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俄罗斯综合国力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苏联解体陡然衰弱,再到普京时代逐渐恢复、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19世纪,俄国作为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走上欧洲政治舞台。二战期间,苏联以世界性大国身份参战,并在冷战期间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意味着俄罗斯不再是世界级强国,原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不仅黯然失色,其在诸多关键领域也丧失了与西方的竞争力。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迄今,俄罗斯在许多方面仍无法与美国等一流发达国家比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连续多年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支撑下,俄罗斯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大大增强,重新成为维系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关键因素和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力量。
综合国力系指一个国家拥有的所有资源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内和对外整体实力的总和,也是国家制定和确立内外中远期战略目标的重要参数和基础,它既包括政治、军事、科技、人力、资源禀赋和治国能力等硬实力,也包括民族凝聚力、对外运筹、世界影响和国际话语权等软实力。综合国力各要素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强大的外交和军力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作支撑,也需要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创新技术来维系,而技术力和创新力的提高则离不开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包括政府的高效管理、法律和制度保障等先决条件。经济力的提升更是需要强大外交力来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足够军力保障以及科技创新力的不断推动。
俄罗斯是近500年来出现的公认的9个世界大国之一。充满荣耀的历史造就了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优越感和尊重强者、敬佩英雄的彪悍性格。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领导人就声称,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然是大国,但这一说法直到现在才成为公认的事实。相对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称俄罗斯只是地区大国,而今,这一“谨慎的”观点“甚至在美国国内都遭到嘲笑”。
一、综合国力的快速恢复
苏联解体后头10年,俄罗斯综合国力急剧衰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趋下滑。普京出任总统后,一直将捍卫俄罗斯领土完整和恢复世界强国应有的地位作为其历史使命。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连续数年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恢复。2006年,俄罗斯综合国力跃居美国和英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位。2014年,俄罗斯综合国力甚至上升至世界第二位,重新成为一支维系国际战略稳定的重要政治力量。
(一)经济提前好转
(二)科技重现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连续出台《2002-2005年俄罗斯联邦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政策构想》、《俄罗斯联邦至2010年及更长期科技发展政策原则》、《俄罗斯联邦2020前后科学技术发展政策原则》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在此背景下,2003年,俄罗斯各类科研机构恢复到3797个,各类科研人员85.85万,科研队伍规模和实力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以来,在全球102项前沿尖端科技领域,俄罗斯有77.45%的研究成果位于世界前列,其中52项处于全球主导地位,27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在标志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实力的100项突破性技术中,俄罗斯有17-20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50项对世界发展前途或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方面,俄罗斯有近20项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俄罗斯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地区丹尼索瓦洞穴对古人类指骨化石的发现,被美国《科学》杂志称为可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相提并论。
(三)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俄罗斯越来越受到国际投资市场的青睐。2006年,俄罗斯在世界投资吸引力排行榜的名次从2002年的第17位跃升至第6位,首次进入世界最受欢迎的十大投资地之列。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影响,2010年,俄罗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对183个国家经商便利度评估报告中的排名从上年的第116位下滑到第123位,但其商业环境总体仍呈改善趋势。2012年5月,普京签署的《关于国家长期经济政策》提出,俄罗斯力争在2015年和2018年将其在世行营商环境排行榜的名次从2011年的第120位分别提高到第50位和第20位。尽管这一目标没有如期实现,但是,2013年,俄罗斯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对全球143个经济体的创新指数(GII)排名中上升了13位,位居第49位。2017年,俄罗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由上一年的第40位升至第35位。2018年,俄罗斯在该《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年度排行榜中升至第31位。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俄罗斯的“营商便利度”又上升4位,全球排名第31位。
(四)军事大国地位得以巩固
二、发展水平尚不均衡
无论从广袤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方面,还是从军事实力和航空航天以及核工业基础来看,俄罗斯都足够强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各项指标既不均衡,也不稳定。俄罗斯精英也不否认,这些年,“站起来的”俄罗斯实力实际上在迅速下降,既包括军力,也包括政治外交力。
(一)政治外交力有限
国际事务的议程。因此,俄罗斯学者早就提出应给俄罗斯一个现实而非浮夸的定位,即将其定位为一个独立的力量中心和伟大的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并拥有实力的国家,而不要定位为超级大国。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认为,由于军事实力下降、经济薄弱、科学发展停滞、工业基础遭到破坏和人口危机,俄罗斯不再追求超级大国名分是“理性务实”和对当前形势“清醒认识”的结果。2016年10月,俄罗斯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就其连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的秘密投票中仅获112票,败给了匈牙利(144票)和克罗地亚(114票),未能如愿连任。
(二)治国力不足
俄罗斯是当今工业生产增长落后于GDP增速的唯一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年,俄罗斯的发展战略变来变去,“劳民伤财”,缺乏长期发展战略,“没有把国内发展放在首位”。前些年利用高油价积累的庞大外汇储备被用来偿还(甚至提前偿还)外债、解决长期拖欠的养老金、建立社保体系等民生方面和增加国防开支,却没有用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能源价格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7%的时候,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领导坚信这将是一个常态,而且认为油价还会进一步上涨。政府高层的想法则是:既然能源像高科技一样对世界经济如此重要,那么,俄罗斯就可以用一种商品来换另一种商品。这使得工业经济向原料经济转变的趋势不但没有被遏制,反而被强化了。俄罗斯管理层将希望“寄托在国际(油价)行情的顺风顺水上”的心理,无疑“是治国软弱无力的表现”。
(三)科技复兴尚需时日
戈津曾坦言,基于经费短缺和在航天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俄罗斯即使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0%的生产率,也无论如何赶不上美国。俄罗斯专家也承认,俄罗斯的产业结构畸形,尖端武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机械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却严重落后,加上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创新产业,导致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十分漫长。当世界进入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时,俄罗斯在科技创新领域已处于劣势,甚至落后于先进的发达经济体约40-50年。俄罗斯在电子学、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光学等领域也滞后许多,机械制造业衰落,机床制造和应用科学几乎完全被丢弃。“更要命的是,俄罗斯的原料经济让科学变得不被需要,在用原料资本购买西方技术和装备的同时,俄罗斯的科学家再次流向发达国家”。自90年代初以来,约有15万名科学研究人员和大学教授离开俄罗斯,其中高级数学家和高级物理学家分别约占70%-80%和50%。仅2016年,就有4.4万名科学家离开俄罗斯,是三年前的两倍多。
(四)经济缺乏后劲
(五)竞争力不强
中提出的2018年要使其在世行营商环境排行榜的名次提高至第20位的目标。俄罗斯的“营商便利度”不及格鲁吉亚(第6位)、阿塞拜疆(25位)和哈萨克斯坦(第28位)。为此,俄罗斯精英也认为,迄今,俄罗斯“还没有克服经济、社会崩溃和教育、卫生、科学水平降低造成的影响”,其使用的“几乎所有复杂机械、设备和技术等都是从西方国家购买的”。
(六)军力发展不平衡
虽然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核威慑力,可核武器只能确保其免受生死存亡的威胁,在现代战争的许多冲突中用不上。从理论上讲,俄罗斯拥有庞大的武器库,在某些武器装备上甚至领先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可真正能够投入实战使用的却不到50%。即便是2008年8月的“俄格五日战争”,对俄罗斯来说,也算不上是一场完胜的战争。面对一个武器装备落后、没有战斗力的对手,俄军没能轻而易举地取得预想的胜利。由于军事预算长期短缺,武器装备得不到及时保养,俄军有约三分之一的武器装备达不到战备要求,运输航空兵的120多架飞机中只有约56%可以使用,海军舰队仍是一支正在恢复的海上力量,其潜艇编队规模太小,只有苏联潜艇编队的约五分之一。俄罗斯在一些海域方向上的力量只有瑞典和芬兰以及土耳其的二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在远东的水上舰只数量仅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基于经济发展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俄罗斯整体军事实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俄军不但没能完成在2012年恢复其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长期“战斗巡逻”计划。而且,此前的“战斗巡逻”大多使用的也是攻击型核潜艇,很少是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巡逻的范围也“大多情况下没有远离俄罗斯沿海水域”。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影响了军队现代化改革进程,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2016年,俄罗斯国防开支削减了5%,有关在喀山恢复图-160轰炸机的生产计划被搁置,研发携带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列车作战系统受到影响,海军及空军的若干“烧钱”现代化项目也大多停工。在此情况下,俄罗斯海军作战潜艇和水面舰只从苏联时期的657艘减少到172艘,空军航空团由281个减到102个,飞机保有量仅有3600架左右(1998年,俄罗斯仅在欧洲部分就部署了6611架各类飞机和1338架攻击直升机),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伞兵战车和侦察巡逻装甲车等也由此前的6.39万辆坦克和9.75万辆装甲战车减至1.8万辆(实际能使用的只有2867辆)。牵引火炮、自行火炮和齐射火箭炮由苏联时期的3.3万门、9000门、8000门分别减少到2155门、2646门和3500门。
尽管普京说“先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进入战斗值班后,俄罗斯就能在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中与美国比肩甚至超越它,可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美国《华盛顿观察家报》的分析家汤姆·罗根认为,“没错,这个系统超过了美军的任何高超音速系统。但就目标导引设施、物质技术和组织保障以及攻击能力来说,俄罗斯都大大逊色于美国。俄罗斯弹道导弹潜艇噪音太大,战略轰炸机太过老旧,俄军的职业性也很令人生疑”。在西方军事专家看来,即使俄罗斯拥有了“高超音速武器也不会使美国丧失在全球军事力量啄食顺序中的最高地位”。因为,即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扩充军备、特朗普政府的2018-2019年度国防预算大幅增加至7160亿美元的情况下,俄罗斯2018年的国防开支还是缩减至460亿美元。不用说,俄罗斯先前计划为增加现代化武器投入7000亿美元的雄心无疑是天方夜谭。在美欧制裁的打击下,俄罗斯的国防生产将因国内缺乏高技术产业而受到束缚,有时甚至会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例如,现代战斗机和“阿玛塔”坦克要大量使用液晶显示屏来向其机组成员或坦克组成员传递信息,可俄罗斯国内没有液晶显示技术产业。
(七)人力资源萎缩
三、维系和影响国际战略平衡的关键变量
尽管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指标既不均衡,也不稳定,但就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可独立采取重大外交和军事行动来讲,俄罗斯仍属于仅次于美国的可影响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的世界性大国。退一步说,“俄罗斯或许是一个长期衰退的大国,可它仍具有为西方制造大麻烦的能力”。
(一)具备独立应对内外挑战的客观条件
其次,俄罗斯具备应对来自外部施压的“自给自足”条件。俄罗斯人口占世界的3%,自然资源却占全球的40%,位居全球第一;森林面积多达8.09亿公顷,是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占全球的20%。俄罗斯还是全球水系最为丰沛的国家之一,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即占世界的五分之一,煤炭储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俄罗斯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世界的40%和45%。俄罗斯还是全球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2015年,俄罗斯出口粮食3500万吨,超过美国和加拿大,成为全球粮食市场上主要的出口大国之一。由于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有的能“自给自足”的大国,具备抵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外来压力的客观条件,就连西方政客也不否认,俄罗斯可能正在衰落,可它依然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大国。
(二)拥有参与全球治理的实际能力
(三)维系战略稳定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然而,就脱胎于苏联的俄罗斯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来说,却不能简单地用综合国力的各项指标来确定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尽管俄罗斯仍处在“乍兴还弱”的复兴阶段,综合国力各项指标并未全部达到世界性强国的标准,经济金融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不足,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国际传播力及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均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政治力和军力也算不上绝对强大,可是从衡量发达国家的重要指标——重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核技术领域等来看,俄罗斯却始终位居世界前列。何况,就政治力和军力而言,俄罗斯一直是与美国势均力敌的战略对手,尤其是近年来俄罗斯在国际舞台屡有建树,重新成为可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世界性大国。2018年3月,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议长彼得·托尔斯泰郑重宣布:普京总统向联邦会议(议会)成员发表的国情咨文,“标志着全球政治新时代的开始,俄罗斯正重返世界强国之列”。