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的培训,迎来喜欢的徐轶老师讲课,三年级教科书,随着徐老师一睹为快!
三年级语文教科书编排思路与内容解析主讲人:徐轶
三年级跟二年级的教材有很多变化,与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有很多变化。新编的体例和选文,新的成分比重是相当大的。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在做这样的改变时,有什么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一部分:进入三年级学生起点分析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什么情况,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才能更好的教学。
这是一个学段的起始年级。作为家长,我也有些紧张。据说一到三年级孩子的差距就会很多年前有很多人研究,三年级会有马鞍形的变化,什么情况呢?低年级识字写字为主,获取信息多,低水平研究多。思维水平加深后,要求就加深了。第二部分:三年级的教材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人文主题普通单元6,特殊单元2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从课文中就可以看出来。
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期望,让每个个体变得美好,希望小孩子读着这套教材长大,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样的期待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看课文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情趣理是兼顾的。
1.默读二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三年级默读时尽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带着问题默读。后续年级提高默读的速度2.理解词语一二年级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三年级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后续年级在实践中运用单元内部结构
快乐读书吧1.多种形式激发阅读兴趣比如《在那替米奥的王国里》,这是童话的单元。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文体,而是通过一段语言把孩子带入情境。我们还可以给一个阅读的片段来让孩子感兴趣。2.弹性要求(必读+选读)必读和选读还有一个推进。3.指导阅读方法学生不但要读,还要有机融入方法这就更加好。呈现必要的方法在教材里。三下《小故事大道理》,讲道理的寓言。三上童话,三下寓言,都是符合学生特点的。
第三部分:编写思路和显著特点一、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1.比如,三上一单元知识:阅读时光祖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后面的三篇课文是这样呈现的。
交流平台:提供课外的例子。
交流平台:在熟知故事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出来。这是对于复述方法的总结。词句段运用: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一般情况,我们做一个单项的练习就是人称的转换。把冒号引号去掉,人称变一变。这里我们就放在一个交际语境中进行练习。
这是理想的模式,实际会有变化。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学段的一般性目标、单元重点目标、本课的个性化目标我们在设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的时候,至少要考虑这三个方面。依课文而定侧重于什么。1.比如,三下《父亲、树林和鸟》
2.比如,《带刺的朋友》,中间有很多很生动的语言,可以供我们交流。课后题: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从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体会这个变化里面的情感因素。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亲密,称呼一定会发生变化。三年级的小朋友是不是适合知道这个东西。但是非常难得,课文中能呈现的,可以让学生感知的,不是知识,让他体会语言的丰富,很好。最后的选做题,读一读这个故事,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实践。也是结合课文目标提出的要求。比如,《掌声》。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如果提倡
一定要通读教材,通读教参。好好读教师用书。从三年级开始,我们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在教师用书上,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来实现我们的编写意图。为什么要设置这个单元?怎么设置?偏差是什么?教材说明。教材说明。教学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二、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素养提升交流平台我们的每一道题目都隐含着方法的引导。我对三年级上的交流平台解读一下。
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具体的运用中才会有价值。不要机械的考察学生的学习。北京的一个老师考察,赵州桥不但什么而且什么。我觉得这样的考察是没有意义的。要给他一个语境来考察,这样是有价值的。如果死记硬背就没有必要了。方法无处不在——
1.读书的方法童话、寓言等不同文体的方法2.学习多音字的方法三上有20多个多音字,学了这个多音字后就不再注音了,要根据他的意象来注音,很多时候都很难,希望孩子能用起来。关于多音字,我们不要超出教材的要求学习多音字。多音字是我之前学过这样字的另外的音,我第二次认识他的另外一个读音。第一次就把这个音找准,下一次学到另外一个音的时候再学。识字的方法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能够做到:知道形声字的基本规律。但是形声字的理据性不容乐观。
我想说的是,从三年级开始,我们一定要:
三上,三下的习作目标和要求习作的内容非常丰富,广度是非常丰富的,
口语交际
三年级话题的划分:1.独白类2.对话类(交流讨论)3.对话类(功能性话题)每一册基本上都有这些话题。对话类主要针对应对能力,功能生活主要是针对生活中的交往。交流就是为了讲自己和对方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可以在开学之后让孩子讲述自己的暑假生活。这样单项的口语交际,是没有办法在其他课程中获得机会的。只有语文课才会给孩子这样的机会。所以不需要创设什么情景。像今天上午的这个超长的口语交际也是一个口语交际的领域。如果大学的时候再来做这个就太晚了,还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做这个训练内容。每个学期拿一个话题做,对学生的提升一定很大。老师们研读教材的思路可以自己做。二年级下册师一个人说完,三年级我们要去强调他,四年级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讨论的时候怎么去应对,既尊重别人又可以有效的发展自己的观点。关于功能性话题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