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3.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文风活泼。
从活动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4年5月5日24时止。
四、评选办法
1.本次评选活动分为初选和终选两个阶段:
3.专家评审委员会由《中国社会科学》编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外专家组成。
五、其他事项
2.本次评选活动为纯学术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
投票系统二维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024年3月
《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总目
(作者后面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
马克思主义理论
1.论新时代的中国时代精神韩震(1·4)
2.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式现代化任柏(2·40)
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的现代性特征赵义良(3·47)
4.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刘建军(3·60)
5.世界变局中的文明形态变革及其未来图景项久雨(4·26)
6.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欧阳康(4·48)
7.多元哲学与生活世界的互变——基于文明的视角孙利天(5·47)
8.历史辩证法的政治修辞呈现——文体视角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研究张凤阳(6·25)
9.国家治理中的“工具理性主义”谜题及其解答刘新刚(6·42)
10.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逻辑韩庆祥(7·100)
11.“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臧峰宇(8·28)
12.劳动之成为实践:历史嬗变及其意义丁立群(9·106)
1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黄建军(10·85)
14.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发生学探究杨洪源(10·105)
15.关于《资本论》创作方法的再探析李佃来(11·105)
16.“驾驭资本”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郗戈(12·4)
哲学
17.文字时代与数字时代的哲学思维王庆节(2·25)
18.基于空间经验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空间现象学视野下的考察王俊(3·151)
19.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杨耕(4·99)
20.物自身问题新探郁振华(4·122)
21.再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吴晓明(5·57)
22.从机器认识的不透明性看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限度董春雨(5·148)
23.文明的历史含义及其当代启示何中华(6·62)
24.历史性与存在论事件赵汀阳(7·4)
25.法国理性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图景于奇智(7·115)
26.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孙正聿(8·22)
27.走向现实深处的青年马克思——基于《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文本的再考察刘冰菁(8·80)
28.哲学:知识还是智慧?陈波(8·142)
29.类哲学视域下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超越晏辉(8·162)
30.从普遍性本质到普遍性外观:马克思历史性视域的确立吴猛(9·84)
31.倾向:因果观念重建费多益(9·122)
32.重返经验的可能性——中国哲学的哲学史底色及其反思程乐松(10·124)
33.中国思想:概念语言的经验模型李巍(10·141)
34.中国哲学的普遍性探寻与共同体意识朱承(10·162)
35.自然理性内化与心智因果起源的哲学探究刘闯(11·124)
36.楚简《诗·召南·驺虞》与上古虞衡制度——兼论当代中国古典学的构建黄德宽(12·59)
37.物理主义的历史与历史的唯物主义周嘉昕(12·99)
经济学
38.基于多场景的数字经济微观理论及其应用黄阳华(2·4)
39.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实践的新逻辑邢丽陈龙(2·57)
40.从结构失衡到结构优化——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理论分析高培勇(3·4)
41.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下的经济增长展望——基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张晓晶汪勇(4·4)
42.从金融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德旭张雪兰(5·26)
43.全要素生产率再审视——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范欣刘伟(6·4)
44.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经济改革与制度建构石明明张小军(9·4)
45.数字财富的创造、分配与共同富裕周文韩文龙(10·4)
46.基于复杂网络的中国企业互联式创新安同良魏婕姜舸(10·24)
47.数据资本估算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数据价值链的视角刘涛雄戎珂张亚迪(10·44)
48.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基于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王永钦董雯(11·45)
49.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基于金融加速器边际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战明华李帅吴周恒(11·65)
50.基于二元结构的中国增长核算——引入劳动就业率的理论和经验分析赵文(12·39)
法学
51.论“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蔡从燕(1·24)
52.先秦法的概念隐喻汪太贤(2·165)
53.中国宪法社会权的体系解释刘晗(3·168)
54.论作为新型财产权的数据财产权张新宝(4·144)
55.发展型财税法的理念跃迁与制度构造刘剑文侯卓(5·129)
56.刑法解释的价值判断姜涛(7·138)
57.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廖凡(8·60)
58.基于中国治理实践的行政法学命题转换石佑启(9·24)
59.唐律说“理”胡玉鸿(9·61)
60.私法中的分配层次谢鸿飞(9·185)
61.行政不履责司法审查体系链的构建王青斌(11·24)
62.中国宪法上基本权利法律保留的生成与构造陈鹏(12·119)
社会学
63.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李友梅(2·99)
64.“宏观结构”的隐身与重塑:一个消费分析框架朱迪(3·26)
65.新发展格局下的当代中国职业研究——从劳动分工到专业技能刘思达(4·63)
66.中国传统士大夫政治中的“天下情势”——以北宋熙宁初年的“青苗法事件”为例罗祎楠(8·34)
67.新自由主义对英美等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黄平李奇泽(9·144)
68.数字社会发展与中国政府治理新模式向静林艾云(11·4)
69.“旅游中国”:四十年旅游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孙九霞李菲王学基(11·84)
70.国家减贫行动如何回应差异化需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度体系及其知识贡献吕方黄承伟(12·19)
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
71.国家数字能力:数字革命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高奇琦(1·44)
72.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胡波(2·78)
73.全面乡村振兴:政府绩效目标与农民获得感郑方辉(3·136)
74.作为漂流资源的个人数据权属分置设计夏志强闫星宇(4·164)
75.国际援助的多样性与共同性——一种全球的视角周弘(5·167)
76.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刘德斌(7·30)
77.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空间融合董欣洁(7·45)
78.“话语势能”构建与国际话语塑造陈拯(12·156)
文学、新闻传播学
79.文艺大众化的中国经验与现代文艺观念的再反思黎杨全(1·161)
80.王国维审美论思想探赜——兼论中国现代美学的缘起陈剑澜(1·184)
81.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许苗苗(2·120)
82.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陈开举(2·184)
83.“经义”的生成——关于经学阐释学的目标与方法问题李春青(3·76)
84.“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论中国训诂学的阐释学方向孟琢(3·98)
85.孔子的诠释自觉及其历史影响李清良(3·116)
86.文学的变数与常数——兼论“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陈众议(4·83)
87.人民性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李遇春(5·4)
88.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赵顺宏(7·61)
89.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李震(7·80)
9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康震(8·4)
9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路径与阐释路线赖大仁(8·102)
92.从阅读到观览:图像时代的文化接受与主体问题李应志(8·123)
93.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王尧(9·46)
94.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刘旭光(9·167)
95.新时期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现代化叙事卢桢(10·65)
96.新出土早期儒典与屈原辞常森(11·142)
97.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中的史学本质论反思朱首献(12·79)
98.另类的思想实验:重读《伤逝》朱国华(12·139)
历史学
99.三星堆国家的结构和特征孙华(1·63)
100.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霍巍(1·85)
101.中国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施劲松(1·104)
102.三星堆与上古中国的青铜礼制雷兴山王洋冉宏林(1·124)
103.亚欧大陆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文明王献华(1·140)
104.中国古代单幅“天下图”演变谱系龚缨晏(2·140)
105.社会组织演进与北方民族中国认同的形成杨军(3·187)
106.民主集中制中国化的早期实践王建华(4·183)
107.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李治安(5·87)
108.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国家政治体制重构刘文鹏(5·108)
109.中国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兼析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张国祚(5·188)
110.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刘庆柱(6·82)
111.二里头文化的文字符号与礼制文明袁广阔(6·100)
112.摩尔根多重意义下的“文明”及其与“国家”的关系易建平(6·121)
113.比较视角下的国家起源动力尼古拉·H.克拉金德米特里·Д.别利亚耶夫德米特里·M.邦达连科(6·145)
114.前现代治理的比较研究:从分类转向关系和网络加里·费曼(6·166)
115.1768年叫魂案再审视与解读茆巍(6·185)
116.“古国”“酋邦”之争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路径陈胜前(7·161)
117.《易》孟氏古文说与汉代经学今古文问题吴仰湘(7·181)
118.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方辉(8·10)
119.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陈金龙(8·16)
120.天津教案与晚清外交葛夫平(8·183)
121.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熊昌锟(10·183)
122.唐代石刻文献的左行书写刘琴丽(11·162)
123.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刘景华(11·183)
124.骑马术在欧亚草原的流行与在中国的兴起黎婉欣(1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