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论文(精选5篇)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

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

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

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

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

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

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

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4结语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儿童形象童真世界文化内涵

19世纪丹麦的世界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ChristianAndersen,1805.4.2-1875.8.4)有过一段清贫、孤独而不乏温馨幸福的童年生活经验。他曾经形容人生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他,是一个童心永存的“老小孩”,或者说在深层精神心理上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老小孩”。他一辈子拥有抹不掉的儿童崇拜情结,这使得他的童话创作心理有儿童心理特征。他总是用儿童清纯的目光描写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儿童的生命、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心灵世界。正如中国最早研究安徒生的周作人所说:“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1]“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文明国的小儿,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的思想”。[2]

一、天真型:活泼稚气儿童形象的塑造

安徒生童年生活在丹麦一个风光绮丽、落后迷信、民风淳朴的小镇欧登塞。他的童年孤独而清贫,但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鞋匠父亲和拥有一颗爱心的慈祥母亲疼爱中,倒也拥有过纯真简朴、自由率性、奇异快乐、飞扬着想象翅膀的童年生活。这些珍贵的童年生活经验和体验,在他脑海里刻有深刻印记,一直影响他日后的童话创作。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天性亲近大自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幻想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难能可贵的是,安徒生始终保持童真的创作心理,以儿童纯真的视角、儿童化的言语、朴素可爱的幽默感,刻画了众多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天真型童话小主人公形象。

《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于率真坦诚指出成人世俗世界丑陋的小男孩儿,《红鞋》那个控制不住自己爱美欲望的小女孩珈伦,《踩着面包走的女孩》那个顽皮、傲慢、虚荣但又知错想改的小英格儿……这些顽皮可爱、率真童稚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是如此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以儿童天马行空的奇异幻想、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天性、敢于认错、包容、充满怜悯之爱的天真可爱的童心,为我们展示有别于成人世俗世界具有原初意味的童真世界。正是在心理上还是孩子的安徒生,才能用一种儿童的视角,还原一个飞扬着童年健康快乐生命体验的诗意化的童话意境和童话审美氛围,奠定安徒生作为经典童话的审美价值取向。

透过安徒生笔下的儿童形象,我们还发现一块可以净化当代人心灵的精神净土――童真世界。这块净土正好可以比照愈来愈麻木世俗的成人世界。在当代,不仅能启发我们重新发现儿童、回归纯真善美的童真世界,还能用来抗衡成人钝化的感官,审视和批判自私、虚伪、丑恶、愚昧的成人世界。正如《皇帝的新装》的结尾,那个天真小孩凭着自己看到的真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以其童言无忌的真诚、自然、率直发出尖叫声,在保持沉默的成人世界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引起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由此可见,具有浓郁宗教情愫的安徒生,用一种憧憬彼岸理想世界的深沉目光,找到一个值得人类永远珍爱的精神家园,无疑为提倡以儿童为本、重新发现儿童的当代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启示。

二、圣洁型:“小天使”形象的塑造

安徒生显然传承了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讴歌纯真善良的儿童和与赞美诗意化自然的文学传统。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想象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他们既有儿童好奇心强、爱幻想、爱自由独特的诗意生命体验,安徒生又赋予儿童小天使般美善、纯真、圣洁的神圣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他们就是天国小天使在人世间的小使者,是圣婴耶稣在人世间的表征:纯真、善良、圣洁而神秘。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安徒生具有儿童崇拜的情结,这与他的童年生活经验有关。他出生在具有浓厚基督教文化氛围的丹麦菲英岛的欧登赛,那里的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再加上有着虔诚信仰的父母影响,使他从小就拥有强烈的宗教情愫。他秉承基督教文化将儿童神圣化、赞美儿童的传统,崇拜儿童。另外,安徒生爱旅游,他除了是个童话作家闻名于世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他是一个天性崇尚自由、爱漂泊旅游、广泛交友的文化旅行家。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这使他自然受到19世纪欧洲这些作家的影响。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崇拜景仰,从儿童身上发现“天使”圣洁的影子,有益于今天的我们把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关爱珍惜,有益于尊重儿童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诗意化生存的意义。

三、坚忍型:为美好梦想而甘于坚忍奉献儿童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侧重天真型和圣洁型这两种类型儿童形象的塑造,体现安徒生对儿仰慕和崇拜的目光的话,那么,在另一种坚忍型的儿童形象塑造上,则凝聚安徒生一种悲悯、和蔼、恩慈的目光。他带着一种忧郁和悲悯的姿态描写这些童话小主人公。他们都忍耐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具备乐观、和蔼、仁慈、谦卑、博爱、坚毅、隐忍、无私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有一颗信仰基督的虔诚之心。在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本人自传性质的影子,还可以看到为世人得到救赎而无私奉献、忍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神圣的影子。

比如,《拇指姑娘》描写在花园一样美轮美奂的童话境界里,有一位柔弱、娇嫩、明朗、纯洁、美丽可爱的拇指姑娘。她能唱着“从前没有任何人听到过”的柔和甜蜜的歌,但她的婚姻路却坎坎坷坷:先是老癞蛤蟆想要她下嫁给自己那个不能讲话,就只是“阁!阁!呱!呱!呱!”的笨儿子,后来老田鼠要她嫁给自己穿着“黑天鹅绒袍子”的“有钱”和“有学问”的邻居――鼹鼠。他们都不是拇指姑娘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她对幸福和未来有不懈的追求。尽管生活上有许多悲苦和不如意,丝毫不影响拇指姑娘拥有一颗悲悯、温柔、善良、懂得关爱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弱者的心灵。在一整个冬天里,拇指姑娘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一只被误以为冻死了的小燕子,救了小燕子的生命。出于感恩,小燕子带着她一起飞到了那个遥远美丽温暖的国度。让她终于能与自己一见钟情的小小王子――花中的安琪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综上所述,安徒生成功塑造了一批深受世界儿童喜爱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天真无邪、自由乐观、善良可爱、坚忍圣洁的自然天性,顺应儿童好奇、爱自由、爱冒险、爱幻想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对童话的审美需要。安徒生笔下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蕴含丰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体现作为虔诚基督徒的安徒生谦卑悲悯的情怀和高贵人格。安徒生童话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可以从小培养和熏陶儿童纯洁、高尚的人文素养。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认为安徒生童话的真正价值是给人一种人文素养。”[11]当代儿童从安徒生童话那些纯真善美儿童形象身上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认同感,逐步形成成熟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完成“社会化”成长的历程。总之,安徒生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原初味道、天真无邪、童稚拙朴的童真心灵世界,既可以培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对儿童的道德成长和心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可以呼唤人们返归童真,回归这一块可净化心灵的净土,重建一个爱与善、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1.

[2]周作人.读安徒生的《十之九》[C].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872.

[3]〔英〕布莱克.摇篮曲[C].袁可嘉,译.布莱克诗选[M].袁可嘉,查良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99.

[4][5][8][9][丹麦]安徒生.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卷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5;399;484;484.

[6][10][丹麦]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玄之,译.我的一生[M].东方出版社,2006:361;30.

关键词:冀东;东北文化;民间舞风

冀东,泛指河北省唐山及秦皇岛一带,因地处河北省东部,故俗称冀东。该地以汉族为主体,满、回、壮、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也在此集聚。京沈铁路横贯东西,素有京津门户兼东北咽喉之称。凡对河北民间舞蹈有所熟悉者,不难发现冀东民间舞蹈的艺术格调,与冀中、南一带的民间舞蹈相比,真可谓“异军突起”,彼此间很难寻求其共性,反而与东北民间舞风有所相似,比如冀东代表性民间舞蹈――冀东地秧歌,其特有的诙谐幽默情调,独特的行当设置,及灵活即兴的动作运用等,与东北二人转及大秧歌有着艺术风格上的互通性。了解冀东民间舞蹈与东北文化之间的渊源,绕不开一个根本性问题:东北文化是如何影响冀东民间舞蹈风格的?

一、辖境历史下的东北与冀东

从冀东漫长的辖境历史上看,这一地区基本上经历了由北方少数民族独立政权治理和由中央集权统辖两种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夏代和西周时(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冀东为孤竹国。东周(即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冀东为北燕和燕。以上均有北方戎族政权治理时期,历时1879年。后段自五代十国始,冀东为契丹(960年改国号为辽)属地,由东北契丹族政权治理,历时53年。公元960年-1234年,冀东先后为辽、金属地,此时由东北契丹和女真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治理,历时274年。

二、社会生活中的东北与冀东

冀东的农耕地区,主要在中部平原,北部山区和半山区,南部沿海也有一些耕地。历史上这里水利条件较差,通常每年基本上种植一茬。作物以高粱、玉米、白薯为主。冀中、南一带历来习惯种两茬,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东北农业每年基本上是一茬农作物,以盛产高粱、玉米、大豆为主。相对而言,冀东与东北的耕作周期趋于一致,生产品种也较为接近。各地的饮食习惯,与各地的粮食主产物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冀东这种以“食米”为特征的饮食习惯,与东北基本一致。

地方语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间文艺趋向。从发音腔调、方言土语和习惯称谓方面看冀东与冀中南及东北地区,可鉴别其异同。以民间舞蹈四字为例:冀东与东北口音,均对民字读二声,间读一声,舞读三声,蹈读三声;冀中、南口音民读四声,间读三声,舞读一声,蹈读一声。冀东与东北的语言发音基本相同,冀中、南则与山东或河南省口音相近。冀东的方言土语中有“中不中”(行不行)一说,还有“吱声”(说话),东北也有此说,而冀中、南地区则谓之为“沾不沾”、“念语”。称谓方面,冀东与东北人口中的“白薯”、“土豆”,冀中南地区称为“山药”、“山药蛋”。从上述地方语言方面看,如果冀东与冀中、南地区相比是异少同多,那么与东北相比便同多异少了。

从穿戴服饰上看,冀东农民一年四季大多习惯冬天戴棉帽,盛夏田间劳作时多戴高粱编制的凉帽,与东北人的戴帽习惯和样式相同;冀中、南农民头上喜蒙毛巾(脑后系结),夏季田间劳动时戴麦秆编制的草帽。

三、地方艺术视角下的东北与冀东

冀东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冀东地秧歌,其在河北省内被称为“三大舞种”(另为落子、拉花)之一,在全国被誉为北方汉族“四大秧歌”(另含陕北、山东鼓子、东北大秧歌)之一。冀东地秧歌与河北其他舞种相比,它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喜剧色彩尤为突出,各种角色间往往彼此进行逗情嬉戏,使舞蹈从始至终贯穿着浓厚的喜剧气氛。而为何冀中、南地区没有如此放纵不羁地表现男女逗情的传统舞种呢?兼顾东北黑土地上流传的那种热情奔放、坦率表达男女异性情感的东北大秧歌,以及由一男一女载歌载舞、淳朴泼辣互相嬉戏的二人转,其艺术格调虽与冀东秧歌不尽相同,但在勇于跃出封建礼教之,直面表现男女异性情感这一点上,彼此确有共同属性。

我们知道,民间舞蹈地方风格形成后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无论从历史上或民间往来中,东北黑土地文化都对冀东舞风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使冀东舞蹈兼具东北的热情与河北的内敛,形成其别具一格的风采。

关键词:道教;传统服饰;文化;图案

服饰排在“衣食住行”的第一位,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就意识到以衣蔽体是人类文明区别于动物的鲜明标志,它承载了不同民族、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图案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和历史的镜子,千姿百态,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服饰图案文化。服饰图案研究与文化研究相辅相成,二者相互渗透,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于我国传统服饰图案的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宗教体系按照起源可分为外源性宗教和内源性宗教,这其中道教可谓是最为正宗的华夏文明的载体。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农耕文明的发达,促使周围各族文化向其汇聚,经过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首先形成了道教的原型——儒道的文化模式。以汉朝为代表的众位皇家统治者们把其奉为正统文化,以至于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通过对道教的追根溯源,发现道教是所有中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以下将从道教的吉祥图案和道教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教与传统服饰的关系

阴阳、八卦可谓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灵魂标志,它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凝炼,代表了我国先民对于世界万物的生成的领悟,同时在道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和结合了许多民间智慧和其他的精华,因此是我国宗教集大成者。大多数人认为道教是神秘的,有些人甚至认为道教有着超自然的能力,这都是现代人对于道教的误解。而在传统服饰领域,道教与服饰图案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图案演变史就是道教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以道教最为盛行的汉代为例,上到皇家内院下到平民百姓,阴阳五行和仙道思想风靡一时,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求长生不老之术。阴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道教最具象征意义的主体部分。出土的汉代文物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是凤纹,龙凤是中国的图腾,这一时期的凤纹中头、颈、背、胸、爪分别代表了五行,意义深刻,是汉代祖先寓图喻义的代表性图案,被广泛的认可,成为人们寄托信仰和希望的工具。

二道教吉祥图案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龙凤纹样是五千年华夏文明里形成的中华审美模式下的必然产物,它是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的中和智慧的产物,其基础同样是儒道所建立的阴阳五行和中庸之道,集多种智慧于一身经多年锤炼形成,为此,我们认定促使龙凤纹样形成的正是积淀了华夏文化的道教观念。龙凤,本是不存在的事物,而道家思想正是这种利用“中和”思想将看似矛盾或者对立的因素相互融合渗透,使之形成新的事物,于是融合了“鹿角、驼头、蛇躯、鹰爪”既能腾云又能入水的龙的图案诞生了,它并不是一个神灵鬼怪,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生机勃勃的新形象。

《尔雅·翼》中将龙的形象表述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屡、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看似平常的动物,组合在一起却具有了王者之气,成为了历代帝王的专有标志,在皇帝及其家族的服饰、日常用品中多次出现。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的图样就作为氏族图腾,成为保佑早期氏族部落的神灵标志。纵观服饰纹样演变的历史,龙纹形象一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离开过历史进程,经过发展变化,广泛应用于建筑、染织、日用品等领域。在服饰纹样中,龙纹充分体现了其气势磅破的精神内涵,与云纹和其他兽纹配合在一起运用,体现了皇帝及其家族的专属特权。而如今,龙纹飞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吉祥图案,在国际上也更加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凤纹的产生和发展与龙纹相似的,不同的是,凤纹在早期作为氏族图腾出现的时候并不是许多动物的组合体,而是某一鸟类的实物摹本。汉代瓦当上著名的四神纹,又称四灵纹,包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其中朱雀即凤纹。据史料记载,“凤具五行,……风头上青,故曰载仁也,……风颈白,故曰绥义也……凤背为赤,曰负礼也,……凤胸黑,故曰白智也,……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充分说明了凤纹也与龙纹一样,其形象也是道教五行思想的反映。在唐末宋初,关于凤纹的说法:“鸡头、蛇颈、燕颁、龟背、鱼尾,五彩色”也在色彩方面对于其体现的五行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说明。凤纹在服饰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古代帝王的妃嫔中,例如皇后的服饰被称为凤袍和凤冠,在形式和色彩上都是应用了凤纹图样,这是因为凤纹本身体现的雌性特征,而龙纹更多的体现的是雄性特征,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又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图案,也成为人们寄予爱情永恒的图样。

三道教五行色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传统服饰的图案由图样和色彩两部分综合构成,二者缺一不可,色彩也同样具有符号的寓意。色彩的图案往往少了生机,想象黑白色调的龙纹还能那么栩栩如生吗?通过改变色彩是改变设计的最为快捷的手段和方法早已被现代的设计师们所利用。作为道教思想核心的五行同样也可以用色彩来表达和传递,纵观我国传统服饰图案演变史,五行一直作为主要支点贯穿其中。应用五行色彩最早可以追溯至新时期时代晚期,《尚书·黄樱》中这样写道:“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说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就在五行思想的支配下用染过色的织物制作衣服。

具体来说,五行色彩体系即我们目前所采用的色立体中的“青、红、皂、白、黄”,皂即黑,其中青代表木、红代表火、皂代表水、白代表金、黄代表土,这五种颜色被称为正色。龙纹被看做是帝王专属,同样黄色也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只有在皇帝的服饰上才能运用,按照等级也可以将黄色分为多个层次。其他四种颜色青红皂白分别又可代表四个方位:东南北西,又可代表四个季节:春夏冬秋。道教的五色体系从秦汉时期就开始支配中国的服饰色彩应用制度,这一点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尤为明显。中国古代往往将少数民族,尤其是那些骁勇善战而又地理位置上又接壤中原的少数民族成为“蛮夷”,在《晋书·四夷》中记载:“人皆课露徒跌,以黑为美”,黑即是道教五行中水的代表,这一少数民族的服饰大都以黑色作为衬底,用色彩艳丽的彩线进行刺绣图案、用画布拼接图案。彝族无论男女老少仍然保留着服装都以黑色为主的传统,黑色所体现出的庄重和深沉以及那样一份神秘色彩,让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成为拥有自己独特服饰特色的古老民族。

从以上对道教吉祥图案和色彩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中,无论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道教文化无一不渗透其中,道教模式自服饰及服装配件中反复的应用着,尤其是本土民族和大部分民族都能从道教文化和道教艺术中得到借鉴,我么也从各民族的服饰中发现其深层次的道家文化内核。由此可见,道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自身完善,成为影响民族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文化基石。从道教对传统服饰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祖先所坚守的华夏文明史值得我们深挖和发扬的,正是因为的多样性,才造就了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从新石器时期形成的儒道文化对于传统服饰图案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整个华夏服饰图案文化的灵魂,研究服饰图案的发展离不开道教文化的支撑,找寻到服饰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才是研究服饰图案发展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6.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传播窗口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图书馆的作用不单单局限在服务学生层面,应该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扩大,首先,跟随着高校的培养目标,创办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和时代的特征开拓出高校校园文化的新道路。这样既有利于实现教育学生的目标,又能很好地把握校园文化动态,以便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话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由校风、校规和校魂等因素集体构成的组合体,它应该具有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生存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着高校校风、领导传统、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丰富内涵,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优秀健康的校园文化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启发学生心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中心

首先,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中心,教师的教育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高校的图书馆,高校的科研活动更加离不开高校的图书馆,例如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的讨论都离不开高校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理所应当的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心。

2.2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图书馆除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心,还是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就是依靠课堂学习获得的,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图书馆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大学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典藏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会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除此以外,高校图书馆还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课堂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在图书馆的阅读过程则是对学生思想上的熏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图书馆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书刊的选择方面一定要体现文化的发展方向,既要拥有教育的历史性还要拥有教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3图书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在熏陶的过程中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细致入微的,这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高校所进行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但是,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高校的图书馆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提升文化涵养的平台,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气息的体现

3.1高校图书馆的设施

高校图书馆外围环境的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的外观设计就会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地位的重要与否,它有着和高校图书馆地位一样重要的作用,它体现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同时也会体现出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气息和文化特色。图书馆内部环境的构造更加重要,走进图书馆要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着图书馆的无限魅力。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让文化感染每一个人,让读者的灵魂得到洗涤和升华。

3.2图书馆丰富的馆藏

拥有浩如烟海的馆藏是每一个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就要靠丰富的馆藏立足,既要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又要解决学生重口难调的问题,在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紧随时代的步伐。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填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一个拥有丰富馆藏的高校图书馆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还可以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THE END
1.图书馆,新气象图书馆馆员与老师对接进行选书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我校馆员在选购书籍时邀请各系主任与专业课老师参与选书,使我馆的书与学校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需求密切相关,从而更具针对性,更好满足师生需求。专业书目的选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优质的专业书籍,养成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jU1MjIzMw==&mid=2247487155&idx=1&sn=0e04218f988d796f70788cdb4f78550a&chksm=fa0c5375cd7bda633ac80cfa3989183913721f0e562a89b8df6b96835a029c551123f0e0bd4e&scene=27
2.书香社会蓬勃发展,多地全民读书活动启动,图书馆人气飙升多地启动全民读书活动,图书馆人气逐渐上升,推动书香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这项活动旨在倡导阅读文化,提高公众的阅读兴趣和素养,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图书馆作为阅读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https://www.linyoer.com/post/2052.html
3.让我们一起“阅来阅好”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目前秀峰里社区有各类藏书百余册供居民免费借阅,图书种类多,总体分为红色党建类、青少年读物、生活百科类、法律法规类、文学艺术类、儿童绘本读物等,每人每次限借一本,两周内归还。捐赠、归还图书时可以附上一封赠言,分享阅读感受,或者为读者朋友送上祝福,并且可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39079
4.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长沙图书馆“棋”妙夜活动中,小读者在这里度过一个开心、美妙的夜晚。均为长沙图书馆供图 长沙“图书馆奇妙夜”活动,为小读者带来各种生动的文化体验。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上就可以看电子书,各种平台搜索信息也很方便。那么除了看书、借书、找书,我们去图书馆还能干什么?不妨来长沙图书馆,解锁“图书馆http://www.changsha.gov.cn/bmrl/bmrlwhzx/202412/t20241210_11681754.html
5.图书馆的作用和意义图书馆的作用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提供文化娱乐,意义在于让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文化、经验、知识得以用文字的形式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去,图书馆中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是传递科学情报的物https://edu.iask.sina.com.cn/jy/gpQWgNto9b.html
6.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图书馆读一些对我们有意义的书的翻译是:Myaindia weather is hot and very cool 印度天气是热和非常凉快的[translate] a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图书馆读一些对我们有意义的书 I and the friend of mine goes to the library to read some together to have the significance book to us[translate]http://riyu.zaixian-fanyi.com/fan_yi_11190288
7.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总结(通用14篇)(5)图书管理人员还应根据学生实际,主动介绍一些与学习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学生知识的宝库、精神的粮仓。在笔者所在学校 “三节活动”中图书馆举办了读书活动、征文活动,针对学生提出《在学习中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的作用》邀请市图书馆研究员开展了专题讲座;利用橱窗、板https://www.jy135.com/guanli/131343.html
8.刘兹恒: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过去和未来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图书馆应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围绕信息资源建设核心,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开展信息资源推广。为此,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和价值研究需要被置于图书馆整体发展中考虑,要加强信息资源公益性、可推广性及图书馆公共价值等相关性的研究。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750192
9.学校图书馆工作总结15篇欣慰的是在本校领导正确领导下,图书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向前迈进,一届又一届学生在经典名著的熏陶下,不断健康成长,我也在快乐的工作中不断收获着成果,先后被聘为学校法制宣传员、被评为区校级先进,阅读指导课《品读故事的精彩》在“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阅读指导课https://www.oh100.com/a/202305/6706954.html
10.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文化民生建设图书馆管理论文当前,公共图书馆应该重视读者的精神文化建设,运用全新的理念、平台以及服务方式去完善其服务工作,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而发挥出对文化民生建设工作的保障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民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文化产品在众多消费中的比例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9/152577.html
11.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法参与学校的“三全育人”工作,通过隐性教育发挥独特的作用。图书馆开展隐性教育的资源要素十分广泛,既有硬件要素如馆舍风格、空间布局、文献资源、阅览环境等,又有软件要素如文化氛围、馆员言行、信息服务、阅读推广、文化传承等。基于这些广泛的教育资源要素,图http://www.zdxy.cn/TSG/contents/185/918.html
12.图书馆人员个人述职报告(通用16篇)因此本年度学校图书馆本着“一切为师生服务”的宗旨,继续转变观念,加强建设意识,确立服务意识,强化指导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用好图书馆。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收获读书快乐,体验读书价值,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利用图书馆育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围绕https://www.ruiwen.com/shuzhibaogao/6572591.html
13.全根先:图书馆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图书馆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业,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新思想和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革命先驱们利用图书馆宣传马列主义,从事革命活动,促使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是中国革命的催生地。因此,我觉得,作为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关系加以阐述,是很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ls/2020-05-01/6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