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宁大的学科点在进宁大之初,常常困惑于网大排名与武书连排名的差异,一次甚至看到宁大排名在300名开外,而武氏排名基本稳定在省内第三,我基本赞同武书连的排行。
冒昧地提一下我的看法,按照文科,省内应该是浙大、浙师大、(宁大,浙江工商,)这样的格局。按照理科的排行,省内是浙大、(宁大、浙师大、浙工大,这里差别不明显)。按照工科排行应该是浙大、浙工大、宁大。其他的学科就不说先,(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砸我,跟我母校无关。)先不说什么硕士点,说缺点吧,宁大的缺点也就是他的优点:综合而没有特色。宁大学科门类不算少,甚至在不再批设医学专业的情况仍由宁波帮的协助成立医学院,基本上除了哲学,其他的多少总有一点。就像最近几年领导一直在提的,宁大缺少特色学科,从总体来看,都还行,但是单个拿出去又不靠前,十分尴尬。前几年评估虽然得了优秀,小组提出了不少建议,当中也提到宁大需要继续做好学科建设,凝练特色,出特色学科,但到现在来说还不是很明显。
另外就是学术带头人的问题,没有鲜明的特色,也没有强力的学科带头人,缺乏有名望的教授也是宁大的短板,这当然跟宁波市对宁大的期望有一定关联,宁大首先是作为宁波大而全的龙头高校而言的。关于硕士点,在我进宁大的时候,硕士点大概是9个,现在已经是54个,每年批下来的不少。学校也很重视硕士点的建设,并且将配合市政府建设宁波研究生园区。同样的,在博士点的申报上,市政府与宁大的期望是一致的,在未来几年内申请到1-3个博士点不但是宁大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也是宁波市政府和宁波教育局的规划重点。(像硕士点那样出像博士点井喷是不可能的。)这几年,一直在冲击博士点,因为博士点有硬性规定,要求硕士点建设八年后才有资格申报,往年卡在这里。
但今后几年成功的机会应该会更大,一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在省内宁大再拿不到博士点,场面就会很难堪。二来各方均站在同一立场,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海外的宁波帮,都会协力申报。今年是宁大建校二十周年暨三校合并十周年,能不能在校庆的时候锦上添花就拭目以待了。至于那些将申报的专业实力,因为我本身专业的缘故,不太了解。二.关于宁大的校史上面说到校庆,就要说到宁大的校史问题。这次校庆特别提到三校合并十周年,是指1996年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校合并成宁波大学。同很多学院合并一样,实力有所增强。但是跟很多学校追溯校史不同的是,新的宁波大学并没有把合并掉的一些学校作为校史开端。三校当中的宁波师范学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据中文专业就起码可以追溯到1956年。
三.关于宁大的定位在大一进学校的时候,有位老师开玩笑地问大家想不想赶超浙大,学生说想。老师很严肃地回答: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宁波定位是浙江省教育副中心,你副中心是干不过中心的。”可能是中国人历来的“正统”观念,在教育上,也是在中心城市的学校占尽了便宜。这一点,在杭高校得到的利益自然不用多说了,(但也不用得了便宜还卖乖)。当然对于宁大来说,身处宁波至少不算太坏,至少还算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而为了更好地发展,宁大的定位战略也从建校时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理工科大学”(大意),逐步调整到如今的“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强调宁大为宁波的发展提供服务,以扎根宁波,争取更多的支持。关于高校究竟应该好高骛远还是脚踏实地,向来有不少争议。
宁大的新定位也让不少宁大学子很憋气,但鉴于省内那么多挂着省字头的大学学生之间口水鏖战的那么激烈,宁大扎根宁波也许是个不错的战略定位,至少可以在论坛上少遭人叱责“心态不端正”。宁大的战略写的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有目标的,具体就是与青岛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同类地方性高校竞争,从而进入地方高校前二十名,前十名。宁大的兴衰荣辱将与宁波密切联系,宁波这个城市存在一天,这所高校就不会消失。尽管从目前来看,之间实力悬殊,但事在人为。所以,宁大跟那些肩负省级荣誉的省字头高校还是很有区别的。当然,我也愿浙江高校地方化,而不是集中在一个城市。或许这样会让高教发展更快速,也少却了无数口水和内讧。我也希望大家多支持宁大,正如支持诸如绍兴文理、嘉兴学院、温州大学、湖州师范等各自的地方高校一样。
五.题外话,关于宁波的高校在老宁波人的声誉里,只有两所宁波高校是“可以”的。一是宁大,二是宁高专。而现在,宁波的高教界几乎找不到宁高专(改名叫宁波工程学院)的位置,给人感觉很模糊,作为宁波教育局直属的高校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所以在宁波高教界,下一波建设浪潮除了宁大外就是宁波工程学院。按照计划,宁波工程学院将整体搬迁到宁波北高教园区,应该在宁大附近。至于浙大宁波理工,不了解,万里学院也不了解。很奇怪,今年国内媒体大吵港校在内地招生,津津乐道于两地高校即将可能出现的竞争。却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视而不见。这所学校如果正常下去,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