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生存不仅依赖于自身具有的先天条件,也依赖于以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构筑的外在支持。作为一个高福利的经济发达国家,芬兰非常重视社区与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特别是二者间的有机互动,形成了儿童发展的合力。社区被认为是儿童成长的家园,儿童归属感的培养以及爱国精神的激发都起源于良好的社区服务或社区教育,“儿童友好型”社区究竟是怎样?在如今人力、物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构建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本文将以芬兰赫尔辛基城市“儿童友好型”社区为例探讨以上问题,这可以为我国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与服务方面提供借鉴。
一芬兰国家“儿童友好型”
社区概况
1、“儿童友好型”社区解读
社区无论大小都是由许多个体与其所创造的环境构成的,社区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场所,为幼儿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儿童友好型”体现“重视儿童、尊重儿童、保障儿童权利”的理念。“儿童友好型”社区是指在儿童生活的家庭、社区中,对儿童友好、健康安全的,能方便儿童随时随地学习、游戏的物质和精神空间。构建一个儿童友好型社区,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积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还可以增长儿童社会认知和增进儿童社会情感体验与塑造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并且满足儿童在社区中亲子互动、人际交流等需要。
2、芬兰“儿童友好型”社区中的项目、资源和学习策略
芬兰赫尔辛基一直致力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社区也积极地为儿童提供互动、体验、探索的机会,让儿童在丰富的资源中欣然玩耍,在玩耍中学习各种技能,提升各种能力。芬兰赫尔辛基的国家科技馆、城市儿童博物馆以及颂歌图书馆就为儿童提供了这样学习的机会,满足儿童在社区获得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环境,提高了儿童生活质量。
儿童小镇
国家科技馆
芬兰赫尔辛基国家科技馆涉及物理学、生物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其中丰富有趣的体验项目为儿童提供了物理探索以及人际探索的机会。其一,物理探索有许多展区,各种展区针对儿童的兴趣和年龄阶段特点,开发了多种层次的活动,儿童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去探索。比如,在“恐龙世界”展区,学龄前儿童可以近距离观察恐龙模型,还可以使用VR眼镜感受实景。在“经典物理实验”展区,各种有趣的小实验需要年龄较大的儿童使用按钮或者触摸的方式进行探索,这种探索方式的设计增强了与儿童的互动。其二,在人际探索区里,科技馆为儿童提供积木、吸管等低结构材料,适宜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儿童可以与同伴一起玩耍、合作和探索,更多情况下,由于互动项目富有挑战性,家长也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探索。在科技馆的一些经典实验展区里面,各种小实验等待着儿童亲身体验,假如儿童不会操作,专业的工作人员会适时地提供帮助。在探索科技馆的过程中,儿童也在和同伴、家长和社会其他人一起互动,这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颂歌图书馆
芬兰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总面积达17250平方米,最大限度地尊重儿童,为儿童提供了充分的互动性图书空间以及亲子体验阅读空间。它是芬兰“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赫尔辛基颂歌图书馆鼓励家长带儿童到图书馆借书或进行图书阅读,它为儿童阅读开辟了极大的空间。一般的图书馆以各类书籍的展架为主并且仅仅提供座椅,颂歌图书馆则不同,它的空间设计完全考虑了儿童的身心需要,以儿童为本,竭尽所能提供舒适的阅读空间。在图书馆,母亲可以在沙发上为年幼儿童阅读绘本,也可以与学龄儿童一起在地毯上阅读。人性化的阅读空间提高了儿童的阅读质量和阅读体验。
二芬兰“儿童友好型”社区
建设特点
1、理念友好
2、服务友好
针对性、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可以视为芬兰赫尔辛基城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核心。
儿童与家长服务的差异性
儿童与家长都是芬兰赫尔辛基图书馆、儿童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服务对象,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参与,是芬兰“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芬兰儿童社区图书馆服务的很多活动都要求家长尤其是低幼儿童家长共同参与的,儿童阅读空间的设计不同于成人那么严肃,在人性化的阅读空间里,母亲可以轻松惬意地靠在沙发上为幼儿阅读绘本。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服务的差异性
3、政策友好
三芬兰“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对我们的启发
“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虽然我国个别城市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要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尤其是儿童友好社区的社会服务和政策倡导方面还是薄弱环节。芬兰赫尔辛基城市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发展的有益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例子。
1、社区要树立“儿童意识”的开发理念
2、构建以儿童为本的联动服务体系
3、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力量联合保障
理想的“儿童友好型”社区环境肯定是有国家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能被儿童认同的环境。因此,发展社区儿童服务事业需要政府、社区、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建设。一方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对于小康社会建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有利于创新国内儿童社会治理机制。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需要形成一个联合体,共同致力于儿童友好事业的发展。
政府层面
可以通过完善儿童社会福利政策,出台一系列儿童友好型社区标准化建设和服务发展规划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