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政治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财产关系;资本逻辑
一、“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形成
“政治马克思主义”在北美形成,已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三代学术共同体。[1]戴维麦克纳利(DavidMcNally)指出,“伍德的理论取向,被法国历史学家盖伊博伊斯冠以‘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称号。伍德无疑比许多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给予社会和政治斗争更大的重视,不过她对这个称号亦有所保留:她同意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但她只是认为,仅仅于此还未能解释重大的历史变化,因而需要更加重视曾经发生的政治事件。”[2]韦维克切伯尔(VivekChibber)指出,伍德在“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最初的讨论是围绕罗伯特·布伦纳的著作展开的,聚焦于资本主义的起源及其结构的分析。[3]
二、资本主义起源与社会发展形态理论
三、新帝国主义理论
四、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五、民族国家理论
六、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与阶级斗争理论
七、全球化与现代性理论
八、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
九、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十、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福公:《“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理论“重建”——访乔治·科米奈尔教授》,《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2期。
[2]DavidMcNally,“EllenMeiksinsWoodobituary”,theguardian,2016-02-10.
[3]VivekChibber,“RememberingEllenMeiksinsWood”,jacobinmag,2016-01-15.
[5]汪行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总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8页。
[6]陈学明:《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陈学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趋向述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7]保罗·布莱克里琪:《政治马克思主义》,载[法]雅克·比岱、厄斯塔什·库维拉基斯主编:《当代马克思辞典》,许国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96页;PaulBlackledge,SymposiumonEllenMeiksinsWood’sEmpireofCapital:EditorialIntroduction,HistoricalMaterialism,No.15,2007.
[8]杨龙波,薛峰:《21世纪加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趋向》,《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12期。
[9]宋凯旋:《资本主义起源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模式——基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2期。
[10]冯旺舟,彭贤则:《“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评析》,《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11]亓光、魏凌云:《西方政治马克思主义话语框架的解释性反思———以“过渡—危机”之争的论证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2]AlexCallinicos,TheLimitsofPoliticalMarxism,NewLeftReview,No.184,1990.
[13]冯雷:《评艾伦·伍德的<资本主义的起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14]冯旺舟:《资本主义的解蔽与反思——论艾伦·伍德的资本主义起源理论及其启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郭丁:《艾伦·伍德资本主义起源理论建构的系统分析》,《系统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姜越亚:《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新探——基于劳动与财产权关系变革的视角》,《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15]张云鹤:《西方关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新讨论》,《世界历史》1980年第6期。沈汉:《近代英国农业的结构和性质问题——兼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16]侯建新:《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7]刘又嘉:《R.布伦纳”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渡"理论评析》,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6月。
[18]汪玉:《罗伯特·布伦纳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析》,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6月。李睿:《布伦纳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
[19]鲁克俭、郑吉伟:《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张秀琴:《当代美国“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以布伦纳的“社会财产关系论”为例》,《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张秀琴:《马克思主义社会与历史理论的经济学视角——罗伯特·布伦纳教授访谈》,《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1]初庆东、王芊入:《西方学界关于资本主义起源模式之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12日第004版。
[22]朱晓庆:《反抗之路:伍德对哈维新帝国主义的批判指向》,《知与行》2018年第4期。
[23]陈人江:《新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可能的反抗方向——评艾伦·伍德<资本的帝国>》,《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
[24]陈学明:《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25]冯旺舟:《权力逻辑、矛盾布展及其反抗路径——论新帝国主义的发展及其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5期;冯旺舟:《资本的霸权与正义的诉求——21世纪新帝国主义的批判性探析》,《国外理论动态》2021年第4期;冯旺舟:《权力逻辑与帝国霸权的超越——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对新帝国主义的批判》,《哲学动态》2023年第9期;戴卫华:《辩证看待西方左派新帝国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8期;朱晓庆:《伍德与哈维争论:资本逻辑与帝国的空间扩张》,《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刘亚品:《资本积累与权力逻辑——大卫·哈维与艾伦·伍德的新帝国主义观之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6]蒋天婵:《“双重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新帝国主义理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27]冯旺舟:《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逻辑布展及其终结》,《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冯旺舟:《权力逻辑、矛盾布展及其反抗路径——论新帝国主义的发展及其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5期;冯旺舟:《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霸权的反抗策略》,《湖北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
[28]陈学明,朱南松:《为什么有些人总看不到当今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29]朱晓庆:《反抗之路:伍德对哈维新帝国主义的批判指向》,《知与行》2018年第4期。
[30]李媛媛:《新帝国主义的危机及其超越》,《理论视野》2023年第6期。
[31]冯旺舟:《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2]关锋:《生产方式的政治解读与“政治马克思主义”——析伍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33]姜霁青:《拯救被曲解的“基础-上层建筑”隐喻——埃伦·伍德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理论的批判与重构》,《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张晓兰:《艾伦·伍德对“基础-上层建筑”模型的反思和超越》,《学术交流》2016年第3期。
[34]文兵:《历史唯物主义重建之下的民主观念》,《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5]朱华彬:《对历史唯物主义普遍性的再思考——兼评艾伦·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界》2011年第11期
[36]刘晓、文吉昌:《艾伦·伍德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逻辑》,《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37]陈学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趋向述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38]陈道庆:《艾伦·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述评——从民主视域上解读》,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3月;玻亚京:《论艾伦伍德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3月。
[39]王凯慧:《“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与艾伦伍德之比较》,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5月。
[40]尚庆飞:《艾伦·伍德的阶级观:阐释与评价》,《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1]冯旺舟:《资本的导流器还是革命的能量场?——论艾伦·伍德的民族国家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4期;刘亚品:《资本积累与权力逻辑——大卫·哈维与艾伦·伍德的新帝国主义观之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42]冯旺舟:《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及其超越》,《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冯旺舟:《全球化时代资本与民族国家关系的多面性》,《哲学动态》2022年第3期。
[43]魏凌云:《权力逻辑·多元存在·帝国主义——论政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政治形式的分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44]亓光、魏凌云:《作为“政治性议题”的民族国家观:发生逻辑与理论要旨》,《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7期。
[45]张晓兰:《艾伦·伍德对“基础-上层建筑”模型的反思和超越》,《学术交流》2016年第3期;郭丁:《浅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分离之现象》,《社科纵横》2018年第3期。
[47]亓光、魏凌云:《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再政治化方案之“难”——以政治马克思主义为切入》,《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48]汪玉,姜宇宁:《罗伯特·布伦纳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概述》,《读天下》2016年第19期。
[49]毕丽华:《西方学者视野中的布伦纳经济危机理论》,《学理论》2013年第1期。
[50]冯旺舟:《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及其启示——基于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视角》,《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冯旺舟:《论全球化本质与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建构——基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理论探讨》2022年第5期。
[51]冯旺舟:《穿越现代性的迷宫——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现代性理论评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52]姜霁青:《艾伦·伍德对资本空间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其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
[53]华倩:《贝诺·塔斯卡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54]陈学明,朱南松:《为什么有些人总看不到当今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55]冯旺舟:《后现代主义的祛魅与反思——艾伦·伍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观评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刘明明:《后现代主义祛魅:论艾伦·伍德的反后现代主义观》,《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56]罗理章、李夏洁:《西方后马克思主义者的乌托邦——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批判》,《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7期。
[58]冯旺舟:《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国外“政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7期。
[59]冯旺舟:《社会主义的澄明与图景重塑——基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理论月刊》2023年第10期;冯旺舟:《政治马克思主义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从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视角》,《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冯旺舟:《民主幻象、制度内爆和政治乌托邦——“政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第2期;冯旺舟:《艾伦·伍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总体批判探析》,《国外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61]罗玉洁:《艾伦·伍德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5月。
[62]文千菱:《论艾伦·伍德的社会主义思想》,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6月。
[63]亓光、魏凌云:《当代西方左翼思潮再政治化方案之“难”——以政治马克思主义为切入》,《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姜霁青:《“超经济”领域的收缩与政治的贬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5期。
[64]冯旺舟:《艾伦·梅克森斯·伍德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姜霁青:《论埃伦·伍德对“生产力决定论”的质疑——一种辩证审视与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2期;管晓刚,郭丁:《论艾伦·伍德的技术决定论批判思想》,《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旺舟.国外“政治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要[J].理论视野,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