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培养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我国已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在当前的政策窗口期,早期培养要重点确立一个理念: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两个实践方向:面向人人的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对冒出来的“尖”因材施教;三个研究重点:拔尖创新人才特质发现、培养体系与体制机制创新;四个实践原则:把握兼顾好四对关系的统一性,即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发现与培养的统一、自主培养与国际借鉴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提出五项基本主张、十项实践探索。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育强国;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加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公平的必然要求
二、国际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趋势
2021年12月,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经合组织国家包容资优学生的政策安排与创新》报告指出,各国对“资优”(天才)尚未形成国际共识。5总体上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型与新加坡等“后起之秀”两种类型,虽然各国做法各有不同,但是从共通经验来看,基础教育阶段至少应该为拔尖人才的甄别和培养奠基。
一类是美国、俄罗斯等为了保持科技领先地位、通过立法开展拔尖人才早期甄选与专门培养的大国。从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就强调国家培养优秀科学家。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国防教育法》大力开展资优教育研究和天才儿童早期识别与培养。该法令总则既规定“必须选拔和教育我国许多富有卓越才能的儿童”,还规定为天才儿童提供专项奖学金,保证他们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21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强化了卓越儿童培养,最典型的法案是《每一个学生成功法》。俄罗斯联邦政府在2012年制定《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发现和支持具有杰出才能的儿童”。根据此法,成立了由副总理直接领导的“俄罗斯青少年超常儿童支持国家协调委员会”和专门研究机构。2014年,俄罗斯创设了“天才与成功基金会”。
另一类是新加坡、韩国等追赶意识强烈、努力创设早期识别和培养拔尖人才政策的“后起之秀”。2000年韩国颁布专项法律《英才儿童教育振兴法》,推动超常儿童教育体系的建立。该法明确提出,由教育部组建中央超常儿童教育振兴委员会,负责制订综合计划,规定教师研修以及经费支持等细则。另由韩国教育开发院建立了“国家超常儿童教育数据库”,发布《超常儿童教育统计年报》。在20多年的实践中,韩国形成了高中阶段的学校多样化,其中一类为“特殊目的高中”,在“特殊目的高中”里又有20多所“科学高中”(或“科技高中”)和“创新高中”培养创新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就设立“新加坡天才儿童处”,不仅在国内招生,还面向海外招生,招收资优或英才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有9所小学设立“天才教育项目”,在初中阶段设立“校本天才教育”。6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中部培养创新素养的跨学科学习
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核心内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已经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据考,这是国内最早使用“拔尖创新人才”一词。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上述目标再次予以强调。在汉语语境中,“拔尖”即出众、超出一般;“创新”表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人才”意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因而我们可以尝试进行如下定义:所谓“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精通某一专业领域,并在该领域对国家社会作出极具创造性贡献的人。
基础教育应当如何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如何从芸芸众生中将这些“好苗子”精准发掘出来,如何分门别类进行课程设计让他们能够“吃饱”,如何打破常规教学的条条框框探索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尽早开展研究。概括起来,至少要回答好三方面问题。首先是明晰拔尖创新人才的素养特质,即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什么特质如何进行早期发现其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体系问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需要怎样的教师队伍再次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支持保障,主要解决体制机制上的突破问题,包括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贯通协同培养方面需要怎样的机制培养过程中可以有哪些灵活的进出机制这方面的实践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供给。
大中小幼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中,早期培养究竟占据什么位置、应当发挥怎样的育人作用呢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经过多年探索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激情所在,使其兴趣点、擅长点、意义点三者形成交集。具体而言,在幼儿阶段着力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中学阶段帮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做到擅长,在大学阶段帮助学生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侧重于营造良好生态,让教师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冒尖学生,主动提供匹配的优质资源与指导支持,促进个体天赋能够持续发展为杰出才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我国实践探索的前期基础
(二)我国实践探索的未来展望
从当前基础教育实际出发,我们迫切需要确立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主张、研究方向、研究重点,进而明确实践路径,以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
1.明确五项基本主张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当引导形成以下几项基本主张:
(1)在培养中要注意“早期”与“培养”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过早地挑选和培养是不可行的。“拔尖”不能变成“掐尖”,因此不主张全员选拔集中培养,而是要及时发现冒出来的“尖”,并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
(2)拔尖创新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果没有必要的基础,创新则无从谈起。
(3)人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权利获得创新素养的培养。每个领域都可以产生拔尖创新人才,当前阶段更需要加强科学教育,加强科技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适合的环境。需要我们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及丰富的机会和资源。
(5)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更加强调以德为先。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拔尖创新人才除了具备某一领域的专长之外,还应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
2.推进两个实践方向
基于以上基本观点,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强化两个方面的实践:一是面向人人的创新素养培养,二是面向拔尖学生群体的因材施教。让更多孩子“冒出来”,实现区域、学校内的差异化教育,加强英才教育,促进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3.突出三个研究重点
4.推进十项实践举措
(1)加强教师专题培训。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选拔、差异化教学方法等议题,开展系列讲座与培训。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性格内向、来自弱势群体家庭)可能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2)建设创新素养资源。推进“三创”资源开发,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题,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比如理科创作类实践材料、文科创意类阅读材料,还有理科各学段衔接课程资源建设等。为实现实验室和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学习和创新资源库、实验室、活动场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3)探索贯通培养机制。搭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强化协同育人、贯通培养。为具有天赋异禀的学生开辟有助于其成长成才的培养通道,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贯通培养。
(4)推进社会实践计划。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在社区开展社会实践、项目设计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培育创新人才和创业意识。
(5)丰富创新素养大赛。通过在学校、社区等地更加多样化搭建展示平台,组织科技类创新实验大赛、科幻创作大赛等,通过各类竞赛、展览、展示、评比等活动,为各学科特长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平台、资源,提供更为丰富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增加个性化学习关怀与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7)遴选区域学校典型。发现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的区域、学校、家庭、个人经验,分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联盟,提炼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中国经验,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中国方案。
(8)设计因材施教实验。设计学区内跨校、学段内弹性学制、小学全科教学等实验,建立各级各类荣誉课程等高学业挑战度个性化教育资源,建立准入标准和进出机制,推进因材施教。
(9)开发早期识别工具。就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画像,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成长经历发现成长规律。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发现,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领域合作研究,尝试研制量表。
(10)创新培养机制。提炼以评价改革、学段贯通、课程一体、优质师资供给一体、教学创新为载体的经验,建立家校社一体化、大中小学一体化、各级部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
作者简介:倪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