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由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赶大营》专家研讨会在天津瓷艺园举行。来自文史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以及话剧《赶大营》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围绕这部津味儿浓郁、承载厚重历史的话剧作品,展开深度研讨,为其进一步打磨提升,展现津沽文化,以及全国巡演建言献策。
共探津沽文化舞台新篇,还原历史沧桑
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方兆麟表示,我多次走进新疆,去寻找那些大营客的后人们,带着很多留在新疆的天津人后裔的嘱托和历史责任,要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弘扬出去。“赶大营”的故事很多,并不用局限在一个“赶”字上,“赶”只能说明他们路程的艰辛。其实,慢慢融入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天津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利民表示,“赶大营”的杨柳青人能够走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从行商改变成坐商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也是当时形成津商八大家的基础。
天津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万镜明称赞剧本结构精巧,以小人物命运勾连宏大历史画卷。“赶大营”近些年作为一个概念,已经让更多人所熟知到感兴趣。知其然的人很多了,但是知其所以然的并没有太多,这也正是这个话剧的意义所在,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熟知津商精神。
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刘强认为,话剧《赶大营》通过讲述安文忠等大营客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凭借勇气和智慧,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现了一代津商的家国情怀。本剧主题明确,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和转折。以安文忠为线索,展现了他从一个年轻的货郎成长为一名商人的历程。虽然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还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精研细磨展望未来,助力文化传承
天津瓷艺园创始人、馆长李志文表示,赶大营精神是津商精神的代表。瓷艺园中设有“赶大营”文化特色展厅。我们用古瓷镶嵌技艺生动刻画出了当年的恢弘情景。此次,天津人艺排演的话剧《赶大营》,我观看后感到非常震撼。从两者之间,我寻找到了共同的答案。那就是,瓷艺园的古瓷镶嵌是静态的,但是人艺的话剧演出是动态的。我们都是希望把这段历史传播出去,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研讨会中,专家们直言不讳提出改进建议。在剧情节奏把控上,建议精简部分拖沓段落,强化戏剧冲突高潮节点,让故事推进更紧凑揪心;于文化阐释深度而言,倡导深挖赶大营背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当代价值,升华剧作思想内核,使其超越历史叙事,成为沟通当下多元社会的情感桥梁。
主创团队悉心聆听,表态将汲取各方精华,持续打磨剧本、雕琢表演,立志将《赶大营》打造成津沽文化经典剧目,传承先辈精神,让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成为地域文化传播与民族精神弘扬的生动载体。未来还计划拓展巡演路线,邀全国观众共鉴天津卫热血西征传奇。
话剧《赶大营》主创团队,导演钟海详述创作初衷,称该剧旨在重现那段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的“赶大营”历史,从海量史料里提取关键情节与人物线索,历经无数次实地采风,力求还原百年前天津商人安文忠随左宗棠西征,于新疆艰苦创业、促进民族融合的真实场景。
该剧总监制,新疆天津商会会长,天津新疆商会会长,天津市外埠津商商会会长蔺青表示,我就是新时代的赶大营人,其实身边还有无数的赶大营人在每天兢兢业业的努力着。这部话剧《赶大营》反映出了所有赶大营人的心声,我们作为商会将助力这部话剧明年的巡演工作。
舞台美术设计方面也收获褒奖,专家们认为大漠风沙、津门街巷等场景切换自如,虚实结合,借景烘托气氛,成功营造出历史纵深与空间跨度兼具的视觉盛宴。
本剧的多媒体设计、著名纪录片导演李家森表示,我对于《赶大营》有更深的感情,《赶大营》电视纪录片于2015年8月启动,历时三年,采访了上百位赶大营后裔,十几位国内外知名历史学家,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对“赶大营”这一历史事件加以叙述,揭秘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商业传奇,同时也生动反映了近代天津商人随军进疆拓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苦难历程,并展现了新一代天津人在“一带一路”上的奋斗与开拓。
话剧《赶大营》领衔主演、著名表演艺术家吴京安耐心的听取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议。他表示,他所饰演的安文忠,不只是安文忠,是所有大营客的缩影。以小人物命运勾连宏大的历史画卷,安文忠是天津人的缩影,也是天津商人的缩影,以他个人的爱恨情仇、商业沉浮,精准映射出时代洪流对普通人的冲击,使观众产生共情。这次他和天津人艺的合作是继《红旗谱》《天下粮田》之后的第三次牵手,他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同样也喜欢天津人,希望和天津人艺一起将这部戏带着走上赶大营之路。
研讨会结束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天津瓷艺园。(蔡源涛刘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