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4月21日,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声回荡在乌鲁木齐天山万科广场上空。79岁的朗读者刘海梅满头银发,一袭黑色长裙,优雅、端庄、满满书卷气。从儿时与图画书为伴,成年后阅读纸质书,到现在戴着老花镜在手机屏幕上阅读,爱读书的她,如今也成为数字阅读大众的一员。
多元化阅读融入日常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正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屏幕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数字化阅读方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移动阅读和有声阅读成为主流。
除了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呼图壁县56岁的煤矿工人隋恒武还喜欢用手机听书。“听书很方便,可以边听边忙别的事情。最近刚听完了《平凡的世界》,还一直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隋恒武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在报刊上发表多篇诗歌和散文,并加入了新疆作家协会。2019年,隋恒武创立了西域情怀文学社,举办过多场阅读和朗诵活动。
每天用喜马拉雅APP播放睡前故事,已成为市民庞云娟和5岁女儿的日常。“喜马拉雅有儿童专区,内容很丰富,主播的声音和配乐也很生动,孩子特别喜欢,我们已累计收听了947个小时。”庞云娟说。
近日,喜马拉雅发布的《2024春季有声阅读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该平台听书用户数增长10%,有声阅读持续升温,人均有声书听书量达到9.7本,高于前一年。
相比音频形式,流媒体和直播电商推出的各类“视频讲书”,因直观且互动性强,成为不少网友选书、购书的重要参考。借助独特的内容、技术和流量优势,一些新书好书得以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和获得,这一新模式也为知识普惠与全民阅读注入了新动能。
线上线下引领阅读风尚
4月21日,在新疆图书馆一楼大厅,读者杨洋将超星阅读本归还到电子借阅机上。“去外地出差前,我都会来这里借阅电子书。这个阅读本资源丰富、携带方便,还能保护视力,很多大部头的书就是在出差途中看完的。虽然也看电子书,但我平时的阅读依然以纸质书籍为主。”杨洋说。
记者看到,新疆图书馆的走廊上、大厅里、楼层平台处均摆设有高低不一的书架,周围有可供休息的椅子和沙发,无论坐在哪儿,随手都可以拿到一本书来翻阅。这一切,都是让像杨洋一样的读者爱上图书馆的理由。
“数字时代,新老介质阅读相互借鉴和融合成为全民阅读的特点。为顺应当下阅读发展,我们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建设,联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基础教育、维普网等一批知名数字资源生产商,建立‘云端图书馆’。此外,还购买了100多万册电子书和近40万册听书资源。”新疆图书馆数字技术部主任于志敏告诉记者,图书馆以线上资源为媒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活动,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助力全民阅读的普及和深入。
2024年“石榴读书节·新疆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全疆各级公共图书馆总流通667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4%,数字阅读资源平台点击量1781.7万人次。世界读书日期间,阅读快闪、图书漂流、花城朗读者、“人间四月天最美读书时”线上展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让天山南北共沐书香。
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不变
虽然数字化阅读已成新趋势,但对陆开武来说,能静下心完整阅读一本书尤显重要。“无论阅读形态和场景如何变化,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始终没变,读好书、读经典是阅读的核心。”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阅读推广活动的陆开武认为,阅读贵在持之以恒,哪怕每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传统阅读更多展现一种生活氛围,可以感受到书的重量,可以欣赏它的装帧,可以听到书页翻飞的声音,是人与纸、字与墨的亲密时刻,无形中人和书可以形成对话,产生共鸣、共情。”乌鲁木齐市图书馆馆长靳艺星认为,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有不断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有品位、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品佳作,才能吸引更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