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人民版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课课件(四篇)

(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伟大的转折

“-”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结束,中国将向何处去1978年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讲话和党的一次会议给迷茫中的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展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图片

以上事件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各起了什么作用

1.形成过程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i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4)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合作探究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1)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

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等等。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第二,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调查研究等方法。第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道

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其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1.提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3.地位和作用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

1.(2012o山东基本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

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010o天津文综)20世纪50年代,-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1.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

答案:d

2.解析:《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板书

板书设计

1.背景

2.过程

(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②意义

1.创立-20世纪80年代

(1)明确提出

(2)系统概括

2.逐渐成熟

(1)南方视察

(2)中共十四大

(3)中共十五大

3.内容

(1)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评价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

(2)中共面临新问题

2.内容

(1)代表发展要求

(2)代表发展方向

(3)代表根本利益

3.地位: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下册必修1历史教案

★课标要求

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各种原因;《四国条约》及其影响;《五国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不同安排;该协定在国际裁军的地位、主要作用与影响;山东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评价;《九国公约》的名义内容和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分别对美、英、日等国的影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各自用心和说明的问题。

3、了解: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实质与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不同影响及《五国条约》中各国在条约规定比例背后的得与失。

2、问题探究:透过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地位的个性表现,归纳它们的共性,揭示它们的实质与局限。

3、本质揭示:从客观结果与主观目的辩证关系,揭示《五国条约》的历史局限性;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方法,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认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的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认识到《五国条约》仅仅限制了海军方面的竞争,但随着其他领域争夺的加剧,它已毫无意义。

3、中国人民的抗争对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4、通过对华盛顿会议条约的讲解,认识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主要介绍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以及会议的发起者、东亚问题的关键问题等基础知识。还介绍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议上的第一轮较量,废除英日同盟,签订《四国条约》;

(2)介绍了帝国主义海军大国之间在裁减海军军备问题上的争斗与妥协及其结果《五国条约》;

(3)介绍了中国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与结果;介绍了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最后介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并作了简要评价。

本课引文部分首先介绍了巴黎和会留下的遗缺,然后介绍了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以及这种新格局带来的新的矛盾。引文在总体上说明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1919年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系,并就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作出了一些决定,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一战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前,这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争夺的焦点;战后,德国战败,退出了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地区无力顾及。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再加上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捞到便益,便想在亚太地区争得应有的地位。

那么怎样协调好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激化了美日矛盾,这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最主要原因;

日本借一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置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因此,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尖锐,成为这次会议召开的根本原因。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一次大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战,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1915年日本政府诱迫袁世凯接受了旨在-的“二十一条”。1916年袁世凯死后,日本先后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作为它统治中国的代理人。日本的势力迅速扩大。1920~1923年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占日本出口总数的47%。1920年下半年,日本海外投资的90%都在中国;中国的外国投资总额当中,日本约占一半,其中东北地区的外国投资总额,日本即占了70%以上。日本不仅竭力想把英、美资本从东北地区排挤出去,还想扩大在华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投资,有独霸中国之势。一次大战后,日美、日英之间争夺中国的斗争日益尖锐。

(3)缓解英、美、日三国战争结束后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

大力扩建海军,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持殖民统治、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手段。英国历来十分重视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它一贯坚持所谓“两强标准”,一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保持了海军的优势。1919年,英国有各类舰只737艘,总吨数2309000吨;美国有各类舰只595艘,总吨数1468000吨;日本有各类舰只192艘,总吨数820000吨。

美国首先向英国提出了挑战。美国政府提出了几个造舰计划。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三年造舰计划,规定要建造137艘军舰,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计划完成后,美国海军就可以达到和英国同样的水平。后来,由于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上述计划未能全部完成。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部于1918年又向国会提出第二个三年造舰计划,目的是要超过英国海军。英国对这个计划十分不满。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英美两国为此在会外举行了所谓“巴黎的海战”的谈判,英国方面要求美国放弃新的造舰计划,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否则英国就不支持美国在德国问题和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美国为了换取英国的支持,联合英国共同对付日本,表示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并放弃新的海军计划。但这种利用的关系结束后,于1921年,美国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三年造舰计划,打算增造3艘主力舰;海军军费也从1914年的13600万美元增至1921年的43300万美元。

日本也不甘落后。1920年,日本国会审核批准了一项造舰计划:到1927年,帝国将拥有一支包括25艘主力舰的海军舰队。1921年,日本正在建造和计划建造的军舰共145艘,海军军费也从1917年的8500万美元增加到24500万美元,占到整个国家预算的1/3。

(4)平息巴黎和会后形成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

巴黎和会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反帝怒潮始终激荡,这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火,来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这既需要帝国主义一起来协商新的侵略策略、制定新的规则,也需要把中国拉进来对中国进行安抚和欺骗。所以召开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会议是完全必要的。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2)参会国: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

3、《四国条约》的签订:

(1)目的:拆散英日同盟

(2)签订:1921年11月,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3)内容:

①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②上述权利受到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4)影响:

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英日同盟,消除了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②对英国:保证了它的既得利益,也平衡了英国与日、美的关系,但是同盟解散后,使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将会受到日、美的双重压力。

③对日本:今后的侵略行动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使日本第一次处在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它所获得的绝大多数既得利益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承认。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签订《五国条约》

2、名称:《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3、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以及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但没有对其他舰种进行限制。

《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

美英日法意

主力舰52.552.531.517.517.5

航空母舰13.513.58.166

所占比例5:5:3:1.75:1.75

【名词解释】

4、对主要国家的影响:

(1)对美国:这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取得了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也限制了日本的海军扩张;

(2)对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标志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结束。

(3)对日本:有得有失。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这使它比较强的海军扩张能力受到抑制,难以自由地发挥,甚至于还要被迫进行适当的约束。但它在海军基地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受到束缚,使它在新加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占有优势、限制了美英向西太平洋扩张,保证一旦发生战争,日本海军能够在太平洋上取得主动。

在海军军备谈判期间,日本代表则坚持要求英美日之间的比例应为10∶10∶7。日本认为,进攻舰队对迎击舰队必须保持50%以上的优势兵力,而防守舰队则必须对敌国的舰队保持相当于该舰队70%以上的兵力。美国坚决反对日本的要求,并对它施加压力,宣称要是日本继续坚持下去,那末日本每造一艘军舰,美国就造四艘。日本只好就范,表示同意接受美国提出的比例,但又提出了两个交换条件:一是承认日本原来在中国的利益,二是美国不得在太平洋上建筑海军基地。美国基本上满足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其实日本对这个协定从来就没有真正执行过,一直在海军扩军方面我行我素。

总之,有人戏称,《五国条约》签订后,各主要大国的心态是欢欣鼓舞的美国、郁闷失落的英国、态度勉强的日本、不太在乎的法国和意大利。

5、整体评价:

(1)《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具有暂时缓和主要大国之间海军军备竞赛的作用。

(2)条约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能发挥阻止战争的作用。

除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对其他舰种没有任何限制。而其中的巡洋舰和潜水艇都是具有强大攻击性的海军武器。再加上在海军基地方面又给了日本极大的让步;特别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以至于日本根本就没有遵守条约的限制,一直在埋头扩大航空母舰的规模,也没有受到有效的制裁。因此,不能遏制侵略行为的发生。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1)由来:

①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由于袁世凯几乎全部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使得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③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谈判——华盛顿会议:

中国代表提出在会议上讨论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日本反对,要求中日双方在会外“直接谈判”。

巴黎和会没有解决山东问题,而这次会议上,为什么中国还要把解决山东问题当作主要争取实现的目标。这是由于中国意识到,这次会议的国际背景与巴黎和会有很大不同,出于遏制日本的长远考虑,英美有可能在不损害它们利益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支持中国的要求,至少能阻止日本的过分要求。所以,仍把解决山东问题作为会议争取实现的目标。

日本要求在会外进行“直接谈判”,主要是害怕英美在会上干涉和压制日本,而英美对日本的主张加以妥协,这仅是一个形式上的让步。英美坚持要有它们的观察员列席会议,这实际上保证了它们有机会对会议进行干预,确保了会议的走向基本上可以按照它们的意图发展。

(3)解决: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1922年2月)

根据条约,日本将山东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同时它仍在山东保留一些特权。

(4)评价:

①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修正;

②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取得的少有的重大外交成果。

【合作探究】为什么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的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提示: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

②美英与日本矛盾。

教师也要指出:这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产生尖锐矛盾的特定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并不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情况下的产物。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仍然处于“弱国无外交”的地位。

2、《九国公约》的签订:

(2)名称:《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3)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4)实质: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虚伪的,实际上是使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这一阴险的侵华政策,以九国公约的方式得到确认。

(5)影响:

对美国:又一个外交胜利,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还由此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对日本:又一个外交失败,它在中国的扩张不得不受到这个公约的极大限制。

对中国:又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回答: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这些条款是否能够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其中的哪些条款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侵略中国而安排的

参考答案:这些条款不能维护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也不能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的完整。因为帝国主义国家侵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比比皆是。严重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国之中国──租界依然存在,外国在中国领土上的驻军一个也没有减少,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特权一项也没有废除。所以,“尊重”也好,“给予中国机会”也好,都是虚伪的说教。而真正的目的在于第3、4两款。帝国主义想在前两款对中国欺骗的基础上,诱使中国接受帝国主义共同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条约》、《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所构成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称之为华盛顿体系。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其评价:

(1)凡——华体系的构成: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则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它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一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它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只能暂时地缓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虽然日本被迫归还了中国的山东,但并不等于日本放弃了-的计划,相反,由于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极大地利用了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获取了不少外交成果,更激起了日本对中国的仇视和报复之心。此后日本抓住种种机会,不断制造事端,寻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矛盾越来越激化。

加之,日本在这次会议上受尽了美国的气,从此怀恨在心。此后埋头扩军,到30年代,利用欧洲注意力集中在德国身上、美国集中精力医治经济危机的创伤、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的机会,一再突破华盛顿体系,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华盛顿体系彻底打破。而这一行动突破了美国妥协的底线,招致美国的全面制裁,这种制裁逼得日本无路可退,被迫贸然发动对美国的袭击,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资料回放】名人对凡——华体系的评价

日本出席会议的代表抱怨道:“这哪里是什么谈判,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

★教学小结:

华盛顿会议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学习中,要把握三个主题,即英日同盟、海军军备和中国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是的赢家:①拆散英日同盟;②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③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④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日本、英国和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日本:①英日同盟被拆散;②海军力量受遏制;③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英国:丧失了海军强国地位;

中国:虽争回了部分权利如山东主权,但是的受害国,《九国公约》的签订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使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案提示:巴黎和会仅缓和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等地区的矛盾,而在亚太地区的矛盾,特别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随着欧洲等地区矛盾的缓和显得日益尖锐起来。此外,帝国主义战胜国在一战后开始的海军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这些都使帝国主义国家觉得有必要再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加以协调和解决。而美国由于在巴黎和会上一无所获,决心在亚太地区寻求外交突破,所以,倡导召开了这次会议。

由于美国主导了这次会议,所以美国收获颇多。比如在《四国条约》方面,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扩张的重大障碍。又如在《五国条约》方面,美国一方面取得了与英国海军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制约了自己的最危险的竞争对手日本海军,可谓是一箭双雕。再如在中国问题方面,成功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而使自己多年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以实现,从这一政策中,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大经济优势,争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可以说华盛顿会议是美国外交在亚太地区的全面胜利。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它为什么不能维持长久的世界和平

提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它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于它仅仅暂时地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开始。随着新的斗争逐渐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国际秩序将会被-,和平将不复存在。

⊙学习延伸:

1、(材料略)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我国山东的意图如何

参考答案:通过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图将从德国手中夺取的中国山东据为己有,为了达到此目的,日本正在寻求英国的外交支持。

2、后来巴黎和会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这一问题的前后结局如何

参考答案:在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等国为了避免日本在解决欧洲问题上制造麻烦,决定用当时与自己利害关系还不大的亚太地区的利益暂时来安抚一下日本,所以当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对山东的要求之后,英法给予明确的支持,而当时美国的注意力,放在了谋求对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权,不愿因一个具体的外交问题引起与英法日等国的纠纷,基本上默认了日本的要求。它们共同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结果,使日本占有山东的目标得以实现。

3、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国与日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维持了多久

参考答案:以上材料表明,当时英日两国属于同盟关系,即英日同盟。

但是,随着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逐渐成为亚太地区主宰的美国,极力反对这个同盟,英国也不愿意再让日本借这个同盟谋取私利,而自己却获利不多,甚至于有牺牲自己利益的危险。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这个维持了近20年之久的同盟,被迫解散。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准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小结: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

(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创立及内涵:

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地位: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答案提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的错误,“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应当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本课测评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学习延伸

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特别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参考:

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共合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2、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作,是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成为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请结合材料分析“南方谈话”的诞生背景、概括其主要理论内容,并加以评价。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

THE END
1.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的思维导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一起来看。 亿图脑图MindMaster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整理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 用思维导图来表述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929381
2.高考政治思维导图+重点知识汇总(必修1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维导图及重点总结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思维导图及重点总结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思维导图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思维导图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声明:本平台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申请授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c5NDYxMA==&mid=2650085743&idx=4&sn=a2ec0433678d684967a7974942420702&chksm=875a66f2b02defe4ea73597c29bc046e00354dca15bd023cd10b5667ec0f698b681b87173a66&scene=27
3.#高一#月考必看,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梳理和#原创情#高一 #月考 必看,思想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知识梳理和#原创情境题 来啦!#高一政治 #政治 - 腾远高考于20230925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47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https://www.douyin.com/note/7282609773499993363
4.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模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模板1 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41005065536_4000661.html
5.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本单元四课内容,围绕着两条线 索展开,一条线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一条线索是专制皇权与 相权的斗争。 http://doc.100lw.com/doc/fd9cbe987cfca25b627a3709/2
6.高一下册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手抄报二年级下册手抄报政治七年级下手抄报 二年级下册手抄报七年七班政治第一期手抄报 四年级上册手抄报政治与法律手抄报政治必修2知识手抄报 第2名2015年 高一政治手抄报政治手抄报 关于政治必修一简略的手抄报政治手抄报 万宁中学高二年级政治组手抄报优秀作品展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手抄报开学第一课手抄报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1132151.html
7.2016秋季开学第一课政治——人教必修1(高一)高中教师版专题名称:2016秋季开学第一课政治——人教必修1(高一) 资源类别: 资源年份:2016 学科:政治 编号:1472183687 录入时间:2016-08-26 浏览次数:366 所属版块: 专题来源/内容摘要 该套资源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每课设置“教学案”、“课件”、“测试”、“素材”,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运用知识解决http://www.zzstep.com/?action-topic-id-7432
8.高中高一上思想政治必修一(统编版)课程介绍:高中高一上思想政治必修一(统编版) 立即播放 课程免费缓存,随时观看~ 扫码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收藏 课程列表 【第1集】教材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介绍(上)译 【第2集】教材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介绍(下)译 【第3集】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HHFMBK1ET
9.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历史是十分多知识点的科目,为了让大家方便复习,下面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复习提纲,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https://www.youkee.com/ziliao/8452.html
10.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分享8篇)网络文章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篇1 一、设计思想 通过汽车价格变动这个生活例子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https://bbs.openke.cn/thread-1491643-1-1.html
11.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含义必须具备的条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https://www.360doc.cn/article/31570836_636191631.html
12.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篇1: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79wi4lt.html
13.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资源ID:124308370资源大小:31.63KB全文页数:7页 资源格式:DOCX下载积分:1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点击刷新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https://www.renrendoc.com/d-12430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