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三年前,我接到“百部经典”编委会办公室的约稿通知,开始撰写《墨子》解读。作为研究先秦诸子的一名学者,我深知“百部经典”的编纂,旨在体现新时代有历史文化担当的学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必须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萃取过往,又服务当代,更面向未来。其意义重大且深远,无论如何估计也不过分。
在“墨论”部分,我要特别谈谈“非攻”这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思想、主张。“兼爱”是墨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而“非攻”是“兼爱”原理的第一个推论,不“非攻”无以言“兼爱”。墨子“非攻”,是将宣传反战与建立必要的军事力量同时并举,著名的“止楚攻宋”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墨守”中的《备城门》《备高临》《备蚁傅》《备水》《备突》《备梯》《备穴》《旗帜》《号令》《杂守》诸篇,都可以看作《非攻》篇的合理延伸或具体体现。而这样的“非攻”思想、主张,不正是现代积极性防御军事理论——以战反战——的中国古代版本吗?因此,墨家的“非攻”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仍有某种启示作用,就是说,必要而有节制的治军经武,用以震慑邪恶、抵御寇掠,并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驾护航,理应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
事例尚多,恕不能尽数论列。行文至此,我们有理由反问,谁说“中国古代无科学,也无逻辑”?难道上述所举例证不足以破此谬说吗?
应该看到,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奇迹,同时也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科技及逻辑遗产,其中不乏可与西方比肩的创造与发明。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墨子及其后学不管是在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方面,还是在科技逻辑方面的伟大贡献,都可与大约同时代的古希腊相颉颃,这与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文化轴心说”若合符契。所有这些,既使我们得以重新找回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又为我们今天坚持“科技兴国”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提供了真实可凭的起跑点。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说:“墨子关于舍去利己、树立爱他的‘兼爱’学说,是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先导。这种理论是极其现代化的。只是墨子的主张,过去是指中国,而现在,应当作为世界性的去理解。”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先生说:“完全依赖人类理性的墨家,明确地奠定了在亚洲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主要基本概念的东西”,“它们勾画出了堪称之为科学方法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从两位外国专家的评估中,我们体会到了何谓学术的良心。
对我来说,解读墨子,既是一个撰写过程,也是一个“洗礼”过程。文字的校勘和注释,尤其是义理的发掘和钩稽,都会不期然而然地与当今的价值追求和未来的愿景实现发生碰撞、接合和镕铸,正所谓思考绵绵,感悟多多。其中,较为成熟者,多记入“眉批”和“点评”之中。我不敢说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所得,权当碰撞、接合和镕铸中激起的小小浪花吧。谨举上述几例奉献诸位座前,希翼与大家共享发现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的快乐。(姜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