引导,分类指导村庄建设和改造。

——保护控制型。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保护价值的村落,采用整体保护的方式,对古村进行完整的保护,禁止在古村内新增建设。

——搬迁改造型。对于处于城市*区范围内的村庄。由政府统一划定村庄集中建设用地和商业配套用地,引导村民集中建设。逐步拆除或改造旧村,以适应城市建设需要。

——集中发展型。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农村居民点,采用控制增长的方式。在村庄范围内划定统一建设点,引导村民集中建房。

十四、景观体系规划

建设“处处滨水,步步见绿”、充满浓郁水乡气息的东源景观,充分发掘客家建筑文化符号,建设富有客家风格、岭南气质的建筑群落。

沿东江岸线建设滨江景观带。建设和完善东江植物园、东江画廊、农业观光园、花卉展示园、古云湿地公园、南园古村文化公园、苏家围民俗文化区和东江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和人文节点,展现东江风貌和山水城林特色。加强东江沿岸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打造集旅游、观光、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江岸线。

十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1)用水量预测。东源县城2030年城市总用水量为27.5万m3/d。

(2)水厂规划。将规划区的供水纳入整个河源市的供水范围进行统一考虑。河源市水厂向东源县城提供15万m3/d的供水量。县城蝴蝶岭地区建设一座日供应量为8-10万吨规模的给水厂,在义合镇新增一座日供应量为3-5万吨规模的给水厂,满足给水需求。

2.排水工程系统规划

(1)排水体制。东源县城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2)污水量预测。2030年县城污水量为22.4万m3/d。

(3)污水厂规划。适时扩建现状东源名列前茅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由5万吨扩建至8万吨。在东江北岸蝴蝶岭地区规划建设东源第2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5-8万m3/d。在东江南岸洋潭地区规划建设东源第三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5-10万m3/d。在义合镇,规划1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3-5万m3/d。

3.电力工程系统规划

(1)用电量预测。东源县城2030年用电较大负荷为52万kW,总用电量为24亿kWh;人均负荷为1.3kW。人均综合用电量为6000kWh/人.年。建设用地负荷密度0.97万kW/km2。

(2)变电站规划。规划新建一座220kV源西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x180MVA,采用户外式安装布置,占地为2公顷;三座110kV变电站,分别为110kV东源变电站、110kV观塘变电站和110kV龙尾站。主变容量均为3x50MVA,采用户外安装布置,占地为1公顷。新增总主变容量810MVA。合计总主变容量达1390MVA。

4.燃气工程系统规划

(1)气源规划。东源县远期主要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至2030年用气量将达到6296万m3/年。

(2)燃气场站规划。规划新增液化天然气分输站一座,占地约1000m2。规划预留燃气调压站用地一块,面积为4000m2。

5.通信工程系统规划

(1)通信需求量预测。预测到2030年规划区电信用户数为47万线,宽带数据用户数量约为12万户。

6.环卫工程系统规划

规划新建5座小型垃圾中转站,垃圾转运站应设置垃圾压缩、环卫车辆停放维修清洁、环卫工人办公休息、环卫工具摆放等功能。

十六、综合防灾规划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成覆盖全域的重大市政及防灾设施系统,全面保障城市生产、生活安全。

强化东江沿岸城市防洪堤围和排涝设施建设,核心完善东江大堤以及排洪渠,使东江大堤设防标准达到50年一遇,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规划建设6个消防站。强化县城消防站等各类消防设施建设,确保接到报警后5*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责任区边缘。

十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东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控制在-15米以内(局部有所突破),并分为-6米以内的市政设施层、-6~-15米左右综合开发层(安排商业、文化娱乐、人行通道、停车库、轨道场站和贮藏空间等)两个层次进行控制,-15米或更深范围根据特殊需要进行开发并作为重要空间资源加以保护。

THE END
1.图书馆增加开放区域自习空间再扩容院部动态动态人勤春来早,学习正当时。为给同学们提供充裕且优良的自习空间,有效缓解阅览座位紧张的状况,图书馆自9月份开始周密部署、认真谋划,对所有馆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成功将图书馆西侧二楼和四楼原书库改造为自习空间,增加自习阅览室三间,阅览座位近300席,并于12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 https://www.wenda.edu.cn/display_6919.html
2.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依据总分馆体系的标准,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从2022年起,全市六区三县(市)联动总分馆提质了78家乡村图书馆。“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到想读的书,太好了。”在兴万家·乡村书吧看书的李同学说道。 在长沙,无论是特色鲜明的图书馆总分馆,还是街头巷尾的公共新空间,都打破了传统的阅读限制,创新了服务体系,将群众http://www.changsha.gov.cn/bmrl/bmrlwhzx/202412/t20241210_11681754.html
3.晋中市图书馆图书馆功能布局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要求,根据晋中市图书馆馆舍建设实际情况和馆藏文献特色,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具体分布如下: 负一层: 设置非遗及摄影制作室录音室、音乐厅、电影厅等3个功能区,具体如下图所示: 一层: 设置幼儿阅读区、少儿阅读区、亲子阅读区、儿童阅读区、自助检索区、视障阅读区、老年http://www.jzstsg.com/node/397.jspx
4.高校考察报告范文8篇(全文)各校图书馆建筑大多以五至六层为主,(部分图书馆有负一层,中国人民大学有负二层)因为如果图书馆建筑高度过高,会导致交通面积大幅度提高,由于高校图书馆读者流集中的特点,垂直交通压力大,运行费用高,并且单层面积较小,造成功能用房分散,无法实现大空间、大面积的藏、借、阅、管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比如**市市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moarwve.html
5.饮食调查报告(20篇)(2)候餐功能区:主要是迎接学生到来和供学生等候、休息、候餐的区域。 (3)用餐功能区:用餐功能区是餐饮空间的主要重点功能区。用餐区设八人座有两排共13个,四人座有十二排八列共93个,第五列和第六列之间有一个130CM的走道,餐桌间距从50CM到110CM不等,所以有的地方通过很不方便。 (4)配套功能区:餐区北面https://m.ruiwen.com/baogao/7431356.html
6.学校网络解决方案范文(通用8篇)结合高校网络的特点,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校园网按照功能划分为6个功能区,分别是:数据中心服务器区(部署在核心机房)、办公区(含1座办公楼、4座教学楼、2座实验楼和1个实训中心)、图书馆区(1座楼)、学生公寓区(8座公寓楼、1座综合服务中心楼)、餐厅单身教师宿舍区(1座餐厅楼、2座单身宿舍楼、1座文印中心楼https://www.oh100.com/a/202210/5477577.html
7.慕了慕了!深圳这6所学校的图书馆有颜值又有内涵!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 小脚印阅读中心 “脚印丈量世界,阅读绽放未来。”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的小脚印阅读中心温馨且书香弥漫,是一座集大众化、研究型为一体的大型学校图书馆,也是福田图书馆的分馆。 01 三个功能区 小脚印阅读中心包括会议区、阅读区、教师书吧三个功能区,师生们既能在此静读,也能交流自身阅读体验。这里https://www.szreading.org.cn/newsinfo/5686342.html
8.图书馆改进实施方案(通用10篇)(一)继续加强书院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前一阶段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对照建设标准,及时调整建设思路,改进建设方法,丰富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书院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以区图书馆为核心,发挥好文化艺术科、区文化馆等有关科室的合力,形成齐抓共管,责任明确的良好建设格局。 https://mip.wenshubang.com/fangan/676179.html
9.重庆市大足区图书馆官网为进一步美化阅读环境、提升文化氛围、改善阅读体验,2023年图书馆就馆内功能区布局、多媒体设备与服务、阅读空间美化等方面提档升级,新增大足石刻文化专区、阅读分享区,青少年活动空间、馆校合作专区,党建专区提档升级;拆除闸机,优化馆内灯光、标识标牌以及墙面阅读氛围,新增阅览坐席百余个;数字体验区设施设备优化,新增少儿http://cqdztsg.cn/17/article/277/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