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年来,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在尝试等级制的成绩评定改革。近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来自采用百分制、等级制评定方式的高校学生,多名学生告诉记者,由于受到保研升学的压力,无论成绩如何评定,都感受到了一定的“内卷”。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推进等级制评分改革,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要真正实施过程评价、多元评价。“高校确定保研名额,应强调考察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总体表现。其关键在于,要提高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的公信力,而不是还依靠考试分数评价。”
“绩点焦虑”从何而来?
有学生因绩点放弃比赛和感兴趣的课程
复旦大学学生李同学(化姓)也向红星新闻记者坦言,为了绩点,自己采用了多种策略,“我是准备保研,保研要考察大四上学期的总绩点,所以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准备了。”
据李同学介绍,自己选择将部分较难拿到高分的课程安排在大四再学习,“这样就不会影响保研时的绩点”。遇到不同的老师开设同一门课程时,李同学更倾向于避开要求严格的老师,选择更轻松但相对而言“干货”更少的老师。
复旦大学的孙同学提及,在大一期间,自己曾修习一门较难的理工类课程,有同学提醒自己应当选择在大四修习该课程,否则可能影响绩点。
而对于“绩点为王”的价值导向可能带来的影响,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卢瑶、张青根及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沈红发表论文《绩点为王的思维代价:学习投入与本科生的学业表现和高阶思维能力》,论文中使用了2016年“全国本科生能力测评”数据和2019年“全国本科生能力追踪测评”数据,发现“当前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带来GPA(绩点)的高涨而非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GPA的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
等级制是解决办法吗?
有学生称“反馈模糊”,等级边缘的人有落差
而在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的复旦大学,具体的分差并不重要。孙同学提到,自己直到毕业也不知道各个科目的具体分数,只能知道等级。根据孙同学提供的复旦大学成绩划分说明,学校将成绩划分为A、A-、B+、B、B-、C+、C、C-、D、D-、F等等级,分别对应90分~100分、85分~89分等分数段,而后各等级按学分加权转化为绩点。
对于等级制抹去了具体分数,孙同学有自己的困惑。“我觉得挺不透明的,考试并不知道最后都错在哪里,论文拿不到反馈,感觉稀里糊涂的。”孙同学表示,自己就读的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部分课程以平时成绩、作业或讨论、期末考试或论文共同组成,但多数情况下,自己无法得知各部分成绩和最终的具体成绩。“等级制如果有反馈的话,其实还好,主要是它只给你一个等级,你既不知道自己的分数,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导致你拿这个分数,没有任何反馈。”
此外,李同学和孙同学都提到,在以等级制划分中,要求优秀率30%,即每门课程中获得A或A-的人数应不得超过选课人数的30%,这项标准成了主要的区分点。
李同学提出:“其实(等级制)就是变成了梯度,但梯度边缘的人会变得焦虑。比如,有人可能差一点点就能拿到A,最后拿到了B+,这样会特别不满。但是他在原来的(百分比)制度里,可能根本没差多少。”
等级制改革如何推进?
专家:需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
多位受访者均提及,在本科阶段尤其感受到绩点压力,主要是因为升学筛选。
李同学称,在保研等择优筛选中,等级制依然会转向对绩点的追求。据他回忆,B+等级对应的绩点为3.3分,A-等级对应的绩点为3.7分,保研时需要考虑成绩在全年级的占比,自己在准备保研时绩点为3.4分,“但是不够保险,按照往常的保研录取绩点排名,我还需要提升。”为此,李同学花费一个学期,将绩点提高到了3.5分,0.1分的差距背后是“那个学期的课程超过一半的成绩都是A、A-”。
王同学也向记者表示,自己追求绩点主要是考虑到保研筛选,但他最终选择了毕业直接工作,“找工作的时候就没有看绩点,主要是看技能。”
而孙同学则选择了申请出国留学,在申请期间,她发现自己所在专业在海外申请中并不十分看重绩点,“我的绩点差不多是B+的程度,各个海外高校也没有标注特殊的绩点要求。”留学期间,她称自己曾与招生组教师交流,招生组提及了解到复旦大学整体绩点较低,在收到复旦大学学生的简历时,也会考虑到此种情况。
就这一情况,熊丙奇认为,推进等级制评分改革,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要真正实施过程评价、多元评价。“2020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高校确定保研名额,应强调考察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总体表现。其关键在于,要提高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的公信力,而不是还依靠考试分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