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号“已斋叟”,生卒年月不详。据《辞海》记载,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其籍贯历来争论不休,说法有四:一是元代钟嗣成著的《录鬼薄》。说他是“大都人”;二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编篡的《祁州志》卷八“记事杂说”说他是“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三是元末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他是“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第四种说法是《懈州全志》《山西通志》《元史类编》记载的“山西解州人”。前三种说法,历史上曾多有质疑,唯有第四种说法,受到专家和学者的肯定。曾亲身参加《元史》编篡的晋府右长史在其所著《元史补遗》中说:
▲关氏族谱
“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田汉先生在谈到关汉卿生平时也这样说过:“关汉卿生于解州、长于平阳(今临汾),流落到大都(今北京市),又客居到临安(今杭州),后死于今河北安国。”但解州春秋属晋,战国时属魏,秦汉时属河东郡。关汉卿到底出生在河东的何县何村呢?他们并没有做出回答。前不久,从临猗县关原头村发现的清代道光年间一部《关氏家谱》,才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家谱》记载,圣祖关羽第四十三代后裔关从义,金大定年间(1161--1189)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迁至临猗县猗氏镇关原头村。关从义在关原头生四子:长子关伯元,次子关仲元,三子关叔元,四子关季元。关季元又生三子:长子关汉卿,次子关汉弼,三子关汉佐。从圣祖关羽算起,关汉卿应是关羽后裔第四十五世。这一珍贵《家谱》的发现,为近百年来关汉卿出生地的争论画上了句号,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据台湾《大辞典》载,关汉卿“为金末解元,入元不仕。”他的一生,放荡不羁,与世无争。本人有首小令如此写道:“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过,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世人亦称这位“曲圣”是颗“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唐诗、宋词、元曲,乃中国文学的三大里程碑。而元代散曲的发展,现代一般认为是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制作中心在大都(北京)主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风格基本上是以质朴自然、泼辣率真为主;后期的创作中心移到临安(浙江杭州),主要作家有乔吉、张可久等,这时的创作注重雕琢含蓄,讲究典雅工丽。
▲关汉卿部分著作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戏剧,并有大量散曲。现存剧本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玉静台》《金线池》《谢天香》《绯衣梦》《西蜀梦》《哭存孝》十三钟;残存剧目有《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另外,还有《鲁斋郎》《陈母教子》《五侯宴》《裴度逐带》《单边夺塑》《续西廂》六种,是否为他所作,尚无定论。关汉卿的戏曲作品,大都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清洁生动,曲调本色而精炼,不愧为大师之作,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蒲剧电影《窦娥冤》海报
数百年来,关汉卿以其独特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泽被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也影响到全世界。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为其举办了创作七百年纪念活动。我国一百多个剧种,一千五百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了他的剧目。他的许多代表作品,如《窦娥冤》《牡丹亭》《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等不仅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而且在我们蒲乡大地,亦大量上演。蒲剧首部彩色戏剧影片《窦娥冤》就是由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等五大名演员联袂出演的。难怪周德清先生在其所著《中原音韵》中如此感叹:“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关氏祖庙里著作郎关汉卿与先祖之神位及关氏祖坟
2017年3月,我在北京长住期间,听说元大都遗址公园要建关汉卿纪念地,公园怀古区将竖起关汉卿塑像,建成元曲戏剧浮雕之墙,曾兴致勃勃地到此一游,谱写了一首散文诗《元大都怀关汉卿》。其诗的最后四句是:“目极青天怀今古,神州无处不厚土。千载大都传元韵,再唱梨园绝声谱!”
▲关氏祖庙
▲建设中的临猗大剧院
前不久我去临猗新城,喜见位于关原附近的临猗大剧院即将落成,顿时浮想联翩:自古以来,大凡名胜之地,无一不是地因人而名,人借地而芳。如果临猗大剧院能以关汉卿命名,剧院广场竖起关汉卿的塑像,建起关汉卿元杂剧戏剧浮雕。大剧院内亦像国家大剧院那样,办个戏剧博物馆或展览馆,将临猗籍的戏剧名人同关汉卿大师一并展出;如果关原头村的大门牌楼能写上“关汉卿故里”几个大字,在当年关汉卿出生的地方建起大师故居……再加上新城那美丽的涑水景观,那么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风水宝地,一定会变成一道非常亮丽的戏曲文化风景线,对弘扬临猗名人文化,提高临猗的知名度,发展临猗的文化旅游事业,改变临猗县有文化没看点的现状,都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好事!(作者卫立业,系临猗县原政协副主席;摄影宋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