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史籍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
第三,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史学的社会功能明显;
第四,史家群体成员广泛、队伍庞大,撰史者各代都有;
第五,中国古代官方、私家都对史书义例、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产生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起源、史学产生的条件;
2.理解孔子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3.重点掌握《左传》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史学的起源
一、远古的传说
远古传说在先秦古籍的记载中保存和流传下来:有居住情况、饮食情况、生产工具、婚姻状况、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及军事战争。
这些神话传说是中国史学的滥觞:是最原始的“口述史”,是研究原始先民历史的资料。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
(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这些原始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
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最古文字是殷墟甲骨文。
(2)历法的产生:从原始社会以后逐渐形成三类历法:阴历、阳历、阴阳
合历。
(3)史学意识的产生
第二节先秦史学的产生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商朝的史官,甲骨文称“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西周金文有“作册”、“内史”、“内史尹”。《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女史之称。
经过漫长发展,中国史学已初具雏形,标志:
第一,天子与各诸侯国均设置史官。
第三,初步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鉴戒作用。
第二节孔子修《春秋》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1.《春秋》诞生的条件
(1)商周以来不断积累的各种档案,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2)从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到诸侯国史,使编年体逐步得到发展,在写作技术上已成为可能。
(3)春秋晚期的“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家修史成为可能。(4)孔子的忧患意识。
2.《春秋》的主要内容
(1)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十二公、共242年历史。
(2)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经济文化方面;
3.孔子《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4.不足:○1、记事太简单。○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原因:礼法制度的需要;历史道义的承担;现实政治的压制。
5.《春秋》五传:具有“简而晦”的特点,出现解释《春秋》的五传。
古文经:《左氏传》
今文经:《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丘明《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史记》称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在西汉末期,古文经学家刘歆将《左氏春秋》与今文《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视为解释《春秋》的“传”。
《左传》记事续经文至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传文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事还下及智伯之灭(前453年)。
2.《左传》的史学贡献
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
第二,《左传》记事的范围更广泛。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4.《左传》的评价
局限性:《左传》的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有时把历史的变化的原因归之于天命。
《左传》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小结:中国史学兴起的标志
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史学的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
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
一、教学目标
1.重点了解司马迁生平事迹、史学思想以及《史记》的体例、内容、艺术特色、史料价值。
2.掌握纪传体史书的基本特点。
3.分析《汉书》与《史记》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
1.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内容、特色;
2.班固与《汉书》
3.班马异同。
第一节秦朝史学简述
分析:秦始皇“灭史”的原因?
1、从指导思想上,以法家治国,因私学不利于统治而禁绝。
2、从政治上,毁灭诸侯国史对秦的不良记录,维护其尊严与权威。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内容
《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共130篇,52.65字,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多年的历史。
评价:《史记》五种体裁从多侧面反映社会历史全貌,其容量大,表现力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