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入式视野下“纲要”课教学吸引力提升探究今日头条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并强调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增强教学成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中国高校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制度的自信。运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新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知识内化为信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宗旨,增强“纲要”课教学的成效。

一、“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问题意识不高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认为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作阐释和纠正,就是问题导入式教学。除此之外,不少教师对课程的讲授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去深入探讨背后深刻的历史蕴义,有时提出的问题只是在数量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问题的质量。不少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意识形态引导课程,更多应注重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少问题意识。目前学生上思政课大多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对课程缺乏兴趣,更多精力用于专业课学习,学习热情度并不高,在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只是对中学时期学习的模糊记忆,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成效。

2.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

不少教师采取灌输式讲课方式,照本宣科讲授教材内容,课程理论性较强,又多是大班授课,师生的互动性不强,不少学生仅是为应试而上课,听课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没什么用,并不是专业课,由此忽视了课程对他们的重要意义。学生不怎么听讲,玩手机、睡觉或窃窃私语等已成为常态,课堂氛围并不是很好,如果教学再没有吸引力,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师生这样消极的配合会极大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实效性差

目前教学内容有模板化倾向,忽视专业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教师多采取传统讲课方式,学生被动接收理论灌输,启发引导偏少,课堂氛围沉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都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枯燥,理论性太强,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这些都是教学效果不好,实效性差的表现。教学实效性差会影响到教师对讲课的信心,学生听课率下降。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模式有效融入教学中,将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纲要”课课堂教学普遍现状

1.抬头率不高

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吸引力,学生即使来了,也仅仅是表现出消极应付。根据实际走访,高校思政课课堂一般教室前面几排无人坐,都是后排入座,有些学生甚至不带课本空手来上课。教师即使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学生也是不怎么听,在台下就是玩手机、睡觉、做自己的事情,甚至窃窃私语,影响课堂氛围。

2.出勤率不高

有些学生不愿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考试前背背就可以,课程不重要可上可不上,如果教学再没有吸引力,学生就更会缺课旷课。高校“纲要”课多是大班授课,人数众多,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不强,教师也不可能记住每一位学生,一些学生也就不会像上专业课那样按时到课堂。

3.课堂教学成效不高

三、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优势

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通过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确定和选取,以实现教育目标、解决当前理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迫切需要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重组,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构建“讲授体系、实践体系、考核体系”三者统一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成效。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须在每一次上课前,由教师通过学情统计分析,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设计,这是对中学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教学会更有广度及深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更积极地去思考,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

2.有助于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以问题作为导向,串联起所学专题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知识点的探讨中来,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教师只是辅助引导,将教学由传统的单向说教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对话式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求点和困惑点,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上,与学生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契合,而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惑,由此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更有针对性的讲授,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有助于“纲要”课理论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必须以实现教育目标和解决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强化问题意识和端正政治导向,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在传统“纲要”课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度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和思考中,这种“问题-探索-交流”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纲要”课教学吸引力。

四、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有效融入“纲要”课路径

1.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要支撑和依托

2.以教学目标为遵循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学目标作为遵循的根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历史专业课,由此“纲要”课教学目标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引导,不能违背政治根本原则,否则“纲要”课就会完全偏离作为一门思政课的定位。因此,设计教学问题时要从“纲要”课的思政教育属性出发,挖掘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刻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对一些错误的主义或思潮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辨明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加强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纲要”课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学生来自不同学院,有着不同专业背景,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也不同,因此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要契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对于基础好的大学生,讲授的内容要深入一些,教学问题不能设计得太简单,否则学生就容易失去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讲授要通俗易懂,不能太晦涩,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否则学生会找不到头绪,产生畏惧心理。问题设计的难度应该是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索、讨论、查询资料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回答。问题设计应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有所差别,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高校“纲要”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互联网+”教学模式具有信息资源共享、课堂互动性强等特点,教师可以搭建师生互动的教学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电子媒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解答学生的疑惑、困惑,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使师生更好地互动,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及能力,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将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是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和亲和力,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其提供改革理论借鉴,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提高科学运用历史辩证观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制度的自信。

作者:李雪铭,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博士

本文系2020年度人才强校优选计划(百优计划)项目“问题导入式视野下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BPHR2020DS11)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科技创新复杂网络的简单思考复杂网络作为工具不仅在研究自然科学问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得到了较高的重视,演化出来了社会网络分析这一重要学科分支。简而言之,社会网络是利用复杂网络的思维和代数图论作为数学工具来研究分析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其所构成的结构,其中包含各种社会要素。社会网络分析在职业流动、城市化对个体幸福的https://dy.163.com/article/E9EM8FUO0511EI2L.html
2.浅析中学生上网的现象与对策10篇(全文)互联网方便了中学生的学习,可以在网上学到很多知识,感受遨游学海的乐趣。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然而在很多学生眼里上网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的本来 意义。 对于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地利用网络,既不能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95pnwxz.html
3.中学生上网情况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我们要把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进行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31qy7z7.html
4.《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教学案例本次课例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DNS服务系统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以及对日常网络活动的影响。 二、课程思政的思路 DNS是现有互联网体系中看起来不起眼,却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没有了DNS系统,或者DNS系统出了问题,均会导致网址解析出错,以至于出现不能正常上网的情况,会给依托于互联网的经济、生活、娱乐等活动带了较https://www.nuit.edu.cn/kcsz/jxzy/content_6101
5.关于网络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7篇)关于网络安全教育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网络安全教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安全教育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https://mip.ruiwen.com/jiaoan/4223549.html
6.社交网络分析7:社交网络舆情分析社交网络舆情演化传播建模舆情构成与生命周期:分析社交网络舆情的主体、本体、时空和载体,以及舆情的发展阶段。 提纲问题 模型探究:什么是社交网络舆情演化传播的主要模型? 理论框架:如何扎根理论、话题模型、结构洞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社交网络舆情? 舆情构成:社交网络舆情包含哪些关键要素? https://blog.51cto.com/u_16651779/10457496
7.《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有效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2.探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结论 本课题选择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有效活动“为题,研究了我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和策略。通过这种研究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课堂有效活动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指导。 https://wjez.wjjy.cn/newsInfo.aspx?pkId=494
8.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D、教师利用博客发表于学科相关的主题,组织学生对该主题进行进行讨论,收集其他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等的评价建议,共同探讨使自身不断完善。 10、网络教室的基本构成包括(B) A、多媒体计算机、控制系统、资源系统、网络连接 B、教师机、学生机、控制系统、资源系统 http://www.zgjsks.com/html/2013/monishiti_0306/1926.html
9.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育渠道——《我们看云去》网络教学设计及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小学科学课上一些知识密集,不易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内容,就特别适合应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例如《我们看云去》把教学分为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会话、效果评价这五个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发现学生有问题,也可利用网络的“交互辅导“功能,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070401204501_32224.html
10.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2、构建整合信息技术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3、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进1步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和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https://www.yjbys.com/bylw/kaitibaogao/63224.html
11.科研课题研究思路(范文5篇)1号文库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https://m.588k.com/gdwk/1h/838539.html
12.网络中心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教学工具软件APP、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仿真实训资源(仿真实验软件、仿真实训软件和仿真实习软件等)、数字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3.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调查报告(精选12篇)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认为,这说明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青少年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以及学习或工作。因此,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网成瘾,而对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则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 报告指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接近10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2015756.html
14.初中教育随笔(13篇)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只给学生提供了图片或资料,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学生有时不明白其中的内涵,所以我在课前会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利用周五放假的时间上网查找资料,更多好地了解相关信息,以便课堂中学生间的资源共享。如在讲授《东南亚》的华人集中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让学生https://www.wenshubang.com/suibi/3716386.html
15.怎样用信息技术上好小学语文课在教学古诗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去自主探究。学习一首古诗,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该作者的所有诗词作品,进行浏览、阅读,在轻松愉快地自主探究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让他们品尝了由自主探究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 https://www.qinxue365.com/fangfa/468034.html
16.玩转斜格线,方能玩转网格题.(三)赢在格点直角三角形的网络角探究总结:作图是研究几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让格点角成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是探究网络格点角三角函数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若能直接捕获到格点直角三角形,就能用看出的格点线段直接参与计算. 例2、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ABC的位置如图,其中点A、B、C分别在格点上,则sinA的值是___.,tanB=___. 认识情景:∠https://www.meipian.cn/28j1e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