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沧桑是原名,却像个天然的笔名,似乎天生就要以写作为生。而为她起名字的父母,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师,会小提琴钢琴胡琴还会国画,母亲则最爱读《红楼梦》。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苏沧桑从小就痴迷上了中国的文字之美。苏沧桑三十岁那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银杏叶的歌唱》,莫言先生为她写的后序中,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温馨如玉的江南女子,有着这样一个遒劲苍老的名字,便产生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反差。”正是这个江南女子,她更喜欢大漠的苍茫、草原的辽阔、大海的无际。她去草原养蜂,去戏班演戏,...
文/余华毛尖2023年3月26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下午,余华作品研讨会在学校办公楼小礼堂召开,会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的毛尖教授代表在线的百万网友采访了余华。
文/钟求是罗建森记者:钟老师好!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产生了创作短篇小说《地上的天空》的想法?钟求是:这篇小说并没有什么稀奇的诞生记。我平时有个习惯,喜欢在文字阅读、与朋友聊天、听音乐等过程中,把有意思的事记下来,用几个字或一句话记在笔记本上。这篇小说的核,就来自于笔记本上七八年前的一句记录。在经过许多日子后,这个有意思的事儿与我的某种创作思考相遇,结合在了一起。这是此小说的缘起。
文/小饭麦家是得到文学界和市场双重认可的作家,既有茅盾文学奖的载誉,也有300万销量的畅销书傍身。这样的作家,从世俗层面来看,成功二字。可是在任何地方我们几乎看不到麦家先生流露出这种“胜利者”的姿态。用麦家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一直很小心地生活,心怀善意和恐惧,这既是我的本性,也是我的理性。
文/李英俊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池上,198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收获》《十月》《钟山》《作家》《江南》《山花》《西湖》等刊物发表小说若干。获首届“山花小说双年奖新人奖”、第六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
文/李菁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草白,198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在《人民文学》《十月》《作家》《天涯》《山花》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照见》,散文集《童年不会消失》《少女与永生》等。
文/刘雅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2010年,徐海蛟度过了漫长的抽屉文学尝试阶段以及报纸副刊写作阶段之后,一篇2万字专辑《徐海蛟创作的多样性》在《文学港》刊发。
刘鹏波编者按:“浙里新文学——浙江新荷作家群巡礼”是浙江文学院推介文学新人的重要举措。中国作家网特邀入选该推介计划的9位青年作家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聚焦当下青年写作的来路与远景。林晓哲:男,1980年生,浙江乐清人,作品散见于《收获》《江南》《天涯》《山花》《青年文学》《思南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刊物,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文/蒋离子蒋离子,原名蒋达理,民盟盟员,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青联委员、浙江省网络作协理事、丽水市作协副主席、网络作协主席,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主要作品《婚迷不醒》《糖婚》《老妈有喜》《听见你沉默》等,《糖婚》《老妈有喜》等连续两度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协联合推优,连续两度获中国十大数字阅读作品,获网络文学双年奖、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等。
文/顾学文糕点,腌货,干果,海味;窗棂,灯笼,招牌,算盘。泛着光泽的旧物之下,是我们曾以为牢固的生活。一部《南货店》,说尽时代巨变下江南百姓的生活命运。用丰饶的生活细节,缓缓带出时代针脚,是张忌的惯用“伎俩”。这位“长相忠厚但写起来很狡诈”的“70后”作家,直言当下文学创作的最大问题在于“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看不见“生活在哪里”。
记者罗昕近年,温州籍作家哲贵将目光触及温州市苍南县下的一个古镇——金乡。金乡建制于明洪武二十年,是当时朝廷派信国公汤和筹建的全国五十九座抗倭卫城之一,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立,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只恒文管平潮为《中国青年作家报》题词。一位工科学霸,是怎样变成知名网络文学作家的?扫码看管平潮的仙侠江湖。管平潮,本名张凤翔,中国仙侠代表作家,知名畅销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杭州市作协理事。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现定居杭州。代表作:《仙剑奇侠传》、《血歌行》、《仙剑问情》、《九州牧云录》、《大话西游》等。
文/赵卫峰荣荣无疑是江南水乡滋养出来的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她很高兴自己一直生活在南方,大多数时光被南方温和的一面抚慰着,让她对南方有种深深的依恋。荣荣认为,正是这份依恋,让生活充满了无数的小诗意,“生活多苦难,也多凡俗的琐碎,而诗歌就是那些轻的美好的物质,是向上的,有翅膀的。”荣荣,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作协主席,《文学港》杂志主编。
3322
新荷计划人才503
新雨计划人才97
中作协扶持项目
省作协扶持项目
文艺基金扶持项目50
重要文学奖项获奖654
会员数量3322
郁达夫(1896-1945),浙江杭州富阳人,著名作家、诗人,“创造社”主将之一,开现代小说创作抒情、写意之风,首创“自叙传”小说抒情浪漫艺术样式,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主要作品有《沉沦》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后改名赵平复,浙江宁波宁海人,现代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代表作有《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
陈学昭(1906-1991),浙江嘉兴海宁人,著名作家。擅长用客观写实和自传体的形式,描写知识分子和农村生活,是浙江当代文学的重要开拓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他主张诗歌创作是“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用象征手法将现代知识分子苦于找不到出路,但又不甘自我沉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主要诗作有《雨巷》等。
顾锡东(1924-2003),浙江嘉兴嘉善人,著名剧作家。是浙江剧作界的领军人物,“浙派越剧”的引领者。
林淡秋(1906-1981),浙江台州三门人,现代作家、翻译,曾翻译《布罗斯基》《列宁在一九一八》《西行漫记》等,主要作品有《黑暗与光明》等。
穆旦(1918-1977),浙江嘉兴海宁人,出生于天津,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最具代表性诗人。他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极具寓言性、思辨性和多元性,诗作入选1948年伦敦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
汪静之(1902-1996),祖籍安徽宣城绩溪人,长期生活、工作在浙江,现代诗人。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创立湖畔诗社,代表作有《蕙的风》等。
徐志摩(1896-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著名诗人、散文家,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要人物,也是“新格律诗”最有代表性诗人之一。他主张诗歌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在中国新诗史上享有盛誉,主要作品有《再别康桥》等。
冯雪峰(1903-1976),浙江金华义乌人,现代诗人、寓言作家、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始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卢代之死》,《雪峰的诗》,《雪峰寓言》等。
林斤澜(1923-2009),浙江温州人,著名作家。擅长短篇小说写作,被誉为“短篇圣手”。
浙江文学馆是浙江文化新地标—之江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地上七层、地下两层)。目前是国内除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5万平方米)之外规模最大的单体文学馆建筑。浙江文学馆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展示浙江文学成就、滿足大众审美需求、积极开展专业交流、致力文学通识教育,从而打造成为联系作家、服务大众的活态文学综合体。在中国作协指导下,浙江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签订了框架协议,由双方共同建设的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已正式落户浙江文学馆。
小说中,一场名为“大灾变”的事件摧毁了旧的文明与秩序。在全新的国度“基遍”,每个人都必须佩戴名为情绪指针的物品,一旦产生情绪波动,就要及时进行“清洗”。然而,看似绝对平和的社会背后,“基遍”与叛军,新版人与旧版人的博弈如同暗流涌动……
诗集收录了余风撰写的以西藏和援藏为主题的诗歌110余首,根据题材,共分为“河山”“风土”“援藏”“家园”4个篇章,全面地展现了余风援藏3年的工作生活、所见所闻所感,忠实记录了浙江援藏工作实践和西藏的发展变化。
本书收录《女人的胜利》《我为什么要结婚》《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十三篇余华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佳作,其中包括首次收录出版的《明天就出来》。这些小说呈现了生活的无奈与荒诞,又以幽默的语言带给我们化解苦闷生活的巨大力量。
《带阁楼的房子》是青年作家高上兴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拱卒》《七月在野》《收月光的人》等近年创作的十五篇小说。一只刺猬为何刺痛了年轻的恋人?早餐店老板的邀约里藏着什么秘密?一对冤家对头如何在时光里和解?……作者以独到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鲜明的现实忧思,开阔的文本空间,传达了世事的变与不变,构筑了简洁悠远的小说世界。
《隐语》的故事流动着道法自然的空灵之气与天真果敢的少年真气,营造了一个自在而宽阔的世界。薛朝伟的书写正是从生活的细微切口进入,通过他虚实参半、亦真亦假的文字世界,叙述小人物的青春困厄,书写一段段风声鹤唳却又气定神闲的人生。
“对于一个社会实体,经济是其肉身,文化是其风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走远路的人》以宁波企业家为采访对象的纪实文学作品中,以人物群像的展示方式,还原了宁波企业家群体与时代同行的艰辛创业历程。
长篇报告文学《逐梦远洋》,以浙江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定海远洋渔业小镇为背景,系统描绘了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古今兴衰历程,演绎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变化轨迹,生动讲述海洋生态文明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作为一部史诗般反映浙江渔业走向深蓝壮阔历程的作品,《逐梦远洋》生动展现中国现代远洋渔业崛起之路与海洋生态文明之思,作品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
《浙里风》紧扣“千万工程”,书写怎样高质量发展,乡村怎样振兴以及怎样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老百姓之间的差距。张国云致力于通过文学创作,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实践和成果,以文学之笔展现有浙江标识度的创新创造之举,回应“时代之问”。
2500多年历史、2700余公里,一条大运河,一部中国漕运文明史。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沈小玲捧出新作《运河2500年》,从春秋时期开凿邗沟讲起,与2500年奔流不息的运河水一起绵延至当下,在历史与文字中,追溯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无雨烧茶》通过对浙南老城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地方。老宅、老巷、旧书店……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时光深处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气息,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一个浪荡子获取生命中的友情,古董商的忏悔录,于救人中自救的沙漠引路人,为带远嫁姐姐回家的男孩不惜踏上险象环生的异乡之旅……青年作家草白最新短篇小说集《沙漠引路人》在平凡生活的边界之外,借助一些富有戏剧性的事件,着力向内探求,试图重新连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拾每个人的内心与灵魂。
在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中,作者李英将视线聚焦在浙江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的实践和变革,书写当代农民的期盼和梦想,书写不断迭代升级的“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上引领乡村走向美丽、共富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果实,以“浙江之窗”彰显“中国之治”“中国之美”。
《化蝶》以信河街越剧团为背景,围绕新团长剑湫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为喜剧,让“哭坟”变成“私奔”以期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的历程,展现了梅如烟与杜文灯、剑湫与肖晓红两代生旦和戏迷尤家兴的爱恨情仇。
《淬炼: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是中国文学界第一部稀土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以中国稀土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为背景,叙写了中国稀土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世界第一稀土强国的时代传奇,彰显了一代代稀土科学家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更体现了其高尚的价值导向和史诗般的品格追求。
《荻港村》以百岁老人的叙述而展开,但实际上作者是讲叙了一个村庄的百年,并非一个老人的百年,细微末节地描叙了围绕百岁老人而展开的人物在转型期间的心路历程和矛盾所在。这部小说在穿越历史的叙述中,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质感,是一部有着民族精神的长篇小说力作。
“提篮”在义乌话里,是手提竹篮沿街叫卖之意,提篮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蚂蚁军团”。草根市场是提篮女王巧儿茁壮成长的摇篮,提篮叫卖的谋生手段早已融入义乌人的血液中……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群乡村留守儿童在程小雨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紫云英合唱团”,用音乐治愈童年、温暖童心的感人故事。作品着重塑造了几个孩子的形象:毛豆、陈大力、黄小灵、赵吉羊等一些合唱团里的孩子,每一个热爱唱歌的孩子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故事,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音乐让他们成为了一个集体,唱歌不仅成了他们的爱好,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们心灵的吟唱。
《良渚王》对文明的起源做了合情合理的想象、追溯与推演,从刀耕火种到走出丛林,从海上求生到寄居良渚,从巫王合一到人神分野,这些情节描摹出人类在蒙昧初开时的生存现场。
《文城》中,故事背景设定在余华之前的作品少有着墨的时代,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荒蛮残酷的时代:清末民初,展现了从北至南广阔的地理空间。绵延的时空、纷杂的人物群像,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时代画卷。
小说书写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人世的无常与日常生活的恒久力量,爱的不由自主和狠的最终释怀。艾伟在文本中设置了多重镜像,当下与历史、自我与他人、光与暗、生与死、灵与肉,相互映照,亦真亦幻。于是这个发生在本书中的故事,成了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本书是庆祝建党百年重点选题,国内首部系统全面考证《共产党宣言》的报告文学,是一部厚植于党史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本书以报告文学手法,从小角度纵深切入,追根溯源,从马克思、恩格斯著述《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过程,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牢牢把握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条主线,刻画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中的“望道们”,以及在《共产党宣言》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影响和带给中国革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