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了解人体穴位的?传统中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疗方式。比如按摩、针灸、推拿等都是依人体穴位进行医治的。而最早了解穴位,是来自于道家的练气学以及易经阴陽学演变而来。从远古的《黄帝内经》就已提及穴位问题,古时作为一名合格中医师,首先应懂周易中的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运转,并融和了武术点穴、丹道等各方知识,逐步完善。《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其实非出一人之手。五行生克制化论实乃集儒、道、医、阴陽家的综合。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滑伯仁取长补短,折衷以已意作《难经本义》。《子午经》论针灸之要,写成歌诀。《明堂针灸图》三卷,载有黄帝论人身俞久及灼灸禁忌。《资生经》取三百六十穴,像征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天地运转,十二经加任督二经,以及阴维阳维、阴骄阳骄、带、冲六脉各有所属。以致通考邃穴六百五十七,可见中医一脉是自黄帝起,集儒、道、易、武术点穴、各家逐渐完善的。本人所知有限,请指正。谢谢邀请!
有些穴位的名字
腧穴的名称皆有一定的含义,“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翼方》中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古代朝廷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揆此诸症,俱为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卒穴在气冲外侧,与之相平,故名之以“冲”。冲,突进也。本穴应症,能开阖开降,故名之以“门”。治病之上冲者,如冲疝、子冲,泻本穴以降之。病之下陷者,补本穴以升之。同此一穴,而能升降异治者,在于手法之妙用也。凡属经穴,莫不皆然,非只本穴也。
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诊家谓“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一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
6孔最
7府舍
玉,贵称也,又坚也。脑为人体至贵,穴在枕骨坚节之旁,为人寝息着枕之处,故名“玉枕”。治头眩与耳目之疾,及有关头上诸病。
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其支柱,穴在颈上,故名“天柱”。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以穴位之所在也。
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杼篦,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歧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称为“大杼”。考风府傍近诸穴。其治多关于风。
究竟是要通到什么里面呢?心是古人认为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了,但是心却深深地藏在身体的内部,心有病了不能直接治疗,那么怎么来调理心的功能呢?那通里就是要通到心里,可见古人在有所发现的基础上用心又良又苦,向后人介绍了一种简单的心脏护理方法。
没有不能揉的穴,所谓的死穴都有很大的治疗功效!例如:中脘百会太阳足三里等等都是些用于针灸治疗的大穴!
希望我提的意见对你有用!谢谢!
还记得段誉的六脉神剑吗?,“少商”是穴位名称,知道少商剑是从哪个手指发出的?大拇指。这个穴位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这句话里就有好几个知识点:手太阴经、肺经、手太阴肺经、井穴、为什么取名少商,还有延伸出来的知识点。还有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等等,这些名称又是什么意思?还有一种有意思的穴名:阿是穴,它又代表什么意思?
首先,穴位名称蕴含着“阴阳”这一朴素的哲学思想。
“阴阳平衡”是古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概念的认识,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非常正确的,人体只有平衡了,才不会出现各种疾病,如果失衡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因此,在穴位命名时有“阴陵泉”就有“阳陵泉”,有“阴谷”就有“阳谷”,有“上巨虚”就有“下巨虚”等。阴阳、上下、内外等等,往往成对出现,而穴位的位置也正好与人体部位相对应,“阴陵泉”在小腿的内侧(属于阴),“阳陵泉”在小腿的外侧(属于阳)。
第二、穴位命名有着“取类比象”的思想,基础是天人一体观念。
解释一下“取类比象”,还记得前面讲过的整体观念么?取类比象就是其应用之一。简单地讲,人生活在宇宙自然界中,自然界具有什么样的规律,那么人体就具有什么样的规律,人体的所有规律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同的体现,人体就是缩小的宇宙,而宇宙就是放大的人体,这是中医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如果想很好地理解中医,那么就要学会用这种思想来理解人体自身的问题。比如自然界中有河流,那么人体中就有经络,河流中有水流淌,那么经络中同样有气血在运行;河流经过的地方有水池、沼泽、海洋,那人体的穴位就有“曲池”“尺泽”“血海”;地势较高的地方是山丘,人体肌肉隆起部位的穴位就称“承山”、“梁丘”;人们盖的房子有大梁,有窗户,那人体的穴位就有“屋翳”“膺窗”,可见古人是取类比象中的高手,既形象又能体现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象形是古人命名的一种方法,中国文字就是象形文字,所以穴位的名字自然有象形的影子,比如人体大腿前侧像一只顺着耳朵的兔子,那么这个地方的穴位就叫“伏兔”,膝盖下面内外的两个凹陷,有点像牛的鼻子,所以这个穴位就叫“犊鼻”,自然界中有闪电,而“列缺穴”的位置上就像是闪电经过后出现了一道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