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回想起来,坚持不懈地读书(这里主要是说历史方面的书)对自己的好处实在很多。
首先是帮助自己养成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天下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对待问题要能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加以说明,作出判断。养成这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助于使自己目光放远,胸襟宽阔,心境平静,对健康也是有益的。
第二,历史书籍记录下来的,包括人类经历过的那些宏伟壮阔或艰难曲折的历程,包括那些富有智慧和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所言所行,从中可以生动地看到有些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会遭受挫折以致失败。这确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认真了解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显然有助于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更好地踏上新时代的新征程。
第三,进入新时代,在国内和国际都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课题。说是“新”,其实有它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对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还必须认真追溯其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弄清楚这些,才知道应该如何灵活恰当地应对。新情况新课题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对历史研究和学习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以传统感发生命
叶嘉莹
(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小时候,长辈没有送我去学校,而是在家里教我读传统经典,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因为我年纪小,长辈教我时并不侧重字句训诂,而着重教我做人的道理,并注重背诵。我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苦难时,常常会有一两句《论语》中的话闪现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对人生,我有自己的理解和验证。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看重的乃是气质之感化,即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开蒙读《论语》之前,家人教我背唐诗,我从小听着吟诵长大。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词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用吟诵的方法读诗,诗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才能更好地释放出来。如果不会吟诵,至少要做到开口朗读。我小时候没人管,逮着什么都大声地念。积累多了,自然就能随着声调,体验古人的呼吸、情感和精神。
我深信,一个人如果在孩童时期就学习古诗诵读和吟唱,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富联想力,在生活中会更富感受力。有人问,孩子怎么能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呢?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提出“渗透性”学习方法:“对学习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我非常赞同。在偏重智性的知识学习之外,偏重感性的直觉感化的学习,往往可以对学习者的心灵和品格产生莫大的影响。教孩子吟诵古典诗词,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
随着年龄增长,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会逐渐深入。名篇巨作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情感、修养、志意,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将这些与自己的人生融汇在一起,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最初在国外教书时,我的英文虽然不好,可是学生非常喜欢听我的课,这正是因为他们从诗词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90岁那年,我看到南开大学马蹄湖的荷花,写下一首《浣溪沙》。这种相思不是小我的、私人的,而是对国家、文化更博大的情谊。我虽然老了,但对理想还是有痴心。我在安静地等待,等待诗心的种子在年轻人的心里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科学是求真探美的旅程
丘成桐
(数学家、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
我在数学这条长路上走了很久,从当研究生起计,差不多有50年了。几何分析是我工作的重心,我也做一些应用数学的研究,此外还在弦理论、广义相对论等领域有所钻研。
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重要的一步。没有真实的兴趣,很难成为好的学者。读初中二年级时,我开始尝到数学美妙的滋味。到了14岁,我已决心在学术界闯出一番名堂。偶然接触到数学家华罗庚的书,使我更添动力。这本有关数论的书带我走进高等数学的世界,使我大开眼界,令我找到了热切追求的目标。从此,我以数学为出发点,依靠它的指引,照亮寻找真和美的旅程。
我常对学生们说,最基本的工具一定要学好。这些工具是以后应对数学、物理、生物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兵器”。我希望学生至少掌握两门不同的工具,有两门“板斧”,而且每一门都精通,这样解决问题时才会收放自如。
我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成为大数学家,一是提升祖国的数学水平。使中国成为数学强国,进而建立完整的科技系统,各方齐心协力,我有信心实现这个愿景。
想象力叩开创造之门
刘慈欣
(科幻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想象力是人类拥有的一项既关键又特殊的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想象力。
想象力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通往太空,往越来越宏大的方向,另一个则是向内的,往越来越微观的方向。这两个方向都有无穷无尽的开拓空间。无垠的太空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施展之地,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同样能激发奇妙的想象力。我最近读的几本书都与想象力有关,它们对生命和宇宙图景的描绘,很有启发性。
我们处在培养想象力的好时代。无论是对信息的接受,还是与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其丰富性都远超从前。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培养想象力,比如科幻小说开始进入教材。科幻小说对宇宙和未来各种可能性的书写,能够极大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创新精神。特别是我国致力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社会都在鼓励创新精神,这对培养想象力有很大推动作用。
培养青少年想象力,首要的是鼓励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了解人类社会,从各个领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神奇和美感。现在的教育,知识教学绰绰有余,对知识的感受则不足。有的学生觉得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目枯燥,但如果能够从更广阔的层面去认识这些知识,就会发现它们充满魅力。比如牛顿三定律,看似简单,实则简洁有力,充满对称美。它坚定地告诉人们,不管是太空还是地球,整个宇宙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一致的,深刻解答了当时人们的疑惑。深入感受科学的美和力量,能激发对更广阔领域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力将叩开创造之门,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汲取超越的能量
杨扬
(中国首位冬奥会金牌获得者、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在人们的惯常印象里,运动员似乎更专注于身体训练,离书本很远。但在我23年运动员生涯中,书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获得过59个冠军,拥有很多辉煌时刻,但更多的是艰苦训练和面对失败总结经验的时光。当状态不佳、比赛遇到巨大挑战时,我会读一些名人传记和励志书籍,从中获取经验和勇气。记得我在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时,成绩并不理想,年轻的我甚至产生了退役的想法。这时我看到卡耐基书中的一句话:“只有1%的希望,全力以赴还会有可能;但如果选择放弃,即便有99%的希望,也注定会失败。”这句话点醒了我,激励我全力以赴。一个月后,我在维也纳世界锦标赛上获得1000米、1500米以及个人全能金牌。
由于短道速滑比赛涉及战术运用,平日训练时,教练和领队经常带我们通读《孙子兵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对手,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维也纳世界锦标赛1500米决赛上,和我同台竞技的外国选手实力强大。在比赛前,我认真研究每一位选手的个人特点和技术打法,并预判他们的教练会如何制定战术、指挥战术。再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扬长避短,制定相应的策略。到了比赛现场,前半程我稳扎稳打,但给人感觉状态不佳,于是外国教练提早指挥队员加速,试图把我甩下。但在最后三圈,一直在后方跟滑的我开始发力,瞅准空隙,从外道完成超越,最终夺得冠军。
我在退役后发起成立“冠军基金”公益项目,旨在为告别赛场的运动员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其中,“运动员共读计划”通过阅读打卡的形式引导大家多读书、多交流、多思考,很受欢迎。冠军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为了冠军拼尽全力;退役后,更要用体育精神绽放生活的光彩。这需要运动员们摆正心态,从零开始,踏实学习,不断地提升和超越自我。
培养终身阅读者
唐江澎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我的童年在秦岭深处度过。一天,一位老师唤住我,问我读过哪些书:“读过《红楼梦》吗?《三国演义》呢?《西游记》总读过吧?”看我的头越来越低,他重重地叹了口气:“不读书将来怎么得了啊!”此后,我开始捧起书本,频频掀动父亲小书架的布帘。马华的《成语历史故事》生动有趣,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傅庚生的《杜诗散绎》则实在难懂,我只能翻翻放下,没事再去翻翻。后来自学大学中文系课程时,才发现我的知识结构和父亲的小书架关系密切,可见儿时阅读真的会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时机成熟就会生根发芽。
成为一名教师后,我无数次问自己:教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我逐渐意识到,仅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打转是不够的,我需要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评价学等教育理论的支撑。于是我捧起艰涩的理论专著,硬着头皮来读,并力图将专业话语转译为我的经验话语。在不断阅读中,我逐渐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尽量避免在讲台上发表“独白”,而是选定话题确立目标,在交流对话中用问题引发学生体悟。综合这些阅读、实践的经验,我数十年来一直提倡——语文教学应该追求培养终身阅读者、负责任的表达者和有美感的生活者。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书,也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悟。
有人阅读感受到了陪伴,有人阅读学习到了知识,有人阅读娱乐了自己。有人从阅读中寻找人生成功的经验,有人从读者读成了作者,自己也写书出版,让更多的人来读书。有人读纸质书,有人读电子书,有人听书,有人藏书,有人说书。与书相伴,就是快乐就是充实。
武汉图书馆借阅榜冠军,一年借了690本书
各大图书馆拥有这么多的藏书,谁是年度借阅达人?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图书馆了解到,排在第一名的读者,一年借了690本书。
记者随后联系上这名读者蒋波,从他借阅的书目《侠隐记》《父与子》《自学成才的人们》《伊甸园的蛇》《双城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消失的地平线》《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是国外经典文学作品,还有一部分是商业工具书。
蒋波借阅的书绝大部分是国外文学作品。他还特意挑选了每一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在他们巅峰时期创作的作品。为什么选择这些书目?蒋波有自己的一套总结,“作家获得诺贝尔奖时,通常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作家在精力最好的时候写的作品,通常是巅峰的,作家后期写的作品,基本上也都是他40岁之前的经历。我作为一个读者,阅读他们的人生、社会经验,一定会对我有所帮助。”蒋波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文学作品写的是人性,人性是世界上最难解的题,我了解了人性,就可以用我的智慧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
“我觉得读书对人生是有实用性的,可以锻炼自己的自律性,让自己的思维境界更加开阔”,蒋波说,希望通过阅读、不断学习,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顺畅一些。
北大博士租地下室来存书,11岁女儿也有上千册书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研究馆员顾晓光,近15年间,游历世界5个大洲,涉足30多个国家,拍摄了200多张世界各地人们阅读的照片,其中一部分照片,正在湖北省图书馆展出。作为读到北大博士的高材生,他本人对阅读也有很深的感悟。
父母好读书,也直接影响了下一代。顾晓光的女儿今年11岁,书架上的图书已经有上千册,而顾晓光自己的书,他专门租了一个地下室来存贮。对于如何引导孩子阅读,顾晓光也有自己的方法,当女儿读完《哈利波特》中文版,顾晓光对女儿说,“你作为一个哈迷,如果没有读英文版,怎么与全世界的哈迷交流呢?”女儿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建议,现如今已经将英文的《哈利波特》读了一半。顾晓光说,引导孩子阅读,要讲究方法,引导比强制更有效。
顾晓光拍摄的世界各地的阅读照片,许多让人印象深刻:比如,5年前,他在北京大学东门外拍下的一位流浪的老人,佝偻着腰,坐在小凳上,正在读一本上世纪80年代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他还在法国拍下了一个流浪汉,坐在两只流浪狗旁,正在读一本《穷人的面包》。
顾晓光说,阅读者不分长幼、男女、阶层,从他们阅读的状态,可以看到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且让我更多地体会到阅读者在喧嚣世界中的那份宁静和深沉,那种上帝视角下的卑微和自我内心的谦逊。”
退休医生喜欢泡一壶茶听书,有书的时光飞逝
书不止用眼睛看,还可用耳朵听,只要有人“为你读书”。
侯桥兰从小酷爱读书,因为那个年代经济条件有限,书本很难获得,她就常在家翻箱倒柜找书看,总觉得父亲说“真的没有书了”是哄她的。有一次她在家里翻到一本红色图书,如获至宝。家里的弟弟还曾悄悄翻进某图书室,为爱读书的姐姐“借”了不少当年难得一见的书回来,待姐姐看完再悄悄地完璧归赵。提前旧年往事,侯桥兰笑说:“尽管鲁迅先生曾借孔乙己之口明训‘窃书不能算偷’,但大家应遵守图书借阅的纪律。”
侯桥兰是一位“时髦”的读书人。退休返聘的那几年,Kindle(电子阅读器)流行,她就买来用,“纸质书太厚了,携带不方便,就带上Kindle,午休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视力逐渐衰退,为了减少用眼的时长,侯桥兰“争分夺秒”地听书,还会在主播深情演绎下重温自己热爱的书籍,体会不一样的感受。
为君读书,好似时光轮回。她想起儿时,刚学会认字不久的自己,也曾在每晚睡前,为两位妹妹读自己看过的书:《平原游击队》《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侯桥兰看来,不论看书还是听书,都能让自己通过书籍去到自己去不到的地方、看自己看不到的风景,经历别人或平淡或传奇的经历,去与古人对话、去与未来接连。
爱书人收藏古书3万册,节衣缩食换心爱之书
因为珍贵,所以珍藏。尽管在刘永杰看来,藏书最重要的不在于数量,但他收藏古书多达3万余册,这样的数量足以让人为之惊叹。
武汉古书收藏爱好者刘永杰拥有20年的藏书经历,所藏的图书除了在家中,还分布在武汉三镇,例如武昌的省外文书店藏书阁、曾经的汉街文华书城、斑马大街拾间书局,汉阳的知音书院,汉口的卓尔书店古旧书厅、萃辰天心书院等等。这些古书主要是民国版本和清代版本图书,集中在文史类。
藏书来自买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刘永杰就喜欢买书,常去武汉大学和武汉水利学院搭界的小山坡上的一家民营小书店淘古典名著。再后来他进入本地一家媒体工作后,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便开启了藏书生涯。
有钱能够买到更多的书,但有钱不一定买到好看的、罕见的古书。刘永杰回忆自己最艰难的一次购书经历时说:“2007年武汉有一个书商从沿海进了50吨外文原版书,当时堆在江夏的一个仓库里面。我与这个书商的关系比较好,他就让我到他的仓库里面去挑选,前前后后去了三次。因为距离比较远,而且翻书挑选非常不容易,往往弄得精疲力尽。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外文原版书,对于版本没有很深的研究,那么如何去选呢?主要就是从书的年代入手,出版年代越老的我觉得就越有价值,还有就是挑选带有插图的古书。最后我一共买了2万块钱的古书,当时手头并不宽裕,但还是咬紧牙关、节衣缩食,换来了心爱的书。选购的一千多本,全部都是精装的。”
荆州一个书香之家,电视常年不开成摆设
一家三教师,满满书卷气。湖北省荆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谢葵一家就是这样的家族,谢葵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妻子也是教师,儿子参加工作后也从事了教师的职业,一家人都喜欢读书,他们的家因此获得过荆州图书馆“书香家庭”。
“书香家庭”里,书是随处可见的。
谢葵在受到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读书,也成了历史文献方面的专家,出版了多部著作。
在谈到如何把这种读书的习惯传递下去的时候,谢葵用了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孩子知道读书的好处和乐趣,才会去读书。
95后白领从书中解压,阅读让内心不再空虚
成长的路上,书一直陪伴在熊琪的身旁,但每个阶段她的选择都是不同的,熊琪以前喜欢看人物、小说方面的书,现在进入社会后,她着重于看心理、性格和社交方面的书籍,“这个很自然,到了每个阶段,都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真的对人很有帮助的”“你如果在别人刷视频的时候看看书,你就赚了。”
熊琪现在喜欢上了《墨菲定律》,“我现在正读到的是《晕轮效应》这一小节,教我们要排除名人效应,不要被光环弄晕了,要全面地看问题。”
然而,果真如此吗?
(图源网络)
纵然迟迟不曾打开书卷,沁人的墨香始终让人心驰神往;越是筋疲力尽的身心,越需要在诗意的时空休憩。对此,一位农民工的告白情深意切:“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余生永不忘你”;一名作家的描述发人深省:“书林是一个最可逛,最应该逛的地方,景色无边,奇妙无穷……只要走进了这一座景色迷人的书林里去,只要在那里漫步一会儿,准保会不断地到那儿去的,而每一次的漫步也准保会或多或少地有收获的。”由此可见,阅读有益于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是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如果说旅行能让游客浏览各种美丽的风景,那么读书就能让我们遇见各种有趣的灵魂,探寻更深更远的存在。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读书如交友,好书如知己。读一本好书,不亚于跟智者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有人滔滔不绝地说,有人聚精会神地听。在历史传记的跌宕起伏里,感受斗转星移的变与不变;在哲学科学的缜密推演中,发现世界运转的知与未知;在诗歌文学的悲欢离合间,体味百态人生的是与不是。透过薄薄的纸张、激扬的文字,阅读使我们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与先贤畅谈、和自我对话,构筑起一个日渐丰满的精神世界。
从更长远来看,读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连通过去、观照现在,还在于能够发现和创造未来。当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当新能源汽车驶向更远的地方,当区块链技术在更多领域延伸……在一个知识更新和认知迭代交织、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叠加的时代,每时每刻都需要学习,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正是刷新自己、发展自己的成长方式。持续追求、不断探索,我们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拥抱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