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是如何应对人生迷茫期的?

1918年6月,二十五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结束了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

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伟人是从来不迷茫的。他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对自己的人生早已了然于胸。

毕业后毛主席应该目标明确,立刻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其实不然,就像当今的毕业生一样,青年毛泽东也没有上帝视角,他也不能提前知晓人生剧本。

他同样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也需要探索尝试,他同样也会考虑物质生存问题。

1918年7月,他与好友蔡和森在书信交流中提出当下最重要的是“才、财、学”三事。两人最终讨论的结论是:

“究竟我们现所最急者,是财字;而才次之;而学则无所不有,无时不可以自致。然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

这段论述很有深度,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很多人把挣钱作为人生第一等事,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围绕一个“财”字展开。

这是舍本逐末了。

挣钱的本质是资源的置换。

你可以用金钱换金钱(如金融资本家),可以出卖劳动用体力换金钱(如蓝领工人),也可以用智力技术换金钱(如技术人员),甚至可以用运气、侥幸来换金钱(如赌博)。

置换金钱的前提是,你必须有金钱、人脉、体力、才学、甚至运气等资源。没有资源,你拿什么去置换?哪怕中彩票,你也需要中彩票的运气!

所以,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获取并积累充足的资源。这也就是“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生财”。通过修学积累才华,用才华置换金钱。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因此,从重要性的层面排序,修学第一,才华次之,金钱最后。

但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身无分文,先要填饱肚子。至于修学增长才干,那是长期任务。

所以,从紧迫性的层面排序,则是金钱第一,才华次之,修学是最后。

这种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矛盾,是青年人必须解决的矛盾之一。

另外,不仅仅是金钱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定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具体工作问题……

这些交织的复杂矛盾在毕业时突然涌入,压到年轻人稚嫩的肩膀上。很多人扛不住,就陷入迷茫焦虑之中了。

这是正常的现象。

一般来讲,人的一生有两次重大的调整期。一次是青年危机期,一次是中年危机期。

中年危机我们都很熟悉,是指人到四十岁左右进入的人生瓶颈期。此时上有老下有小,重担压身,在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领域面对各种关卡和危机的时期。

而“青年危机期”,又称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在“寻路”过程中人生道路选择上的迷茫彷徨,思想上的内耗混乱,物质上的缺少匮乏,精神的颓废迷乱的人生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寻路阶段的青年危机期对人的影响更大,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方向。

这个阶段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

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我通过何种事业用何种方式实现人生理想?

我将从何处着手切入?

那么,青年毛泽东是如何解决三个重要问题的?他是如何应对人生的危机迷茫期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躲在书斋里想出来的,而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得来的!

从1918年毕业到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三年期间,青年毛泽东做了四件大事。

虽然有几件事情是半道而废,遭受了挫折,但这些经历给他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让我们就沿着毛主席的足迹,品读他在青年危机期的大手笔之作,我称之为“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四大工程”:

组社团、当北漂、创媒体,建学校!

让我们一起体味这段风云激荡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布衣书生的奋斗吧!

2

组社团:从嘤鸣求友到创建新民学会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在求学时期,毛泽东就意识到广交天下好友的重要性,1915年9月,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说:

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以求友声。

这次求友只得到了“三个半”回应。

半个回应来自李立三,后来他也成为著名的共产党领导人。他与毛泽东见面后不发一言,听毛泽东侃侃而谈后感觉话不投机就转身离开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会面,毛泽东与他的友谊也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另外一个是罗章龙,后来他也加入新民学会并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以“纵宇一郎”的名字会见“二十八画生”,双方一见如故。

毛泽东与他相谈甚欢,从治学、修身谈到社会、世界、宇宙,最后提出要结成“管鲍之谊”,约定以后要经常见面。

他在二十几岁就意识到,想要完成人生使命,个人英雄主义是不行的,必须要集合同志的力量。

3

组建湘潭校友会

1917年9月,毛泽东发起组织第一师范湘潭校友会。

这相当于现代大学里的“老乡会”,是以地缘、同学为纽带形成的一个组织。他指出成立校友会的目的有四:

一、谋发展湘潭教育;

二、联络感情,质疑问难,以文会友;

三、有团体不致特立独行,为世所遗;

四、当小学教师后,应兴应革互策进行,不至孤陋寡闻。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组织发起的校友会,既有个人成长的需要(联络感情、以文会友、不特立独行),也有为将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考虑(发展湘潭教育)。

这不再是漫天撒网式求友,而是以地缘为纽带整合同志,这已经体现出毛泽东的很强的组织能力,该校友会基本上具备了新民学会的雏形。

湖南一师湘潭校友会全体校友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毛泽东,左四为罗学瓒。

1918年4月,即将毕业的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萧三、何叔衡、罗章龙等作为发起人,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

据毛主席回忆,新民学会的创立缘起,是来自他们的精神困惑。这些在长沙高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要解决:

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

他们这十几个人相聚便讨论,经过数百次的研讨后,得出一个结论:

“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

于是,创建一个团体就是很必要了。

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写到:

发起诸人的意思至简单,只觉得自己品性要改造,学问要进步,因此求友互助之心热切到十分。——这实在是学会发起的第一个根本原因。

又这时候,国内的新思想和新文学已经发起了,旧思想、旧伦理和旧文学,在诸人眼里,已一扫而空,顿觉静的生活与孤独的生活之非,一个翻转而为动的生活与团体的生活之追求。——这也是学会发起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则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杨昌济)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做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

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加上外部大环境的思想启蒙运动冲击,再加上都是杨昌济先生的学生。

天时地利人和皆已具备,新民学会应运而生!

新民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共同目的。

这个组织不是躲在书斋里坐而论道的,而是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安排人生实践的。

他们第一个总体行动就是安排会员出国留学,去见识广阔的世界。

他们讨论认为,为了“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个宏大的目标,仅局限于小小的湖南是不行的,要通过留学的方式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要有一个“向外发展”的志向。

日本在近代通过明治维新变法图强一跃成为列强,是成功典范,清末赴日留学是一股潮流。他们第一个留学目的地就选择了日本。

于是他们筹措资金,安排人员赴日留学,罗章龙就是其中之一。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青年毛泽东真是豪情万丈,生命激情如火焰一般,焚毁一切的消沉懈怠!

在他的胸怀里,是家国天下,是日月宇宙,是上下千年,是纵横万里。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眼前的困难挫折、红尘琐事又何足挂齿?

“鲲鹏击浪从兹始”,自今日始,开启你的辉煌征途吧!

这首诗是他对罗章龙的勉励,同时也是青年毛泽东对自己人生的宣言!

创建了新民学会,与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一起行动,也让青年毛泽东找到了归属感。

1921年,新民学会出现路线的分歧,以萧子升为首的一部分人主张实行工学主义及教育改造。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则主张组织共产党。

这种分歧无法统一,最终毛泽东宣布新民学会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新民学会就是青年毛泽东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学生爱国运动、驱张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自修大学等重大活动的力量源泉。

青年毛泽东在给陶毅(陶斯咏)的信中总结了组建“高尚纯粹勇猛精进同志团体”的意义:

个人虽有一种计划,像“我要怎样研究”、“怎样准备”、“怎样破坏”、“怎样建设”,然多有陷于错误。错误之故,系成立于一个人的冥想。

一个人觉得虽好,然拿到社会上,多行不通。一个人所想的办法,尽管好,然而知道的限于一个人,研究准备的限于一个人。

这种现象,是“人自为战”,是“浪战”,是“用力多而成功少”,是“最不经济的”。

要治这样一种弊,就是“共同的讨论”、“共同的研究”、“共同的准备”、“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

“浪战”是招致失败的,是最没有效果的。共同讨论,共同进行是“联军”,是“同盟军”。

我们非得力戒浪战不可,我们非得组织联军共同作战不可!

汇集志同道合之友,组建高尚勇猛精进的同志社团,相互促进相互砥砺,这是青年毛泽东四大工程的根基之作。

新民学会赴法留学成员

4

当北漂:中国的革命是从图书馆开始的

新民学会原本组织会员赴日留学,但是东京发生了日警迫害中国侨民的事件,赴日留学之事便中止了。

此时,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又掀起了高潮。

毛泽东与新民学会的会友讨论“向外发展”的问题,认为留法勤工俭学很有必要,于是决定派蔡和森、萧子升去北京洽谈此事。

蔡和森到北京后,见了恩师杨昌济,并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正谋网罗海内人才”,“师(杨昌济)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吾三人有进大学之必要,进后有兼事之必要,可大可久之基,或者再此”。

毛泽东心动了。

现在很多学生毕业后一头扎进考研大军,学习劲头和刻苦程度让人钦佩。

但很多人对继续进修求学的意义考虑其实并不清楚。

有的是为了规避就业压力,有的是提升文凭在就业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这些理由很好,但不根本。

学业进修,核心就是获得“可大可久之基”。

青年毛泽东和蔡和森都考虑到了这一点。

1918年8月,毛泽东与萧子升、罗学赞、罗章龙、陈赞周等二十多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离开长沙去北京。

从此,毛泽东开启了七个月的“北漂之旅”。

杨昌济当时已在北大哲学系任教,经杨昌济协调,蔡元培、李石曾同意为湖南青年办三处留法预备班。

毛泽东是有资格赴法留学的,但他放弃了。这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公费出国留学这么好的机会,为何放弃?

毛泽东显然有更深远的考虑,他在与新民学会同志们的书信交流中,阐述了自己之所以不去法国的原因。

他在给陶毅(陶斯咏)的信中,提出“同志的分配”这个想法。

他的意见是,新民学会同志们应当在“留学”和“做事”上作出合理的分配,不能重叠、堆积、废置。

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不应该堆积在一处。最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担任开辟一个方面。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有去打先锋的人。

毛泽东把自己立足于中国这个“阵”,他要做要研究中国的先锋。他在给周世钊的信中说:

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二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因此,我暂不想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

他指出在国内研究的好处:

一是看译本比原本更快,更能快速吸收知识。

二是东方文明占世界文明的半壁江山,要先研究中国文明,再比较西方文明。

三是要做事离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因此要对中国加以实地的调查研究,出国回来再做会有困难。不如现在做了,以后出国考察有比较。

通过放弃赴法留学之事,我们可以发现,青年毛泽东做事是有通盘考虑的。

他把新民学会看做一个整体,要考虑“同志的分配”,要考虑“人才的统筹”,他始终立足在“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个目标上,行棋落子,极具章法。

他不会随波逐流,无脑跟风。当下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决策,都要纳入到人生整体战略中去评价,再作出相应行动。

战术行动必须服从战略大局!

青年毛泽东用他的人生决策来诠释这个道理。

既然决定不赴法留学,那就留在北京当“北漂”吧。

他通过恩师杨昌济,获得了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每月工资8元,任务是每天整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借阅者姓名。

他在北京的生活也特别艰苦。

因为没钱,他和另外七个湖南青年在三眼井的一个大杂院共同租住一间小房子。

他们八个并排睡在炕上,“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几个人挤得骨头都发酸。”多年后,毛主席回忆那段生活,“每逢我要翻身,得先同两边的人打招呼。”

北京物价高且天气寒冷,这群来自南方的青年无棉衣御寒,他们八个人凑钱合买了一件棉衣轮流穿。

更关键的是来自周围的漠视。这位来自长沙的风云人物在北京啥都不是,毛主席回忆说: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

有一次毛泽东旁听胡适的课,贸然提了一个问题。胡适问提问人是谁,当他发现毛泽东不是正式在册的学生时,这个高傲的明星教授拒绝同他对话。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自己在26岁的时候到北京闯荡,无房无车无存款,跟七个人合租挤在一间小屋子里,以一个师范毕业生的身份到北大图书馆当临时工,领着微薄的薪水,干这种无技术含量的底层工作,而且还遭受周围大佬们的冷漠和歧视。

我们能承受这样的磨难吗?我们能持续地保持乐观吗?我们会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呢?我们的眼前是不是一片灰暗呢?

青年毛泽东显然是不会灰心颓废的。他的生命始终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乐观、无畏、积极向上。他完全忽略了个人的贫困处境,眼睛只盯着美好的事物。

虽身处困顿,但这一切都不能压抑毛泽东的诗人浪漫主义情怀。他游览北京的公园和宫殿,他看的是希望和美好: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抓住一切机会去旁听北大的课程,积极参加新闻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努力去结识新的人物,其中包括陈公博、邵飘萍以及当时的北大风云人物张国焘。

另外他也没有耽误谈恋爱,他爱上了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后来杨开慧成为他一生挚爱的妻子。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逮捕。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

杨开慧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毛主席闻讯,悲痛地说了八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她是毛主席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之一。

5

李大钊先生

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

1917年底,由章士钊推荐,李大钊北上就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进入新文化运动中心。

他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北京,青年毛泽东就在李大钊手下工作。对这位只比他大四岁的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认为李大钊是他的"真正的老师"。

当时的毛泽东脑子里装满了“无政府主义”,但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3月,因母亲病重,毛泽东离开北京回到湖南。

虽然北漂之旅只有的短短七个月,但在毛泽东头脑里种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人生之路很漫长,但关键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毛泽东的“北漂”之旅就是这关键要紧之处,对他思想转变、走上革命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逆境的局面可能蕴藏着人生的重大转折,用一幅钢筋铁骨去接受命运风暴的洗礼吧,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6

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开始主持新民学会会务。

同时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和便于工作,他住到长沙修业小学,教授历史课,并广泛接触长沙教育界、新闻界和青年学生,进行广泛的联络活动。

平淡的生活没过多久,暴风骤雨就来了!此时的北京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

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中国人都期待作为战胜国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归还给中国。

这是很合理的诉求。

美国总统威尔逊也提出“十四项原则”,话说的很漂亮,让人以为这次和会能真正实现“公理战胜强权”。

但巴黎和会的本质还是列强的分赃会议,列强们搞闭门会议,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外交官顾维钧据理力争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但弱国无外交,毫无作用。

顾维钧在回忆录上写到:

“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至于日本,则是如愿以偿。”

消息传回国内,人们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五月四日,数千名学生罢课到天安门集会,上街游行,打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火烧赵家楼”,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至湖南,全省震动。

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会员与新闻界、学界联系,准备开展爱国运动以声援北京学生。

随后,北京学联派邓中夏到湖南联络,向毛泽东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并商讨恢复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

1919年5月28日,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会长是新民学会会员彭璜,毛泽东是隐于幕后指导工作。

在开展学生运动过程中,毛泽东认为学联需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要办一个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来影响更多的人。

五四时期,风起云涌,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在这样的新旧思想碰撞中,人们会产生一定的迷惘和焦虑,同时也对新的思潮有迫切的需求。

这是站着时代最前沿了,也精准把握到了读者的“痛点”需求。

创刊号的内容包括西方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世界杂评、湘江杂评、新文艺等。可谓上至中外之大事,下至湖南一省之要事,皆被包揽在内。

他在创刊宣言里写到: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三个一问一答,接连六个“不要怕”!读这样的文字,你就被作者的激情与斗志感染,你的情绪就被激发出来了,你自然就被吸引了!

这样成绩的背后是青年毛润之求学时代的积淀,厚积薄发!

毛主席一生手不释卷

那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读深思,把他的头脑锻造得深邃,把他的眼界拓展得广袤,把他的思想升华到高维。

这是青年毛泽东给我们趟出来的经验,为何不去模仿学习呢?

7

建学校:

筹划问题研究会、工读互助团及自修大学

毛泽东的一生与教育是分不开的。

他在世的时候,人民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导师”。

21世纪的今天,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教员”。

他读的是师范学校,青年时候也当过小学教师。他与“教育”二字有不解之缘。

毛泽东的求学生涯就是与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作斗争的过程。他也一直探索有效的求学和教育模式。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制定了一个自修计划,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为期半年。后来,毛泽东回忆说:

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后,毛泽东偏科严重,他反对将自然科学科目列入必修课,他想专修社会科学。

他对讨厌的科目采取反抗策略。比如在绘画课上他画了一条线上面加一个半圆,号称是“半壁见海日”。当然这样斗争的结果是考试不及格。

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反对这种僵化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的。

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因材施教,只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统一标准规格的“全才”,但人的天资不同,禀赋各异,这种统一模板式的教育是注定不成功的。

毕业之后,毛泽东仍未放弃求学,他一直探索合适的修学教育方式。

到1919年,他探索成立问题研究会,并起草一份《问题研究会章程》。

在这份《章程》中,毛泽东提出要研究现实的问题。

他罗列了七十一大类、一百四十四小类的问题,从教育、女子、婚姻、家族到国家、东西文明、国防、日本、俄国……可以说是网罗了当时中国及世界的重大现实类问题。

他设想的问题研究方式可以是一人独自研究,也可以是两人以上开研究会,若不在同一地方,可以用书信方式交流。

毛泽东设想的“问题研究会”,与现在流行的“头脑风暴法”、“菲尔德法”都很大相识之处。

“头脑风暴法”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集团讨论,刺激并鼓励参会人员畅所欲言,从正向激发出创造性,从反向分析问题的风险及方案的可行性。

“菲尔德法”则是通过专家背对背匿名书信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专家直接不横向联系,不相互影响。这些意见由调查者收集后向各专家反馈,进行第二轮意见收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达成共识。

毛泽东的“问题研究会”虽然没有实际落地执行,但是他的这种设想是超越时代的。

问题研究会虽然没能执行,但是毛泽东有了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1919年,毛泽东给周世钊的信中阐述了想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成立“工读互助团”。

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实行共产的生活。关于生活费的取得,可以通过“教课”、“投稿”、“编书”、“劳动的工作”。所得的收入,完全共用,多得的人补助少得的人。

组织里要成立“学术谈话会”,每周只是要为学术的谈话两次或三次。

后来他的计划有修正,1920年,他在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

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另立自修学社,从事半工半读。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进学校。自由研究,只有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

1921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船山学社的地址上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湖南自修大学旧址

自修大学是结合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的优点,变被动求学为主动求学。

招生只凭学力,不限资格;入学不需要参加考试,而是要“提出自己对社会的批评主张”或“阐明自己的人生观”;学生不收学费,寄宿只收伙食费;

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基本观念就是自己去“阅读和思考”;教师负责提出问题、订正笔记、修改作业和引导学生讨论……

这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打破“学阀”对教育的统治,彻底颠覆教师的“金钱主义”和学生的“文凭主义”!

1923年春,为系统宣传马列主义和深入讨论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以自修大学的名义创办《新时代》月刊。这是湖南省内第一个系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对革命青年和劳动群众的影响很大。

毛泽东创立的自修大学自成立就非议不断,湖南教育界对这样的新鲜事物是抱有抵触心理的,很多人议论:“自修大学是不伦不类、无根无叶的东西。”

湖南军阀赵恒惕更是视为与他敌对的不法组织,1924年4月,他下令通缉毛泽东,11月下令取缔自修大学。

自修大学从创办到封闭,历时二年三个月。

自修大学是毛泽东在教育方式上的一大创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命,这种教育理念在现在看来仍旧是很先进、很有价值的。

从问题研究会到工读互助团再到自修大学的构想、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做事是绝不因循守旧的,他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他的创造灵感不仅仅停留在脑海中,而是经过反复权衡、修正,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我们曾经有多少想法和计划?我们实践了多少?为什么我们无法越过计划和执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青年人生,只有实践才能体会到价值和意义,才能铸就辉煌!

8

从青年毛泽东身上,我们能看到他的勤奋、刻苦、乐观、无畏、无私!

我觉得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天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优秀品质所产生的力量!

也许我们资质平凡,也许我们出生寒门,也许我们时运不济,但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信心、勇气和毅力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事,把经手的每一件事情都办成精品,把自己的潜在力量发挥到极致。

人人皆可成圣贤,这不是一句空话。

这是打开身上的枷锁和牢笼的钥匙,是解除自我平庸封印的咒语!

我们可以把青年毛泽东的经历作为路标,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毛主席,就是我们的榜样!

三十岁之前的人生,无所谓成功失败,这不过是寻路之旅途上体验的不同风景。

青年人有足够广阔的缓冲空间,有足够大的试错承受力。那么面对生活,也就不用太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成败。

去闯,去干,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独属于自己的传奇!

你所经历的,都将沉淀成智慧和经验,在未来的人生提供巨大的助力!

一人成其大,天地为之小!青年人就需要这种胸襟和浩然!

青年同志们,奋勇向前吧!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学院图书馆开展2024级新生“走进图书馆”入馆教育活动为积极发挥图书馆资源保障、文化育人的作用,让新生掌握及利用图书馆资源,近日,学院图书馆在各教学系部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对学院全部系部的新生进行了20余场次的“走进图书馆”入馆教育活动,让新生开启了一段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学习旅程。 学院馆员对图书馆空间布局、服务功能、图书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类型、获取https://lib.hbjcxy.com/2024/1209/c224a39997/page.htm
2.如何利用大学图书馆资源提升自己如何利用大学图书馆资源提升自己 大学图书馆通常是我们去过最大的图书馆,里面有非常好的图书资源,我们应该珍惜#大学生视频创作计划 发布于2天前 湖南省 相关推荐 App内查看更多 暗色调系 28 林半仙9527 20 百无聊赖 奶油味小龙虾 35 阿隆还是帅呀 173 收藏 评论 打开App看看https://m.dewu.com/note/trend/details?id=256306599
3.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显成效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不仅能够助力新生迅速熟悉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包括图书馆的布局、资源、服务以及规章制度等内容,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与信息素养,为其大学学习与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过为期2个月的入馆教育开展,图书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内容与活动,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术殿堂与知识宝库https://www.xafy.edu.cn/info/1090/213351.htm
4.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以聚合效应打造高校文育新高地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近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积极拓展图书馆第二课堂的德育文育职能,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充分挖掘整合阅读文化资源,聚力多元阅读文化品牌齐抓共建,不断探索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和文化育人工作领域的实践和创新,借此打造驱动新时期图书馆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新抓手、新引擎,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http://jsnews.jschina.com.cn/xz/a/202412/t20241212_s675a9dbee4b081b5d4ff2067.shtml
5.复旦通识狐狸刺猬以及博雅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角色在芝加哥大学,我们相信通过核心通识课程来进行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们所有的本科生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接受了他们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要求学生从规定的文科选项列表中选择15 门课程,这相当于每位学生本科教育学习总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的核心要求是非常具体的:每个学生必须从人文学科选出两门或三门课程,可以是希腊https://www.163.com/dy/article/EB78QQ1I0514R9P4.html
6.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学院党委从讲政治、讲纪律、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省委巡视工作的重要性和抓好巡视整改的紧迫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巡视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推进落实。学院党委注重举一反三,突出标本兼治,坚持点上的问题面上改、共性的问题制度改,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巩http://www.jssjw.gov.cn/art/2021/11/3/art_4771_150080.html
7.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符合“类型教育”规律。职业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当成重点,“满堂灌”“闭门造车”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多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一时之间无法发生真正https://lib.ynenc.cn/xsdt/34679068390937.html
8.大学图书馆工作计划(通用14篇)大学图书馆工作计划 4 我校图书馆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学生最喜欢的校园场所,然而这些远远没有达到最终的目标,在硬件和阅读活动不断开展的基础上,这学期图书馆重点工作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方面将阅读活动和学校的各项工作相结合,活动更入人心,更有特色,同时着力在老师中间推广阅读,包括老师们对阅读活动参与的主动性、阅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jh/20220226152953_4828926.html
9.图书馆2017年,图书馆主办的这份《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聚力学院教学改革,围绕学院建设进行相关资料的摘编整合。这一年,本刊围绕学院新措施,实施导师制、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文献摘编;围绕工作热点,社会热点及时编辑“教”与“学”、“高职党务工作”专辑或专栏;曾带问题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了解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http://www.zdxy.cn/TSG/contents/185/528.html
10.网络中心3.2学生发展 3.3教师发展 3.4发展保障 4数字资源 4.1总体要求 4.2通用性基础资源 4.3仿真实训资源 4.4数字化场馆资源 4.5数字图书馆资源 4.6数字资源管理与共享 5教育教学 5.1总体要求 5.2产教融合办学 5.3信息化人才培养 5.4信息化教学与培训 5.5信息化教研科研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1.问卷调查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问卷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卷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责任意识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当代中学生责任意识是好的。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与集体和他人的https://mip.wenshubang.com/baogao/2929263.html
12.时光流转,印鉴百年!浙大宝藏展览上新!图书馆所盖之藏书印属于后者 俗称馆藏章 125年来 浙江大学始终重视藏书的重要性 1897年,浙江大学的前身 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求是书院成立 在求是书院建院之初即有藏书处 即为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前身 从1897到2022 历经125年沧海桑田,聚散分合 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2-05/12/content_l7zbztWAM.html
13.图书馆调查报告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与图书馆员的职业竞争力,方法类的课程,图书馆员们认为非常重要,接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人可能理解得更深一些,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不是一种职业培训。专业课程对于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程度来看,他们认为实用性强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课程内容新颖。 https://www.ruiwen.com/diaochabaogao/7494768.html
14.图书馆调查报告4篇2、图书馆藏书有限,重要设施缺乏。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三年大学生活中,图书馆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我院图书馆藏书比较陈旧,影响学生借书的积极性。在期刊阅览室中,阅读报刊的空间位置比较少,每次只能容纳百十个人阅读报刊,影响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报刊。此外,自助借还模式是图书馆目前管理发展方向,能有效节https://www.liuxue86.com/a/5059692.html
15.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生均图书占有量、生均年进书量、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图书流通量、学生借阅情况、图书馆对读者开放的时间和阅览座位数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等方面入手,如果有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都会对学校的整体评估产生影响,因此,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为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150716164030_304216.html
16.大学生给学校的建议书(通用16篇)从整体来看,有80%以上的失窃案发生在学生宿舍、教室、餐厅、图书馆、体育场所,此类案件侦破率较低。虽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但是因为涉世较晚,社会经验尚且不足,安全防范意识普遍缺乏,这使得社会上的很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将目光放在了大学校园,甚至有些盗窃团伙将高校作为主要的犯罪地点。如何让当今大学生https://www.jy135.com/jianyishu/1141151.html
17.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从规程内容上看,图书馆有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德育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教育职能中的重要方面。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https://m.lunwendata.com/show.php?id=70675
18.大学生活动总结(15篇)大学生活动总结2 为了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读书热情,引导学生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打造翰墨飘香、格调高雅、文明向上的书香校园,按照沈北新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我校https://www.yjbys.com/zongjie/huodong/1325315.html
19.校学生会工作总结为了增强大学生学生干部的能力与素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与凝聚力,特举办此次训练,强调了学生干部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服务广大师生。干部们艰苦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学院领导到场为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表扬,对学生干部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干部提出了一定的肯定。 https://www.cnfla.com/gongzuozongjie/332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