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巨大,如何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对于政府有效地履行公共责任,实现国家安全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以线下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确实需要完善和优化,这可以通过构建线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使得以线下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得以合理解决。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缺陷;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线上线下融合
【基金项目】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研究课题(项目编号:700004-22ZB0002/15)。
《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表明,2022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达59.8万亿元。如此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也会影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绩效的提高。以线下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它会导致国有资产管理难以实现宏观性、整体性、质量性、连续性和实时性,进而影响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使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受限,产出绩效不能达到最佳水平。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通过线上改进和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具有不断升级的可能。
一、线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缺陷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涉及国有资产的计划、采购、运用、维护、清退和运用效率的考评,现行以线下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存在微观性、分散性、数量性、时点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给国有资产的安全和运用效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有资产管理难以实现整体管理
(二)国有资产管理难以实现计划管理
(三)国有资产管理难以实现底线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的底线目标是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信息真实可靠,国有资产的实物形态保质安全。实际上,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的存量规模极其巨大,国有资产的种类形态极其复杂,价值大小差异悬殊,加之各项国有资产处在不断地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之中,其实物的数量和质量持续变化,使得国有资产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这不仅表现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微观信息的真实可靠难以保证,而且表现在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家整体信息的真实可靠也难以实现;由于国有资产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使得国有资产保质安全的目标也受到不利的影响,加之国有资产的运行使其实物管理主体和内在质量不断发生变化,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客观上难以保证,进一步放大,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资产真实质量控制不到位。既然难以保证国有资产是否存在、国有资产实体质量好坏的信息的真实可靠,也就难以以此为基础对国有资产的实物质量和安全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四)国有资产管理难以达成高线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的高线目标就是要以最少的国有资产占用尽可能满足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强调对国有资产的实物管理,表现在资产数量的真实性和质量的有用性上,实际的管理过程着重于对实物的计划、采购、清理变卖和退出管理上;而资产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切合需要、运用是否实现了效率最大化、资产使用所要实现的产出目标是否能够充分实现,也就是资产的预算绩效目标能否达成,这些方面的管理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方法也并不到位,国有资产的效率性和绩效性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之一是购置的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由于政府履行公共责任是通过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其公共责任时到底需要多少国有资产,需要什么样的国有资产尚未建立在完全科学合理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较多的是基于争取更多的资源的立场,宽打窄用,尽可能多地获取国有资产,其结果导致国有资产占用总量过多和占有结构不尽合理。并且由于国家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信息不对称,使这种不合理得以持续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的提升从背景和起点上就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问题之二是重复购置,不仅在微观上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而且在宏观上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也存在国有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资产使用主体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本身都想享有资产的独有权和支配权,以实现资产的独占独用,国有资产的全面开放共享并不能实现。
问题之四是低效使用,这类国有资产的低效使用是从管理的视角而言的,尽管购置的国有资产的规模和用途都符合履行公共责任、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国有资产在相应的时期内,所带来的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并不理想,从价值的角度看就是百元国有资产占用所形成的公共责任履行或者公共产品提供的水平并不先进。
(五)国有资产管理难以实现连续实时管理
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获批购置国有资产后,国有资产还必然要经过运用、维护、清退和使用效率考评的全过程。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管理的现实是侧重于怎样实现预算的批准和进行国有资产的购置,国家财政也较多地注重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预算的审查和审批以及国有资产购置的流程设计和控制,结果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一定程度虎头蛇尾的特征。从国家公共预算的视角看,就是国有资产管理重预算审批,轻预算执行控制和绩效考评。实际上国家公共预算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从预算制定、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考评再回到预算制定,是一个全面连续的过程,如果过程控制能够自动实现结果目标,这种控制才具有真正的有效性。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国家公共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必须要实现这种全面连续的闭环管理。但是由于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难以提供连续实时的国有资产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导致国有资产管理着重于事前计划和预算的审批以及事后的监督评价。
(六)国有资产管理难以实现科学的绩效考评
二、线上线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融合
通过“大智移云物区”等技术的采用可以构建线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通过这一线上体系与线下国有资产的计划、购置、运用、维护、清退的运行过程进行无缝链接,既可以反映国有资产的运行过程,也可以反映每一个时点上国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和质量状态。通过这一线上体系与国有资产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的管理过程进行无缝链接,既可以为预算制定、预算控制、预算考评提供决策依据,甚至直接提供决策结论,也可以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映和监控。线上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平台
(二)重构国有资产运行的信息体系
国有资产的存在和运行状态的基本信息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为此就必须要提供国有资产实物存在的时空状态的信息,以及国有资产实物负责主体的信息;国有资产在运行过程中其时空状态和实物负责主体会发生变动,也必须要及时地反映这种变动而形成相应的信息。只有通过提供国有资产的实物存在状态信息,才能防止国有资产的被侵吞和流失损失。二是要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运用,为此就必须要提供国有资产的在用状况及其效率高低的信息,在用状况包括不需用(闲置)、未使用(需用而未投入使用)、未满负荷使用、满负荷使用、超负荷使用(供不应求)。只有通过提供国有资产的这些在用状况的信息,才能在宏观上更好地配置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使得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三)构造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体系
总之,构造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体系是以预算为手段的。通过将线下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体系信息化和电子化,并将其嵌入到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平台上,就可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线上信息体系。
三、结语
[1]张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41-142.
[2]姜宏青,陈中天,王安.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价值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0,(04):13-20.
[3]王玲.创新战略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8):284-287+306.
[4]李宏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研究初探[J].中国财政,2020,(0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