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划设计说明]某高等学校校园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该高等学校位于合肥市南部,西邻金寨路,北面是居住区,南面是工厂区,东邻公园。[]交通十分便利,环境较好。

校园总面积11万㎡,现有学生4000余人。整个校园的地形较规整,没有预先规划,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指导思想:把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以一种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协调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保证学校发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创造出功能齐备、经济合理、形式优美、便于实施、别具特色的新型教育园地,同时追求时代性、科学性、严密性和艺术性的效果。规划原则:

1.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创造有特色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作品,突出以人为中心,力求创造适应现代教学发展要求的良好的物态环境。

2.合理布局,始终着重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的分析,创造出统一、连续的校园环境。

3.建筑形式多样,既有平面的转折,又有高低的错落。建筑群体自由而有秩序,灵活而又有组织,没有呆板的,硕大的中心,但存在许多公共活动中心即多中心。空间合乎人体尺度,形象感受活泼亲切,有利师生接触,促进社会与学校联系,建筑群体连续变化发展,但却首尾一致,统一协调,留出必要的绿化用地。

4.结合各功能区进行植物造景,同时运用园林小品(雕塑、亭、曲桥、廊)加以点缀,以形成优美宜人的校容校貌和健全的生态环境。

三.校园功能分区

根据今后的发展需要,以教学区为中心,把校园分为四大部分:

1.行政教学区:作为校园主要功能区,置于校园中部,包括行政大楼、教学楼Ⅰ、教学楼Ⅱ、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等建筑作为学校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内还设立了一个中心小游园。

校园规划设计说明某高等学校校园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其内配以绿地、水池、花木,既丰富了本区的环境氛围,又提高了该区文化内涵,为学校的教与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生活区:该区包括教工宿舍楼、男女生宿舍楼。区内植花木。其

中教工宿舍区内有一花坛广场,使教工宿舍的居住环境安静、优雅。并且,教工宿舍与学生宿舍之间有一定距离。保证了生活的空间,且尊重师生的个人生活。

3.后勤服务区:该区包括商店、食堂、校医院、浴室等。分别位于

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的附近。起到了方便使用的目的,使校园的后勤服务充分满足师生的需求。

4.活动区:该区位于校园东部,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

田径场(400m环行跑道),各类球场、室内篮球馆与训练馆等。该区占地面积较大,地形平整,利于活动,为学生上体育课及平时体育锻炼提供了极好场所。另外,该区还包括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场所。

四.建筑与道路规划

(一)建筑规划

1.教学楼Ⅰ(6层):建筑占地面积2000㎡。建筑前方有一半圆形

的广场,广场有花坛,雕塑。楼的四周配植有绿篱,楼东侧有一中心游园。有水池、曲桥、圆亭长廊等。通过园林化手法,使它们有机的组合起来,共同组成了一个供师生课间休息的优雅环境。

2.教学楼Ⅱ(6层):建筑占地面积1000㎡。位于中心游园以东,

与教学楼Ⅰ相呼应。解决学生上课问题。中心小游园使教学环境更为清新。

3.行政大楼(5层):建筑占地面积1500㎡。两边翼楼是4层。主

要为校教师行政办公、会议接待,教师休息之用。其间还设有一间保卫室,以保师生的安全。

4.实验楼(4层):建筑占地面积1000㎡。主要为师生做研究、实

验之用。

5.图书馆(4层):建筑占地面积800㎡主要为师生阅读、查资料之

用。图书馆是学生在课外获得精神食粮和科技信息的主要场所。书是为了给学生看的,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达到这一目的,开架或半开架是比较理想的办法,学生可以更直接的、自由的选择要阅览的书。

6.学术交流中心(4层):建筑占地面积600㎡。主要是学校与外界

交流的地方。

7.招待所(4层):建筑占地面积1400㎡。可以对外营业,也可以

为来探望学生的家长提供方便。()

8.学生公寓(6层):建筑占地面积1500㎡共有4栋。位于校园东

北角。公寓旁设有两个篮球场,以方便学生平时运动。

9.教师宿舍(6层):建筑占地面积800㎡。共有4栋。中心广场设

有花坛,使教师生活很舒适。并且在其旁设有次入口,使教师出入较方便。教师宿舍位于校内河边,风景怡人,很适合居住。

10.商店、食堂:位于学生宿舍边,方便学生使用。食堂共3层,

其中第3层是大礼堂,可以供学生举行大型聚会时用。

11.校医院、浴室:位于校园东北角。既方便教师又方便学生。

12.活动中心(3层):建筑占地面积1100㎡。位于学生宿舍附近,方便学生使用。

(二)道路规划:整个校园道路系统以简捷通畅,经济实用为目的。并注意沿路的绿化。根据人车流量,将道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道路宽10m;二级道路宽5m;三级道路宽3m。以道路为轴线,一级道路构成主轴线,二、三级道路构成次轴线,形成一即纵横交错又明朗舒洁的道路布局。

五.绿地系统规划

良好的室外环境品质对于学生情趣的陶冶,加深对校园的热爱,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大学校园的环境设计,其主要功能是营造出优美的,与学校氛围相适应的环境,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

教学区绿化:强调简洁明快的风格,绿化种植设计以规整式为主,

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项目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位于南宁市西北部.北临大学路延长线;东距广西民族学院4公里;西面靠近金沙湖旅游区;距市中心13公里.新校区总建设用地约137公顷,其中已规划建设的一期校园约7公顷,本次规划为二期校园

规划,占地约130公顷.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按2008年达到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人为设计规模.其中2006年计划完成入住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人,并考虑预留远期发展,2008年后可持续发展至2.5~3万人.

本项目建设用地现状为农田,菜地,水体及自然山丘.所在区域地震裂度小于6度;年平均气温21.6℃,最高温度40.4℃,最低气温-2.1℃;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最高水位79.1米,最低水位60.88米.

给水:相思湖新区范围内已有陈村水厂,三津水厂正在建设中;

电力:相思湖新区范围内建有220KV变电站一座,作为市政电源之一;

电信:相思湖新区范围内电信信号已覆盖.

总体设计构思

"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园林化,生态化",是本方案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规划所遵循的设计原则.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结合地形地貌特点,科学地安排新校区的功能分区,确保教学及实训区的中心地位.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以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与生活既相互独立同时也联系便捷.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可根据学科的发展灵活调整各院系的用房;

3,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体现在:满足教学,实训,生活的需求;满足交流,活动,休闲的需求;满足方便,安全的需求.建筑的单体设计尺度宜人,以现代建筑艺术为主要建筑特征,在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形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独特个性.

4,反映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封闭的布置,把单幢布置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实训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的教学与实训环境.体现学科间的密切联系与交融.在规划布局,外部空间上均体现网络化的特点,营造流通,交流,接触方便的交往空间,体现大学激励思想,创造知识的环境特点.

5,以整体性为设计出发点,将已进行规划与建设的一期校园有机地结合到本次二期校园的规划设计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整体布局中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交融与学校的统一管理.

6,建筑形态以现代的建筑语言为主要手段,建筑的层数大部分为多层,教学建筑最高五层,部分建筑主体底层架空,作停车和交往空间.图书信息中心是全校区建筑的最高点,为9层,使学校校园的城市轮廓有了制高点.结合中心广场与会展中心等部位标志塔的设置,使校园天际线得到丰富.

3.规划结构分析

3.1功能分区分析

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边缘学科的产生,督促教学中心区的布局模式走向集中化.本方案采用细胞系统式教学区布局,使各系既相对独立易于管理,又方便交流资源共享.通过相对的集中布局,规划有效地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与预留发展.

全校区建筑群以南北向与东西向两条主轴线为中心展开.两条主轴线将各教学实训组团与生活区,体育运动区联系在一起.二轴线的的交汇处是整个校园的教学中心区,图书信息中心选址在主教学区与联合办学教学区的交接位置,在地理位置与服务半径上有利于资源共享.

教学中心区外围按学科性质相近为原则,布置了综合实训区,主体育运动场馆区及学生生活区等.其中学生生活区分为东,西二个分区,有利于分期建设以及减小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的步行距离,也有利于减小生活区内宿舍与配套生活设施之间的服务半径.为了方便学生的体育运动,部分体育运动场地安排在学生生活区内布置.

主体育运动场馆区安排在用地东北部校园外侧,靠近大学路延长线,有利于体育设施的对社会开放并同时避免对校内教学生活秩序的干扰.

会展中心与综合实训区均靠近北校门布置,可以为对社会开放及校科研服务单位对外承接业务提供便利的地理条件.

在西北部保留生态公园内,考虑布置一个专家别墅区,用于接待与引进高素质的教学与科研人才.

3.2交通流线分析

交通流线规划实行区域性人车分流.道路系统采用一条近似方形的主环路围绕主教学区,使外界的交通对主教学区的干扰减到最小,教学区成为步行区(消防车除外).主环道的外侧由次一级的道路形成小环状系统,各区域内同样为步行区.这样的道路系统布局,可以实现具操作性的人车分流,同时可以使主环道的道路面积与周长尽量减少,有利于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在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18米宽路,中央及两侧均设绿化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闭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校园次干道级采用12米宽路,联系主干道之间的交通,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校园小型道路采用6米宽,一般不行车,以行人为主,必要时贵宾与消防车可通行.

停车场不破坏校园景观,除几个集中室外停车场外,原则上均放于建筑架空层和地下.

3.3公共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在校园的中心区,公共空间以十字形的步行广场,主环线内侧的大面积绿化林地以及蜿蜒穿插其间的水体共同营造了安宁,大度,景色宜人的校区园林景色.每一座教学建筑的外围,都环绕着大面积的草坪,林地与水面,为学生的学习与自修提供了优美的场所,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分的用地资源.

中心教学区外围的综合实训区与学生生生活区,以庭园为核心组织公共空间与景观,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组织建筑群落.以亭廊等造园元素,园与建筑相互借景,营造接近人体尺度的灰空间:如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达到建筑与园的完美融合.

在理性规整,几何性的建筑群落基础上融入自然景观,强调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色景观.并充分利用保留的生态山系与水体,使得整个学校融入到自然湖光山色之中.

整个规划与建筑单体的设计,都致力于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外部条件.从群体外部空间到单体内,外部空间的过渡,旨在提供多层次人与自然融合的交往空间,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遇,交谈与思辨在环境中得到创造性的升化,学生不仅在课堂以内受到教育,还能在整个生活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多层次交往空间,提供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良好互动环境,吸引人从电脑网络的数字化生存空间中来到真实的社会空间.

3.4城市环境及区位分析

新校区所处的相思湖新区,位于南宁市西北部,地理位置独特,区内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大学路及其延长线上有多家广西地区的高等学府.良好的大环境造就了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建设校园的理想场所.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保障.

学院设南北两个主校门与城市连系.其中礼仪入口安排在南校门,主要是考虑到本校区用地南部较为平坦以及学院主入口景观应有较好的日照光环境等因素,主教学区及礼仪主校门设在朝南方向,开往通往百色二级路一侧.北校门开向大学路延长线,为主要功能入口,有对外接待及服务功能的会展中心,综合实训区,主体育运动场馆区均安排在此侧.西南侧靠近学生生活区及东北侧原一期已规划部分,另外各设次要出入口各一个,以方便学院师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城市的联系.

校区西北部的大面积丘陵山系及天然水体全部得到保留,整个校园的建筑群,掩映在绿树林荫之间,城市天际线错落有致,最高点为学校的图书信息中心.

3.5绿地与水体系统规划

校园内绿地系统原则上"点""线""面"相结合发展.

整个校园设园林绿化,沿道路设阔叶乔木,滨水区设亲水草坡.中心绿化以水体,人工造景结合保留生态带相并重,建筑之间以尺度宜人的园林绿化过渡,沿城市道路校园内布置绿化隔离带,尤其是沿大学路及沿往百色二级路沿线的绿化带均特别加宽,对公路的噪音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

水系规划充分考虑节水,固水,处理好水面景观的内外结合.合理利用西侧延伸至校园中央的原有的优良生态环境形成主水体,处理好校园自身的雨,污自净功能合理排放.重点考虑避免对天然水系的污染,维持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西北侧的自然丘陵保留为生态公园,与建筑规划形成了相护环抱的统一整体.天然生态绿化既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也得的到了充分的利用.

3.6竖向设计分析

本规划用地东南部地势较平坦,西北侧有丘陵山系起伏较大.最高山丘标高约为104.0米,最低处地面标高约为71.6米.最大高差32.4米.基地西侧有较多池塘水面.北侧大学路延长线的设计标高约80.335至80.484之间.

结合上述条件,设计中仅对东侧局部的标高在87.5米以下的几个孤立小山丘作土方平整,以整理出建设用地.全面地保留了由西侧一直延伸到校区中央的天然丘陵山系与水体.建设用地的整平设计标高按照北高南低的原则,由大学路延长线向通往百色二级公路呈相当平缓的坡度下降.其中北侧大学路延长线方向最高标高出现在80.484米,南侧最低现状标高为约77.1米,建设用地南北高差在3米左右,整理后的缓坡坡度为千分之三,非常有利于建设.

4.管网综合设计

给水,排水,煤气系统规划及管线综合:

4.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防火规范》GB50084-2001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城市煤气设计规范》GB52028-93

其他有关的设计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

4.2设计范围

室外排水规划

室外消防及中水规划

4.3给水规划

新校园按规划全日制学生人数20000人(第一,二期).

最高日用水量8800㎡/d,最大时用水量917㎡/h.

由市政管网接入两根DN500供水管,校区内形成环网,供各单体生活用水.

4.4排水规划

1.新校区最高日污水量约为7480㎡/d,其中直接排放污水量5236㎡/d,.

2.新校园采用污废分流,雨污分流.

3.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污水处理厂处理.

4.废水进校内中水处理站,处理后作为中水使用.

5.雨水按设计重现期P=2年设计,就近排入水体或市政雨水管网.

4.5消防及中水规划

1.新校园利用废水(灰水)作中水水源,经中水处理站处理后作中水及消防用水.中水水池储存室内外消防用水量及绿化及冲洗道路用水量.

2.设置中水供水管网,校内形成环状网,供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火灾发生时供消防用水.各单体不另设消防水池,可直接从管网供水或加压供水.

中水(消防)管网按规范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

4.6环保

新校园采用优质水,杂用水分设,集中考虑消防用水,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降低污水排放量,减小污水管径,减少污水处理量.

粪便污水及医院污水经污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4.7煤气

新校园考虑从市政煤气管网引入煤气管,经调压后供生活区及后勤服务使用.

4.8管线综合

给水管,电力管,电讯管,煤气管,中水管等考虑综合管沟.

电气规划:

1.规划依据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

《城市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通信设计标准》GB/3200P-93

建筑专业的规划设计以及业主的有关要求.

2.规划内容

电力供应规划

互联网规划

综合布线规划

有线电视规划

有线广播规划

3.校区概况

本次规划的校区,有教学,办公,实训,学生宿舍等各功能的建筑群,且各功能的建筑群分布比较规则.基本上都是低层建筑.学校规模全日制学生20000人,教职工按2000人估算,计算总人数按22000人.用电负荷比较集中,主要在东,西区学生宿舍及综合实训区.

4.规划的主要观点

考虑电脑在教工,学生中的普及化,由此会引起用电负荷大增,必须考虑.

考虑空调设备及饮水机使用的普及化.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调及饮水机普及化在所必然.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用电负荷.

学校应当有相当安静的学习环境,故对有线广播系统的规划,只需满足学校的紧急通知使用即可.

5.电力规划

a.负荷统计

由于目前阶段校方暂未提供特殊用电设备的情况,学校的各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等,主要用电负荷为空调,电脑及照明设备.故本规划的负荷统计暂按单位面积(或人数)用电量统计为主,适当考虑容量的弹性.

学生宿舍及食堂不考虑安装空调,学生宿舍按每人一台电脑计算其用电量.

计算标准:

教学,办公,实验,体育,后勤建筑:80W/平方米

学生宿舍:600W/人

学生食堂:20W/平方米

按上述标准估算,用电总负荷为46660KVA.全校利用系数取0.4,功率因数取0.85,计算负荷为:46660×0.4/0.85=21958KVA

电源

由城市变电站提供220KV三相交流电源到本校的10KV开关站,10KV开关站设在T1变电站内,该处负荷较重且靠近主干路,便于电源引入.负荷等级为三级.

变电站布置

东西学生宿舍区各设一变电站供该区的学生宿舍及食堂用电.其它各幢楼房,凡达到5000平方米的,楼内设置变电站.不足5000平方米的,由就近变电站供电.详见规划总平面图.

d.线路敷设:10KV线路采用电缆沟敷设,电缆沟走向见规划总平面图.

e.电力系统的主要开关设备,采用有通信接口的开关,以便开纳入全校智能化管理.

学生宿舍:每200人一门

教学建筑:每200平方米一门

实训,科研建筑:每100平方米一门

校行政办公:每25平方米一门

系行政办公:每50平方米一门

体育馆:每300平方米一门

c.通信网络纳入综合布线系统

7.互联网规划

a.网络终端数量统计

学生宿舍的网络终端数量,按每人一终端计算,其它大楼视使用性质按面积统计.

c.对网络的特殊要求

学生宿舍的终端需要设置限时使用管理.在开学期间的中午和晚上休息时段停止使用,以保证学生的正常休息.

d.互联网同样纳入综合布线系统

8.综合布线规划

a.综合布线是语音,图像,数据等各类信息的高速成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支持骨干.系统的灵活性很高,只要组成框架便可任意增加子系统.本规划的综合布线系统,只规划建筑群干线子系统,各建筑物内的综合布线系统由单体规划处理.

c.综合布线的全连路采用光纤电缆.

d.各幢建筑物在单体设计时,应留有足够本楼用的配线间.

9.有线电视规划

本校无家庭住户,因此不需考虑城市有线收费电视的规划.学校的有线电视主要是教学电视.教学电视应由学校的教务管理单位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落实电视教学课室后再安排.

10.有线广播规划

b.广播室设置

为了方便使用,广播室设在学校行政办公楼内.

c.广播喇叭设置

广播喇叭采用32W室外防水音柱,具体布置,由学校的整体园林规划统一考虑.

11.弱电线管预埋

横跨校内主干道的弱电线管按规划总平面图预埋,每一处的六条管分别为光纤缆两管,消防一管,广播一管,备用两管.

5.消防设计

图书信息中心最高高度控制在40米以下,部分的教学楼与实训楼高度在24米至32米之间,属高层建筑,消防规范执行GB50045-95(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余所有建筑高度均在24米以下,属多层建筑,消防规范执行GBJ16-87(2001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耐火等级为一级.

高层建筑外围道路宽度均大于4.5m,多层建筑外围道路宽度均大于3.5m.消防车道均能环通,满足消防要求.建筑物内疏散楼梯间的间距,高层建筑部分小于60m,多层建筑部分小于70m;袋型走廊高层建筑部分小于15m,多层建筑部分小于22m.

各单体建筑防火分区面积均严格控制在消防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其中多层建筑部分按GBJ16-87(2001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2500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5000平方米.高层建筑部分按GB50045-95(2001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1000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2000平方米.地下停车库部分按GB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每防火分区面积≤2000平方米,有自动灭火系统部分加倍,即≤4000平方米.

6.结构选型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与用途,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面结构为钢筋砼梁板体系,大跨度部位采用有粘结预应力砼梁.本工程结构材料为钢筋砼,砼强度等级:预应力梁楼盖为C35,普通砼楼盖为C25,砼柱C30.钢筋级别I级(fy=210N/mm2),Ⅱ级(fy=310N/mm2),填充墙及内间隔墙体材料采用烧结多孔砖,强度为M5,砌筑砂桨MU5.地下室底板及外侧壁采用C25防水砼,设计抗渗等级0.8Mpa.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类别为3类(50年),其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一级,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均按《建筑设计防规范》GBJ16-87表2.0.1条执行.

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表

项目

计量单位

数值

所占比重

(%)

人均面积

(平方米/人)

规划总用地

ha

137

可建设用地

130

100

65

教学用房用地

20.298

19.9

10.149

体育用地

12.546

12.3

6.273

道路用地

20.604

20.2

10.302

绿化用地

48.552

47.6

24.276

人数

22000

学生人数

20000

教职员工人数

2000

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56.15

公共教学楼建筑面积

平方米

46000

8.19

2.3

系教学及办公楼建筑面积

69000

12.29

3.45

联合办学教学楼建筑面积

60000

10.69

3.0

综合实训中心建筑面积

68000

12.11

3.4

会展中心及学术交流中心

45000

8.01

2.25

校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

7500

1.34

0.375

图书信息中心建筑面积

40000

7.12

2.0

体育馆建筑面积

15000

2.67

0.75

学生居住建筑面积

160000

28.50

8.00

学生活动建筑面积

5000

0.89

0.25

学生及教工食堂建筑面积

3.56

1.0

校医院建筑面积

3000

0.53

0.15

专家别墅区建筑面积

其它用房建筑面积

容积率

0.432

建筑密度

%

14.5

公共绿地面积

450000

绿地率

5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22.50

8.工程造价估算

工程造价估算表

建筑面积(平方米)

单方估价(元)

单项建安造价(万元)

公共教学楼

900

4140

院系教学及办公楼

6210

联合办学教学楼

5400

综合实训中心

6120

会展中心及学术交流

1000

4500

校行政办公用房

675

图书信息中心

1500

6000

体育馆

2250

学生居住

800

12800

学生活动

400

学生及教工食堂

1800

校医院

270

专家别墅区

其它用房

1600

总建筑面积:561500平方米,建安工程估算总造价52435万元

9.参考施工工期

第一期建设项目,包括:部分公共教学楼,部分院系教学及办公楼,部分实验室,部分学生生活区,行政办公,校门等,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预计工期为14个月.

第二期建设项目,包括余下的建筑内容,总建筑面积约28.15万平方米,预计工期为18个月.

篇三:重庆市华蓥中学校A校区校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10-6-7

一、现状概况及区位关系

1.1现状概况

1.1.1规划用地约83.8亩,属重庆浅丘地貌,用地范围内最高高程765.00米,最低高程为743.00米,最大高差22.00米。

1.1.2现状用地范围内水、电、气均能供应,基础设施较好。

1.1.3学校可设两个出入口,直接与城市干道相连接,校门外城市干道与城市道路网相联系,交通情况比较理想。

1.1.4评价:区委、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意识到,21世纪教育发展的多样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该区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对学校原有资源进行整合,摸清家底,科学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潜力。办好基础教育从教学水平到校园建设都应该是一流水准,在全区乃至全市都应该是一个亮点。在对华蓥中学重新进行校园规划整合中,按照现行教育建筑“规范”和“标准”以及华蓥中学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加强和补充基础设施及教育教学硬件,一次性完善校园总体规划,待实施完成后,使华蓥中学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具有高水准的重点示范中学,推动渝北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腾飞,为渝北的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2区位关系

区域位置:重庆市华蓥中学位于渝北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市级卫生小城镇、休闲避暑城——茨竹镇。学校始建于1972年,2005年晋升为重庆市高中联招学校,自创办以来,在省市及区县比赛中多次获奖。随着学校的发展,原有之校舍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教学之需求,区委、区府及区教育主管部门高瞻远瞩,本着促进21世纪渝北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将该校新征用地作为重点进行改扩建。学校A校舍区规划班额为48个班,在校学生2400人,招生辐射整个茨竹镇周边地区。

二、设计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筑法》和重庆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技术规定

2.2华蓥中学学校提供的设计要求及委托书

2.4征求意见稿及草案审查意见

2.5城市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2.6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2.7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2.8充分尊重区委、区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及指导思想,并置案于本规划之中。

三、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3.1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3.3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段实施、协调发展、保证教学”的原则;

3.4建筑设计力求富有时代感和艺术性,要求简洁明快,即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

3.5在可能情况下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节约投资;

3.6创建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宗旨的现代校园环境;

3.7在地形及使用功能复杂的总体布局中,优化道路交通系统,达到舒适、便捷、安全之需要,实现人车分流,消防专用通道与校园干道相结合,调整建筑组群,节约用地,合理分区,形成理性的规划结构体系;

3.8供变电、强弱电、给排水配套完备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尽量完善学校发展的硬件功能;

3.9“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总方针,探索华蓥中学学校校园的建筑风格和区域特色,形成良好的校园绿化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

四、性质及规模

4.1性质:本工程性质为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包括校园内的总平面建筑布局、竖向、综合管网、道路交通、绿化等教学、办公、生活、运动等建筑及设施。

4.2规模:本工程为一个发展中的区级特色中学;远期事业编制考虑为48个班,每班约50人规模进行规划;目前学校用地规模为83.8亩,规划校园内总建筑面积为39669.98m2。

五、规划布局特色及空间环境

5.1总体布局

基地条件:东南面较高,西北面较低,东南角标高为765.00米,西北角标高为743.00米,绝对高差22.00米,但因东北大道规划标高为754.00米,为此,规划校内标高暂定在高差9米以内,具体在以后实施时进行修正。目前,现有校区布局零乱,多属低质校舍,因此,要彻底改变历史形成的零乱布局,就必须下决心拆除无文化及使用价值的危旧房等低质用房,并根据华蓥中学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的需要,重新调整校园规划布局。本次规划分为两期实施,一期工程新建科技楼,二期工程新建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及学生活动中心。通过这次规划,使之成为一个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晰、人车交通便捷、造型新颖、美观、校园环境优美的新型中学校园格局。在新征范围内,新规划拟建300米环型运动场和100米直跑,主要建筑物集中布置,为贯彻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确保中学教学硬件的达标,本次规划充分利用了地形,尽可能拓宽现有空间的使用效率,巧妙的进行了房屋的空间组合,节约用地,增大了绿化和环境空间以及学生活动场地,极大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新规划中,通过地形分析,东南面地势较高,朝向较好,生态环境较好,因此,与同边其它区域相比,较适合布置教学区。

东北面临干道,干扰较大,适合做运动区,隔离和净化校园空气,校门避开主干道,减少了学生行走穿插安全干扰。学校中部区域与校前区相结合,组成一个景观中心及师生交往中心。在规划中既考虑了校园布局即严谨,又达到在多重空间中赋予变化的景观序列,并使该中学的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更加怡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心身健康和生活特点,促进求知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规划中,西面布置教学区,东面布置生活区及运动区。

5.2功能分区

5.2.1教学区规划设计

根据学校的办学要求及渝北区事业发展规划要求,规划A校区为48个班,以满足当地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教学区位于学校正面入口,主教学楼作为一标志性建筑矗立在校园北面,体量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生动、文化特征鲜明的校园景观。本次规划规模为48个班,根据“国家教育建筑规范”及“城市中小学建筑标准”对相应的教育等各专用房进行配置设计,并考虑中学教育发展的特点,留有一定的使用空间,便于调整使用,学区布局中,处于校园周边环境及校内较好的一个区域。

在具体设计中,我院将长期的教育建筑设计经验融入其中:

(1)注意营造一个富有学生身心特点的、能激发其学习情趣的现代空间环境,以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规划中将该教学楼设计成外廊组合式,建筑组合群即有辉宏的时尚主体,又有宁静的庭院,除了便于通风、采光外,重要的是将教室嵌入优美的环境中,使景观绿化延伸到室内空间,即能调节空气,又能缓解长期用眼的疲劳。并利用单廊式建筑的布局变化及利用房屋间距空间,精心设计了中庭花园及周边绿化,给学生一个清新的学习环境。花园中,以绿树花草为主,加之配以水景及各种艺术雕塑,增强了文化和知识氛围,给儿童以充分的启迪和情趣,使中学生学与玩之间能充分调节,在美好的空间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求知兴趣和生理状态,更有利于知识的传导和理解。

(2)即追求变化丰富的空间体系,又确保了清晰的功能要求。设计中,我们在平面空间布局上考虑了高低年级学生特点适度分隔,在竖直空间上考虑了普通教学与专用教室的分区,一方面即可避免相互干扰,又便于教育与行政的管理。在具体设计中,教学楼作南北平行,相对错开,组合排列,其中南向一列为普通教室,北向一列为专用教室,东面为教学管理区及多功能教室,中间为一个过渡区,作为三个方向教学楼交通的中心抠纽,组成一个即有灵活变化,又较规范严谨的教学区组团,相互之间不干扰,交通便捷,即有利于学习,又有利学生课外活动、休息。在保证应有间距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块,给学生留足了更多的活动场地,并精心打造整体校园景观,丰富学习环境,净化室内空气,美化校园环境,以利于学生紧张的学习后能够放松与休息,促进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和智力发展。

(3)教育部与国务院有关部委多次重申防止学生踩踏事故的发生,因此,楼梯的设置一直是关系到学生安全的一大问题,根据多次事故教训证明,由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当走道过长或多数学生集中拥挤时造成的冲撞势能,能不能及时消化,在下楼时,保证身体平衡是保证下楼时的安全,否则,势必引起事故,因此廊道不能过长,且楼梯口不能直向廊道,一是限止学生起跑速度;二是减弱学生在跑步情况下,下楼时产生的前倾势能;三是楼梯口与廊道有90。以上的转角平台,保证学生通过90。以上转弯和缓冲平台空间后,过渡到正常的下楼行走速度。因此,本设计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较好的处理。

(4)能够严格的根据“规范”和“标准”按规定的条款及标准要求,确保生均面积、采光、通风及教育教学功能的完善和师生的安全,较好的处理由于城市学校生均面积不够,周边环境较差的条件因素,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的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在设计过程中,能充分听取学校领导及区、县教委领导等管理行家的意见,不厌其烦的修改、完善、设计。在与行政管理专家和建筑师一起充分交流,完美结合,确保设计的成功。

5.2.2运动区规划与设计

运动场根据规划置于北面,根据中学教育规范以及城市中学的标准要求,设计中考虑。一条100米直跑,一个300米环跑、若干球类运动场等,该校区已建有风雨操场,内设有一个羽毛球场及乒乓球场、部份器械活动等设施,基本上满足城市示范小学体育活动的配置要求。

5.2.3生活区

根据区教委的意见及城区中学幅射半径的情况,我们考虑了学生的食宿问题,因此在生活区设置了学生宿舍及活动中心,还建有一个学生食堂,供部分师生住宿、就餐,同时,生活区具独立其它分区的,减少了对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干扰。

六、道路竖向

6.1道路工程规划

6.1.1道路规划原则

a)以校方委托的规划设计任务书及地形图作道路规划的依据。

b)校区主要道路线型及其路径,须充分结合地形、有效利用地形,在充分满足地块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道路工程造价最低,综合经济效益最佳。

c)对场地自然坡度较陡的地段,在确保道路技术前提下,尽量避免高路堤、深路堑线型。

d)路网布局尽可能形成环状,便于校园内交通;为了方便师生在校园内活动,对高差较大的台阶间,采用梯道以及人行道连接并辅以绿化。

6.2.1道路规划

根据校园场地现状以及道路规划原则,在符合道路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将道路连通至各功能区之中,以满足教学区、运动区及生活区交通需要及消防要求。

主干道道路横断面:

主干道道路宽度7米

车行道宽4米

人行道宽1.5米

校区的道路干道坡度最大不超过8%,干道曲线半径不小于6米。

停车场25个车位,主要设置在校前区大门内右侧,供校车及来宾停车使用。

6.2竖向规划

6.2.1竖向规划原则

场地竖向规划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解决各建筑物用地的控制标高,满足各项用地的使用要求,使建筑物用地与道路之间在竖向上有良好的结合;考虑建筑群体空间景观设计及场地排水设计要求;场地平整要做到挖填方基本平衡及经济运距;规划上采用小台地竖向布置,尽量减少场地开挖工程量及挡土墙、护坡及边坡处理等;确保排水畅通,建筑标高和场地坡度及排水满足防洪及暴雨的要求。

6.2.2具体规划措施

a)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和植被;各类建筑用地填方高度不宜大于5m,挖方高度不宜大于8m;(局部除外)

b)挡土墙高度不大于6m(指填方地段);石质挖方地段,尽可能采用护坡处理。

c)台地划分尽可能顺等高线划分,建筑标高的确定,考虑建筑群体高低起伏韵律,建筑物错层以3~4.2m高确定室内标高。

d)建筑物距挡土墙的距离要考虑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行人的出入方便等条件,距挡土墙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m。

e)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度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6.2.3场地排水

场地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采用明沟、雨水口、暗管相结合的方式,有组织地排入校园分区雨水干管网;污水经生化处理达标后,采用暗管,有组织地排入污水集中处理点后,再排入市政污水干管网。

七、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总面积:55857.66M2(约83.80亩)

建筑总占地面积:8340.40M2

总建筑面积:39669.98M2

新建教学综合楼占地面积:2537.57M2

新建教学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4439.38M2

新建科技楼建筑占地面积:970.81M2

新建科技楼总建筑面积:4537.37M2

新建学生宿舍1#建筑总占地面积:606.95M2

新建学生宿舍1#总建筑面积:3641.70M2

新建学生宿舍2#建筑总占地面积:908.99M2

新建学生宿舍2#总建筑面积:5453.94M2

新建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总占地面积:523.76M2

新建学生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1571.28M2

新建公厕建筑占地面积:79.80M2

新建公厕总建筑面积:79.80M2

已建学生食堂建筑占地面积:691.20M2

已建学生食堂总建筑面积:1749.90M2

已建体育馆建筑占地面积:1097.34M2

已建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728.75M2

已建教辅用房建筑占地面积:923.98M2

已建教辅用房总建筑面积:6467.86M2

建筑密度:14.9%

容积率:0.71

绿化率:35.00%

八、基础设施

8.1给排水

设计范围:校园内生活给排水管道设计、消防给水管道设计及雨水排水管道设计。

8.1.1室外给水管道设计

8.1.1.1水源

该校由城市自来水管网供给,从城市管网接2根DN150进水管向校园供水。

8.1.1.2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

a)生活用水量:人口考虑2500人,用水量定额最高日100L/人计算,生活用水最高日用水量为250m3/d。

公共建筑用水: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计,用水量约50m3/d。

环境:绿化用水按2Lm2/d,用水量约5m3/d,道路喷洒按3Lm2/d次(每日二次),用水量约10m3/d。

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计,用水量约31m3/d。

该校生活总用水量:341m3/d。

b)室外消防用水量:室外消防用水量按25L/S考虑。

c)室内消防用水量:室内消防用水量按15L/S考虑。

8.1.1.3给水系统

采用生活消防合用给水系统,设置环状给水管网,管道沿校园道路敷设向各生活消防用水户供水,每个给水管网的交叉处及支管上设置阀门用以控制和调节流量,发生事故时便于检修。

8.1.1.4消防给水

8.2.1室外排水管道设计

8.2.1.1排水量

生活排水量:考虑生活污水汇集率为生活给水量的90%,生活排水量为307m3/h。

雨水排水量: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

q=2822(1+0.775lgp)/(t+12.8p0.076)0.77l/s.ha

式中重现期p=2年,降雨历时t=15min。

q=263.931/s.ha

Q=qF

式中综合径流系数0.6,汇水面积5.59ha。

Q=884.54L/s。

8.2.1.2排水系统

该校区规划为生活污水与雨水采用分流制,故校区内各建筑物生活污水与雨水均采用分流制。雨水系统全部按重力流规划。污水系统尽可能按重力流规划,排入学校生活污水管网,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统一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整个区域内场地雨水和道路雨水通过雨水口将雨水收集后,经设在道路一侧或中心的雨水管道出口排入城市雨水管道。

8.2电力

8.2.1校园供配电系统

根据建筑专业提供的主要经济指标计算出整个校园规划总电气负荷为1250KVA。根据校园建筑规划的分布情况、建筑面积及供电半径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在校园内设置1个10KV/0.4KV高低压变配电室,其低压配电室的无功补偿在低压侧实现,补偿后的功率因素不低于0.92。低压配电室到各建筑物的配电方式采用放射式配电,电缆敷设采用穿管埋地敷设方式。

8.2.2校园内部供电线路

校园内部的供电主干线路走向设计:绝大部分主干线沿校园道路一侧埋地敷设,为了检修及维护方便,在穿过公路及跨越挡土墙处设有检修人孔。进入各建筑物的供电管线全部采用埋地敷设方式。

8.2.3道路照明及防雷接地

道路照明的配电方式采用树干式,三相四线制配电,网络电压为380/220V,路灯电压为220V。

照明灯具沿公路单侧布置,照明线路主要采用穿钢管埋地敷设方式。

为了防感应雷及直击雷,在高于附近建筑物的灯杆上设避雷器。为了行人的安全及防止感应雷,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均应进行二次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8.3电信

8.3.1电信规划

8.3.2电缆分配

8.3.3电信管道网

电信主干管网全部采用地下管道入地敷设方式。本设计考虑电信主干管网管路的管材主要采用GF110/100双壁波纹管,引入各建筑物时采用RC50钢管。

电信管路平面布置主要沿道路边,部分管路经绿化带敷设。人行道上电信管路埋深为管顶距路面700mm;穿越公路时管路埋深为管顶距路面900mm;在与其它专业管路交叉时需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其埋深。

8.3.4综合管网规划

综合管网工程,包括给水、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水管网;强电和道路照明管网;天然气管网和电讯管网。

管线平面布置: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水管线原则上沿规划道路路中50cm以下布置;强电和道路照明管线、生活及消防用水管线、天然气管线和电讯管线分别布置在道路两侧30cm以下。

管线竖向布置:雨水及污水为重力自流,其位置优先考虑。强电电缆、通讯电缆位于上层,生活及消防用水管线、天然气管线次之,雨水排水管线和生活污水管线布置在最下层。

综合管网规划见附图。

九、建筑节能设计

9.1设计依据

9.1.1《重庆市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DB50/5009—1999

9.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9.2设计范围及主要原则

9.2.1本项目的建筑及公用设备的节能设计。

9.2.2采用科技含量高的节能型产品,建筑布局构造上考虑节能要求。

9.3主要节能措施

9.3.1建筑总平面布置利于通风、采光;结合建筑造型采用遮阳构件,加强绿化布置。

9.3.2采用节能建筑体型系数和窗墙比,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建筑外墙采用保温砂浆,塑钢窗,平台及屋顶采用保温隔热构造,各支承梁柱节能点在构造上应避免冷桥的产生。

9.3.3采用节能型产品,照明采用荧光灯节电器和电子节能灯节电器,加强水的重复利用及节水措施。

9.3.4节能措施采用后,效果应能达到国家标准的相应规定。

十、建筑环保

10.1建筑废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间设置在室外地坪之下,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出。雨水从地面排入市政管网,挡墙渗透水经由集水坑后排入市政管网。

10.2为了提高建筑环境的档次,屋顶作局部屋顶绿化。

10.3所有屋顶绿化部分除按普通上人屋顶进行防水处理外,另按增加20公分栽植覆土(即600公斤/平方米)进行荷载计算,为屋顶绿化实施创造条件。

10.4建筑外的空地除必要的道路外均进行绿化处理。学校现有树木可选择性保留并进行移栽。

10.5所有生活垃圾均为袋装收集,专人外运。

10.6所有填充墙按照加气混凝土考虑,按惯例需要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地方均用页岩实心砖。

10.6所有填充墙按照加气混凝土考虑,按惯例需要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地方均用页岩实心砖。篇四:大学校园设计说明

一、背景分析

设计项目为一大学新校区,该项目基地位于华北地区,占地面积64公顷。学校西部为100多米的绿化带,并且西临城市快速道路,市区中心位于基地南部,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分别位于基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其东南部为工业研发基地。

新校区规划用地不规则,南北短边长约1322余米。整个校园内地形以平坦田地为主,北部有一土丘,环境优美。根据城市现在情况,校园东侧有100米的景观绿化带和一快速路通过。

大学校区以满足学生及教职工基本需求,进一步创造出良好的景观,打造宜学、宜居、宜人的大学校园。

二、规划原则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校园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和保护校区内现有地形地貌,保证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分区合理的前提下,为以后学校发展研究生院保留条件。

规划设计突出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创造一个学习、住宿、工作、有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赋予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彰显其人格化教育的特色价值,充统一有序的整体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校区规划注重整体布局,各个区相互分离,同时又有紧密的联系,实现各种设施的优化使用。

以整体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为原则,创造良好校园场所空间。通过轴线控制,多层次空间渗透,融汇自然等手段,创造丰富活泼的校园景观环境。尊重现有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山体、植被,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体现校园花园化、生态化。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步行交通系统。校区空间学习吸收了优秀校园空间的要素,创造宜人的学习生活场所,形成优化的校园环境。

突出某些单体建筑,形成校园的主要视觉集聚点,形成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地标建筑。主要建筑物之间相互协调,规整式与活泼的单体建筑构建学校严谨、创新的学校环境。

三、校园总体特色

1)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

2)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主要出入口设置在次干道上,避免干扰快速道上的交通,同时以行政办公大楼作为视觉聚集点,突出的行政办公的庄严景观。次要出入口位于快速路上,与活泼的图书馆大楼相对,留给过往的行人以深刻印象。

3)融汇传统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特色,形成特有的人文校园氛围。依托地形、连贯水体,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空间个性。

4)独特的景观轴线。由校前广场连接气势宏伟的行政办公大楼,通过自由活泼的水面印象造型独特的实验楼,通过大礼堂,与图书馆前集会广场再一次相聚,延伸至室内体育场,在视觉最高处的假山处到达终点,在隐约之中将人们的视线印象无限深远之中。实验大楼通过底层架空设施,将水面在底层穿过,与各种景观小品结合,创造优美的科研环境。

四、功能分区与布局

校区中部主要安排公共设施区,主要有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组成,与教学区、生活区等距离合理,满足同学们的步行距离,方便使用。

教学区分散布置学校内,主要有西南边的各院系楼和东北处教学组团楼组成。围合式布置,创造了公共活动的空间。

学生生活区划分为两个组团,位于学校的东北角和次入口处。东北角处的生活区与自然地形相结合,不是正南正北向,尽可能的使背阳面也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两个组团都与教学区相结合,以缩短日常活动距离。其间布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体育活动场地,满足同学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体育活动区位于西北角,有标准400米跑道、篮球城、羽毛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与室内活动场馆组成。与教学区、生活区有一定的隔离,保证了动静分离,不相互干扰;合适的服务半径,又保证其能充分使用。

生态休闲区主要有湖面和假山组成。假山与宿舍区相连,为师生创造优美的休闲环境。水面位于实验楼处,与该区的教学区相连,为该区的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师生活区用地东南侧,由主要校园主干道分隔,相对独立。区内布置公共休闲区,为教职工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

五、道路交通组织

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了主环路分支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适宜的空间尺度,保证合理、互利而高效。贯彻“步行优先”的设计原则,较大校园车流被引导至半环状的校园主干道,保持大范围内的人车分流同时保证了“畅而不通”;其他采用小尺度的支路网,主要为步行交通,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

(1)入口

充分结合新校区景观轴线,组织校园出入口及道路交通结构,并利用主环路联系两个出入口,尊重地形地势条件,合理区分车流人流交通,使各功能区交通方便。

(2)车行道路

有主入口连接次出口的半环状道路组成。并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半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16米宽路,车行道和自行车道宽11米,人行道两侧各宽2.5米。人行道两侧并设绿化步道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联系校内各功能组团的校园次干道级采用10米宽路,因车流量相对主干道减少,只在道路两侧设行道树,中间车道宽8米,两边各1米宽人行道。

(3)人行系统

沿景观轴线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并通过次要轴线与教学建筑组团内部的步行线路相联系;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处理组织舒适、便捷的步行流线,并连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人行步道系统在建筑组团内的形成交流广场或绿轴等活动空间,并广泛分布于校园内,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空间,同时符合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和人性化的尺度。

(4)停车场

校内的机动车停车场规划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以保证新校区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在校区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公共建筑物附近集中设置大型机动车停车场,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避免外来车辆在校内的穿行。校内各个主要功能区系统地结合建筑前的铺装设置停车位。

大学新校区由于其用地的广阔性,自行车成为校园内主要代步工具,其使用频率甚至超出步行的频率。规划对自行车停靠作了专门安排,学生生活区内主要采用两组宿舍楼之间设置自行车停车棚;在教学区内结合建筑物前的铺装,停放自行车。

六、绿地与空间组织

1)绿地系统:

校园规划强调生态型的绿色校园模式,尽量保留原有的山丘、植被树木,并通过道路绿化、广场绿化等进行连接,形成了点、线、面的绿化系统。如:校前绿化广场、集会广场等点状绿化、绿化轴线、车行道绿化线状空间及整个校园的面状空间。塑造整个校区的绿色生态形成独特而优美的典雅环境。绿地系统主要由山体、水体及公共绿地组成,包括体育绿地、组团绿地和建筑附属绿地,规划用地范围绿地率高达43.7%。

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气候特点,规划中尽量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更多采用草地、绿化广场和水面的公共空间,并栽植遮荫树木,以创造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通过轴线上主要景观的组织形成景观序列和高潮。

山体则保留原生树木形态为主,设置景观建筑和户外活动设施,广场、沿湖步行广场、绿化广场采用常绿乔木,并布置雕塑、小品、喷泉、露天剧场等活动设施。

组团绿地则采用冬天落叶的乔木,以利夏天遮阳和冬天采光,以园林手法进行景观设计,建筑物周围适当栽种常绿灌木和种植花圃、草坪,道路两旁安排路灯、座椅和公共服务设施。

重点驻留场所及重点景观处采用园林灯产生较为宜人的景观效果。建筑内庭绿地、边缘绿化带和街头绿地,统一设置尺度宜人的圆林灯。在中轴绿地与各区绿化广场内设置照明灯具,灯具选择应与广场整体风格相统一。在主要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等建筑物正立面,夜间应设置泛光照明,泛光照明设施应隐藏在绿化带中。

2)空间组织:

规划在校园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全校师生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

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南北向主轴线空间为轴心,其中布有数个重要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行政办公大楼、实验楼、大礼堂等,高度不一,形成这条线上的视觉聚集点,形成优美的校园轮廓线。

校园各区的空间互相渗透与联系,林荫步道联系了各功能分区。校园内各处空间注重空间的围合与视线对景的设置,并结合空间的具体功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气氛。如校前区通过空间的围合、规整式的喷水池创造了规整严肃的传统仪式性空间,象征学校严谨、慎思的教学态度。实验楼前的宽阔水面,与实验楼相得宜彰,形成了自由活泼的景观环境,象征学校开放、博大的治学态度。

THE END
1.校园教学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20240412001144.pdf校园教学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pdf,第一章 前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建 筑业也将发生巨大的变更,智能建筑已成为代表建筑高科技含 量的代名词,也将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创建出 更多物质财宝, 精神财宝的有力保证。人们居住条件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412/6222224041010114.shtm
2.教学楼综合布线设计方案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教学楼综合布线设计方案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063102-1-1.html
3.某校区主教学楼综合布线设计方案教学楼软件设计方案某校区主教学楼综合布线设计方案 一、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 教育信息化程度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素质教育和人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前沿制高点,很多省市和地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都将目光瞄准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并https://blog.csdn.net/br360/article/details/135524467
4.教学楼综合布线课程设计20241109.docx教学楼综合布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教学楼综合布线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实施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教学楼综合布线的概念、分类、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掌握综合布线的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教学楼综合布线的设计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9063610.html
5.综合布线设计方案(集锦12篇)篇2:综合布线设计方案 园区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结构是星形的,按照国际标准ISO11801规定,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建筑群布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及管理子系统等组成。 设计中包括语音和数据的信息点设置,整个园区共设计了4781个信息点(包括数据点和语音点)。 https://www.wendangwuyou.com/fw/131207.html
6.系统集成架构设计文字说明系统集成方案模板育贤楼对布线美观要求较高,在楼梯间布线影响美观。所以垂直布线采用楼板钻孔的方式,需要钻孔的房间有学生上网室,机房1,机房2,办公区123会议室12,高一高二高三教师办公室。 教学楼布线设计 育贤楼布线设计 综合布线材料 双绞线: 教学楼1 管理子系统到1346层教室 https://blog.51cto.com/u_16213598/7262226
7.综合布线教学范文12篇(全文)(1)工程名称:教学楼2号楼综合布线设计(2)地理位置:滨州学院教学楼 (3)设计说明:只对教学楼的前3层进行设计 3.2综合布线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根据要求和教学楼规模的实际情况。满足各信息点到设备间的距离在非屏蔽双绞线的90m有效传输距离内。方便管理,减少各个房间的占用,综合布线系统不专设楼层配线间,采用BD/FD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fz6o5as.html
8.萤石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方案大连监控安装工程商第二章 方案总体设计 2.1 总体分析 幼儿园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是专门针对幼儿园实际需求中的具体情况而开发的监控管理系统,特别是远程监控管理。针对此特点,根据海康萤石高清网络摄像机的优势,提出基于萤石云的幼儿园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本系统采用领先的萤石云平台和萤石高清网络摄像机,结合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技https://0411ct.com/fangan/fangan130.html
9.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精选11篇)五、项目设计和概算情况 项目设计和概算情况附后 附:项目建设投资概算方案 一、科技综合楼楼工程投资概算: (一)主要材料: 1、钢材:140T×3600元/T=504000.00元 2、水泥:820T×320元/T=262400.00元 3、木材:110M3×950元/M3=104500.00元 4、砂石:1520M3×35元/M3=53200.00元 https://www.unjs.com/fanwenku/250557.html
10.校园网综合布线设计(精选十篇)教学楼综合布线设计,按照每层20间教室,每个教室分配两个数据信息点,分别进行网络连接和监控设施,保卫室放置一个数据信息点和一个语音点,休息室只放置一个数据信息点。在一层放置设备间,整栋楼一共120间房,除掉卫生间,需要安装239个数据信息点和31个语音点。 教学楼的平面图如图6.1 图6.1 教学楼的平面图 图书馆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x1g0kas.html
11.经典教学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图教育建筑经典教学楼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图属于土木在线教育建筑分类,教育建筑包含大量与教育建筑相关图纸,提供给网友免费下载,更多教育建筑相关图纸请访问土木在线。https://ziliao.co188.com/d62971068.html
12.湖南省施工图审查常见问题及处理意见处理意见: 建筑日照未满足要求时,应提出审查意见告知,能提供有相关规划批文的由相应职能部门负责,无法提供批文的由设计单位负责,审查时应按“必须修改(其它)”处理。 问题2. 教学楼等南向外廊建筑在日照计算时是否只需满足外廊外边日照即可? 处理意见: 教学楼等设有外廊的建筑其日照计算应满足外廊内侧墙上外窗的日照http://5mok.com/23666.html
13.学校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教育部、建设部、国家计委:《教学楼建设标准》和有关规定; 二、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定; 三、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学校总体规划、有关本项目建设方案设想及其它基础资料; 四、现行有关设计规范、标准、规定; 五、外国语学校教学楼项目建设规划及总体发展规划; https://www.ruiwen.com/word/xuexiaokexingxingyanjiubaogao.html
14.黟县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和运动场建设项目20230410 版 黟县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和运动场建设项目- 监控,广播,综合布线等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HJYCG2023G011 公开招标文件 货物类--综合评分法 采购人:安徽省黟县中学 (盖章) 代理机构:安徽能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盖章) 2023 年 08 月第 1 页共 178 页 目录 招标文件第一部http://ggzy.huangshan.gov.cn/PSPFrame/downattach4webactionhs.action?cmd=download&AttachGuid=cd3a1581-f2c0-44d7-8dbc-6ca6a4181791
15.光缆接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XXXXXXXXXXXX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按贵方提供的综合实验中心监控系统方案设计图,按现行的国家施工验收规程规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施工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再结合我公司的施工能力、技术准备力量及多年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经验和本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的。 施工组织设计作为直接指导施工的依据,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https://www.360doc.cn/mip/313648130.html
16.网络中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17.大庆市城建大项目管理办公室铁人中学迁建工程弱电设备及安装采购2、清单明细:(1)设备;(2)综合布线;(3)钢结构 (注:以下清单中产品参数的外形尺寸和重量允许偏差±5%,但要求必须能安入到该产品在图纸中的指定位置。产品颜色仅供参考,不作为招标限制条件。) 2.1设备 (一)综合教学楼 序号 名称 技术参数 单位 数量 (一)公共广播 1、广播站 广播控制中心系统设备 1 网络触屏https://www.jianyu360.cn/article/bdprivate/BcCMhwkcWZJfQs8CSsxNBICE3ZIWQEOWSglPzQkKwFjcXR1IChcC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