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刘进宝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史部文献整理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AZS002),最终成果为专著《敦煌史部文献汇辑集校》(契约部分上下)、《敦煌史部文献汇辑集校》(籍帐部分)。课题组成员有:金滢坤、赵大旺、宋坤、秦桦林、孙宁。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成果以敦煌文献的整理、迻录为主要研究内容,其基本内容为文书的分类、定名、缀合、解题、录文、校记。分类主要参照《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并根据敦煌文献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定名是对前人已有的定名进行辨析,对定名不清、拟题可商或尚未定名的卷子进行定名;缀合是在系统调查整理史部文献的基础上,将断裂的卷子进行缀合;解题是对每一件敦煌文书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包括底本、参校本选择、原卷物理状貌、定名定年依据,内容简介、文献存佚情况、图版刊布情况和前人著录情况;录文是对原卷文字的准确过录,保持录文的原始性;校记是对文献录文的校订、比勘,明异同、定是非,以保证录文的可靠性,必要时对个别字词进行解释。在从事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所有录文忠实于原卷,力求保存原卷状貌。目前已出版的敦煌文献图版本浙江大学均有收藏,国际敦煌项目(IDP)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也公布了一部分彩图,项目组还专门购买了一批清晰的彩色图版,因此,项目组的研究条件较前人有了大幅度的改善。除个别收藏信息不明或未出版的文献外,所有辑录本的录文要求见到原卷的图版,有彩图的文献核对彩图。录文过程中对于一些文字清晰但暂时无法识读的,照描其形,不予臆测。对于一些常见俗字,正文中直录正字,但在校记中说明原卷情况。原卷有漏写的情况,如所缺漏的文字不影响文意,则不予臆补。如确需补充,则在校记中说明理由,对于校改文字同样如此,如对于S.3877《戊戌年令狐安定请地状》中的“不辝承料”,前人在整理、研究过程中均将其校作“不办承料”,而我们认为“不辝承料”语意亦通,并列举了敦煌文献中“不辝”作“不能”义的用例,因此尊重原卷而不予校改。此外,如社邑文书中对违反规定者的处罚中,常见“罚酒一瓮”的规定,在一些文书中也略写为“罚一瓮”,前人大多以意校补一“酒”字,该成果认为,社人对于“罚一瓮”所指何物均心知肚明,无须赘补。
第五,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同时进行。对于一些重要的写卷,该成果所撰写的题解其实就是一篇学术性的小札记,甚至一些录文和校勘成果本身就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如刘进宝教授的《敦煌文书〈后晋开运二年寡妇阿龙牒〉考释》就是该辑录工作的一部分,其中对“寡妇阿龙牒”的录文和研究性成果就来自该成果中对该件文书的题解、录文和校记。此外,项目组成员在录文过程中对一些问题产生兴趣,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其中金滢坤同志、宋坤同志的博士后工作就以文书辑录与研究为主,宋坤主持的“敦煌法制文书校释与研究”获批为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孙宁博士在承担籍帐部分辑录的过程中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唐代籍帐研究》。赵大旺在整理社邑文书的过程中确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唐五代敦煌社邑的经济互助”等。项目组成员还在《敦煌研究》《文献》《中国农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二成果的价值
该成果在充分吸收海内外学术界成果的基础上,对敦煌文献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地整理和录文,为学界提供一部精良的敦煌文献读本,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较为突出。
第二,一般认为,研阅敦煌文献有四大障碍:一是敦煌写本多俗字,辨认不易;二是敦煌文书多俗语词,理解不易;三是敦煌卷子多为佛教文献,领会不易;四是敦煌写本有许多殊异于后世刻本的书写特点,把握不易。所以,按比较合理的分类体系重新编排,编纂一部集大成的敦煌文献总集,做成像标点本二十四史那样的“定本”,帮助读者冲破敦煌写卷的束缚和限制,使他们不再受残卷、俗字、讹字等情况的困扰,帮助读者提高研究效率和阅读效率,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文本保障,使敦煌文献成为各个学科都可以使用的材料,就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者的心愿。也只有建立在这种高质量的校录基础之上,敦煌学研究才能走向深入,才能产生一批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超越前人的研究精品。
第三,有学者指出,在敦煌文献整理新的百年来临之时,应抓紧展开的工作包括对敦煌文献的类聚、辨伪、定名、缀合、汇校。该成果对史部文献的整理也包括了这几项工作,目前,《敦煌经部文献合集》早已出版,得到学界一致好评,证明这一工作思路是符合学术界需求的。史学界也迫切需要一部高质量的敦煌史部总集,以促进敦煌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为我国敦煌学研究昂首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