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世界音乐;人类;文化传播;现象
一、世界音乐
二、世界音乐的定位
从世界的不同的国家、地区定位,就可以将世界音乐理解为在地域上划分的建立在不同地理位置之上的音乐。可以通过世界地图初步了解不同地区的区域音乐,因而从地理角度看世界音乐,形成的视角比较明显但过于狭隘。
若从音乐的角度去定位,人类形成并从事的各种音乐形式是为了宗教、宫廷、民间愉悦、生活劳动所需,那么从地理的角度去理解世界音乐时就会发现这些音乐形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合,这样的视角更综合。
但若将这两个定位点孤立,都无法全面、对比地看待世界音乐,只有将地域与音乐各种形式相结合研究世界音乐的地理迁移和音乐文化的传播融合。
三、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播需求及方式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部落之间的战争、人因自然因素的迁徙,都会造成不同范围的音乐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交通的发展不断推动音乐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历史上强国对弱小国家的侵占时期,文化渗透现象及其严重,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导致弱小国家不仅在宏观的政治经济上依附,而且在微观的文化上也向强国靠拢。这种传播方式可以看做是文化渗透式的传播方式。
随着人类对交通工具的发明改良大大缩短了人类的地理位置,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被扩大,人类不在满足于眼前的生存环境,而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历险不断探寻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位置领域,这就进一步推动了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探险家的每次探险不仅仅是人类的航海史、人类文明史的巨大推动,同时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次次推进,出于猎奇的心理探险家会把所到之处奇闻异事进行记录和传播,当然不会少了对人类情感交流没有任何界限的音乐文化的记录,并且会将自己国家的本土音乐文化进行异地传播。这种传播的方式可以看做是满足人类猎奇心理的音乐文化旅程。这种方式也会形成地域音乐的发展痕迹。
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迁徙的速度和范围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为战争、环境、历史的原因大面积的搬迁和移民同样带来了文化的迁徙。文化的融合也达到了高速发展,甚至会形成独特的混合文化特征。音乐形式在这种无国界的环境中自由发展,我们可以将这种音乐传播方式看做是因人类迁徙的移民传播,这种方式将世界音乐的两个视角紧紧融合在了一起。
四、具体的传播现象
不同的传播方式势必会形成不同的产物,针对前文本段进行详细的现象分析。
1.文化渗透造成的传播现象:东亚地区的文化相似度很高,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代的中国因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东亚的一些国家例如朝鲜、日本曾长期隶属中国,中国大量的宫廷音乐、乐器通过往来的使者、贸易往来、宗教传播传入从属国家。举日本为例,隋唐时期,中日两国朝廷频繁互派使节,日本曾先后派出19批遣隋使团和遣唐使团担负文化交流的使命。①传入的音乐形式很快本土化,并得以发扬光大。
2.猎奇心理的文化传播现象:15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在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对于原料、市场、劳动力的急需是促成欧洲开辟新航路的主动力。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发现了非洲大陆,不仅是开拓了资本积累的市场而且也开辟了人类文化的疆域。因生产力的需要非洲黑人大批量被奴役到了欧洲大陆和刚刚被发现的美洲大陆,黑人所特有的音乐形式也被航海家及冒险家带回。这也使得非洲大陆强烈的节奏音乐、带有图腾色彩的鼓乐也随之走入世人的视野之中。
3.移民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美国是一个因移民而著称的国家,因为历史原因美国的音乐文化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相得益彰。黑人的节奏音乐、欧洲的传统主流音乐、美国本土形成的街头音乐都是因为移民带来的文化碰撞的产物。
五、音乐文化变迁的原因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类一直处于文化变迁的旅途之中,要想阻止文化变迁是不可能的。②人类音乐文化也是人类文明史中不断繁衍派生循环前进的产物。
另一方面,为完成世界音乐这一课题而进行的田野采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些音乐形式的变迁,采风者将那些因经济落后的闭塞地区的鲜为人知的音乐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舞台设计及音乐形式的改良向世人展示。
另外,本土的变迁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及对艺术追求的改变也促使一些音乐形式发生改变。
六、结语
注释:
①王超慧.《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和渊源》(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2)
②李天雪.《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4)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是一幅复杂斑驳的图景:内乱不断,外患频仍,专制横行,列强凌侮。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的催生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梁启超作为一名理性的民族主义者,始终致力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无疑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民族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德国,近代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应用。在世界近代史上,出现过两种民族主义。即“以反对民族压迫为内容和以反对封建压迫为内客。前者以建立资产阶级民族独立国家为目标,用反对民族压迫为思想旗帜,推动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后者以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目标,用反对封建压迫为思想旗帜,推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①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属于后者。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他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明确写道:“今日之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专就欧洲而论之,则民族主义全盛于十九世纪,而其萌达也在十八世纪之下半。今日之世界,实不外此两大主义活跃之舞台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内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之于外”,这就是“帝国主义之所行也”。今“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②
可见,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在国家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亡的情况下,为挽救社会危机而催生的。梁启超主张通过迅速培养起中国固有的民族主义,用中国的民族主义来抵制西方列强的民族帝国主义。他所阐述的民族主义概念,用现代专业术语来说,指的是由民族意识唤起的对本民族的感情、态度等,表现为对本民族的忠诚和奉献,其最终诉求的是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民族国家。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认识深刻独到,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史上无疑起到了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历史先驱作用。
二、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对中国民族主义问题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受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熏陶、西方民族主义学说的启迪及日本民族主义运动巨大推动力所形成的强劲动力影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种族民族主义”到“合族民族主义”,从“天下大同主义”到“民族国家主义”的演进过程。
(一)从“种族民族主义”到“合族民族主义”
维新变法前,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服膺于“今文学派”,以“公羊三世说”为理论核心建构自己的历史观。梁启超认为,民族即指有共同语言地域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同一种族的人血统相同、语言相同、宗教相同、习俗相同。他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这样论述“种族民族主义”的产生:在封建时代,分土分民,或同民族而异邦,或同邦而异族,“胡汉吴越,杂处无猜”。但到了封建的末世,“民求自立而先自团,于是种族之界始生,同族则本吸集,异族则相反拨,苟为他族所钳制压抑者,虽粉身碎骨,以图恢复,亦所不辞,若德意志,若意大利,皆以同民族相吸而建新邦,若匈牙利,以异民族而分离于奥地利,皆其最著者也”。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从西方民族主义学说中接触过“民族的国家”的观念,“近四百年来民族主义日渐发生,日渐发达,遂至磅礴郁积,为近世史之中心点,顺兹者兴,逆兹者亡”,“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梁启超倡导建立的民族国家指的是单一的汉民族主义国家。在他此时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民族国家的构建只能是单一型的汉民族,而不包括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甚至是排斥其他少数民族的。
(二)从“天下王朝主义”至“民族国家主义”
随着对西方民族主义学说日益广泛的接触,梁启超开始逐渐背离康有为的“三世说”理论,“万国并立”的观念开始在他脑中萌芽。在日本,梁启超亲眼看到了这个国家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潜力。在对中日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研究比较后,梁启超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天下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只有将“天下”与“中国”分离、“国家”与“朝廷”异位,确立民族国家思想,使国家成为国人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所在。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自数千年来,……盖视吾国之外,无他国焉。”④在此,梁启超分析了中国人不知爱国的原因所在:由于“天下王朝主义”导致“国家”与“天下”一体,人们只知道有“天下”,而不知道有“国家”。
20世纪初,梁启超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学说。他刚从美国回来就开始“宣扬放弃个人权利,以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本位,提倡‘民族国家主义’,认为中国急需的是建立一个巩固的现代化国家,‘而自由平等值其次耳’”。⑤对比之前梁启超对民族建国的看法,我们可以发现,他转变了以前认为民族建国就是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思想,接受了伯伦知理的“合族民族主义”理论,认同建立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其利也不少”。因为“世界文明每由诸种民族互相教导互相引进而成,一国之政务亦往往因他族之补助而愈良”。
梁启超声称:国家要想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届,诚支那自强之第一阶梯也”。⑥他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根据伯伦知理关于民族的定义,“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流亡海外的经历,使梁启超深切地体会到近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竞争,中国要想实现富强,必须团结国内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力量,在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建立多民族的现代国家,提高国民素质。至此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已从“天下王朝主义”嬗变到“民族国家主义”,标志着其民族主义思想趋于完善。
三、对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评价
任何一种思想的提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也不例外,它是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的催生下产生的。基于此,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深受当时中国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救亡图存色彩。刚开始时他试图用传统文化来唤起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重塑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维新变法失败后,特别是1903年接受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思想后,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种族民族主义”、“天下王朝主义”转而提倡通过建立多民族现代国家、提高国民素质来挽救处于危亡境地的中华民族。
纵观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它已经触及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以及建立民族国家;二是国民意识的觉醒,梁启超称之为“国家主义”。作为中国近代始终致力于民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杰出代表,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不容置疑。正如先生所言:“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啄所不能诬也。”⑦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客观探讨无疑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先驱梁启超的思想历程,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①彭树智.亚洲民族主义思潮.载《人文杂志》1988,(2).
②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影印版):19-22.
③[美]列文森著,郑大华等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7.
④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270.
⑤徐立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求索.2001,(5).
⑥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77―81.
⑦.藏辉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1939:112.
[1]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M].饮冰室合集文集(一).北京:中华中局,2005.
[2]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文集点校.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1627.
[3]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C].2010.
[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类编(上)[C].北京:中华书局,1989.
[5]郑大华,任著译.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徐立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史的考察.求索.2001,(5).
[7]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J].史学月刊,2006.6.
[8]金冲及.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2001,(5).
[9]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5).
[10]皮明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多重架构.战略与管理.1994,(3).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二、适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是在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历史教学尤其重视思辨能力。因之课堂讨论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且效果较好。例如:在讲述“剧变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问题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引导的基础上,以“剧变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为题,开展课堂讨论,根据不同的观点相互激烈辩论。同学们积极大胆,思维极其活跃,不仅各种看法不尽相同,而且都有一定的资料和历史观点作为支撑。我在充分肯定他们大胆思辨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所了解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这个不争的事实中最后得出结论:苏联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这的确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对于课文结论有了真实的认识。可见课堂讨论的合理开展,是我们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史为鉴,引导学生利用历史事实,分析社会焦点问题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历史,更要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例如,我在讲述明朝郑成功以及清朝历朝政府处理新疆、问题的政策措施、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祖国统一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意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是中国的历史趋势。结合现今新疆、极少数分裂主义者和非法宗教活动遭到国内外华夏子民普遍、强烈的反对而惶惶不可终日相联系,从而强调说明一个真理:中华各族血肉相连,中华版图神圣不可侵犯。
四、鼓励创新,创建新型课堂生态
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态的和谐,其实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等课堂环境的各类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荐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同时允许同学们合理地怀疑,合理地假设。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打击。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1.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拯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2.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3.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样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有新的认识,新的拓展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五、采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根据美国国家人口调查统计局的规定,第二代移民指的是在美国出生的移民子女,其父母至少一人来自国外。第二代的华裔作家就是美国的第二代移民,他们生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文化教育,注重自我和个性。正如尹晓煌所说,他们一方面接受美国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又深受其父母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从一出生就开始在文化冲突中成长的经历使得他们对自身、对唐人街的认识更加深刻。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阔(尹晓煌,271)。60年代的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1965年通过的新移民法案,对华裔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第二代移民的华裔作家往往不同于以黄玉雪为代表的华裔先驱作家,他们不再竭力展示唐人街的异国风貌,也不再抒发他们对美国文化的向往。相反,他们试图真实再现华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身份困境,从而为读者建构一个存在于异域又保持些许本色,充满矛盾的唐人街。而作家贯穿作品始终的情感和态度也不同于早期华裔作家,他们不再以一种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唐人街,他们的思想是灵活的、多面的、深刻的,一种更为包容开放积极发展的观念在他们脑中形成。
二、第二代华裔作家对唐人街的空间再现与空间建构
关键词:因纽特人;教育政策;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10-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生成语法框架下关系结构的句法与一语习得研究”(11FYY007);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拿大语言政策与规划及其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12WLH11);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文件)。
作者简介:杨艳(1971-),女,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言政策研究。
因纽特人是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原住民,分布在北极圈周围包括美国阿拉斯加北部、丹麦格林兰岛、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加拿大北部。在加拿大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周围从东海岸拉布拉多地区一直延伸到西海岸育空地区的大片地区,包括努纳武特地区、努纳维克地区、因纽维尔鲁伊特地区、努那茨尔武特地区这四大因纽特人居住区。加拿大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同化教育政策、区域化教育政策、民族化教育政策、自治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加拿大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对我国当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加拿大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
1.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的萌芽时期(1945年~1967年)
2.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的基本立法时期(1968年
~1998年)
(1)第一阶段:区域化教育政策。1971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实施多元文化政策,明确鼓励和保护所有加拿大的传统语言。在区域化教育阶段,地方政府获得了学校的管理权力,对各地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制定了更符合因纽特人需求的教育政策。1968年,魁北克省成立了新的地方教育委员会,管辖魁北克省北极地区所有的省属学校,向因纽特儿童提供一至三年级以因纽特语为教学语言的教育,三年级后家长可选择英语或法语为教学语言,因纽特语言课程继续开设,并开设了向因纽特学生教授法语的项目[1]。1970年,西北地区政府承担了辖区学校教育的管理权。1971年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学——戈登·罗伯逊教育中心成立。1972年,西北地区政府出台政策规定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教学语言为少数民族的传统语言,开始对因纽特儿童用因纽特语进行早期教育[2]。1976年,在西北地区教育局成立了语言部开发用因纽特语等土著语言编写的各种材料[3](P87-97)。1969年,加拿大政府为了缓解英语与法语的冲突出台了《官方语言法》,确立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
3.自治教育政策多元化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二、加拿大因纽特人教育政策的特点
1.重视官方语言推广,提高因纽特人对国家的认同
2.重视母语教育,保护语言多样性
3.注重北极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共存
4.各级政府逐步放权加大对因纽特人控制学校
教育的支持
三、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规划和制定的启示
1.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
的竞争力与国家认同
2.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加强少数民族外语教育
加拿大是世界第一个立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语言教育权力的国家。早在1971年加拿大就颁布了多元文化政策,立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语言,随后又分别于1982年和1988年多次立法保障各民族的语言教育权利,对北极原住民的教育政策也从强硬的同化政策向宽松的自治教育政策演变,在推广官方语言英语、法语的同时,并不压制少数民族语言和各种外语的学习。而我国外语教育的语种过于单一,英语独大,而其他外语的学习与应用,缺乏战略层面上的设计”[21]。对国家来说,许多非通用语种具有资源储备的性质,不能把使用英语误以为国际化的标准,更不能把外语的概念外延缩小为英语”[22](P2-7)。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也存在英语一语独大的问题。我国与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14个国家接壤,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对少数民族外语教育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学习周边国家语言(即非通用语),如俄语、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阿富汗的达利语、普什图语等。如此,既具有地域的优势,又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非通用语的经济价值所产生的需求,还能为国家储备非通用语战略资源。
3.协调好民族认同与语言学习功利性需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3]McGregor,I.E.InuitEducationandSchoolsintheEasternArctic[M].Vancouver:UBCPress,2010:23-169.
[4]陈巴特尔,高霞.民族文化自觉与国家权利介入--加拿大土著族群语言的保护[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8-143.
[6]Rasmussen,Derek.FortyYearsofStruggleandStillNoRighttoInuitEducationinNunavut[J].OurSchools,OurSelves2009(1):67-86.
[9]戴曼纯,语言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以前南斯拉夫为例[J].欧洲研究,2011(2):115-131.
[10]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20-122.
[12]侯敏.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加拿大少数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2-36.
[13]陈晓莹.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47-51.
[14]高霞.加拿大非官方语言文化的保存及发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2):42-48.
[15]Heimbecker,C.BilingualeducationforindigenousgroupsinCanada[C].InJ.Cummins&D.Corson(Eds.),Encyclopediaoflanguageandeducation,volume5:Bilingualeducation.Lond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1997:57-65.
[16]Grenoble,L.A.&Whaley,L.J.Savinglanguages:Anintroductiontolanguagerevitalization[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1-32.
[17]May,S.&Aikman,S.Indigenouseducation:Addressingcurrentissuesanddevelopments[J].ComparativeEducation,2003(2):139–145.
[18]Korne,H.D.Indigenouslanguageeducationpolicy:supportingcommunity-controlledimmersioninCanadaandtheUSA[J].LanguagePolicy,2010(9):115.
[19]Paulston,C.B.&Heidemann,K.Languagepoliciesandtheeducationoflinguisticminorities.[C]InRicento,T.(Ed.),Languagepolicy:Theoryandmethod.Oxford:BlackwellPublishing.2006:292-320.
[20]林秀艳.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1.
[21]李明宇,我国目前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N].北京:中华读书报,2007-09-19(03).
[22]李明宇.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2-7.
[23]Huntington,P.TheClashofCivilizations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M].NewYork:Simon&Schuster.1996:59.
[24]陈平.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