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3.00.067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刘素贞,张冰姿,高媛,等.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及启示[J].出版与印刷,2023(5):73-80.
关键词|集群化发展;知识服务;开放获取;出版伦理;国际出版商;科技期刊
一、国际科技期刊发展趋势
学术出版与传播涉及多个方面,其整体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出版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开放科学理念的兴起,以纸质印刷和传播为主的出版在形式和商业运营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性期刊出版机构积极顺应技术发展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在学术质量控制[3]、出版规模扩张[4]、知识服务[5]、新技术运用、开放获取出版、商业运作模式调整[6]、出版伦理规范建设等方面不断采取举措,成效卓著。
1.学术资源聚集与知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学术内容资源的高度聚集,尤其是高水平论文的聚集,可以有效地促进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开展知识服务和学术营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单篇论文或单个期刊的“学术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国际性科技期刊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集群化发展,很多知名出版机构或数字化平台通过以学术资源聚集与知识服务能力互为促进的方式快速规模化发展。
(1)通过集群化发展促进学术内容资源高度聚集
基于Scopus、WebofScience等国际性期刊数据库的统计显示,Elsevier(爱思唯尔)、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自然)、Taylor&Francis(泰勒-弗朗西斯)、Wiley(威立)等四大国际出版商被收录的期刊数量占比均显示出很强的集群化特点。(见表1)从Scopus数据库收录情况看,四大国际出版商出版的科技期刊占比达到31.2%。从WebofScience数据库的收录情况看,四大国际出版商期刊数量占比高达39.1%。
表1四大国际出版商出版期刊数量及其在数据库中的占比情况
根据Scopus收录的26227种期刊的论文出版及引用情况的统计表明:Elsevier虽只出版了全球9.3%的期刊和18%的论文,但获得了全球28%的引用;四大出版商出版的期刊数占比31.2%,论文数占比42%,引用占比54%,在出版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
(2)依托集群化出版建立高端知识服务平台
国际性大型出版商依托所聚集的大量优质学术内容,为其高品质的知识服务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保障。
以Elsevier为例,其目前已形成由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t、预印本和在线学术交流平台SSRN、科研索引和发现工具Scopus、科研绩效分析和评估工具SciVal、科研管理工具Pure和Mendeley等共同构成的产品矩阵,辅助科研工作者完成从查找信息、发现问题,到开展研究、解决问题,再到成果发布、交流、评价等一系列任务,提供科技情报和趋势洞察、科研分析决策、科研过程管理、科研绩效评价、科研效益和社会舆论增值等全周期闭环服务。这种通过依托集群化出版建立高端知识服务平台,进而吸引更多优质学术内容的良性发展模式,也是很多国际大型期刊出版机构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2.新理念不断促进出版创新发展
为满足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日渐迫切的对高效评审、快速发表的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和传播运营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
(1)以开放评审实现学术质量控制
在学术质量控制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期刊采取了开放评审(openreview)方式。
(2)以新兴媒体促进科技成果传播
(3)以连续出版模式保证出版时效
在论文出版形式和发表周期方面,期刊提供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发表更加快捷。
3.开放获取的出版与运营模式渐成主流
2022年4月,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cientific,TechnicalandMedicalPublishers,英文缩写STM)发布的“国际科技出版趋势2026”(STMTrends2026)主题是“大规模开放科学之美”(TheBeautyofOpenatScale)。该预测一方面是基于新世纪以来学术出版中的开放获取内容持续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学术出版的政策要求。例如,2018年9月,在欧盟委员会的支持下,来自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联合签署了一项论文开放获取计划“PlanS”。该计划要求,所有由上述11国以及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ResearchCouncil,英文缩写ERC)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的期刊或出版平台上。这一计划的目标是要终结期刊由读者付费的订阅模式,转为由作者或者第三方资助机构来支付论文处理费。再如,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于2022年8月25日出台政策,要求各机构尽快且不晚于2025年底更新公众获取政策,使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所产生的出版物及其支撑数据可以立即被开放获取。[14]上述政策必将加快推进全球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
随着开放获取的普及,期刊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2000年至2021年的二十余年中,励讯集团(RELX)的电子产品(electronic)收入份额从22%上升至86%,印刷品(print)和会展业务(face-to-face)的收入分别从64%和14%下降至7%和7%。
包括人工智能(AI)在内的许多新技术、新工具将在不久的将来被用于发现和传播知识。在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开放获取的日益普及,推倒出版商“付费墙”的趋势已不可逆转。[15]如何通过深层次挖掘内容、打造新的增值产品来填补论文筛选和出版过程的高昂成本,将成为出版界不得不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4.科研诚信与出版伦理规范建设持续加强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出版界、科研机构、专业组织或学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等合作,不断加强维护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规范举措的力度。例如,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英文缩写COPE)制定了针对出版单位、编辑、作者、审稿人等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fficeofResearchIntegrity,英文缩写ORI)、欧盟科研诚信办公室(EuropeanNetworkofResearchIntegrityOffices,英文缩写ENRIO)、英国科研诚信办公室(UKResearchIntegrityOffice,英文缩写UKRIO)等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南。
各大国际出版商也在积极努力,加强维护科研诚信的力度。出版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科研伦理培训纳入出版服务项目,有助于增强与科研界的连接,实现出版服务一体化,提高期刊作者、审稿人、读者的科研伦理素养,强化期刊在科研领域的话语权。例如,Elsevier应用严格的反剽窃工具,并在研究者学院(ResearcherAcademy)平台提供免费的科研伦理培训。通过学习免费课程,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可确保其研究符合顶级质量的期刊发表所需的伦理标准。[17]
2022年9月,一年一度的国际科技出版协会同行评审周(PeerReviewWeek,英文缩写PRW)举行,主题为“科研诚信:建立及支持科研信任”(ResearchIntegrity:Creatingandsupportingtrustinresearch)。会议认为,随着“再现性危机”(reproducibilitycrisis)和科研政治化倾向的出现,研究诚信问题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确保高质量同行评议、提振科学界对同行评议的信心,在全球面临众多危机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进步显著。然而,当前仍面临着出版规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在顺应开放科学大势、加强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建设方面也尚需不断努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国际性出版机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应在如下方面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加快发展。
1.加强集群化出版与运营,通过聚集学术资源不断增加规模效应
据统计,我国每个科技期刊主管单位平均主管3.83种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平均主办1.61种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平均出版1.17种科技期刊,[20]整体上科技期刊出版运营呈现“小、散、弱”的现状,是以“小作坊”为主的办刊式模式。为增强出版单位的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期刊管理部门和出版机构在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理念和措施方面开展了较多探讨和实践,[212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门共同发起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自2019年启动以来,集群化试点项目在刊群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刊群运营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合资方式建立了科爱公司,通过收购方式兼并了法国的EDPSciences出版社,目前出版科技期刊总数已超过500种,其中100余种被SCI收录;中华医学会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目前共出版期刊190余种;中国激光杂志社以光学旗舰刊群为核心,辅以平台合作,出版期刊总数约60种。然而,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出版规模相比,国内出版机构的体量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除了出版规模以外,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品牌效应,形成集团化优势和规模化效益也是国内期刊出版机构未来发展的方向。
2.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
3.准确定位“协同治理角色”,坚决防范和惩戒学术不端行为
三、结语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国际出版商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运作,产品内容实现了数字化、平台化和聚集化,运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他人之事,我事之师,我国科技期刊应当在良好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下,充分研究并吸取国际同行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有效推进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更好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任胜利,杨洁,宁笔,等.2022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23,42(3):50-57.
[2]朱作言,梅宏,刘徽,等.新时代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通报,2022,67(3):221-230.
[3]常唯,曹会聪,曹金,等.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0-17.
[4]王维,黄延红,任胜利.国际出版机构期刊集群化发展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5):596-600.
[5]顾立平,柴广成,杨阳.国际数字内容出版产业的垂直整合与跨界合作的战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2):239-246.
[6]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79-484.
[10]FRASERN,BRIERLEYL,DEYG,etal.TheevolvingroleofpreprintsinthedisseminationofCOVID-19researchandtheirimpactonthesciencecommunicationlandscape[J].PLoSBiology,2021,19(4):e3000959.
[12]BRAINARDJ.ACOVID-19publishingrevolutionNotyet[J].Science,2021,373(6560):1182-1183.
[13]孙书军,杨洁,李响,等.基于JCR的OA期刊出版格局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3,34(6):766-774.
[19]THORPH.ChatGPTisfun,butnotanauthor[J].Science,2023,379(6630):313.
[2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1-12.
[21]刘冰.面向世界一流: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与突破[J].中国出版,2021(6):15-19.
[22]张维,汪勤俭,王维朗,等.中外对比视角下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1,40(11):52-61.
[23]郑建芬,刘徽,王维杰,等.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基于“卓越计划”集群化实践[J].编辑学报,2021,33(4):407-411.
[24]张静.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策略与关键能力构建[J].编辑学报,2022,34(6):657-661.
[25]陈文静.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演进分析:阶段特征、动力因素和驱动机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5):573-581.
[26]马瀚青,关琳琳,孔丽华,等.数据仓储该如何助推中国科技期刊开放数据?基于国际科技期刊数据仓储的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4):470-477.
[27]HEC,XUJ,ZHOULH.UnderstandingChina'sconstructionofanacademicintegritysystem:agroundedtheorystudyonnationallevelpolicies[J].LearnedPublishing,2023,36(2):125-127.
[2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中国开放获取出版发展报告(202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59-65.
[29]叶青,缪弈洲,张欣欣,等.技术创新与诚信并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品牌塑造[J].传媒,2016(9):17-20.
Title:DevelopingTrendsandImplicationsofInternationalSci-TechJournals
Author:LIUSuzhen,ZHANGBingzi,GAOYuan,RENShengli
AuthorAffiliation:ScienceChinaPress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thedevelopingtrendsofinternationalsci-techjournal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sci-techjournalsinChina.Basedonsomerecentconferencereportsandliteratureonthe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sci-techjournals,thispapersummarizesthedevelopingtrendsofinternationalsci-techjournals,including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academicresourceaggregationandknowledgeserviceability,thecontinuouspromotionofnewconceptsinpublishinginnovation,thegradualmainstreamofopenaccesspublishingandoperationmodes,andthecontinuousstrengtheningofresearchintegrityandpublishingethics.Itissuggestedthatthesci-techjournalsinChinaputeffortsinaggregatingpublishingresources,embracingnewtechnologiesandmethods,andpreventingandpunishingacademicmisconduct.
Keywords:clustereddevelopment;knowledgeservice;openaccess;publishingethics;internationalpublisher;sci-techjournal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熊喆萍
期刊简介
《出版与印刷》于1990年创刊,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经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术性期刊。本刊专注现代出版与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出版与印刷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出版与印刷领域的产教研深度融合。读者对象主要为出版与印刷领域教育、科研及从业人员。主要栏目设有本期聚焦、研究与观察、出版实务、期刊研究、印刷与包装、出版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出版史话等,内容注重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