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视域下的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协同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和重塑着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数智环境,这两个机构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通过分析数智环境下档案馆与图书馆在技术驱动、业务转型、用户需求、管理变革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两个机构的协同建设对于应对“数字鸿沟”、推动知识服务创新、深化文献资源利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档案馆与图书馆一体化知识中心的协同建设框架,从资源协同、服务协同、人才协同等层面设计了协同建设的具体模式,以期为两个机构深化合作、实现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智赋能;档案馆;图书馆;协同建设

1数智环境下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分析

1.1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驱动

1.2知识组织、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转型需求

在数智环境下,档案馆与图书馆迫切需要在知识组织、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管理系统、机构协作和技术方法的局限,保存于各机构的文献资源整合建设问题日益凸显[2],且难以适应数字资源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亟须探索基于语义关联、知识图谱等技术的新型组织模式。在资源建设方面,数字资源大规模汇聚与开放共享已成为必然要求,而单一机构难以独立承担这一任务,需要加强机构间的协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服务创新方面,数字人文、智慧学习、个性化知识推送等新型服务需求不断涌现,要求档案馆和图书馆及时改造升级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更加智能、精准、便捷的知识服务。

1.3数字人文、知识发现、沉浸式体验等新需求的涌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用户对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人文研究的兴起,要求档案馆和图书馆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数据服务与工具支持,助力学术研究向数据密集型方向发展。用户对知识发现的需求日益强烈,他们期待档案馆和图书馆能够利用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知识关联与推荐服务。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也让用户对沉浸式阅读、互动式展示等新型体验提出了更高期待。用户需求的转变,要求档案馆和图书馆及时调整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1.4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变革趋势

数智环境下,档案馆和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面临深刻变革。传统的“条块分割、单打独斗”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可持续,亟须建立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突破学科壁垒,培养既懂档案、图书业务,又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绩效评估体系也需要进行重构,建立注重创新性、协同性、服务性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预见,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优化、绩效评估改革将成为档案馆和图书馆适应数智环境的关键举措,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2数智环境下档案馆与图书馆协同建设的必要性

2.1应对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公平共享

加强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协同建设,对于破解资源数字化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促进信息资源的公平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在更高层面推动两个机构的数字化建设,能够逐步缩小数字资源建设的差距,为开展深层次业务协同奠定基础[3]。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适应数字时代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获取路径,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优质档案与图书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三是发挥两个机构的资源优势与服务专长,通过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开发个性化服务工具等方式,能够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精准化的一站式档案与图书信息资源服务,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广大人群。

2.2顺应智能革命,推动知识服务模式创新

受制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与业务模式,档案馆与图书馆对新技术应用的认知不足,对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同时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导致智能化水平总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加强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协同建设,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集中力量突破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环节。通过联合攻关,能够促进两个机构在人工智能辅助编目、语义关联挖掘、跨库知识发现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强强联合,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数据中心,促进数据资源的融合应用;通过深度合作,能够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创新打造沉浸式档案展厅、智慧图书空间等新型服务场景。

2.3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档案馆与图书馆分别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些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档案馆馆藏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档案为主,这些档案资源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是开展区域发展史、机构沿革史等领域研究的权威史料。而图书馆馆藏则包罗万象、类型齐全,包括古籍善本、学术专著等,它们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各有侧重。从学科分布来看,档案馆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而图书馆则在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领域的馆藏更为丰富。

档案馆与图书馆协同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盘活两个机构的文献信息资源,激发其蕴含的学术价值。通过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深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有助于打造主题明确、内容全面、功能强大的复合型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持,进而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为知识创新提供持久动力。

2.4彰显社会效益,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档案馆与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机构,在传承人类文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档案馆与图书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通过古籍档案的整理出版、革命文献的征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抢救性收集等方式,两个机构的协同建设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支撑。同时,发挥两个机构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引领作用,创新开展档案展览、国学讲座等精品阅读推广活动,能够传播中华文化正能量,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磅礴力量。

3数智环境下档案馆与图书馆协同建设的模式设计

3.1一体化知识中心协同建设框架

在数智环境下,档案馆与图书馆协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造集档案信息资源保存、图书知识服务提供于一体的知识中心,实现档案资源与图书资源的无缝整合、协调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协同建设应采取多层级的网状架构模式。在宏观层面,应通过跨部门的政策协同,建立统筹档案馆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在中观层面,应通过跨区域、跨系统的业务协同,构建覆盖中央和地方、连接公众与高校的档案与图书协作网络。在微观层面,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聚焦核心业务,实现档案馆与图书馆在资源、服务、人才、平台等方面的精准对接和深度融合,推动两个机构协同建设向纵深发展[4]。

3.2档案馆与图书馆的资源协同模式

首先,要加快档案资源与图书文献的数字化进程,提高资源的数字化水平与深度。其次,要扩大数字资源的开放获取范围,统筹制定开放获取的标准规范,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再次,要推进档案资源与图书资源的知识关联,综合运用元数据、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挖掘资源内在联系,实现多维度、动态化的知识链接。通过资源数字化、开放获取、知识关联的无缝对接,形成档案馆与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的强大合力,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知识发现与获取服务。

3.3档案馆与图书馆的服务协同模式

一方面,档案馆与图书馆要加强数字人文项目的合作开发,聚焦区域文化、机构历史、名人档案等特色资源,共同开展主题数据库、数字展览、在线教育等数字人文产品的研发,以创新人文知识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档案馆与图书馆要发挥各自的场馆优势,联合打造兼具档案开发与图书利用功能的智慧学习空间,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学习的融合服务。同时,档案馆与图书馆还要在知识组织层面深化协作,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知识抽取、语义关联等技术,协同构建基于档案和图书资源的知识图谱,为智能检索、知识推荐等创新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4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人才协同模式

参考文献

[1]常大伟,刘菁菁.LAM(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协同服务的“碎片化”困境及其治理策略[J].山西档案,2022(1):21-26,39.

[2]陈海玉,赵冉,万小玥.基于LAM的西南联大文献资源整合与实现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4):28-35.

[3]方雯灿,王协舟.链接之内,视域之外:档案馆跨界合作研究述评[J].档案学研究,2023(2):12-19.

[4]贾琼,王萍.数字人文视角下LAM资源整合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21(4):157-164.

【作者简介】贾建瑞(1988—),女,汉族,山西晋城人,成都师范学院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

THE END
1.《我国档案文创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讲座通知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山五园文献资源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等课题;《图书馆学概论》(第四版)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主讲内容:我国档案文创产品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926 833 909 主办部门: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https://www.szcu.edu.cn/2024/1210/c335a69117/page.htm
2.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档案服务产业呈现出以服务发包、承包、监管、监理各方为参与主体,以档案整理、数字化、寄存、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等为主要内容,业务贯通、效益互联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但也要看到,其在技术、协作、运营、转型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等尚有不相适应之处。 http://www.hebdag.org.cn/contentTemp/content.html?id=6580
3.举办博物馆展览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三年行业发展报告.docx通过本报告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博物馆展览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博物馆展览行业概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博物馆展览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公众了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本章节将对博物馆展览行业进行全面的概述,分析其当前的发展态势与未来趋势。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0/8004046012007006.shtm
4.2025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市场调研:政策产业链现状与前景网络文学影响: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图书馆馆藏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三十年发展,已对文学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截至2023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37亿,多部网文作品入藏国家图书馆及国际图书馆,网络文学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 五、未来趋势研判:数智化转型与全领域服务覆盖 https://www.168report.com/news/7856/digital-library
5.新书推荐档案数据管理与长期保存策略:基于数字中国战略的研究随着数字中国建设逐步从战略规划走向落地实施,如何与数字中国战略对接,进一步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是档案学界需要集体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书是在国家档案局立项科研项目“数字档案储存介质耐久性及长期保存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化调研扩充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EzODI5OQ==&mid=2651938039&idx=1&sn=78717cb91b92cbfefeaac35dd552e7c3&chksm=8bfa89e3bc8d00f54938df01947c1301db615ae8b497147db2c95873bb5be4033fe54fe4f0df&scene=27
6.网络中心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图书馆资源等),也规定了数字资源管理与共享的要求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其中60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优秀成果奖,10项为媒体理论研究宣传优秀成果奖,6项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奖;287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4项为学术贡献奖,273项为著作、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内部探讨优秀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6395
8.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图档博三馆如何协同发展?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文化数字化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与全球影响的时代任务。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协同发展是应对日益多元的文化信息需求的必然趋势,而《意见》的出台为其提供了深刻的战略指引与遵循。在http://www.ordoswh.com/article/Info/index/id-5106
9.新加坡人们认为,与马来西亚的重新统一将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如提供廉租房、加强教育、发展工业,从而改善当地人口的就业机会。然而人民行动党中相当大的X人士却表示反对合并,他们主要担心担心和马来西亚的合并会将组织置于吉隆坡的X中央X手中,因此退出人民行动党成立了社会主义阵线。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执政党马来X统一https://ispeak.vibaike.com/glopedia/724/
10.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融合模式探索互补的馆藏 资源和重合度较高的受众群体,三馆融合是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音乐 博物馆及校史档案馆(院志)在近几年以音乐博物馆为主的三馆融合工作中,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及高校专业教育作为 融合创新工作的两大支撑点,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果及公众反响,为区域性公共https://bjb.zjlib.cn/CN/PDF/1270
11.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是档案的,应移交档案馆保存。()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https://www.shuashuati.com/ti/de17ded6e15a4ccba0d044bf56c44715.html?fm=bdbds00876773bef07062aaa734fa8991afcd
12.档案价值范文12篇(全文)档案价值转移造成的档案实际价值小于理论价值现象, 迫使档案界必须重新评估价值转移后的档案信息内容, 正确认识档案社会利用率下降这一趋势的必然性。笔者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档图博合作——馆藏分开制”, 借助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优势实现档案服务形式的变革。 1. 档图同一性。 档案馆与图书馆同属于信息服务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3tx6zk1.html
13.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1)热压加膜法。热压加膜法在20世纪30年代就由美国巴洛和斯克莱伯纳研究成功。此法选用透明树脂薄膜(醋酸纤维素、聚乙烯、聚醋、聚碳酸脂、尼龙等)将纸质活页夹在中间。通过热压使之得到加固。这种方法在国外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现举例如下: https://www.rcicn.com/zhishi/f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