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省教育厅数据,2000年以来,邵逸夫分13批次在陕169所中小学建设校园项目,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4亿元,其中邵逸夫捐赠资金为7095万元人民币。七千余万元的捐赠资金,带动了中央、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三四个亿的教育项目投入。
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逸夫楼!
让人肃然起敬的逸夫慈善路
新浪微博昨日发起投票调查:“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短短两个就有万余人参与投票,其中81.1%的人选择了“逸夫楼”。
■在陕西
■在内地
■在香港
上世纪八十年代,邵逸夫捐出1.1亿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兴建“逸夫书院”,现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资助的建筑。
医疗方面,他在1977年成为香港红十字会会长,1998年卸任会长后,仍然担任该会的副赞助人。邵逸夫亦曾于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
■在全球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邵逸夫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
邵逸夫在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届于2004年举行,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综合
西安学子,你在“逸夫楼”上过自习吗
昨日上午,记者在西安一些高校看到,许多学子正在冠以“逸夫”名的教学楼或图书馆内自习,此时,有些同学还不知道大楼的捐助者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昨天上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逸夫图书馆”的电子屏上,打出了“沉痛悼念邵逸夫先生去世,向中国伟大的慈善家致敬”的纪念文字。
■西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柳魏美合在“逸夫科技信息楼”已上了两年多的课,昨日早上起来刷朋友圈时看到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邵老是位大慈善家,每年用在教育上的捐款达一个亿,当时可以说相当震惊。”柳魏美合说,“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形容他,最恰当不过了。”
■西安交通大学
“时光流转,这些学堂圣殿已经是记录了一代代交大人奋斗足迹的岁月丰碑。先生泽被千秋,厚德载物的精神如星汉灿烂,为世人敬仰!而今鹤归华表,龙隐海天,无限哀哉!留得丰功垂青史,保有大节在人间。”西安交通大学已于昨日向邵逸夫先生治丧委员会与邵逸夫先生亲属发去了唁电,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深切的缅怀与慰问。本报记者谢勇强
捐建了那么多“逸夫楼”,他的寓所却多年未翻新显陈旧
对于街坊来说,人称“六叔”的邵逸夫并不神秘,年过50岁的林叔告诉记者,六叔的车牌只有一个“6”字,香港人都知道。
以前早上经过,常常看到六叔在楼下社区花园里专注地打太极,只是最近两年见得少了。综合
邵逸夫曾到西安交大,老校长史维祥回忆赴港出席捐助仪式
西安交大表谢意曾送邵逸夫肖像油画
西安交通大学有三栋建筑是以“逸夫”冠名的。作为参与其中“逸夫科学馆”捐助与修建全过程的亲历者,本报记者采访了当时的西安交大校长史维祥与副校长王则茂。
曾经三次捐助西安交大
1987年和1997年,邵逸夫两次捐助西安交大修建“逸夫科学馆”和“逸夫工程馆”。2005年,西安交大通过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申请到了邵逸夫基金的教育捐款,专项资助他们“逸夫外文楼”项目400万元港币。这也是西安交大第三次获得邵氏基金资助,资助力度和次数均居高校前列。
关心内地教育、捐款用途
当时负责西安交大校园基建的王则茂,上世纪80年代到香港去拜望过邵逸夫。当时是香港校友会的会长带他去的,“在邵逸夫家的客厅里,只是和他打了个招呼”。
据史维祥回忆,邵逸夫特意陪着大家参观。邵先生很关心内地教育,向他提了很多问题,“学生需要学几年,怎么考进来的,学校有多少人,多少研究生,捐款准备派什么用场。”邵逸夫不仅在香港很有名的酒店请他们吃饭,还带着他们去邵氏兄弟的片场。“当时一个片场正在拍武打片,我还记得演员像空中飞人一样。”史维祥印象中的邵逸夫很慈祥、很随和,邵逸夫告诉他,自己每天都要锻炼身体,跑步、爬山,“那时候邵先生的年龄已经相当大了,但是身体确实相当不错。”
本报记者谢勇强
香江大亨的爱情故事
邵逸夫投拍了许多电影史上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而他一生的爱情故事也像电影一样充满传奇色彩……
冲破世俗,他娶了朋友的女友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邵逸夫中学毕业后,随三哥赴新加坡涉足电影业。
90岁时又再婚
邵逸夫两子两女自小便交由在新加坡的兄长邵仁枚教养。因为方逸华入主邵氏,1981年大儿子邵维铭与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两子移居新加坡后,父子不相往来二十多年。直至2007年邵逸夫参加颁奖礼,他的两个儿子才终于露面,关系开始好转。综合
逸夫楼,比任何文字更有力量
百度地图上搜索“逸夫”两个字,各种带着“逸夫”字样的教育、医疗机构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神州大地上。向先生107岁的一生致敬,它们比任何文字更有力量。
逸夫先生的一生,不但诠释了如何努力创造财富,而且还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和使用财富。其实,逸夫先生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
逸夫先生去世后,网友传诵着他曾说过的话:“我的财富取之于民,应用回到民众。”“一个企业家的境界就是慈善家。”“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这些话语,掷地有声,令人敬佩,更发人深省。
当下中国,依旧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依旧有很多孩子没有良好的教室;一些人富豪榜名列前茅、慈善榜却名落孙山;一些人聚财有方却少有捐助之举……
逸夫先生走了,他是一面光亮的镜子,温暖和感动着人们,值得缅怀和学习。人的一生,追求财富的同时,还要学会使用财富,让财富惠及自己的同时,惠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