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国语课本》是由我国卓越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写,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绘画的经典教材。该课本于1932年出版后,即被当时的学校广为采用,深得师生的广泛好评,十余年间印行40余次。80多年后的今天,该课本不仅没有被历史遗忘,反而受到人们的大力热捧,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当当、卓越、京东等网站曾一度脱销。一套语文教科书能经得住历史的淘洗,且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赢得人们的青睐与赞许是难能可贵的,个中缘由值得今人去深入探讨。
作为一部经典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可以圈点的地方很多,这里只选取教材中呈现的“母亲”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母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清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说:“襁褓之婴、孩提之童,亲母之日多,亲父之日少,亲母之性多,亲父之性少。由六七岁有知识,以迄十二三岁,天性未漓,私欲未开,母教之如种花莳果,灌溉栽培,先养其根本。教子女亦然,凡衣服、饮食、嬉戏、步趋,皆母得而引导焉、指授焉、勉励焉、节制焉……使母之教而善,则其成立也易;母之教而不善,则其成立也难。”[1]本文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初级1-8册,以下简称《课本》)为例,采取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有关母亲的文字和图片进行分析、比较、阐释,来解读《课本》呈现给我们的母亲形象。
大会礼堂的门前悬挂着十几米长的虚拟巨形横幅:Everythingintouch。除了能凑近细细观察到金色的边坠是数据流凑成的,与普通横幅没有什么两样。大厅瓷砖上,铺设着数据流汇聚的莹蓝色地毯。她一踏上去,数据流便出现涟漪般的聚合与分散,如同被海风惊扰的平静河流上,月光倾洒的银辉波荡摇曳。
《课本》中母亲直接出现或间接提到母亲的共有35篇课文。其中第一册5篇,分别是《妈妈走来看》《满园菜》《妈妈裁衣》《两件新衣》《你们都不对》;第二册2篇,分别是《今天早上》《哪里来的信》;第三册4篇,分别是《月亮船》《我要老了》《牛肉》《采棉》;第四册3篇,分别是《来得太早了》《原来没有用的》《儿童节》;第五册9篇,分别是《比从前更有趣味了》《菊花开了》《运动会》《这个话不错(二)》《等一会儿吧》《这里的情形是这样的》《航船埠头》《怪东西》《日记》;第六册3篇,分别是《可爱的同学》《生了几天病》《小鸟回家》;第七册8篇,分别是《母亲的生日》《月食的一夜(二)》《设立图书馆意见书》《霜的工作》《我们有一双眼睛》《中学生的信》《杂耍》《口技》;第八册中只有1篇,即《木兰》。
从统计可以看出,“母亲”在八册《课本》的每一册中均会出现,其中第五册中出现次数最多,第八册最少。母亲出现的次数还呈现波浪形,即奇数册出现次数多,偶数册出现得少。
自那天起,东亭早起的人们,天天都能看到阿里推着罗爹爹朝东湖方向而去。罗爹爹坐在轮椅上,怀里抱着一台录音机以及一盒早点。罗爹爹满脸带笑,一路跟阿里说着闲话。阿里经常只是大声地“哦”一声。如果天下雨,罗爹爹不打拳,但阿里还是去。只是车上坐着老巴。老巴打着伞,阿里穿着雨衣,推着轮椅。沿着每天的路,慢慢地走。他要去湖边,听母亲的声音。只要听到母亲的声音,他一天便能平安度过。
《课本》中母亲的社会角色较为单一,大都是以家庭主妇的角色出现,她们的生活常围绕着家庭和孩子展开,如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常识教育、陪孩子娱乐等;她们生活的区域主要在家庭之内。《课本》中母亲的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呵护,在传统家庭里,孩子们的衣食起居一般都由母亲来打理。在《课本》中,母亲是孩子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者。如在《今天早上》一课中,妈妈起来为孩子烧洗脸水;在《满园菜》一课中,“妈妈煮青菜,大家吃青菜”;在《妈妈裁衣》一课中,妈妈为孩子们裁制新衣;在《采棉》一课中,妈妈纺线;在《航船埠头》和《口技》中,妈妈在为孩子哺乳,哄孩子睡觉;在《生了几天病》一课中,妈妈照顾生病的孩子,一刻也不离开;在《霜的工作》一课中,妈妈为孩子盖被子;在《儿童节》一课中,妈妈为孩子送食物等。妈妈的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孩子进行的,很琐碎、很平常,甚至有些微不足道,社会也常常对她们的工作不予承认。然而,正是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奠定了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昆体良曾说:“如果父母本身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幸运,也不要因此就减少对孩子教育的注意,正因为他们学识少,他们就应该在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其他事情上更加勤勉。”[3]《课本》中的母亲虽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知识分子,但是她并没有忽视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焦虑、恐惧、迷惑不解时,她们能用最朴实、最有效的语言解答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英国诗人乔治·赫伯特曾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课本》里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好母亲。
在家庭生活中,妈妈往往扮演着孩子玩伴的角色。在《课本》里妈妈虽然都是传统的母亲形象,但是她们没有“大人”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和孩子们亲密无间。她们慈爱、有童心,是孩子的母亲,更是孩子的伙伴。如在《妈妈走来看》一课中,孩子邀请妈妈来看月亮,妈妈便走来和孩子们一起饶有兴趣地看月亮。可以推想,一个成人世界里的母亲也许早已对月亮熟视无睹,但这位母亲却满怀兴致和孩子一起看月亮。在这里,她不仅是一位母亲,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伙伴。母亲的“受邀”成全了孩子的请求,满足了孩子的心理,并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孩子们在这样的境地里看月亮一定是心满意足了。
又如在《哪里来的信》一课中,母亲更是配合孩子做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兹将原文摘录如下:
大文的弟弟穿一件绿衣。他背起书包说:“我做邮差。”
他走到妈妈面前,解开书包的纽扣,拿出一张纸给妈妈,说:“信来了。”
高892块直井长缝日均产液量为7.4t,日均产油量为5.3t;常规压裂日均产液量为4.4t,日均产油量为3.57t;直井长缝压裂日均产油量为常规压裂日均产油量的1.5倍。
妈妈问:“哪里来的信?”
弟弟说:“海外来的。”
4.近年来奥巴马医疗改革——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奥巴马医改之前,美国与欧洲福利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面向全民的“国民医疗保险制度”,政府只负责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保险,其他公民的医疗保健都是由商业保险来负责的。而奥巴马上台后则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改革。2010年国会通过了最终版本的医改法案,美国政府将在今后10年内投入9400亿美元,把3200万没有保险的美国民众纳入医保体系。在新法案下,美国医保覆盖率预计将从85%提升至95%,接近全民医保。
妈妈问:“谁写的?”
弟弟说:“白熊写的。它请妈妈上冰山去乘凉。”
采用自制股骨远端髓外定位截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护理配合………………周宇艳,孙朝军,李红,孙哲,马云芳(90)
妈妈配合孩子做游戏,满足了儿童游戏的天性。而通过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一位和蔼可亲、富有童心的母亲形象也便活跃在眼前了。
综上,确定虾油、味精、食盐、白砂糖、干贝素、焦糖色、酵母抽提物和变性淀粉为本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将这8个因素分别设定几个水平,建立L18(2×37)正交表进行实验,以确定最优配方[5],因素水平见表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紧扣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展现出一副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画卷在色调上以淡寓淡,用水墨勾勒点染,显出绚烂色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母亲能尽职尽责意义十分重大。他说:“你愿意使每一个人都负起他首要的责任吗?你就从那些做母亲的人开始,要她们负起她们的责任来。”他强调说:“要是母亲们都能眷顾她们的孩子……自然的情感将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振奋起来,国家的人口又将为之兴旺。这是首要的一点,单单这一点就可使一切都融洽起来。”他对尽职尽责的母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当家庭生气勃勃、热热闹闹的时候,操持家务就成了妇女最可贵的工作。”[4]《课本》里的妈妈照顾孩子、教育孩子,无疑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
母亲是《课本》里的重要“角色”,她们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在《课本》中,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生活是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她们勤劳朴素,用双手把家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照顾得妥妥帖帖。如在《中学生的信》里,在外读书的孩子料想妈妈晚上“凑着灯光记账或做针线”。又如《采棉》一课写到:“姐姐妈妈去采棉,采来棉絮白像盐。弹棉絮,乓,乓,乓。搓棉条,细又长。白天纺纱纺不完,晚上点灯再来纺。开布机,织棉布。棉絮棉布都有了,全家缝身棉衣裤。”虽然是短短的一段话,却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勤劳与辛苦,她采棉、弹棉絮、搓棉条、夜以继日地纺纱、织布、为全家人做棉衣。不难想象,正是由于“母亲”的勤劳,才换来一家人的温暖。
《课本》中的母亲是和蔼可亲的,在八册教科书中,插图中母亲出现了5次,每个画面中的母亲都是微笑的。在《妈妈走来看》这篇课文的插画中,笑容可掬的母亲拉着最小孩子的手,和兄弟姐妹四人一起看月亮,连小花猫也站在窗台上和大家一起看。简简单单的画面却勾勒出了家庭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妈妈裁衣》一课中,母亲面带微笑,一边认真裁衣,一边和女儿对话,平常的生活场景使母亲的和蔼可亲跃然纸上。在《你们都不对》一课插画中,母亲笑容满面,伸出双手,给孩子们讲“每人都有十个手指头”的生理常识。面对孩子们的错误,她没有指责,也没有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明白一个事实。另外,《采棉》和《信来了》中的母亲也是以微笑的面孔出现的。总之,《课本》给我们呈现的母亲是和蔼可亲的,她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母亲特有的温柔和慈爱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
《课本》中的母亲不仅是慈爱善良的,也是极富同情心的。在《小鸟回家》一课中,当孩子们想把用弹弓打来的小鸟关在鸟笼时,“妈妈”露出一副哀怜的容貌,边抚摸小鸟的羽毛边说:“你也有爸爸和妈妈,它们在家里一定等得你心焦。倘若知道你受了伤,又被关住了,它们更将要心碎魂消。要发电报不知道你的地址,要来寻你又不知路径是哪一条,它们没有法想,只得哭哭啼啼过今宵!”听了妈妈的话,孩子们决定送小鸟回家。“妈妈”对小鸟尚且同情怜悯,何况人呢!妈妈同情受伤的小鸟,她用同情心感染了孩子,用爱教育了孩子,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梁启超说:“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5]的确,母亲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心动力”,有什么样的母亲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课本》里“母亲”扮演的角色及其性格特征可以概括出“她”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本》中的母亲慈祥平和,她与孩子们朝夕相伴,融洽相处,对孩子们关怀备至。在这个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定然能够体会到温柔如水、细腻如玉的母爱。妈妈就是一处温馨的港湾,从而与孩子们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充分体会到母爱的孩子,将来也会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这对他们长大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Klein)认为母子关系(Mother-childRelationship)是人格发展的中心,因为这是其他关系的原型[6]。《课本》里的母亲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每天为孩子烧洗脸水、送孩子上学……当孩子需要关爱时,她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当孩子迷惑不解时,她悉心指点迷津;当孩子犯错误时,她没有板起面孔说教、指责,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让孩子明白事实与道理;对于弱者,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总之,母亲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人格是健全的,他们在和母亲的朝夕相处中潜移默化地习得了关爱、宽容、同情、勤劳、乐观、进取、好奇心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积极引导、示范是十分重要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到涵盖儿童生活环境中全部的东西。如果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即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其同伴有友好之感。”[7]在《课本》中,“母亲”与孩子们朝夕相伴,融洽相处,母亲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她是孩子们的妈妈、老师和伙伴,显然“母亲”把这第一件工作做得极为成功,我们能处处感受到孩子对她的爱和信赖。如在《母亲的生日》一课里,大姐姐、二姐姐张罗着为母亲做“寿面”,“我”出主意种一棵柏树做永久的纪念。这一天,大姑母、三姨母都来祝寿,父亲送母亲一副眼镜,在外地上学的哥哥没有忘记母亲的生日,特意给母亲写了一封信,用自己的努力为妈妈祝福。“愿这颗柏树永远茂盛,愿我们的妈妈永远康健”,这是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祝愿。
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英国作家萨克雷说:“在孩子的口头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名字。”《课本》里的妈妈很平凡,是“良母”的典型,在她的身上凝聚了中国母亲的许多优秀品质。母亲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孩子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以“母亲”入《课本》,充分体现了“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编辑要旨[8],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能够亲和孩子,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9]
获奖论文将入选“多菌种纯种微生物应用技术论坛”会刊论文集,推选在“多菌种纯种微生物应用技术论坛”进行交流,并推荐在科技核心期刊《酿酒科技》公开发表。
[参考文献]
[1]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64.
[2]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C]//南怀瑾选集(第十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0.
[3]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
[4]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21.
[5]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C]//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20.
[6]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唐蕴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7.
[7]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李心明,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4.
[8]叶圣陶.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C]//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66.
[9]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C]//叶圣陶集(第九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