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专)》试题及答案(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忧劳与逸豫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D.满与谦
参考答案:C。
2.《容忍与自由》所体现的基本社会理念是()
A.一分为二B.和而不同
C.言论自由D.党同伐异
3.从《我的世界观》看,爱因斯坦的政治理念是()
A.崇尚民主,反对专制B.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C.全神贯注,献身科学D.不承认万能上帝存在
参考答案:A。
4.《垓下之围》中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直接原因是()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B.“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C.“时不利兮骓不逝”D.“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参考答案:B。
5.《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
A.于嵩读《汉书》事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
A.“顺民之天”以治国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7.《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
A.句句骈偶B.主客对话
C.借景抒情D.通篇押韵
8.《先妣事略》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B.细节描写
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
9.下列《西湖七月半》文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A.名妓闲僧,浅斟低唱B.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C.匿影树下者D.或逃嚣里湖
A.《爱尔克的灯光》B.《秋夜》
)C.《都江堰》D.《香市》
11.下列词语中,在《纪念傅雷》一文中两次出现,并在场景描写中发挥独特效用的是()
A.鸦雀无声B.望子成龙
C.干柴烈火D.同归于尽
参考答案:A。(见教材第116、117页。)
12.下列《蚂蚁大战》的语句中,兼用了比喻与比拟手法的是()
A.森林并非总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和平景象
B.木柴堆上到处都有这样奋力厮杀的勇士
C.但是人类之战都从未如此奋不顾身
D.在小山谷顶上出现了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红蚂蚁
13.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A.屈原B.陶渊明C.王维D.白居易
14.《早雁》中,用来暗示统治者腐败无能、冷漠无情的景象是()
A.金河弦开,大雁惊飞B.仙掌月明,长门灯暗
C.胡骑纷纷,春风难逐D.潇湘人少,水多菰米
15.《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
A.自然天成B.因情造景C.融情入景D.移情于景
16.《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体现夫妇感情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词句是()
A.同来何事不同归B.头白鸳鸯失伴飞
C.旧栖新垅两依依D.谁复挑灯夜补衣
17.下列诗作中,最具音乐美的是()
A.《一句话》B.《雨巷》
C.《我愿是一条急流》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8.《我愿是一条急流》中,“同暴风雨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即使被轻易毁灭”等诗句体现了“我”的()
A.处境艰难B.命运坎坷
C.生命顽强D.献身精神
参考答案:D。
19.下列《婴宁》的人物中,导演一幕幕喜剧的是()
A.鬼母B.狐母C.婴宁D.王子服
20.人们以“含泪的微笑”评价《麦琪的礼物》的独特风格,此“含泪的微笑”的意思是()
A.悲剧中浸染着喜剧色彩B.喜剧中浸染着悲剧色彩C.生活艰难,精神乐观D.情感真挚,喜极而泣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有()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参考答案:BCE;
22.按《香市》的描述,当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香市对于农民的意义有()
A.烧香拜佛求平安
B.农村的“狂欢节”
C.借拜佛游赏春光
D.预酬蚕节的劳作
E.祈求桑蚕好收成
参考答案:ABCDE;
23.下列《哭小弟》语句中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
B.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的同志们也会给他
C.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
D.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
E.区一级的说是胃下垂,县一级的说是肾游走
参考答案:BCD;
24.《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寓意是民众革命,这种表现方法可以称为()
A.隐喻B.对比C.比拟D.衬托E.象征
参考答案:AE;
25.下列关于《宝黛吵架》一文的描述,正确的有()
A.《宝黛吵架》选自长篇章回小说《石头记》
B.作者是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C.吵架起因是“金玉相对”说
D.宝黛吵架是假意试探
E.文中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方法
参考答案:ABDE。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轻:轻视;
2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组:用绳索;28.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出现;
29.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通“悦”,高兴;
30.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日滋:日益增多;
31.隆然伏行
伏行:俯下身体走路;
32.举酒属客
属:倾注,引申为劝酒;
33.追惟一二
追惟:追思;
34.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
怖:吓唬;
35.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
砭肤:刺痛皮肤。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照我们的意见,完善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
A.这里倡导什么样的社会理念
B.文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C.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
参考答案:
A、多元相济,和而不同。
B、类比法。
C、相似性联想。
37.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A.作者对“小粉红花”的描写使用了哪些手法
B.小粉红花“梦见春的到来”的含义是什么
C.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A、象征手法、比拟修辞。
B、意味着压迫者对光明的向往。
C、同情像小粉红花一样的被压迫者。
38.阅读《长恨歌》中的一段,回答问题: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A.诗中“圣主”、“玉颜”分别指谁
B.这里表现了什么感情
C.“东望都门信马归”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A、李隆基,杨贵妃。
B、表现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
C、借举止抒情。
39.阅读下面一段诗,回答问题: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A.这段诗出自哪篇作品作者是谁
B.这里采用了何种情景交融方式
C.“彩虹似的梦”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再别康桥》,徐志摩
B、因情造景。借想象把潭水变成揉碎了的彩虹,又进而变成“梦”,这是一个因表达理想需要而造景的过程。C、象征着诗人的美好理想。
40.阅读《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不穿大红百裥裙,固然没有身份的区别了,但是,穿了呢不就有区别了吗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呀!一条绣花大红百裥裙的分量,可比旗袍重多了,旗袍人人可以穿,大红百裥裙可不是的呀!她多少年就梦想着,有一天穿上一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在上房里,在花厅上,在喜棚下走动着.
A.文中“大喜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
B.金鲤鱼为什么梦想着穿百裥裙这反映了金鲤鱼怎样的思想观念
C.这里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手法
A、儿子结婚的日子。
B、金鲤鱼梦想取得正房一样的地位,思想上深深打上等级观念的烙印。
C、心理描写。
五、作文(30分)
写作提示:
2、可用载体:这个题目可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书信、日记等文体。可谈友谊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的益处,值得倍加珍惜;可分析影响友谊的不利因素,可写如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可写真诚的友谊得来的过程;可抒发对友谊的赞美、向往等感情……
3、可引用的名人名言:
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②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郭沫若
③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
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
④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
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
⑤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高尔基
简析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我用放大镜观察最初提到的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敌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断了对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胸部却被黑武士撕开了,露出了内脏,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结实,无法刺穿。
这痛苦的红武士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它们在杯子下又缠斗了半小时,当我再次观战时,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它身体的两侧,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红蚂蚁头仍死咬住不放。——选自《蚂蚁大战》
(1)这里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答:描写的是红黑三武士生死对决的结局,表现了蚂蚁大战的残酷性。
(2)从哪里可看出红武士的极度“精神狂热”
答:主要体现在:“暗红的眸(móu)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身首异处”,两颗头颅“仍死咬住不放”。
(3)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和描写方法答:联想方式是类比联想,描写方法是细节描写。
(4)从这里看,作者对人类战争持怎样的态度
答:对人类战争及其狂热精神极其憎恶,对人类战争造成灾难极其哀痛。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选自《虞美人》(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情感内涵是什么答:物是人非,亡国之痛。
(2)指出“雕栏”两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寓意。
答:表层意义是故国宫殿想必仍在,只是我的容颜却改变了;深层寓意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3)为什么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比喻用得好
答:一是以形象可见的江水比喻抽象难测的愁,使“愁”具体可感;二是以汹涌澎湃、东流不尽的春水作喻,充分见出哀愁无穷无尽。
(4)为什么说这首词是“以乐景写哀”
答:因这首词抒发的是“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而借以抒情的景物“春花秋月”、“雕栏玉砌”、“一江春水”都是美景、乐景。
3.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选自《断魂枪》
(1)概括这段话描述的大意。答:西方现代文明猛烈冲击着东方古老文化,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剧烈变革。
(2)小说开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社会环境描绘
答:只有把小说中的人物置身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揭示主题,从而呼唤中国人的精神觉醒。
(3)总体说来,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答:象征手法。4.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
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的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了。
——选自《容忍与自由》
(1)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答: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2)作者讲自己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有什么论证作用
答:为事实论据提供了归纳论证的小前提来证明论点。
(3)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归纳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归纳出论点。
(4)这段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文风
答:体现了一种“大家风范”,作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易被读者接受,这种“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
简答题:
1.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父亲形象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有何不同
答: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传统的慈父形象,作者通过生活细节的描绘,勾画出父亲无言的慈
爱。而汪曾祺笔下的父亲形象则与之不同,他尊重孩子,平易近人,充满情趣。他与孩子玩在一处,
与孩子同享烟酒,尤甚至在孩子写情书时瞎出主意。他心灵手巧,具有多方面的才华,潜移默化地熏
陶孩子。在他自己的情感方面,他专情,重情。故汪曾祺笔下的父亲是丰满的,形象鲜活。概言之,
作者强调的是父亲葆有的一颗与功利矫饰隔绝的真诚质朴之心。在表现手法上,汪曾祺主要是通过叙
事来完成对父亲的勾画,类似中国画的白描手法,把父亲性格中的多种侧面表现出来。
2.什么是戏剧冲突戏剧根据冲突的性质可分为几种
答:戏剧如同一个构筑在舞台上的微缩世界,这个世界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都被强化和突出了,
从而形成了戏剧独有的冲突。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
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的内在冲突指的是蕴藏在外在冲突之下的个人心灵深处的冲突。
3.简述议论文的三要素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与论证。
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主张和观点,在全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是议论文的灵魂与统帅。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是论点存在的基础。论证是借助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体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4.小说《断魂枪》中沙子龙夜深人静时熟习“五虎断魂枪”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在沙子龙心中,国术地位崇高,他从没有放弃习武,只是不愿意将国术降格。
5.张爱玲《封锁》在构思上有何特点
答:巧妙地将故事发生的环境安排在遭遇封锁的公车上。她设置了非常态的环境,密闭的空间,为主人公
发生非常态的想法和行为准备了条件,同时又为故事的收束作了铺垫。
6.《我的四个假想敌》在表现父爱上有何特点
答:以父亲的心理世界为主要呈现内容,通过描写父亲与“假想敌”——候选女婿之间的微妙关系,写
出了一种独特、微妙的父爱心理。在修辞上多用比喻和夸张。
7.张爱玲在《封锁》中指出的冷酷现实是什么
答:都市无传奇。现实就像一个无底洞,将一切的幻想和激情都吞噬殆尽。都市人已经变得克制、麻木,
不会思考。
8.何为驳论文驳论文写作应注意什么
答:驳论是以有力的证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写作驳论文首先应当确立反驳的着眼点,可以选
择议论文的三个组成部分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的任何一个作为靶标,可以反驳对方论点或论据中片
面、虚假、谬误的一面,也可以反驳对方论证过程中逻辑上的错误。
9.举例说明莫言在《枯河》中用到的魔幻手法。
答:例如描写小虎临终前漂移的身形,例如写小虎回忆村里小媳妇死时,村支书“一下子化在地上,浑身上下都流出透明的液体”。
10.《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表明作者想脱离尘世,追求内心的
宁静。
11.简述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行文线索。
答:主线是父子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和情感,副线有对父亲的回忆,自己的父子关系等。
12.柳宗元《蝜蝂传》中的“蝜蝂”形象具有怎样的寓意
答:讽刺了当时贪官污吏。并深入揭示了人性的贪婪、麻木与愚昧。
.阅读理解题:
1.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健阿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这段文字选自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段文字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上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拟声、拟人、比喻、通感。拟声“轻轻重重轻轻”,既拟声、又拟形、拟节奏;“灰美人”拟人;“黑健白健”比喻;“按摩耳轮”通感,由听觉到触觉。作者在语言表述上全方位调动感官去表现听雨的感
受;语言很富于形象性,是动态的诗的语言。
分析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其层次大意。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到“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主要提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观点。第二层,到“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主要论证每个时代的思潮几乎都是由过去的时代思潮凑合而成的小论点。第三层,到最后,总结“过去”、“未来”全仗“现在”联结从而成其连续的道理,指出“今”最为宝贵的中心论点。
3.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梁实秋《寂寞》)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寂寞”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寂寞”有何不同分析这段文字的行文线索与叙述层次。
答:这段文字中的“寂寞”指的是不为外物所困扰,保持自我和内心宁静的一种心境。作者对这种心境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与我们寻常所说的“寂寞”不同。寻常的寂寞指的是因孤单或环境的单调而引起的内心孤独、心绪低落。主要是从情感的层面进行描述。而作者的“寂寞”是上升到内心与人生态度的层面。从感情色彩来说,寻常所说的寂寞是低沉的,通常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是略显消极的,而作者的“寂寞”是积极的,以享受寂寞为福。行文线索主要是寂寞的涵义。作者对寂寞的涵义逐层阐释。首先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即从日常感受的角度来描述寂寞的状态;然后通过在礼拜堂的经历来说明寂寞时的内心感受。最后通过一些反例来说明寂寞是一种难得长久享受的清福,实际上点出了寂寞的深层涵义:不为外物所困扰、保持自我和内心宁静的一种心境。
4.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听说过的,在书本上见到过的事,都可以片断地在梦里出现。如一个人只到过北京、武汉,没有到过上海,他做梦时也可能到了上海,因为他听说过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但在他梦境里的上海绝不是真正上海市的面貌,而只是北京、武汉某些情景的模拟。入睡时身体内外环境的某些刺激,与梦境也常有联系,如口渴干燥,可能梦见吃灼热的东西,又如睡眠时半身露在被褥外面,受到寒冷的刺激,可能梦见跌在冷水池里。梦境也可能是一种感情流露,个人主义者梦见了自己的奢望实现,热爱工作的人梦见生产高涨的境况。这些都可以用刺激痕迹的错综组合来解释。
这段文字选自傅连暲《说梦》。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从这段文字可以见出怎样的行文风格
答:主要采用了举事例的说明方法。例举了各种导致梦境的刺激痕迹的错综组合的情形。也用到作比较的方法,如将个人主义者与热爱工作者的梦境相对列出。其行文风格是将知识性、通俗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故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中又有通俗的解说。
5.我早料到你读了《论希腊雕塑》以后的兴奋。那样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的了,正如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那个天真可爱的阶段一样。也如同我们的先秦时代、两晋六朝一样。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正在寻一部铅印而篇幅不太笨重的预备寄你),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文明的时候会那么文明,谈玄说理会那么隽永,野蛮的时候又同野兽毫无分别,甚至更残酷。奇怪的是这两个极端就表现在同一批人同一时代的人身上。两晋六朝多少野心家,想夺天下、称孤道寡的人,坐下来清谈竟是深通老庄与佛教哲学的哲人!
这段文字选自《傅雷家书》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作者对于先秦时代、两晋六朝是褒是贬为什么从这段文字,可以见出《傅雷家书》的哪些风格特点
答:作者是褒扬先秦和两晋六朝的。因为作者表达了对这些时代逝去的遗憾,十分怀念这些时代,后文的“高远、恬淡、素雅”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些时代的赞赏。通过这段文字,可以见出《傅雷家书》的特点:态度鲜明,直言无隐,把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态度传递过去,直接把自己的喜好,自己所执著的东西传递给儿子;思路开阔,深厚的学养渗透其中,使得家书具有了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同时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辨色彩;关怀无微不至,例如提到正在寻找一本合适的《世说新语》寄给儿子,而文笔简洁,毫不拖沓。
6.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这段文字出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请分析其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与其语言风格。
答:采用了拟声、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拟声如“细细琐琐屑屑”,既拟声、又拟动态、拟节奏;拟人如“屋顶上呼吸沉重”;比喻如“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通感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该文在结构上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营造了一个博大的情感空间;语言上寓以诗歌句法;表现手段上全方位调动感官。作者全方位调动感官去表现听雨的感受,语言很富于形象性,是动态的诗的语言。拟声手法的运用亦受到诗歌语言的影响,拟声兼而拟形。
7.唐代的韩愈,强调不要埋没人才,在其《杂说》之中谈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醒人们,有了识才之士才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宋代黄庭坚在《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中感叹:“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确实,人才如果遇不上“伯乐”,就会被埋没。
要发现人才,贵在识才。关于这一点,古人的认识也颇有见地。三国的诸葛亮在其《便宜十六策·阴察》中论述:“洗不比江河,要之却垢;马不比骐骥,要之疾足。”就是说,洗涤不一定非要去大江大河,重要的是能够除掉污垢,马不一定非要骐骥,重要的是能够跑得快。而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指出,挑选马匹,往往因为是瘦马就不予理睬,结果漏掉了良马;选拔人才,往往因为是贫士就看不起,结果失掉了贤人,“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识别贤才,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明。汉代徐干在《中论·修本》篇说:“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三国曹植《矫志诗》道:“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两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
答:中心论点是贵在识才。主要用到举例论证的方法。两段之间的关系是层递关系,第一段的观点句是“提醒人们,有了识才之士才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指出要有识才之士,否则人才会被埋没。第二段的中心句是“贵在识才”,通过大量的事例,阐明了这个层次的分论点: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明而识才的方法,是对上一段的深化,也是进一步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什么问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行文的层次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