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馆际互借主要是针对个别请求的资源传递,流程较为分散,周期较长,且一般不会形成统一的资源整合。而OrbisCascade联盟的共享馆藏模式则通过统一平台、共同开发的资源以及整合配送机制,将联盟内的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为用户提供了近似本地资源的便捷体验。
共享馆藏的优势
对中国的启示
与美国的共享馆藏模式相比,中国的图书馆资源共享还处于探索阶段。OrbisCascade联盟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图书馆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尽管中国在推广共享馆藏方面存在体制和技术方面的挑战,但OrbisCascade联盟的实践证明,共享馆藏是一种值得努力实现的模式,它可以为图书馆用户带来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为知识共享与创新创造更多可能性。
OrbisCascade联盟的管理与运营模式
OrbisCascade联盟不仅在资源共享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管理和运营模式上也展现了高度的合作与组织效率。联盟成员根据各自的学生全日制等效人数(FTE)和年度预算贡献份额,共同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来管理联盟系统的日常运营。这一管理结构确保了联盟在资源共享、服务优化和系统协调方面的高效运行。
非营利组织的角色与功能
该非营利组织作为联盟的运营主体,承担着以下几项重要职能:
议事会与董事会的领导作用
OrbisCascade联盟的运营还依赖于一个由38个图书馆馆长或馆长代表组成的议事会和董事会。通过这些决策机构,联盟能够确保其各项策略的实施和长期发展方向的把控。具体职能包括:
工作组的合作机制
为了有效推动联盟的各项工作,OrbisCascade联盟还成立了多个工作组,这些工作组由不同成员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组成,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工作,如技术支持、用户服务、数据管理和资源开发等。工作组成员共同协作,解决联盟运营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推进。
总结
通过非营利组织的高效管理、议事会和董事会的战略指导以及工作组的具体执行,OrbisCascade联盟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保障了资源共享的顺畅运行,还促进了联盟成员之间的深度合作和信息共享。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图书馆系统,OrbisCascade联盟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尤其是在跨机构合作、资源整合和技术支持方面的成功实践。
除了内部的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营外,OrbisCascade联盟还通过非营利组织与外部出版社、数据库厂商进行合作,进一步扩展联盟的服务能力。联盟成员通过集体谈判和协作,能够在多个方面获得更为优惠的条款,并共同开发特定的项目,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满足成员需求。
OrbisCascade联盟的成员图书馆在采购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出版物时,通过联盟集体的力量进行价格协商。由于联盟成员涵盖了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这种集体协商不仅能大幅提升议价能力,还能确保联盟成员在采购资源时获得优惠的价格。具体来说,协商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种集体采购与协商机制帮助成员图书馆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在内容和服务上实现了更高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除了价格协商,OrbisCascade联盟还积极与出版商和数据库厂商合作,共同开发特定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涉及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内容整合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例如:
通过与出版社和数据库厂商的集体协商与合作,OrbisCascade联盟不仅能够为其成员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还能够推动资源共享、数字化和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这种合作模式大大提升了联盟成员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也推动了学术资源的公平访问和利用。对于其他地区的图书馆联盟,尤其是中国的图书馆系统,这种通过集体协商和合作开发项目的做法,无疑是推动资源共享和提升服务质量的一个有益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