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Y市市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平行班10个以上),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以上学期期末和本学期期末作文考卷为样本,随机选择三、四、五、六年级各200份,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小学生作文错别字现状。(每份作文试卷中,教材中没学过的字写错不计算,相同的错字不重复累计)调查结果分析后显示:
1.大部分学生存在错别字现象。三年级学生64%,四年级66.5%,五年级、六年级分别高达79.5%和81.5%,这些错字多出现在学生考试作文中。
2.根据分析,学生写错别字的字数和人数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增多。三年级错1~2个字的比例最高,错3个字以上的学生呈直线下降趋势。而四、五年级错3~5个字的人数最多,六年级则是错3~5个字的学生数与错6~9个字的学生数大致相等。三年级错得最多的学生错了6个字,四年级是错10个字,五年级和六年级错10个以上的各有4名,最多的一名六年级学生错了13个字。
3.试卷卷面呈现,作文篇幅长短即字数多少跟错别字多少并无显性关联。相反,错字多的常是篇幅较短且不达字数要求的作文。由此可见,错别字也限制了学生的书写流畅和思维流畅的表达。
4.别字现象远远超过错字现象。
面对以上样本,笔者与所在团队对457个错别字进行基于教学实践的分类整理和统计,结果如下:
综上显示,作文中的错别字现状显现了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欠缺,这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成为影响习作质量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大面积的错别字令人担心祖国未来语言文字的规范与继承。
二、小学生作文错别字原因分析
(一)识字写字教学教、学、评方式不当
(1)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评机械单一
机械简单地分割字形与抄写临帖,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是被动地的、孤立的,机械的,重复的,从而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没有习得独立识字方法,不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自然也不可能让学生记得牢固;没有对字义的引导与理解,自然也不可能让学生准确运用。
(2)第二、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重心偏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第二学段处指出“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三学段更是明确指出“能独立识字,能辨识同音字、形近字,纠正错别字”。
作文课上,老师往往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作文主旨恰当、选材精当、条理适当和详略得当等方面,放在语言的修饰与美化上,对每次习作教学都要持之以恒进行训练的常规内容反而有所忽略,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错别字的自我修改等。作文评讲也是围绕本单元习作的重点要求进行,没有专门的错字别字评析课。纠正错别字成了口号,很少有相应的评价导向。
1.评改错别字,方框订正而已
2.试卷审阅,没有明确扣分要求
(三)规范汉字的环境浸润不够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存在问题,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够利用身边的图书馆资源,寻找自己喜欢的读物,超过38%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借书。虽然“双减”已成常态,但不少学生回家后仍要完成家长另外布置的作业,有的要上学科培训班,读书只能“忙中偷闲”。近六分之一的家长在家从不读书,孩子缺少读书的氛围,也影响了孩子与文字的熟悉程度。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三、小学生作文错别字解决对策
(一)改进识字教学教、学、评
1.明确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2.推广“心理+字理”的识字方法
画中见义。汉字中有部分字是象形字,将生字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者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的第一印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脑海里。
字眼知义。指示和会意字的意思不像象形字那么直观,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才能获得字的意义。教师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动画、演示等方法感受字的抽象符号,确定符号意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字义。也可运用汉字形体的演变,形象说明不同字形的构造理据和表达意图。
由形得义,由声得音。形声字同时使用音符和意符,也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绝大部分形声字意思根据声旁类推,形旁表示字义的类别。教学时,教师链接学生生活,有意识进行任务设计,开展“最有年味的汉字”“一字表心情”“生肖中的汉字”“舌尖上的汉字”“我喜欢的动物名字”等主题任务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字感”。
现代汉字中存在大量简化字,简化字隔断了“三书”的造字方法,导致部分汉字的理据丧失。学习中,可以采取溯源分析还原理据,也可以采用编故事、顺口溜、与生活情境联系等方法,对这部分汉字进行想象、比较或演绎,加深学生对字形的印象。
3.有序梳理与探究所学生字
4.改进识字评价的方式
改变生硬机械的默写评价方式,创设真实的运用情境,在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种活动评价。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方法,默写句子,将生字嵌入句子中进行。可以建立具有个人特色的识字档案,引导学生在自我归类整理的基础上,互相出题考核生字运用能力。还可以建立小学语文生字表,明确各年级应掌握的常用汉字,进行灵活机动的汉字分级过关评价。
(二)改进作文教学中书写评价方式
1.注重基础目标的约定与达成
正确规范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在开学之初,和学生进行作文基础目标达成约定。对学生作文的错别字个数提出明确要求,每篇作文错别字不超过两个,有错别字的作文不能成为满分作文或最高等级的作文。明确将基础目标的达成作为学生作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标准。
学生作文时,建议学生在手边放一本字典,为了不阻碍思维,可以先把不会写或无把握的字用拼音代替。写完检查时,将不会写的字通过查阅字典得到答案。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这样的字已经理解了其意思,字形却不太能确定,通过查字典确认,经历一个形义辨认过程,印象会更深刻。
2.改变传统的方框式订正错别字形式,采取积累和梳理式订正方式
(三)营造自觉守护汉字纯洁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推荐品质优秀的图书,鼓励学生养成大声读书习惯。实践表明,学生在进入小学以前,已经有相当的口语(词汇或句子)储备和理解能力,课内阅读可以在大声反复朗读中熟悉字形,在句意的理解中理解字义,达到音形义的联结,自然而然掌握汉字。特别是低年级,尽量选择拼音版,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向和书籍。对于中高年级而言,减少图文并茂甚至图茂于文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多接触语言文字本身。
汉字是个相当复杂的字符集,难于学习和掌握。一线教师只有摒弃机械读抄默或机械拆分部件记忆字形的方式,回归传统,用造字的方法教汉字,用溯源或俗解的方法教简化字,用学习任务群的方法强化作文实践活动中基础目标的达成,才能真正在学习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形成准确运用能力,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