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势政策论文样例十一篇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国形势政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考虑到下个世纪初人口高峰到来时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压力,耕地资源的变化无疑是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

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在“谁来养活中国”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

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

2耕地数量变化的构成和分布

新开垦的耕地主要来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新疆、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及广西等省8年间荒地开垦面积最大,占全国开荒总面积的60%.有趣的是,这几个省份也正是灾害毁损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从结构调整占地的情况看,果园和鱼塘占地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辽,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宁、湖北及陕西等,主要是东部和中部地区;而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内蒙古、陕西、新疆、和云南,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非农建设占地比较严重的地区明显地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湖北、河南及安徽等中部省份也比较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1991年期间,沿海12个省份非农建设占地在全国此类占地中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而在此后的4年,比重上升到50%~55%.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来自:免费

3增减耕地的质量差异

如果只从数量上比较耕地面积的增减,不能充分说明目前发生在我国的耕地问题的实质。

为了说明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造成的农业生产力的损失,我们按增、减耕地所在地区的粮食单位面积平均产量进行了大致的估算[6].1988~1995年间,我国新增加的耕地面积为39万hm2/a,减少60万hm2/a,比例为1∶1.54.按增减耕地所在省份和所发生的年份粮食平均产量水平估算,新增加耕地贡献的粮食为143万t/a,减少的耕地造成的粮食损失为236万t/a,比例为1∶1.65.假如将空间尺度缩小到县,这种估算就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1980~1994年间,我国耕地净增加县份增加的耕地总计为10万hm2/a,净减少的县份减少共44万hm2/a,比例为1∶4.4.按增减耕地所在县份1990年粮食平均产量水平估算,耕地净增加县份贡献的粮食约424万t/a,耕地净减少县份的粮食损失为3216万t/a,比例为1∶7.6.实际上,采用所在地区平均产量水平来计算,多数情况下是过高地估计了新增耕地而过低地估计了损失的耕地的生产水平。但无论如何,这一估算说明,假如只是从总量增减平衡上来衡量我国的耕地问题,可能会舍本求末。

论文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来自

4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波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图1)。

在1988~1995年间,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耕地损失占总耕地损失的一半以上。这部分占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退耕还林还草,二是开辟果园或开挖鱼塘。前者主要是在政府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政策和十大防护林工程的指导和带动下进行的;后者主要是农民在比较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发生的①。1979~1996年,我国的果园面积增加了近4倍。从增长曲线上来看,与粮食产量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果园面积的两个快速扩大期(1985~1988年和1993~1996年)都是在粮食总产上了一个台阶之后。1985~1988年是果园面积扩大最快的时期,它是在1983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得到了迅速提高,人们开始寻找提高收入的新的土地经营方式。同时,我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是在1984年前后达到历史新高,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

5政策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认为在我国目前耕地保护的政策和管理上,应强调以下几点: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1)在耕地的保护上,数量和质量应并重。政府在有关政策的宣传和掌握上,应尽快从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向“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和“用途管制”转移。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片面强调总量平衡,不仅造成该保护的良田没有保护好,还间接地鼓励地方开垦那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造成环境和生态的恶化;

《Science》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栏目

1.发展历程①

(1)1880~1894年:艰难的创办期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米歇尔斯创立了《Science》杂志,并获得了爱迪生的支持。起初运营并不理想,既不能保障质量,也无法获得足够的用户来支撑杂志运行,到1882年3月,由于财政困难一度停刊。

一年后,昆虫学家斯卡德使《Science》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到1894年,尽管已经拥有3000用户,《Science》又一次陷入财政危机,以500美元转让给心理学家卡特尔并由其担任主编,由此开启了《Science》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结缘之路。

(2)1894~1946年:卡特尔时代,联手科促会

(3)1946年后:终归科促会,迎来蓬勃发展

从1946年转为AAAS旗下,直到1956年达沙恩担任主编,《Science》并没有太出色的表现。在达沙恩任期里,把《Science》并入是一项重大举措。虽然许多读者感到遗憾,但效果很显著,《Science》的发行量从1957年的38000份,剧增到1958年的超过61000份。

自1970年以来,《Science》已经大大改变,而在最近的几任主编领导下的不断创新,为《Science》奠定了在科学期刊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主要栏目

百余年间,《Science》的栏目设置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目前十余个栏目大致可分为三类:科学新闻类、科学综合类和研究成果类。②

《Science》网络版:ScienceOnline③

1.新闻

2.《Science》杂志

这是ScienceOnline网站最主要的部分,包括《Science》杂志、过刊、“科学特快”、“信号转导”等科学知识内容。

3.职业信息

4.科学社区

5.多媒体中心

6.科学集锦

《Science》与其网络版的互补对接

一般来讲,网络版能及时期刊的部分或者所有信息,为期刊吸引更多的读者,扩大影响;但也可能因内容丰富易得而分流读者,降低期刊的发行量。④《Science》在实现期刊与网络版的互补对接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

1.优势互补,实现多赢

《Science》目前有13万付费订户,每周约有70万读者,而每月ScienceOnline网站的访问量约418万人次,其中每月独立访客数达240万人,有18万读者接收Science每期目录的电子邮件通知。⑤

可以说,《Science》与其网络版各自发挥着自身优势,印刷版以传统媒体拥有固定的消费群、认知度高的优势来服务于读者;网络版以信息和市场为重点,用网络特有的实时性、互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优势为广大读者服务。二者相辅相成,既实现了刊网优势的互补,为《Science》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能够继续领跑科技期刊创造条件,也为读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差异化服务创造了可能。

2.刊网对接,重视服务

网络版不是对《Science》的照搬,也并非另立门户,二者围绕《Science》展开了广泛对接和融合。

对于作者,可以在投交稿件到《Science》的同时,附加作为稿件的支持或补充材料在ScienceOnline发表。

ScienceOnline还提供一些特别服务,如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预告的《Science》每周内容,超链接到参考文献的全文或摘要、增补数据。

注释:

①150YearsofAdvancingScience:AHistoryofAAAS,archives.省略/exhibit/origins4.php2010-11

②董尔丹徐岩英宋玉琴齐若梅申阿东:《自然科学领域著名期刊简介――Science周刊》[J],《中国基础科学》,2004年第4期

③Science网络版,省略/

关键词:硕士生;就业;博弈论;上策均衡;知识积累

1提前工作的动因

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转向升学,升学需求的增加迫使硕士扩招。硕士毕业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挤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就业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现了所谓“1500应届硕士竞聘卖猪肉”、“十万年薪聘请大学生掏粪”的新闻现象。并且,由于预计2010年博士学位的年授予人数将达到突破历史性的5万,已经开始有学者开始担心博士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的博士毕业生以后还要去培养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势必进一步造成硕士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令他们倾向于尽早适应市场,做出提前工作地选择。

2博弈理论概述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一个博弈论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势。局中人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有权决定自己行动策略的参加者,一般要求一个博弈中至少要有两个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选择的,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策略的集合,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应包括两个策略。局势是指一个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选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组。当局势出现后,博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本研究采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理论。上策是指这样一种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弈论中的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因此,所谓上策均衡即指一种局中人选择的都是上策时的博弈均衡状态。

3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的博弈

3.1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三要素设定

出于能够更明确地表现分析结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两两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其中硕士生按照意愿倾向还可分为两类,因此实际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个,以报酬矩阵形式表现。

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两个策略。高校可以选择允许或者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接收还是不接收在读硕士生,两类持不同意愿倾向的硕士生都可以选择提前工作或者毕业后工作。

每个局势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选择的一个策略,每个模型产生四个局势,通过分析可得出其中满足上策均衡的局势。

3.1.2度量方式设定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每个局中人对各种选择所产生结果,假设这种结果可以用满意或不满意两个属性值来度量。

一般来说,高校希望硕士生能够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一方面能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硕士生的目标就是使硕士生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果没有科研和论文的培养则有失这个目标的要求,如果硕士生提前进入找工作阶段则科研的最佳时期——研二和研三——就没有发挥作用。从上述角度来看,可以说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保证满意的结果;若做出允许的选择则总会有一部分硕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养结果达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认

为是不满意的。

而作为用人单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虑,他们要求自己员工的综合素质越高越好,独立行为能力越强越好,因此硕士生能否提前来单位实习决定了要不要在硕士生毕业正式上岗后付出一笔培养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可以认为,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而选择不接收的结果则是不满意的。

最后,按照硕士生的意愿倾向可以把硕士生分为倾向提前工作,倾向毕业后工作两类。对于第一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对于第二类,假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提前工作影响学业完成的质量,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便于分析,设满意的值为1,不满意的值为-1,以此量化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3.2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根据上文对高校和用人单位选择结果的假设,本研究可以构建如表1所示的报酬矩阵,矩阵的每一个局势设为(E,S)。

当高校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若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高校则因此不满意(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则必定不满意,而因为在读硕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没有接收单位,所以高校最终得到满意的局势(-1,1)。当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硕士生受到纪律限制,则高校不管怎样都将得到满意的结果,而用人单位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接收不到在读硕士生,结果必定是不满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达到一个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却接收在读硕士生。两方的最优决策是相冲突的,而这恰恰解释了现状,即本研究前面说的高校要实现培养目标,而用人单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后面的分析中,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这种冲突将不断得到体现。

3.3两类意愿倾向的硕士生与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博弈

3.3.1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E)。

先来分析硕士生与高校的博弈,现实中总存在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当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时,若高校也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与后者形成的一个局势是(1,-1),若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受到纪律约束的局势为(-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则高校的选择不再重要并总会获得满意的局势(-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个上策均衡,即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

再来分析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当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面对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时,结果自然是“双赢”(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则结果自然是“双输”(-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用人单位的选择也不再重要,结果总是双方都不满意(-1,-1)。这里的上策均衡是“双赢”。

在这两个博弈中,硕士生面对的最优决策总是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由它们之间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冲突,这就解释了倾向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们为何会采取各种手段“欺骗”高校,出去寻找工作。

3.3.2倾向毕业后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E)。

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别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硕士生只要高校允许,就会达成(-1,-1)的局势,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则硕士生和高校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硕士生不存在经济困难或自己另想办法克服了困难时,必然会坚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这种情况中高校与硕士生总是“双赢”。所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是这一博弈中的双方最优决策。

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必定与硕士生的意愿“合拍”,局势总是(1,-1)。当用人单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只有选择了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会让其实现满意的局势(-1,1)。这里的上策均衡却是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

高校最喜欢的自然是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就如同用人单位最喜欢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然而这并不是说无论持何种意愿倾向,只要选择了提前工作,用人单位都无差别的一视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经探讨过,用人单位希望聘用的员工综合素质越高越好,而硕士生的科研水平无疑是衡量其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认为只有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动静下心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从而达到令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科研水平,很遗憾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满意的对象。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其最满意的硕士生的最优决策相冲突,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标与对员工素质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进行到这里,此时的问题是,硕士生是否应该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有所作为。本研究在最后就此进行一个探索性地讨论。

4关于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讨论

4.1硕士生是否应该选择提前工作

让硕士生们产生不同意愿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对此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知识的可积累性给出探讨。

事实上人们选择读硕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两个,这两个目的的实现都要求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因为前面已经分析过用人单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硕士生。如果硕士生都能明白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认真完成学业,在毕业后凭借优异的知识积累接受社会的选拔应该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整个社会,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为促成硕士生做出这种选择而有所作为。

4.2对高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

(1)高校安排好硕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广自费制的同时,设置更多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项目,提高物质激励的比重以降低硕士生的总成本,解决高校与持提前工作意愿的硕士生的冲突,并保障完成对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3)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冲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认识外,最好能够更多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用人单位欢迎高校前来调研和利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科研项目,设置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如此,一方面硕士生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把科研和实践联合起来,必能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高校协助解决的问题支付的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硕士生的经济状况。

(4)整个社会应当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不要宣传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并为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努力发展经济。

乡镇文化在建设群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精神需求,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采用多样的手段促进乡镇文化在群文建设中发挥出自身作用。

1乡镇文化对于群文建设的重要性

1.1帮助宣传党政方针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渗透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多样的群众活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将内容宣传出去,让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在活动中不断渗透新文化思想,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1.2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

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农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农村建设好了,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农村能够稳定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水平不断提高。

1.3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增强群众的凝聚力[1]。进行文艺表演等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让乡镇群众能够主动、积极的共同参与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构建和谐社会。

2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2.1群众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元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在农村中群众文化活动就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之外,娱乐方式从看电视逐渐转变成户外锻炼活动[2]。另外,近年来兴起的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一些普遍的秧歌、戏剧等,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娱乐形式在不断拓展,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的人数规模也在不断增多。

2.2文化活动设施落后、费用不足

在建设乡镇文化时,存在设施落后,费用不足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比如很多乡镇因为这些问题,缺乏文化设施,图书馆、剧院等都不具备,使得乡镇文化建设受到了阻碍。另外,要开展乡镇文化活动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但是通常都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或者没有资金支持,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3乡镇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培养策略

3.1结合群众需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在建设乡镇上,很多乡镇都是听从上级的命令进行建设,再结合其他产业发展的需求,通常文化节庆类活动很多见,虽然活动也是文化建设中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满足群众的需求,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建设文化,这也限制了群众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展。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农村群众也逐渐从封闭的实现转化为开放的思想,文化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在建设乡镇文化时,需要将群众文化也加入进去,渗透到农村文化建设中,能够满足所有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让明天能够展示自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

3.2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

要想开展文化活动,就需要有充足的文化设施,是发挥文化建设效果的基础。有一些乡镇只注重建设经济,却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实现,做好群文建设工作,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购买必备的设施,将陈旧的设施进行换新等,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有助于乡镇文化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因此要加大经费投入,让经费能够得到专款专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能参与到其中,共同建设乡镇文化。

3.3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

群众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文化活动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满足群众的需求,你不断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比如有的乡镇就会经常组织一些表演团体去农村进行表演,或者是组织乡镇群众进行文艺、体育竞赛活动。另外,也可以让当地的文化骨干多去外地学习,将当地优秀文化活动带回到乡镇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

3.4结合特色文化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通常表演节目是乡镇文化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表演节目,可以将健康、正能量的文化生活理念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受到感染,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3]。在文化建设中,还需要注重创新,可以在现有节目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风俗对节目进行适当的改编,可以让节目变得“独一无二”,能够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播。在选择表演节目素材上,要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上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出更加适合当地群众的项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结束语

乡镇文化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到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建设中需要结合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等,编造出适合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龚青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之我见.赤子(中旬).2013(10)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

1.确立首要目标,着眼中期,求稳求变。

《马约》虽然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但该条约并未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界定。为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ECB管理理事会(又称ECB货币政策委员会)于1998年给出了物价稳定的量化定义:整个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HICP)年增长率不超过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经过近5年的货币政策实践,ECB管理理事会于2003年修正了对物价稳定的界定:中期内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通货膨胀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2%。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1)ECB对价格是否稳定的判断是基于整个欧元区中期的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有一个时滞,而且最终影响的程度也不确定,因此货币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抵销意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率短期内存在一些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货币政策不会因几周或几个月的短期的物价或通货膨胀的变化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着眼于中期。(2)HICP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2%,不仅为HICP通货膨胀率设定了上限,而且也指出通货紧缩和物价稳定是不相容的。

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量化定义,既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监督的标准;既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框架,也能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不仅增强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也提高了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围绕目标,构筑框架,寻求支柱。

ECB将从双柱策略中得出的信息进行评估、反复核对和汇总,形成对经济的波动程度和本质、经济运行结果和物价稳定的主要风险的总体评估,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信息交流框架,公众能了解ECB制定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知道ECB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来做出货币政策决策的。

3.注重货币政策策略的沟通职能。

ECB的沟通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欧元区12个不同的国家,10种不同的语言,无疑给ECB的货币政策沟通提供了挑战。ECB强调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确保公众能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程序以及依据,从而提高中央银行的可信度,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ECB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货币政策信息:

4.注重中央银行研究职能的发挥。

ECB经济研究的目标,一方面是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ECB与公众和市场的沟通。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

1.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增强央行的独立性是各国货币调控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其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马约》赋予ECB货币政策目标上的独立,而且ECB还具有工具上、财务上和人员上的独立,因此为ECB独立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目标独立性来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我国货币政策当前仍受到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等等。从操作独立性来看,也存在一些约束,比如金融市场不发达,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余地小,货币政策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传导等等。

多目标之间是存在冲突的,这就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相当困难。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提高目标独立性比提高操作独立性难度要大。在当前的体制安排下,我们应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操作独立性,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以及中介目标变量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更具灵活性和前瞻性,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预防性操作创造条件。

2.尽快建立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

以利率、汇率或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变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较差。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国家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基本没有再简单恢复利率目标,反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这类非工具变量目标。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操作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标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

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近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也可借鉴ECB的做法,建立一个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为公众的经济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稳定公众的预期。积极构建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对经济的预测能力,即时采取预防性操作,将会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注重与公众交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ECB非常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重视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通过采用“两支柱”的货币政策策略,为央行与各个层面的公众沟通提供了一个框架。ECB不仅建立了内容广泛、容易理解的网站,而且还定期出版报告预测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如通货膨胀、货币市场状况以及预测的风险等。ECB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解释货币政策的目标,讨论近期通货膨胀的情况,评价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描述未来通货膨胀的发展,因为货币政策非常透明,因此ECB有时只要显示其政策意向,并不需要真正干预市场就能达到调控的目的。

4.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央银行的研究职能。

中央银行不仅具有服务职能、调节职能和管理职能,而且还具有研究职能。中央银行要有效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就应该加强对经济的研究,力争对经济的运行有更准确的把握。中国是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构建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以有效防范汇率变化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如何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如何在加快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这些都需要中央银行加强经济研究,有针对性地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模型和数据的支撑。

1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针对师资缺乏的状况,可采取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模式,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四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通过人才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供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挂职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要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三是加强科研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引言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的价值文化信心,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其文化价值,又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因此这样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形成了挑战,所以研究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2.基础知识概述

2.1文化自信

2.2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其在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大学生在清晰的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予以充分认同和肯定。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使得大学生必须要主动的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并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精髓和先进文化精髓。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可以积极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尽可能的做到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统一发展。

3.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就是积极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更好的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具体来说,其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3.1有利于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3.2有助于大学生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在世界上的的很多国家中,进行的政治的民主化和价值的多元化是不可抵御的时代潮流,因此自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适应潮流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得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必将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而可能会出现易盲目跟从和吸收,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责任感的弱化,民族自豪感的消退等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在应对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挑战显得尤为重要。

3.3有助于大W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就需要正确认识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而关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化修养的学习则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拥有积极上进的学习心态和优秀文化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这样的要求使得其拥有的文化自信可以更好的帮助其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4.高等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分析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时代变革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标识。由于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深入,目前逐渐的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抗压性比较低,虽然有时创造性十足,但其思维内涵虚无空洞。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将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具体来看,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4.1积极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因此在本文看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增强自觉鉴赏的能力。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东西,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辨别我国社会所缺乏又能弥补中华文化发展之不足的东西。

因此本文认为各大高校要积极的引导其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并且用对多元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树立文化自信。

4.2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担负着我国优秀文化的重担,其不仅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传播者,更多的是作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主要阵地,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是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资产。其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开展文化育人的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和特色,通过对各个大学的准确定位、学科和学位设置、培养人才方向、服务社会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方位的梳理,以此来更好的形成具有符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办学理念,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4.3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品性

作为创新知识的场所,高等院校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为此本文认为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立大学生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同时积极的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且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提高其待遇,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

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建设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建设和创新先进文化方面发挥着其独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正华.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严莉莉.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哲学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商执娜,吴家琳.奥林匹克文化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266+270.

[4]张秋辉.“三个自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弓民.高校育人过程中“三个自信”理论与实践融入的路径与方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86-89.

[6]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

[7]罗系数.课程文化自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8]周忠华.论核心价值观自信[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北京电影学院李博.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07.

一、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深化,加大了经济、金融领域国际协调的力度,拓宽了协调与合作的范围。然而,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面前,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博弈相碰撞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按照博弈论(GameTheory)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各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是各国不同利益的博弈,同时也是在国际协调与合作下参与国际事务中各国共同利益的博弈行为。国际协调与合作是为了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利益,而国家利益的博弈反映的是国家核心利益不受到伤害。从当前不同货币政策取向和摩擦引发的国家间利益博弈现象看,如果不同货币政策博弈波动面扩大,只顾及国家利益至上而不考虑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国际协调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国际社会非均衡局面也会进一步扩大。由此,当前有关国家货币政策的主流导向引发的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当然,从博弈论的观点出发,在金融危机情形下的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博弈的碰撞,并非金融危机特定的产物,其发轫的内在根源在于世界各国在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过程中为国家利益的实现而产生的普遍现象,体现的是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深层次关系。因此,在国际社会中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博弈的碰撞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将永远存下去。

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和碰撞,是贯穿于国际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性和综合性现象,是较为隐性和富有弹性的范畴,需要从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各个角度去加以思考,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揭示。因此,既要反对国家利益的无限“膨胀”和利益上的患得患失,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又要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这是当下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重要选择。

二、不同货币政策下国家利益的博弈

与此同时,同样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当前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在实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也是国家利益博弈战略不同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取向。

由此可见,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西方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的环境下,不同货币政策的博弈关,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因此,处理好国际协调与合作同国家利益的关系,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加强必要的国际协调,不仅是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利益的诉求,也各国利益的所在。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国际协调与合作同国家利益存在着相同的利益对立与依存关系,国际社会中的每个国家利益主体与共同利益都离不开双方的存在与合作,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实现的,也是通过博弈来完成的。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经济、金融领域相互协调、合作与日俱增。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没有广泛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就不可能创造出最大限度的价值,世界各国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必须学会从全球整体角度审视国际协调与合作同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维护国家与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博弈

两次G20伦敦峰会提出,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体制,使它们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并加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言权。这一观点的提出,使改革当前国际金融机构体制的呼声再次高涨。而回顾以往的历史,每次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酝酿着国际经济、金融的重大变革,导致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重组。

2009年4月初召开的G20伦敦峰会上,各国承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加5000亿美元的“可贷资金”,这一方面是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举措,另一方面是为今后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构成进行改造的重要步骤。G20伦敦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在IMF现有的SDR基础上构建“超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一方面是针对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包括了对IMF现有SDR改造的构想。与此同时,G20伦敦峰会上中国承诺向IMF增资,这是中国为实现与国际金融机构建立良性互动的体现,也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博弈的体现。

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遇到的难点依然是解决失衡问题,其中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金融失衡。全球经济、金融失衡是一种常态,这种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各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调整责任的认定及调整责任的分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乃至“牙买加体系”之下,调整责任都是由不平衡的双方国家共同承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作为不平衡的一方,经常实质性地承担了部分调整责任,到了“牙买加体系”时,美国就从来没有承担过这种责任。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言权与地位分配失衡。在现有的全球经济、金融管理机构中,特别是作为国际金融体系重要管理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意见始终得不到尊重,利益也未能得到公平的体现,导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甚至不得不任由发达国家“摆布”,或者在国际金融机构“援助”条款中接受苛刻的附加条件。因此,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希望建立一个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金融体系,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分量,改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言权与地位分配长期失衡状况。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前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增大了金融风险,使金融体系出现了更多新的不稳定因素。各国政府在进一步完善本国金融管制、维持金融秩序稳定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调整,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国的协调与合作需要找到一个各国利益的平衡点,使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新构成相对合理,而不是一味强调谁来主宰国际金融体系。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导向与责任

在国际经济与金融关系领域中,国家利益博弈战略的选择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应对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国家利益博弈竞争中的牺牲品。当前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既有全球性危机的性质也有国家安全与利益范畴的现实,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选择上的国家利益博弈在国际间已然浮出“水面”。

1.博弈论内涵概述

博弈论(GAMETHEORY),又名对策论,它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它作为一门理论的出现,以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思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的问世为标志;此后,经许多博弈论专家学者的发展,使得它已经融入到主流经济学当中,并对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此,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J.纳什、J.海撒尼、R.泽尔腾三位博弈论专家和经济学家;1995年、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颁发给在博弈论应用领域有所创造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ROBERTLUCAS)和研究信息经济学的莫里斯(JAMESMIRRLEES)及维克里(WILLIAMSVIKREY)。

博弈论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经济人假设,强调它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二是个体理性,强调的是有限理性,大凡对博弈论中涉及的非完全且完美类型的博弈论有所了解的人不难发现这个假设前提。博弈论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博弈方、博弈规则、行动策略和支付函数,通过两个基本假设和四个基本要素,博弈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基本范式,在这种分析框架中构建经济行为模型,并考虑各种情况下的信息特征和动态特征,从而成为对行为主题间复杂过程进行建构的最适合的工具。它的信息类型有完全完美信息、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等;它的行动类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信息类型与不同的行动类型结合,使得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更广阔。目前,博弈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部分内容,研究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及市场绩效的评价)、信息经济学、讨价还价、拍卖、公共经济学、产权与制度分析、国际贸易政策、宏观经济决策分析、保险市场、金融市场、企业管理、跨国公司经营等领域。

2.博弈论与会计准则

3.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博弈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准则与准则制定,我们可以将准则视为一项主要用来规范和约束企业会计信息加工、提供制度安排,准则制定(制订新准则或修订已有准则)则可以看成是博弈的暂时均衡。虽然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存在差异,但是通过重复博弈,他们的行动逐步演化成一个稳定结果(行动组合少)。博弈参与者可以知道其他参与者的行动的一些浓缩信息,参与者依靠这些浓缩信息得出自己在各状态下的行动规则。当他们在反复博弈中获得充分的信息,形成某种共同的信念,使博弈参与者的行动规则趋于一致并成为公认的博弈规则时,那么,也就形成了会计准则,达到了所谓的纳什均衡状态。但这种均衡状态不会持久,因为随着会计环境的累积变化和不完全信息获取的相对完全性,使得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未能涵盖所有业务或者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者说是有漏洞,便引发新一轮的博弈,其结果又会达到新的纳什均衡状态。可以看到“纳什均衡”点会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境界逼近,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仍处于博弈的初级阶段,离“纳什均衡”还有一段距离,其主要原因:一是各项制度的制定未能很好体现所有局中人的利益,而基本上是从政府利益出发,从而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二是社会的监督制约不力,注册会计师作为博弈中的“裁判”,其作用未能得以真正发挥,从而难以体现博弈中公正的原则。三是激励与惩罚机制不健全,对制假造假的会计与经营人员未进行有力地惩处,从而阻碍了博弈的有效进行。

4.准则实施后完善时的博弈

我国的会计准则从制定与颁布的模式来看仍属于政府行为,没有经历一个多重博弈的过程。所以政府要转变观念,通过会计准则在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中,进一步修订会计准则,以使各种利益得到更好的兼容,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纳什均衡状态。为此应注意几个问题:(1)准则制定过程应更具公开性和充分参与性,这样才能保证各博弈方广泛参与其中,加强博弈各方的信息交流,使新准则能较好地满足各方的利益。(2)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公正立场,便于为博弈各方提出不偏不倚的意见稿。(3)广开言路,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使会计准则欠佳的地方得到及时的修正。(4)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惩恶亦能扬善,确保有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使会计准则得以很好地执行。

5.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完善

(1)对准则制定机制、人员构成的改革。无论IASB、FASB还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尽管准则制定人员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人员构成都具有专业性、代表性。制定人员的专业性,是由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与技术性决定的。会计准则的科学性是会计理论科学性的自然延伸。制定人员的代表性,是由会计准则的桥梁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会计准则客观上涉及各方利害关系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郭德伟.会计准则制定的博弈论分析[J].财税经贸,2007(10).

[2]林钟高,韩立军.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于复杂的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2005(10).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申一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但大学生就业毕竟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的义务。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等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加强和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一、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土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卜得到促进和发展但是总体上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仍未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卜几个方而。

一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形成

山于我国高等教育还属于稀缺资源受民期的计划体制影响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近几年高等学校中才逐渐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大多数机构人员少工作量大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为简申一粗放式的。高等学校普遍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木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工作不得力。新形势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另外就业指导机构在人员配备、经费、设备等方而的缺口较大观念落后、认识偏差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的思想根源。

一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化、专家化的程度较低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教师在做他们大多是党政干部不仅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日‘关于就业指导方而知识欠缺很少接受过就业指导方而的专业培训有的虽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有的有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距.’z’}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指导内容和方式上也比较申一1}‘随意性较大无法满足学生就业的多样化需求。因而造成就业指导工作的钊一对性差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力量薄弱

目前有些高等学校还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短缺就业指导课教学力量不足教学内容还不够丰富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教材C乏教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尤其实践经验与具体技能方而的内容史显不足难以满足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

四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性

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随意性大形式和内容比较申一基木上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能、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方而。大多数就业指导人员把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顺利就业看作惟一目的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重服务、轻教育的短视行为。山于过分强调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专门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这一核心使得就业指导工作者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及其大学生就业拓展功能的有效发挥3。

四树立服务观念拓展就业指泞服务职能

1.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毕业生能不能充分就业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就业需求信息。就业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而信息化于段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于段之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所有行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依托加强就业信息网站建设自然而然成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5。为此各高等学校应尽快建设就业信息网站充分利用就业网站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开展就业工作信息化服务平台使就业信息网站成为完善学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信息于段之一。少}二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在网上及时、准确和快速公布进一步扩大就业信息量少}二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及时性及利用率。

2.积极开展择业心理咨询服务目前许多大‘学生在择业心理上存在攀比、盲目求高、心理不平衡、自卑、自负和依赖等问题”。而科学而适宜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对学生宣泄不满、排解郁闷、寻求慰籍、健全身心等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通过开展心理辅泞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迎接就业的各种挑战。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帮助毕业生做好择业上的各种心理准备使他们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人到就业活动中去直到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去努力工作。

3.开展职业评价和自我测试服务从大多数毕业生求职中存在问题看首要的问题是毕业生难以对自己作出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价和价值定位搞不清楚自己究竟适合于l一么样的职业申一位、从事于l一么样的工作一些毕业生因而在与用人申一位签订就业协议时心中无数、犹豫不定有时会因此错过一个很适合自己的申一位的机会。

4.开展择业技能培训服务通过开展择业技能培训使广大毕业生明确如何获取史多的用人信息如何而对众多的人才招聘会如何准备令用人申一位青睐的求职简历如何在招聘而试时充分展现自己的各种才华如何在众多的求职者而前脱颖而出等方而的知识和技巧增强毕业生的求职信心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扬氏避短少走弯路避免盲目性走出各种择业的误区从而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五开设就业指泞课建立科学的就业指泞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对待就业指泞课要和其他专业课和基础课一样重视要从社会需求和木校毕业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改节教学方法和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提倡和鼓励教学和科研J}二重的思想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就业指i课程体系全而提升大学生就业指泞课的教学水平和层次充分发挥就业指泞课在大学生就业和择业中的积极作用。

六就业指泞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新形势卜高等学校的就业指i应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氏期备战型”就业指i从毕业班向低年级较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而即推行大学教育全程化的就业指.r全程化的就业指泞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而是具有明确的钊一对性。钊一对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有侧重。具体来说大学新生应着重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进行适应性指泞和修身养成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树立目标意识确立职业理想规划好大学生活对于一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对职业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能力完善自己为将来就业扫一牢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引i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帮助他们根据各自个性特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设计职业发展计划进一步拓宽知识而夯实专业知识有钊一对性地提高各方而的能力。

对毕业生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方钊一的宣传和形势宣传开展择业技能培训和指泞等。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土作展望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泞体系少}二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指泞理论主要有“职业指泞之父”美国帕森斯的“特性—因素论”、美国职业指i专家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与职业指泞专家罗恩的“需要论”、美I+I职业指泞专家金斯伯格和萨帕的“职业选择发展论”以及“行为论”和i+决策论”等’2。其中职业指泞理论中的“特性—因素论”和“人格类型论”是人职匹配中最受重视的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是认知自我了解职业对人的要求寻找人的特性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职业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山于受氏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泞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借鉴国外职业指,,_理论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指,,_体系、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生涯发展,,_航系统川3旱日形成以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为根基的以科学研究为先泞的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大学生就业指,,_工作新格局实现就业指,,_的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促进}i=实现大学生的有效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五就业指导工作绩效评价缺少科学性

评价就业指导工作的绩效好坏目前只是通过一次就业率增民多少来衡量2003年9月《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组专题展开的一项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473%的学生扫一算先就业后择业表示如果有合适机会会在一年之后.离开现有工作岗位。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所学专业与自己理想的职业有较大出入。这说明即便就业率较高的毕业生群体其就业的稳定率与就业的满意率也是极低的这就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大学生一而签约一而毁约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因此一次就业率是衡量就业指导工作的绩效必不可少的指标但不应是惟一的指标因此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绩效评价应该综合考虑不应采用中一的评价指标。

二、做好新少巨势卜大学生就业指导土作的主要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就业指导工作持续而有效地开展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刁必修课应该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树立以人为木的理念拓展就业指导服务职能积极探索新形势卜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一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教学200218号等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各个高等院校成立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集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形成一个学校领导重视主管部门支持各个学院积极配合的就业工作新局而5。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学校应该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和各项工作到位6。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的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THE END
1.普渡大学相当于国内什么大学解析在2024 年 U.S. News 全美大学排名中,普渡大学位列第 43 位 ;在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普渡大学位居第 89 名. 国内与之排名相近的大学有浙江大学等,浙江大学在 2024 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 3 位,在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于第 42 位。 http://jie.suixiandahexinxi.com/jie/202412/t20241211_98041.shtml
2.柏林洪堡大学相当于国内哪个大学?世界排名多少?广东成人教育在线柏林洪堡大学相当于国内哪个大学?世界排名多少? 柏林洪堡大学与国内高校的对比 柏林洪堡大学在中国教育界常被比作南京大学。两所大学在学术声誉、研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相似性。南京大学是中国的一所顶尖大学,尤其在文科和理科领域享有良好的声誉。以下是两所大学的对比:https://www.xsy-edu.com/n/86663.html
3.信阳师范学院中外合作办学2020年招生指南信阳师范学院与美国韦伯国际大学(Webber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USA)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获河南省教育厅批准(豫教外〔2018〕291号),招生方式为国内高考统招。项目引进美国韦伯国际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结合信阳师范学院的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会http://iec.xynu.edu.cn/info/1041/3281.htm
4.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河北工业大学 郭 然 一、本课题的基本概述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一种不同于过去二级行政机构的新的管理体制,其实质是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学院在学校总的目标、原则指导下,拥有足够的与它担负的责任、任务相一致的权力,与担负责任、任务相适宜的利https://www.hebjgbz.gov.cn/cms/preview/hbjgbz/llyj/jgbzyj/101597838549621.html
5.南京大学教授发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韦伯个人档案南京大学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发现并公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威廉·韦伯的个人档案。专家认为,韦伯个人档案有助于促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进一步深入。 南京大学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发现的威廉·韦伯个人档案(部分)。 (张生提供) http://m.taihainet.com/news/txnews/cnnews/sh/2023-12-12/2745463.html
6.小米向3142人奖励股票,价值约9.42亿元;苹果曝严重安全漏洞;TikTok被曝蝉联全球冠军!2022 年图计算挑战赛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再创佳绩 8月15日,图计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2022年图计算挑战赛Graph Challenge结果揭晓,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图计算团队自去年夺冠之后,今年又有两项参赛作品同时登顶,蝉联全球冠军。 据介绍,Graph Challenge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是图计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https://blog.csdn.net/csdngeeknews/article/details/126459605
7.疫情的论文形势与政策3000字6篇广大青年大学生应该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意志,在网络中积极主动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弘扬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青少年应成为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的主要力量,积极地参与网络宣传活动,在网络中积极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https://www.chinawenwang.com/shiyong/156748.html
8.包刚升.2015.政治学通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政治学通识)书评——亚里士多德只有政治参与者行动的约束条件以及在这些约束条件下指导他们行动的策略,才构成政治的本质。——罗伯特·古丁与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1.1 政治是国家兴衰的关键·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流寇统治的问题破坏了一个社会的正常激励机制。农民之所以春天播种,是因为预期秋天能够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33182/
9.合作方:美国韦伯国际大学)专业学制学费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金融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合作方:美国韦伯国际大学)专业的学制是多少年?学费收费标准是多少?在河南招生人数有多少?为方便2024年河南高考生提前了解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金融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合作方:美国韦伯国际大学)招生情况,下文根据河南财政金融学院2023年招生计划为大家整理了金融服务与管理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A944k21934Jw99.html
10.德国国际经济学校排名前十德国留学十所好的大学介绍今天GJXX小编搜罗了德国国际经济学校排名前十 德国留学十所好的大学介绍希望给择校的家长们提供参考。 德国大学排名 1、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TUM,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于1868年始建,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慕尼黑,是欧洲工业革命以来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名望的科技大学之一,也是国际享有盛誉的世界https://www.gjxx.com/zhaosheng/225182.html
11.国内就可以考的日本大学前程日本留学新闻资讯部分日本大学直接面向中国学生进行招生,只要是高中、中专等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学生,或者高二会考结束的预毕业生,只要满足申请条件,便能够通过选拔。https://qianchengriben.com/news/detail/id/6255
12.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是全美乃至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1873年,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银行家、贵格会教徒约翰·霍普金斯去世时,留下了一笔价值700万美元的巨额遗产(按购买力折算,相当于2006年的16亿美元)。遵照他的遗嘱,其遗产分半后分别捐赠给以他名字命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约翰·霍http://qwbaike.cn/doc-view-2445.html
13.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简称“JHU”,创立于1876年,是一所私立大学,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也是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北美学术联盟美国大学协会(AAU)的14所创始校之一。校长是Ronald J. Daniels。位于巴尔的摩市的主校区占地140英亩。校https://baike.sogou.com/v87119.htm
14.圭尔夫大学详情根据加拿大权威杂志Maclean’s,(相当于美国的时代周刊),圭尔夫大学被评为加拿大第一名的本科段,综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2%。 专业优势 1. 加拿大最大的国际发展学专业; 2.加拿大唯一的“工程系统与计算机”专业; 3.唯一美加两国同时认可的园林景观专业; http://www.myhuatong.com/nd.jsp?id=68
15.韦伯国际大学院校信息韦伯国际大学是在佛罗里达州的教育与慈善法律下获得批准的第一所非营利私立商科大学,建校于1927年,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目前分为佛罗里达主校区、北卡罗来纳分校区。招收和培养专科,本科和硕士等各级学位的学生。在过去100多年的历程中,韦伯国际大学以严谨的教学,求实的学风,创新的思维而著称。美国韦伯国际大学办学宗https://www.ceigd.com/school/view?id=1631
16.韦伯国际大学简介专业录取条件照片学费生活费美国韦伯国际大学(Webber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简称WIU)成立于1896年,具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韦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壮大,吸引了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韦伯国际大学分为佛罗里达主校区和北卡罗来纳分校区,培养专科,本科和硕士等各级学位的学生。 https://www.eol.cn/liuxue/school/304511.html
17.韦伯国际大学韦伯国际大学(Webber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大学。其中14%是国际生,录取率78.00%,学费是$27674.00。https://www.findingschool.net/college/Webber-International-University
18.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韦伯国际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申请方专业设置:会计、金融保险 韦伯国际学院是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与美国韦伯国际大学联合成立的合作办学https://www.applysquare.com/topic-cn/qJb5tN3iLM/
19.韦伯国际大学韦伯国际大学是一所四年制独立的男女合校大学,110亩的美丽校园坐落在Crooked湖沿岸,距迪斯尼乐园或通用工作室仅45分钟的路程。 韦伯国际大学提供A.S,B.S和硕士学历。主要有以下专业:会计、金融、接待、管理、营销、预备法律、运动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 韦伯国际大学的校外实习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商业https://m.igo.cn/school/929.shtml
20.2024广东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研究与2024广东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研究与管理专员招聘1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2024广东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研究与管理专员招聘1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615/5101320324011224.shtm
21.2022年12月11日斯泰森大学VS韦伯国际直播迅播直播吧为您带来2022年12月11日NCAA韦伯国际vs斯泰森大学的视频直播,比赛结束后迅播直播吧为您收集NCAA韦伯国际vs斯泰森大学的录像、集锦和新闻等https://xunboba.com/zhibo/6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