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展示荷兰画家卡雷尔阿保尔的“自由的呐喊”。(师)现代艺术总是带给人新奇的
惊讶,这幅作品就是一个例证。为了表现艺术应有的活力,画家从儿童画中寻找灵感,这幅
“自由的呐喊”是画家阿保尔的代表作,画家认为生活要自由,思考要自由,想象创作都需
要自由,所以用这幅作品来书写对自由的珍爱和渴望。
现在我们是否也用这种自由的精神一起来合作创作一幅作品呢。
以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导入新课。学生以接龙的方式,在教师事先画好色块的基础上,
加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注意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和谐,注意画面的美感。游戏是学生
的天性,以游戏作为导入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无拘
无束,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展阶段
7分钟下面我们来欣赏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来搭配色彩的。(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归纳。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大师常作的方法有两点:
1、色彩对比。2、色彩调和。
学生进行色彩游戏搭配练习。欣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欣赏过程中除了引导学
生分析大师是如何搭配色彩(突出重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
深入阶段
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个人的情感,大师们的作品中也常常利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
析《向日葵》、《呐喊》、《门》、《大堤上的缺口》等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听音乐,想一想这段音乐与所展示出来的作品,哪一幅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在这一
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自由的开展探究活动。
讨论内容为:
1、从作品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出画家想表达某种情感?
2、画家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在画面的构图及颜色的搭配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作品《门》、《大堤上的缺口》与前面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4、所有这些作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活动:“找对子”,课件展示两幅作品,听音乐,看看哪一幅作品所传达给人的情感
与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相吻合。这一阶段是深入阶段,在图片的采用上跟发展阶段有所
区别。引导学生以图片欣赏为学习线索,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形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按照此方法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于必要的点拨,最后得于解决问题,突破难
点。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的体现。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及时的对教学进行调整。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一种。)
1、可以在老师设计的图形上直接上色。
2、可用颜色表现喜、怒、哀、乐,形体不作限制。学生练习,在材料上可互相交流,
可独立完成,也可两人一小组完成。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表现能力。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提出整改建议。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创作的想法。自评、互评作品。学生的自评与互
评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通过每一堂课对学生自评与互评能力的培养,使每一
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愉快而有效地进行学习。
巩固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学习,了解了现代绘画中大师对色彩的搭配除了使用颜色的对
比、颜色的调和外,还利用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生活因为有了色彩,所以才显得更精彩。愿同学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对照老师的小结,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思路,寻找自己还存在的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的
知识。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有利于养
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拓展课后拓展: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为一生活物品设计一装饰图案,如杯子的图案,
袋子的图案或墙上的装饰画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向课后,自己再继续研究探讨。培养学生
对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能力。
《画漫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欣赏漫画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
情感:认识漫画具有特有的讽刺丑恶,弘扬正气的社会功能还具有其独特想法,画漫画
就应该有独创性在里面,要别出心裁。
能力:初步掌握漫画创作的常用手法。
教学重点:
打破学生对漫画创作的神秘感。漫画创作就是通过夸张、对比、误会、比喻等一些常用
方法将事情表现出来,或讽刺或幽默,给人们讲述一个道理或带来乐趣。
教学难点:
有些想法可能学生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可适当的补充一些文字对话,但是不能因为漫
画的线条比较简单而漫不经心,潦草从事,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漫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准备
学生:课本,起稿用的铅笔、橡皮和黑色的笔。
二、导入新课
1、打开课件第一页;给学生讲一个笑话,吸引他们的兴趣。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同学们想一想表现笑话的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
说可以以画画的方式表现,正好导出课题。
3、导出新课,板书课题一《画漫画》,展示课件。
三、展示课件学习新课
师生共同观看课件,学习漫画的类别,特点,和创作。
1、展示漫画定义一一是可以用于讽刺或用于愉悦,但必须具有幽默感的图画。
2、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漫画的形式多样,你们能将这些漫画分分类吗?接下来让学生
观赏一组漫画图片,再回答。然后讲述漫画的分类一讽刺漫画、幽默漫画、肖像漫画。(分
别展示每个分类的漫画各一幅进行详细讲述)
(1)讽刺漫画:讽刺社会生活存在的一些现象,讽刺的内容大到国际问题,小到生活
琐事;展示漫画《顾客是皇帝》一一商家常将顾客称为上帝或皇帝。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售
货员比喻成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此忖再把漫画的标题《顾客是皇帝》与画面连起来,就是一
幅批评售货员蛮横态度的讽刺画。
(2)幽默漫画: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健康的快乐的漫画;展示漫画一一画面中一直母牛
和一只公鸡都盯着一个鸡蛋看,搞笑的是鸡蛋却拥有牛的皮肤花纹,让人看了都好笑。
(3)肖像漫画:用简约的笔墨概括出对象的特点,利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人物形象。
展示漫画《赵忠祥》一一这幅漫画是著名电视主持人赵忠祥的漫画肖像,作者将人物的面部
特征、性格特点、成就等方面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3、下面再简单讲述漫画从篇幅上的分类。
——单幅漫画:通过一幅画就能揭示事物的矛盾表现作者的意图。
连环漫画:有固定的主人公,系列篇幅从三、四格到多格,从事件的发生一发展一转折
一意外的结尾,为读者讲述幽默或讽刺的小故事。
长篇连环漫画:特指日式的连环漫画,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处理画面的连续关系。
4、接着问学生喜欢漫画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搞笑幽默。
5、然后让学生观赏一组各种类型的漫画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观赏图片谁能
说说漫画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讨论回答。
接下来先讲述漫画的前两条特点一一
①要有令人发笑的功能。
②具有多种表现方法:对比手法、夸张手法、比喻法、推理表现法、比拟手法等等。
6、做一个互动:在黑板上贴上明星的肖像漫画挂图,让学生做连线游戏,再问学生看
看这些明星的肖像漫画有什么特点?导出漫画的第三个特点一一夸张的构思和夸张的造型。
7、课件展示一幅四格漫画,留下最后一格,让学生自己设想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让学
生展开联想,讨论发言。最后出示结局图片。
四、小组活动绘画训练
把笑话改为漫画进行创作。分成小组进行集体创作,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设计更夸张和别
出心裁。
五、课堂作业展评
把学生小组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评选最好的作品和创意。
六、总结
漫画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绘画艺术,它的魅力表现为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或发人深思
或令人捧腹,使人回味无穷。优秀的漫画作品就像我们身边充满智慧的伙伴,使我们的生活
充满笑声,富有情趣。
七、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漫画知识自己创作一幅自己喜爱的漫画作品。
《书籍装帧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分类,掌握封面设计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书籍的分类,分析封面设计的
三要素,通过尝试简单的封面设计,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提高艺术设计方面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封面设计三要素。
难点:封面设计的构思与构图。
三、教学资源
学生方面:铅画纸各种绘画用彩色笔。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明:当我们走进书店选择图书的时候,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各种书籍的封面,封
面是书籍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导入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有助于加深学
生的理解与认识。
1、同学们,当我们来到书店选择购买图书的时候,你最先看到书的那一部分呢?
2、学生回答的同时,逐渐说明“书籍封面”这一概念。
3、浏览各类型封面设计,引出新课。
(二)授新
1、书籍装帧简介
说明:本环节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图例的方式进行,
简要说明书籍装帧及各部位名称。如装订、开本、书脊、封面、封底、衬页、扉页、目录、
正文、插图等等。
1)同学们我们天天看书,知不知道书都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
2)课件播放、学生讨论。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书籍分类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欣赏、分析、讨论的方式,将学生课前找来的各种类型的中外
书籍进行分类借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书籍分为三大类:儿童读物类、
文学类、科技类。
儿童读物类书籍封面设计常采用一些精美、有趣、生动、漂亮的儿童画来吸引小读者,
封面上的文字较为活跃、夸张。文学类书籍封面设计通常采用插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文
学类书籍内容很广,作品的风格、年代、背景对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科技类书籍包括各种
专业书籍,科普读物等等。设计时通常要求在符合专业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常采用抽象
图形,也可用真实的图片材料。
1)以小组的形式,将各自收集的图书从封面设计的内容、形式上加以分析。
2)小组之间相互交换图书继续分析。
3)概括分析结果,将图书分类。
4)教师总结以明确结果。
3、封面设计三要素
说明: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要素与封面设计的关系。
封面设计是依靠文字、图形、色彩来体现设计构思立意的,文字、图形、色彩在封面设计中
是必不可少的三个因素。而封面设计的表现是根据书籍的主题和内容,将不同形态的文字、
图形、色彩与它们置于不同的位置,所产生出不同的感觉相结合来表达实际的内容。
文字:封面上的文字主要是指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称。可将文字视为点、线、面
来进行组合排列。
图形:在封面上一切具有形象的都可称之为图形,包括了摄影、绘画和图案装饰。有写
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
色彩:是封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色彩的配置中要注意主色调,在画面中占有一
定的比例、面积。其他色彩与主色起着协调、呼应、对比的关系,其比重不能超过主色调。
1)课件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封面,给学生以视觉刺激,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封面设计的三
要素。
2)出示作品请学生从文字、图形、色彩三方面对作品加以分析、理解,体会。
4、封面设计的构思与构图
说明:此环节教师应采用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书籍封面设计加以具体说明。封面设计的构
思与一般绘画的构思有所不同,封面设计因受到书的题材、体裁和内容的限制,有着一定的
局限性。它要求根据书籍的内容等加以取舍、加工和组织,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来。如果构思
是设计的起点,那么构图则是把那些抽象的思维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过程。
(三)操作
说明:本课从内容上讲,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及美术字的书写能力,相对八年级
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次操作在内容的设计上,和操作的方法上,应适当降低难度,
尽可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从
而加大学习的乐趣。
作业内容及要求:
1、在《卡通集》、《故事会》、《美术》中任选其一给与封面设计。
2、可手绘、剪帖、也可电脑制作。
3、图、文、色运用得当。
4、构思构图巧妙。
(四)评价
说明:评价时按常规分自评、互评、教师总评三部分进行。自评可以谈感受、谈体会、
谈设计过程。互评以评价同学封面设计的图、文、色是否相互协调及构思构图是否合理巧妙
为主。教师总结评价时,以鼓励为主,加以肯定的基础上,从色彩三要素结合方面给予指正。
《制作精美书衣》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书衣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制作书衣的步骤。
(-)导入
师:你们知道书衣是什么吗?生:……
师:书衣的作用是什么呢?生:……
师:那我们该如何制作书衣?今天这节课就来教大家如何制作精美的书衣。
(二)制作书衣步骤:
第一步准备好纸
比例大概是书高度的3倍宽度的2倍。
第二步把书放到中间位置
第三步像普通包书皮那样两边折起包住书皮,
成这个样子:
第四步把书先拿出去在折进去的最里面的边上折出一个小边,然后如图那样把里面那
层对折。
成这样:
第五步把边上的折叠部分再向外打开
然后折起四个小角,
下面这张图是两步和在一起了:
第六步再把这个边折回去成下面这个图的上半部分的样子
然后把最开始折的那个小边边(这个时候应该在折出来的夹层里面)掏出来让他扣到外
面如图的下半部分)。
第七步如图把书放好到中间位置两边折起(马上就要成功了)。
折完之后把书扯掉折好压平应该是下图的样子:
最后一步把书放进去如图
然后合上书,夹层可以放书签
(三)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制作一个书衣,要求美观、有创意。
同学之间互评,再由老师统一评判。
《学画中国画(一)》教案
欣赏古代优秀作品,启发学生认识和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理
解树是山水画主要表现对象之一,学画树也是山水画入门训练的重要一步。
激发学生尝试用笔墨表现自己喜欢的树。学习最初步的画法,生动地表现不同树的特点。
教具准备:
导入:
你认识的树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会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它们?
讲授:
出示图片,欣赏龚贤作品。
观察讨论:树的形象特点,墨色的变化与表现前后位置有何关系。
组织学生看书,并找出画树的步骤。
演示画树的方法:先画树干,在画树枝,最后画叶。让学生看教师范画,从而讲清不同
的表现方法。
出示两幅树的速写稿,请学生仔细观察,用毛笔大胆地画出自己感觉出不同特点的两棵
树。
注意事项:在绘画中注意毛笔的使用方法,桌面的整洁,画树的步骤,以及初步感受墨
色在宣纸上的变化。教师辅导。
小结:
将画面生动有特点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请全班同学帮忙总结优点,并鼓励全班学生的
进步。
有关中国画意境的赏析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
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中学生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不得要领只看皮毛,就自然感受不到
这一国粹的精妙之处。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
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
瑰宝和骄傲。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
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
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
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
主,以色为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
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
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作于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这都与道家思想
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诫,
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
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当然这样
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
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
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就是指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那种感情交融、虚实相生
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详细来说,就也就是指一幅画气韵生动与其
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深邃境界。中国画追求意境、抒发主观情感的倾向,主导着中国画的艺
术发展。意境在中国画中包括的内容十分多,大多依照特定主题(内容的主体和核心)进行
构思、取景、构图、造型和摆设情节进行主次描写、虚实关系和画面的处理等,都在“立意”
上下功夫,而且以足可传神为要领。王维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所
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还有人说:“画立于意而归于笔”。总而言之,“意旨”是画
的灵魂。而“意”既指“意象”,又指“意境”。唐诗里的许多诗境并且是画境。所谓“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一幅画常常是对象的特征和画家的体会相融合的真实表现。感情交融的
形象,才是诗的形象;“意中有意,味中有味”,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幅情意深厚、
表现力强的绘画作品,对欣赏者的确具有深厚而长期的吸引力。
在中国画论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王昌龄的《诗格》。《诗格》提出“诗有三境”,
即:一日:“物境”,指入于诗(山水诗)的那种令人心醉神往的山水美景;二曰:“情境”,
指入于诗的那种切身体会到的“娱乐愁怨”的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三曰:“意境”,指入于
诗的那种“张于意而思于心”的微妙复杂的心灵活动。
中国画意境,便是画家经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经
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就是作品成功与否的主要原因。
齐白石的绘画,除了在表现本领方面有独到之处外,耐人寻味的意境并且是作品不朽的理由。
老舍曾请白石老人作画,并要求以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画面怎么样才气反
映此句诗的意境呢?老人思考了好多天,终于画成了咱们现在见到的作品。看过这幅作品的
人,无不称绝。画面以淋漓的水墨画出了山峦映衬的山涧,乱石中清泉涌出,蝌蚪摇曳着尾
巴顺流而下。作品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将至十里之外;由活泼的蝌蚪自然地
联想到在山涧里生活着无数的青蛙。由山泉和蝌蚪便联想起青蛙和蛙声,联想中蛙声又伴伴
随着山泉的水流声组成动人的交响曲,以虚写实,画中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中国画表现情况比力概括、简练。自然界形象至为繁锁复杂,绘画时一定加以概括、取
舍,画面却要求表达的内涵愈'‘多中国画主张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要求景愈少
而意愈深,假设景少而意寡就不可。概括是舍弃不如有需要的细节,中国画在人物形象、衣
纹组织、山水树石、花鸟鱼虫等无不进行大胆概括,大量去掉烦琐细节。关键在作画时胸中
画意耍浓,随兴抒意,意不在形迹,落笔工中求写,直中含曲,经意而没有经意,变幻多机。
从传播至今的中国古代名画看,北宋董源、范宽的全景式山水,李公麟的“不使丹青而光彩
照人”的白描人物画,南宋马远、夏珪的山水画采纳应用边角近景式的构图,和元四家的作
品风格都各有创新,皆善概括取舍者,形象效果却极为丰富。提炼是复杂现象中单纯简练的
造型法则,如人物勾描、渲染、山水皴法、花鸟点簇等,表现情况愈单纯,简练效果愈佳。
中国画常常是“由小见大”“以少胜多如人物、花鸟画等背景常常全部省略,倪云林山水
画中的天、水、云干脆留成空白。景物中的某些局部亦可大胆省略,这样一些留下的空白不
是无画,而是有画,是更十分主要的画。山水画中的远景全留空白,仅有数帆,但觉天水一
色。浩淼无际,意境深远,给观者带来无穷的想象。如宋梁楷的减笔人物,黄公望的疏体山
水,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郑板桥画竹,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境大意深,每一笔画中皆具
有最丰富的内涵。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和新安画派、扬州八怪等绘画艺术,承继了过去优
秀技法,可以体验生活、细察,但是有所创新发展。
意境在中国过去绘画中被称为“画之灵魂”。中国画是我国艺术的精粹,它以笔墨为工
具,以写意为灵魂。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绘画形成了本身固有的根基,那便是博大
博识的笔墨精神和写意精神。国画是非常高明的,它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国画创造发展丰富
了中国文化,图画发展便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史。中国画,它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
有它最基本的规范,中国画有本身的过去规范,咱们要承继中国画基本特征,由于,中国画
的特征才是咱们中国人的。对“意境”美的共同关心和仲爱,使得中国画升华为艺术的一种
十分主要的表现情况。因此,脱离了对“意境”美的多方面探究,中国的绘画就为有停留在
技术的大概是对自然的简单模写上,一幅画假设缺乏意境,就不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使人产生共鸣。意境是在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相互转化、升华的意蕴式形象
中出现出的感情交融、虚实统一,可以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义的至高境界。
其特征是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详细形象并隐藏着中国文化、审美、美学奥秘在
内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是画家情感、抱负的主观创意,“境”是生活物象的客观反映,
意境是由这两种方面的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
在中国画当中,有的人认为“意”便是作者本身的思想感情表现与传达。其实不尽然,
中国画重“意”,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内心的主观情思与自然物象的交融、浑化。中国画
的意境是画家在艺术创造整个过程中“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相碰撞得闪光和结晶。它
所出现的独特的空间包涵了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最深处的生命景象。
《学画中国画(二)》教案
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
水画儿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二、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课前准备:
中国画(以山水画为题材为主),山水画技法课件。师生共同准备中国画的工具与资料。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
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
书画的一体。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二、揭题:学画中国画(二)
三、授新
1、法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思考:A造型特点B技巧运用C表现手法D感受。
D如何表现。绘画步骤等。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
融的笔墨情趣。
3、师生共创;请生简述自己做画步骤,方法,师师范步骤,技法。讲授示范表现山水
画技法A皴法B披麻皴C斧劈皴D点苔。讲解师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4、欣赏中国画其他技法点津。
5、小结作画步骤。
四、引导创作
1、欣赏课本范图及其他学生的优秀山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交流练习过程中的一点成功之处,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
笔墨的用法。水墨的焦浓重淡轻干湿等等。
五、学生创作
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师巡视。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
六、作业展评
学生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师点评优秀作业,小结本科重。
难点。
七、课后拓展
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现创造的乐
趣。
2、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学做浮雕》教案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浮雕的历史和艺术特色,体验雕刻材料的特性。
2.能力目标:选用合适的材料,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掌握一些雕刻手段和技法,成功
地雕刻出一件浮雕制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选择合适自己操作的材料,雕刻出一件表现动物、植物或其他造型的浮雕作品。
雕刻技术的掌握和雕塑作品的构思创意。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泥团、肥皂、红萝卜、白萝卜、马铃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等。
2.教师准备:石膏浮雕、雕塑作品图片、浮雕图片、几种浮雕作品、泥团、肥皂、斜
口刀、小刀、各种雕刻工具等。
一、游戏:摸一摸猜一猜。
师:快乐的美术课开始了,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摸一摸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箱子,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老师藏在箱子里的神秘物
品,猜一猜,这是一件什么物品。(在学生摸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说出浮雕独有的特点:下面
是平的、表面凹凸不平、手感坚硬等)
师:请把你摸到的神秘物品拿出来,到底这是一件什么物品呢?原来这是一件浮雕工艺
品(石膏葵花),大家没有猜出来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制作浮雕工艺品。(板书:学
做浮雕)
二、欣赏认识雕塑作品图片,认识浮雕。
1.认识雕塑作品
(1)学生分小组欣赏雕塑作品图片。(看一看)
(2)你见过的雕塑作品有那些形式?(想一想)
(3)教师讲授雕塑作品形式及分类知识:(出示相应的雕塑作品)
圆雕:独立的、有三维空间的、可多角度欣赏并触摸的雕塑。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的半立体造型,材料一般为石膏、陶土、金属、木、
石、纸等。
透雕:具有前后通透空间效果的雕塑。
2.请同学们把雕塑图片按雕塑作品的形式分类一下。(做一做)
3.感知浮雕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三、深入揭示课题。
1.生活中常见的浮雕。
(1)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到的有那些浮雕作品?(说一说)
(2)师小结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浮雕作品:石膏像、硬币、玉佩、笔筒、椅子靠背、
房屋装饰。
2.浮雕的种类。
(1)浮雕有:木浮雕、石浮雕、玉浮雕、铜浮雕、铁浮雕、银浮雕、石膏浮雕、纸浮
雕等。
(2)我们刚刚认识浮雕作品,现在还在学习阶段,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用什么材料
代替呢?(想一想)
(3)师总结:泥团、竹板、纸板、胡萝卜、白萝卜、马铃薯等。
3.教师用白萝卜演示制作浮雕作品。A先构思b起初稿c雕大型d细雕刻
四、欣赏课本上的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事情往往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材,如何下
手雕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本上的范画作品。(看一看)
师:如何制作浮雕作品呢?其实不是用白萝卜是用泥团其他的材料来制作浮雕作品,
方法都是一样的。简单的说就是在雕塑材料的平面上,用刻、凿、切、削、挖、镂、磨、铲
等方法去掉多余的部分,留下我们设计好的形体,并在较浅的层面上雕刻有凹凸感的、有一
定体积的造型艺术。
五、学生进行创作实践,交流评价。
1.自由命题、自由选材。(想一想)
2.学生开始创作浮雕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做一做)
3.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上讲台上进行展示,然后进行互评、自评。(说一说)
《实用三视图》教案
1、了解三视图的基本含义及简要画法。
2、尝试进行三视图和立体图的相互转化练习。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视图和立体图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学会看懂三视图。
课本,电脑课件。
一、导入
我们在各种媒体上都会看到模特的时装秀,模特们身着时装在T台上摆出各种造型,是
用来一一(展示时装)。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段时装表演。(大屏幕播放时装表演片段)同
学们通过欣赏我们看到了一一(衣服)一一(正面、后面、侧面)所有的信息。我们在观察
事物时,要想获得所有的信息,我们会怎么去观察?(前后左右上下的看)几个面?(六
个)由于物体的相对应的面表现出的形象有相似或一样的可能。因此,我们一般只需要从
选择三个角度即可获得完整的物体形象。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下“三视图”。
二、知识环节自我展示
1.三视图定义
a、请同学们例举你所熟知的几何图形。
b、你会将这些几何图形组合成哪些立体图形?
2.三视图定义:从三个不同的视点测量所画出的物体的三个不同角度的平面形,可以确
定这个物体的全部形状的信息,这种平面图形被称为三视图。
3.数学中三视图定义:物体的正投影叫做物体的视图,从正面得到的视图叫主视图,从
上面得到的视图叫俯视图,从左面得到的视图叫左视图.
4.实力演练(完成课本练习)(考察学生对三视图及立体图的相互转化的情况)
三、大显身手我来设计
四、游戏
巩固学生对三视图及立体图的相互转化。
五、小结
三视图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同学们通过三视图和立体图的相互转化,不仅提高了同
学们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而且也为同学们九年级数学课的“三视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
学习基础。
《商品包装设计》教案
1.使学生了解商品的包装装潢的作用和包装的几种主要形式。
2.让学生将已学的装潢美术知识作一次应用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对装潢美术的设计能
力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装潢美术的兴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本课重点在于讲清包装盒的构造特点和用途
2.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从平面设计转化到立体设计,并达到内容与图形相统一,解
决造型符合陈设环境统一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每位学生须在课前准备小剪刀、铅笔、直尺,橡皮等工具,
40cmX30cm白卡纸两张。
(二)讲解新课
1.出示包装盒,导入新课。说明每一面的平面设计图案,总结学习装饰画的目的在于
应用。现在问题是怎样把平面设计应用到包装盒上。
2.商品包装的定义与作用商品包装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它起着保护商品、介绍
商品、美化商品、指导消费、便于储运、销售、计量等方面的作用。
3.怎样的商品包装能使消费者满意,怎样达到商品包装装潢的目的?提问,然后总结:
(有以下特点)
(1)介绍商品的名称,用途、性能和用法。
(2)形式新颖,具有视觉吸引力,同时方便消费者与同类商品进行直观比较。
(3)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包括携带、储存、使用以至保护、维修等。
(4)富有装饰艺术性,能为消费者增添美的享受。
4.简介三大类包装的特点和作用。
(1)运输包装(又称“外包装”),是以运输和保护商品为目的,一般采用木箱、瓦楞
纸箱、篓筐、塑料袋等,将商品装入,其装潢可以从简。例:电视机的外包装,整箱的苹果
等。
(2)销售包装(又称“内包装”或“原包装”),是商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外貌,其
包装装潢要力求精美。目的是为了销售,除了保护商品外,还要起美化、宣传商品,方便商
品陈列展销,方便消费者识别、选购等作用。例:洗衣粉、牙膏、茶叶等。
包装盖能撑起来露出商品部分陈列,以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的包装形式。例:名酒包装,咖
啡包装等。
5.包装设计的思路和要求:
(1)思想性:符合经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2)商品包装的造型及视觉设计;
(3)是选择简便、省时、省料的包装方法。
(4)是选择适合包装档次的包装材料。
6.包装盒的设计形成(分包装盒和包装袋)请同学回答所知道的几种盒的形式,然后
总结:
(1)折叠纸盒一一是用厚纸制成的盒状容器。厚纸先按盒展开的图形裁切,并在折叠
处作压痕(可用小刀背刻划),再折叠成可启口的纸盒(见课本第18页中的“曹素功墨汁”、
“永生两用彩色笔”的包装盒)。
(2)扣盖式折叠纸盒一一这是盒身和盒盖分离的折叠纸盒。在不盛装产品时.,纸盒可
折叠成片状,使用时拉开成盒,盖扣在盒子上。
(3)抽屉式折叠纸盒一一又称屉匣盒,由盒身与抽匣两部分组成。抽匣像抽屉状要能
塞进盒身(外壳),所以设计时盒身要比抽匣稍大一点,折叠后用粘合剂粘在折叠处的边角
即成。
(4)手提式折叠纸盒一一在包装盒体上装有提手,便于携带。(见课本第18页下图中
的“宝宝桔味饼干”)。
(5)固定纸盒一一形体比较固定的包装纸盒,一般用纸较厚,刚性比折叠纸盒强。
7.制作步骤:
(1)构思立意:首先想好是为什么目的而设计;设计时,先要考虑放什么物品,决定
它的高、宽、长;采用哪种盒子的形式,然后用铅笔画出折叠纸盒示意图。
(2)折盒:把示意图中的实线用剪力剪掉,把虚线用小刀背刻一痕迹,然后折叠盒。
(三)布置作业
要求同学设计并制作一只放置美术用品的专用盒,可在课后完成。
(四)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总结:
教师把方盒制作较好,图形和色彩较理想的作业向班里同学展示,并对全班作业加以讲
评。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和所需工具。(讲评时,优秀的指名表扬,以加强学习兴趣;较差的
作品不指名,指出缺点,以改正)
《面具》教案
1、认识面具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感受面具呈现的诡异神秘之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2、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
养人文精神。
教材分析:
面具是人类最古老的造型表现艺术之一,本课从认识面具入手,以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培养创造精神为重点,引导学生对面具的材料、艺术特征、艺术表现手法和制作工艺几方面
加以认识。
一、导入新课
1、欣赏一段戴面具的舞蹈视频。
2、教师提问:刚才这段舞蹈中人脸上戴的是什么?同学们谁有过戴面具的经历?
3、教师提问:既然面具这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面具这一课,好不好?
二、教授新课
1、面具的起源和功用。
2、欣赏课本中的面具作品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大量图片资料。这一过程中师生共
同总结出面具的艺术特色。
3、教师展示面具作品,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视觉感受,由此引出面具的材料和制作方
法。
三、学生制作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制作过程中播放音乐,并再次展示面具图片,创造良好氛围。
四、作品展示
学生制作完成,要求学生做表演展示,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到台上来,锻炼自己
的能力,并及时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
五、总结
同学们制作的面具很漂亮,表演也很出色,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在你们
以后的人生舞台上会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和更加完美的演出。
《绘画中的光与影》教案
1、知道光与影在绘画艺术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光与影在造型中的基本表现规律。
3、能够尝试运用光与影进行绘画练习或创作。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其表面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自己动手作画。
教学用具:
示范画、绘画工具(教师)、纸、笔、橡皮(学生)
引入:
我们说光与影是艺术家塑造形体,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光影不可分,它来自于大自然。
光赋予世界以丰富的色彩,没有光我们的生活漆黑一片。艺术家善于捕捉生活中光影的变
化,使画面丰富多彩,宛如一首节奏、韵律变化丰富的交响曲。
教授新课:
一、看一张风景图片,分析景中的光影受光面、背光面、投影灰面。
二、名家作品欣赏
达芬奇的素描5张。
共同来学习光影在其中的变化。
三、球体在明暗中的变化(苹果)
受光面的高光亮色调灰色调
背光面的明安交界线反光
投影
四、实物与画的对比
五、学生动手画一张球体素描
六、师生共同评析作业
课后作业:课后多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光与影的变化。
课后小结:本课的内容基本理解,并能动手表现出来。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音画交融》教案
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体会音乐与绘画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
乐表现绘画。
重点:通过音乐的比较欣赏,更好地促进对抽象绘画的理解。
难点:对抽象绘画中的形、色、结构、节奏等绘画因素的感受、体验与表现。
多媒体设备,课件,音乐。
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音画交融》,这一课涉及到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门类,音乐是听觉
的艺术而美术则是视觉的艺术,看起来它们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却有很强的内在联
系。这种联系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通感二
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一一线条来描绘音乐
师:我们在美术课上都会画一些静物或风景,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下面我们就试
试用绘画来表现一下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首先,我先放两段音乐,你们想一想能用什么样
的线条来描绘,为什么?并自己试着画一画。播放《献给爱丽丝》和《命运交响曲》
生:《献给爱丽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应该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命
运交响曲》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命运的跌宕起伏,应该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